中国游客埃及行 清凉油当小费成“通行货币”

来源 :今日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mk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产的清凉油已经成为埃及人趋之若鹜的“小费”。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到埃及旅游的中国游客必定会带上硬币大小的红色锡盒,里面装着提神醒脑、止痒止痛的清凉油,作为小费随手送给当地的服务人员。
  埃及旅行“通行货币”
  在参观卡纳克神庙时,中国游客叶三石(音译)在复杂的神殿里迷路了。一个埃及导游给他指路,为了表示感谢,叶先生送他一个硬币大小的红色锡盒,里面装着提神醒脑、止痒止痛的清凉油。中国产的清凉油已经成为中国人在埃及旅行的“通行货币”。
  在短短6天的旅途里,叶先生送出去50瓶清凉油。“来到埃及前,旅行社反复告诉我要带足够多的清凉油,旅途才会畅通无阻,”叶先生说。“埃及人对中国游客非常好,他们很喜欢这个小礼物。”
  虽然人数远远不及欧洲游客,但去年到埃及旅游的中国游客已经增长至13.5万人。从埃及吉萨金字塔到红海,中国游客到处送清凉油,对象包括酒店工作人员、海关官员,甚至拿着AK-47步枪的警察。
  埃及人有时会以拇指划过额头的动作来向中国游客询问是否有清凉油。一位中国游客在微博上写道:“真想知道埃及人为什么这么喜欢清凉油,我准备了72盒。”
  清凉油如何架起文明桥梁?
  在红海海岸赫尔格达海滩度假村做清洁工的马里昂说,他收到的清凉油太多了,只能把大部分都转送给亲朋好友。埃及导游路易斯也表示,他多年来已收到上万盒清凉油,偶尔也有泡面和面值5元的人民币纸钞。
  大多数埃及人不了解中国游客为什么老是给他们送清凉油,而大多数外国游客会给现金。在北京开旅行社的季小姐表示,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提醒中国游客带清凉油去埃及。清凉油如何在两个古老文明之间架起桥梁?埃及导游瓦利德·柯利安认为,送清凉油的习惯可能源自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经济处于起步阶段,节俭的外交人员将清凉油作为带有中国文化象征意义的礼物带到埃及。
  东北师范大学埃及学家李晓东则认为,中国游客一开始把清凉油带到埃及,是方便个人使用。后来发现埃及人也喜欢清凉油,才发展到把清凉油作为小费。“埃及非常热,在那种天气下使用清凉油还是很舒服的,”在很多中国游客看来,清凉油作为小费比钱体面。叶先生说。“但送清凉油,就像是送礼物给朋友。”旅行结束时,叶先生把身上所有的清凉油送了出去。
  (摘自《广州日报》)
其他文献
5月底,短短一个星期内,5名登山者在珠穆朗玛峰上相继遇难。美国《大西洋月刊》报道称,今年有400多人登上了珠峰,其中约30名登山者冻伤或患重病。珠峰曾是努力和探索的象征,但它正在迅速成为遇难者的“墓地”。  在美国“Mashable”网站看来,攀登珠峰永远是危险的,几乎每10人成功登顶,就有一人死亡,但世界各地的登山爱好者仍然热切涌向这片“圣地”。正如英国广播公司(BBC)所说,珠峰被征服了太多次
期刊
3月初,为纪念百岁华诞,德国豪华汽车巨头宝马公司举办了规模空前的庆典。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在庆祝活动上,这家企业除了重温过去、展望未来,还“自揭伤疤”,为一段不光彩的往事公开致歉。  庆典上传出的异样音符  宝马公司在德国慕尼黑诞生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特殊的时代背景赋予了这家企业浓厚的军工色彩——最初以航空发动机为主打产品,后来转向豪华汽车生产。1944年的宝马工厂一角,身着囚衣的工人们正在
期刊
