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是正常的,蔑视则需要克制。
批评家李陀说,他曾问阎连科,怎么会写《风雅颂》这种“狗屁小说”,阎连科回应要“继续‘狗屁’下去”。有人评论道:“文人相轻,自古如此。”
一般人对“文人相轻”的理解是:文化人嫉妒心重,互相看不起,互相贬低、说坏话。更恶劣的情况是,因为艺不如人,所以故意诋毁别人,抬高自己。总而言之,文人相轻是一件坏事。
其实,对文人相轻并不能一概而论。它至少有两种不同情况:第一是批评,也就是看到缺点;第二是轻蔑,也就是蔑视或鄙视。批评是正常的,蔑视则需要克制。
“相轻”就是不以为然的意思,虽然是负面的,但也可以包含积极的批评,并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有原则的批评远比无原则的相互吹捧要好得多。但是,批评需要用理性说理的方式,避免使用过度情绪化的语言。但即便一个批评者使用了过度情绪化的语言,如“狗屁”,那也是个人修养问题,并不影响批评的正当性。
如果能坚持理性说理,那么,文人相轻不仅无害,甚至可以是有益的。因为对一个作品来说,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批评,基本上都来自其他文人。這里面有一个“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道理。
一个作家的作品是否有水平,不能只看他(她)有多少粉丝,同行的专业评价更加重要。因为粉丝是把作家当“明星”来追捧的,未必具有足够的艺术判断和价值思考能力。他们的赞扬会有许多情绪化和非理性的成分,是一种“外行看热闹”的现象。
相比之下,同行看问题就会更专业,更理性,因此会在作品中察觉一些外行人难以察觉的弱点或缺陷,其中包括作者的思考深度、洞察和分析能力、语言表达、社会关怀等等。
不过,文化人之间也可能因为观念原则或政治立场的分歧而互相否定或轻视。18世纪英国诗人、史学家和批评家托马斯·沃顿就认为《神曲》是一部“令人厌恶”的作品。伏尔泰在他的《哲学通信》里断言:“欧洲再没有人读但丁了。”事实上,18世纪阅读但丁的人要比以前任何时期都多。当时的作家否定和轻视但丁,与他们对神学的反感有关。这就像1950年代否定或轻视胡适、批判他的自由主义,与政治立场有关一样。
在“相轻”中,要做到批评而不蔑视确实是不容易的。这主要是因为,同行之间容易有“近而狎”的关系。狎就是不庄重。近而狎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英语里有“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的说法,跟中文里的“熟生蔑”是一个意思。
不要说是熟悉的作家朋友,就是两个互不认识的作家,也会因为共同的文字兴趣而产生互相熟悉的感觉,很容易出现“熟生蔑”的现象。美国奥斯汀得克萨斯大学的哲学教授罗伯特·所罗门指出,轻蔑是一种与怨恨(resentment)和愤怒(anger)有关联的情绪,只是对象不同而已。怨恨的对象是比自己地位高的他人,愤怒的对象是与自己地位相当的他人,而蔑视的对象则是不如自己的他人。你蔑视的对象不一定真的不如你,但蔑视的行为对那个对象有贬抑作用(如公开称其作品为“狗屁”),你蔑视他,事实上就把他放在了一个低下的位置上。
因此,蔑视是一种对他人有伤害性的态度,应该加以克制才好。有人也许会说,这是不坦率的。但是,避免伤害要比坦率更为重要,康德曾经说过:“真正意义上的人……是不坦率的。”并不是说,康德不在乎人际交往中的真实和坦诚,而是他知道,如果一个道德、政治或文化的共同体是正派的,那它就会要求人们在公开表达某一想法和感受时,能够有意识地加以克制。他认为,蔑视是特别有害的,因为蔑视的对象经常是被非人化的。广泛的公开蔑视有可能破坏人们的人际关系,甚至破坏人类社会本身的道德基础。
批评家李陀说,他曾问阎连科,怎么会写《风雅颂》这种“狗屁小说”,阎连科回应要“继续‘狗屁’下去”。有人评论道:“文人相轻,自古如此。”
一般人对“文人相轻”的理解是:文化人嫉妒心重,互相看不起,互相贬低、说坏话。更恶劣的情况是,因为艺不如人,所以故意诋毁别人,抬高自己。总而言之,文人相轻是一件坏事。
其实,对文人相轻并不能一概而论。它至少有两种不同情况:第一是批评,也就是看到缺点;第二是轻蔑,也就是蔑视或鄙视。批评是正常的,蔑视则需要克制。
“相轻”就是不以为然的意思,虽然是负面的,但也可以包含积极的批评,并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有原则的批评远比无原则的相互吹捧要好得多。但是,批评需要用理性说理的方式,避免使用过度情绪化的语言。但即便一个批评者使用了过度情绪化的语言,如“狗屁”,那也是个人修养问题,并不影响批评的正当性。
如果能坚持理性说理,那么,文人相轻不仅无害,甚至可以是有益的。因为对一个作品来说,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批评,基本上都来自其他文人。這里面有一个“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道理。
一个作家的作品是否有水平,不能只看他(她)有多少粉丝,同行的专业评价更加重要。因为粉丝是把作家当“明星”来追捧的,未必具有足够的艺术判断和价值思考能力。他们的赞扬会有许多情绪化和非理性的成分,是一种“外行看热闹”的现象。
相比之下,同行看问题就会更专业,更理性,因此会在作品中察觉一些外行人难以察觉的弱点或缺陷,其中包括作者的思考深度、洞察和分析能力、语言表达、社会关怀等等。
不过,文化人之间也可能因为观念原则或政治立场的分歧而互相否定或轻视。18世纪英国诗人、史学家和批评家托马斯·沃顿就认为《神曲》是一部“令人厌恶”的作品。伏尔泰在他的《哲学通信》里断言:“欧洲再没有人读但丁了。”事实上,18世纪阅读但丁的人要比以前任何时期都多。当时的作家否定和轻视但丁,与他们对神学的反感有关。这就像1950年代否定或轻视胡适、批判他的自由主义,与政治立场有关一样。
在“相轻”中,要做到批评而不蔑视确实是不容易的。这主要是因为,同行之间容易有“近而狎”的关系。狎就是不庄重。近而狎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英语里有“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的说法,跟中文里的“熟生蔑”是一个意思。
不要说是熟悉的作家朋友,就是两个互不认识的作家,也会因为共同的文字兴趣而产生互相熟悉的感觉,很容易出现“熟生蔑”的现象。美国奥斯汀得克萨斯大学的哲学教授罗伯特·所罗门指出,轻蔑是一种与怨恨(resentment)和愤怒(anger)有关联的情绪,只是对象不同而已。怨恨的对象是比自己地位高的他人,愤怒的对象是与自己地位相当的他人,而蔑视的对象则是不如自己的他人。你蔑视的对象不一定真的不如你,但蔑视的行为对那个对象有贬抑作用(如公开称其作品为“狗屁”),你蔑视他,事实上就把他放在了一个低下的位置上。
因此,蔑视是一种对他人有伤害性的态度,应该加以克制才好。有人也许会说,这是不坦率的。但是,避免伤害要比坦率更为重要,康德曾经说过:“真正意义上的人……是不坦率的。”并不是说,康德不在乎人际交往中的真实和坦诚,而是他知道,如果一个道德、政治或文化的共同体是正派的,那它就会要求人们在公开表达某一想法和感受时,能够有意识地加以克制。他认为,蔑视是特别有害的,因为蔑视的对象经常是被非人化的。广泛的公开蔑视有可能破坏人们的人际关系,甚至破坏人类社会本身的道德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