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学反思是对教学领域深层次的思考,不仅能提高教学理论水平,还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看似平常的反思,却能起到以下作用:(1)审视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三个维度;(2)评价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否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化;(3)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4)教学过程是否关注物理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
[关键词] 教学反思 作用 学生
教學反思是对教学领域深层次的思考,不仅能提高教学理论水平,还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看似平常的反思,却能起到以下作用。
一、审视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三个维度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如果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有必要通过反思认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是否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评价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否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化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的建构方式自己获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围绕着教师如何教而展开的,现代课程理念主张教学设计应围绕学生如何学而进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特别是能否根据物理学科特点,设计探索实验创造出学生之间的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达到对物理原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通过反思,教师可以评价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摆正自己的位置,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转变成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学生却由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三、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是教材的建设者。监于此,教师备课时须反思所授内容以前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及存在的问题,从而设置教学定位。这样,教师不仅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还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四、教学过程是否关注物理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
叶澜教授有一段关于新课程理念下课程资源生成的精辟论述:“教学在互动中生成,在沟通中推进。与传统的教学机制相比,最大的差异就是:把学生不只是看作教学对象,同时还是教学的资源;把教师不只是看作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同时还是课堂上不同信息的接受者、倾听者、处理者;不只是把教学看作是预设计划的执行, 同时更是师生、生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有时甚至是错误想法,这些都是宝贵材料。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更可以在此基础上生成良好的教学资源,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例如,在“大气压”教学中,学生对倒立在水中的水管的水不会下降的原因各有说法,学生真正认为是大气压支撑的不多,因大气压是教学难点,非常抽象。我认真倾听,并把学生的各种想法在教学反思中记录下来,课后再捉摸如何突破该难点,最后想出了把该装置放进真空罩抽真空,水下降。从而说明支撑着水柱的正是空气的力量,教学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同时也生成了很好的教学资源。
总之,自我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经验 反思=成长,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它可能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并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从而不仅无助于而且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唯其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
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只有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的教学观念和个人化教育哲学。
[关键词] 教学反思 作用 学生
教學反思是对教学领域深层次的思考,不仅能提高教学理论水平,还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看似平常的反思,却能起到以下作用。
一、审视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三个维度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如果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有必要通过反思认识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是否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评价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否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化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的建构方式自己获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围绕着教师如何教而展开的,现代课程理念主张教学设计应围绕学生如何学而进行。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特别是能否根据物理学科特点,设计探索实验创造出学生之间的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达到对物理原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通过反思,教师可以评价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摆正自己的位置,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转变成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学生却由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三、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是教材的建设者。监于此,教师备课时须反思所授内容以前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及存在的问题,从而设置教学定位。这样,教师不仅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还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四、教学过程是否关注物理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
叶澜教授有一段关于新课程理念下课程资源生成的精辟论述:“教学在互动中生成,在沟通中推进。与传统的教学机制相比,最大的差异就是:把学生不只是看作教学对象,同时还是教学的资源;把教师不只是看作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同时还是课堂上不同信息的接受者、倾听者、处理者;不只是把教学看作是预设计划的执行, 同时更是师生、生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有时甚至是错误想法,这些都是宝贵材料。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更可以在此基础上生成良好的教学资源,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例如,在“大气压”教学中,学生对倒立在水中的水管的水不会下降的原因各有说法,学生真正认为是大气压支撑的不多,因大气压是教学难点,非常抽象。我认真倾听,并把学生的各种想法在教学反思中记录下来,课后再捉摸如何突破该难点,最后想出了把该装置放进真空罩抽真空,水下降。从而说明支撑着水柱的正是空气的力量,教学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同时也生成了很好的教学资源。
总之,自我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经验 反思=成长,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它可能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并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从而不仅无助于而且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唯其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
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只有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的教学观念和个人化教育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