“中兴诸将,谁是万人英?”这是指南宋初年的中兴四将:岳飞和他的仨哥们。闻其名,思其容,然而当我们看到南宋宫廷画师的传世名作《中兴四将图》时,未免风中凌乱——这些将军居然个个是宽脸圆肚的大胖子,说好的勇猛如虎雄姿英发呢?  若将中国古代名将的传世画像找来一看,就会发现,胖子将军并非一代一人的偶然现象。从汉代的淮阴侯韩信开始,三国时的武圣关羽、唐代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宋代的中兴四将、明代的郑成功戚继光
期刊
世界著名的希尔顿酒店,是开创者希尔顿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  希尔顿是个孤儿,年幼时又正遇到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大萧条,他只好四处流浪,靠乞讨为生。  一次,小希尔顿流浪到了一座城市,接连几个晚上,他都躲在一间大饭店门廊的角落里过夜。但是某天半夜时分,他突然被一阵疼痛弄醒了,睁开眼睛一看,原来是饭店的门童正带着满脸的不屑使劲踢他。他刚一反抗,那个身型健壮的大男孩便把他拎起来扔到了距离饭店约10米外
期刊
在美国,有一只猫,天生患有侏儒症及下颚骨前凸症,终日一副愁眉苦脸加凶巴巴的怪表情。它的形象,根本与美沾不上边,活脱脱的一副丑态,主人甚至动过扔弃它的念头。  一天,主人很无意地给它拍了一段视频,放到网上。想不到,这段视频,让这只猫一夜走红,成为网络"红人",创下了1570万的观看记录,催生了以它为主题的畅销书、电影以及数不清的商品,不到两年,它整整为主人赚入6亿元。这只神奇的猫,被网友戏称为"不爽
期刊
和生意人、搞产业的成功人士谈生意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因为他们中的不少人不太喜欢和穷书生谈生意,谈做实业的事情,挑明了说,他们是看不起书生,瞧不起读书人的。笔者和这些生意人、搞产业的人也是很难聊天的,很难达到互相理解,互相信任。除了一些对笔者过往的威水(厉害)经历十分了解的人,但他们又会因此过于客气,过于敬重,会使交谈变成一种笔者的居高临下,很不自然。  在笔者眼中,不少地方都有一批不善于做生意的生意
期刊
科学家们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动物尽管仍在茹毛饮血,但对死亡有着不输于人类的理解,它们的死亡观让人类震撼。  难舍遗体:期待奇迹出现  没人知道大猩猩贾纳的脑中或是心里到底充斥着一种怎样的情绪,但动物学家能肯定的是,在野生的环境下,几乎所有的猿类和猴类母亲遇到幼子夭折的情况,都会出现类似贾纳的反应:把幼子紧紧抱在胸前,就像它们仍活着一样照顾有加。在其后的几天甚至几周里,母亲走到哪里,都会带着幼子的尸体
期刊
18世纪60年代初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大学的图书馆珍藏馆。这里面的250本书是真正的珍品。就在大火发生的前一天,杰克将珍藏馆里的一本书带回了宿舍。得知发生火灾后,他十分纠结:这本书这么珍贵,一定能卖个好价钱,但如果不交上去,自己就要忍受不诚信的折磨。最后,他把书还给了学校。当时的校长接过书后感谢了杰克,但依然要以违反学校不能将珍藏馆里的书带出馆外的规定为由开除杰克。杰克本以为交出书就可以
期刊
母亲不做家事,也不太要求我们做家事,但我记得母亲教过我如何折衣。刚晒好的衣服像花瓣一般又轻又软,把衣袖往后交叉,两边往内对折,正面再对折。一件件衣服折好后方方正正的,内衣一摞,外衣一摞,男人的衣服一摞,女人的衣服一摞。大家庭人口多,光折衣就是一项大工程,折好的衣服还要分送到各个房里。  祖父母的衣服以素净的颜色为主,都是棉质的。母亲的衣服颜色最娇艳,有苹果绿、宝蓝、鲜橙色等,料子以纱织为多,就算白
期刊
88岁的日本奶奶西本喜美子,近日成为新晋网红。奶奶一系列脑洞大开的自拍超火。在她心上年龄只不过是一个数字!儿子说从母亲身上学到的最重要是,无论做任何事情永远不要丧失尝试新事物的勇气,坚持自己内心真正相信的东西,永不放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