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是不需要放大的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ger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我要做一朵积极乐观的向日葵,给点阳光就能灿烂。”岁末年初,不少网友将这样一句话写在自己的签名档上,“向日葵族”因此成了网络热门词汇。据《文汇报》报道,向日葵族的标志是嘴角习惯性上扬15度,他们珍惜蕴藏在平淡里的小幸福,乐观、知足、感恩是他们的显著特色。他们以向日葵的向阳特性自喻,逐渐集结成“什么事都看得开,什么事都无所谓”的“向日葵族”群体。虽然始终把“追寻阳光方向”挂在签名档上,但是“向日葵族”到底有没有真的向阳,倒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对于“穷忙族”、“草莓族”的表面光鲜却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一压就破的消极心态,“向日葵族”打着乐观、知足、感恩的旗号,表示对生活充满热情。他们自称“煮不烂的铜豌豆,打不死的小强”,面对压力能及时反弹转化成动力。这么看来,“向日葵族”确实有自己健康阳光的一面,但仔细考虑下“向日葵族”的小幸福,这其实是一种“苦中作乐”的小幸福,是建立在自我安慰、自欺欺人的基础上的。
  “适当放低生活标准、对负面情绪钝感化”,这种乐观是看到现实里的无可奈何而造就的乐观而不是积极地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生活标准。不跟上面比,反而要向下看齐,怎么可能有十足的上进动力呢?“没有太大的野心、适当的精神胜利法”,这种知足是面对困难就变相退却还要需找合理理由的知足。总不能因为远方难以抵达,就放弃远行。“选择性遗忘、感恩的心态”, 这种感恩是缓解自己作为失败者情绪的感恩。诚然,向日葵是追寻阳光的,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这一面,这样会有失偏颇。阳光的背后往往就是阴影,在“向日葵族”乐观、知足、感恩的背后,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普通劳动者的辛酸和阴霾。
  “‘向日葵族’并不自欺欺人地制造阳光,而是懂得放大阳光,看到积极的点,把它们连成线,扩成面,给自己提供一个发挥的舞台。”一位“80后”在博客中总结工作几年后的“向日葵”心得。可是“放大阳光”本身就是另一种自欺欺人,其本质就是画饼充饥自我麻痹。这种自我安抚的向阳,并不是真正的向阳,而是打着向阳名义的另一种妥协。阳光是不需要放大的,《文汇报》里有一句话说:“成功不仅需要土壤,还需要气候。”但是“向日葵族”这种自己营造的假气候,貌似只是为了安抚惴惴不安、脆弱的小心灵,不是“向阳”,而是“被向阳”。这样的营造也有积极的一面,但如果把握不好就成了一种心虚的面子工程。人生常常是要面对黑暗的,背对绝望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并不能真正拥有阳光,真正拥有阳光的人是不惧怕黑暗的。与其充满阿Q精神,用精神胜利法去安抚自己,为什么不主动去寻找另一片真正的阳光呢?或许你自己就是一轮尚未被发现的灿烂小太阳。
  精彩的人生常常五味杂陈,有悲有喜,有起有落,正因为如此,人生才显得丰盈多姿,而真正如向日葵般阳光的人未必是时刻让自己身处阳光沐浴之中,而是在面对人生的窘迫、悲伤时能够不放弃仅存的希望,在黑暗绝望的环境下努力汲取养分,最终拔地而起。阳光是一种养料,但是悲伤和绝望也能激发人的潜能。在逆境的磋磨之下,人往往能变得更加坚强。“向日葵族”真正的太阳其实在于拥有的强大内心,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都能执着向前,不断奋发进取,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勇于撕破黑暗的绝望。这种不妥协、有召唤、爱自由的内心才是支撑“向日葵族”的阳光之源。希望“向日葵族”帖吧里的“小葵花儿”们,能早日找到自己真正的阳光。
  (编辑 张黎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生活是乏味还是有趣,往往取决于自己。热爱养花种草的人,大概都是热爱生活的人。既然生活如此美妙,何不在养花种草时再加点创意呢?看看这些别出心裁的花盆吧,每一个创意花盆都是一张笑脸,在我们的生活里绽放。
期刊
回顾2010年电视剧市场,产量不可谓不多,领一时之风骚的作品也不可谓没有,但把质量的标尺稍微抬高一些会发现,大约三分之二的电视剧是空洞无物的庸俗之作,再抬高一些看,值得拿出来说道,或者说值得重复再看一遍的电视剧,顶多也就是两三部。  对于电视剧有过高的质量要求,似乎是无理的。在通常的观点里,电视剧就是一次性消费品,得大妈者得天下,中老年妇女喜欢就意味着电视剧成功了。别说重复再看一遍,就是重复十遍也
期刊
“在路上”是一种精神状态,无关乎声名显赫的景区,要的是那一份情怀,还有比风景更丰盈的人事。那片土地、土地上的人,他们的生活、习性、性情,从日常的点滴看出人隐藏着的尚美尚善的内心,看出习俗不同而同样地热爱生活享受快乐的哲学,看出尘世琐碎里湮没不尽的人性熠熠光辉——目光随着飞扬的文字游走,身未动,心已远。  旅行不过是从一个熟悉的地方到一个逐渐会熟悉的地方,然后从喜欢到厌倦的过程。所以书中写的土地、社
期刊
电影《头文字D》中,少年拓海神奇的汽车漂移技术,让他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对手,也让观众在下面看得尖叫连连。如今,没有汽车,你也可以让自己的身体漂移起来,有一种新玩法,可以让你在人海中像鱼一样游移,像汽车漂移一样潇洒。这就是“滑行界”冒出来的新兄弟,它的大名叫“漂移板”。    玩法介绍    漂移板之父,是个叫RyanFarrely的美国极限运动者,这个人从高山滑雪运动找到灵感,发明了这种陆地上的滑行
期刊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以2008年至2010年间发生的重点新闻事件入手,通过对新闻事件和新闻报道背景的还原和条分缕析,理性梳理从专业媒体到民间声音对新闻事件的不同解读,展现中国和世界在相互理解和沟通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与错位,以及这错位背后所折射的中国从政府到民间的思维范式。    推荐理由:  许多事情都是知易行难,关乎毅力,更关乎能力。我们都知道偏见从哪里来,但在
期刊
有一位国画天才,尤其擅长摹仿。初入画坛,由于他还是无名之辈,便刻意摹仿一些古代著名画家的作品。经过一番苦练,他临摹清代画家石涛的作品简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神韵、表现手法、构图特点,惟妙惟肖,与真迹毫无二致,活脱脱“石涛复生”。有一次,一位画家请客,席间拿出自己精心收藏的石涛精品画册,扉页上还有日本著名鉴定家的题跋。此画一出,满座皆惊。他也凑上去看,哭笑不得。原来,这幅被众人啧啧称奇的“石涛真迹”
期刊
Ⅰ  高一时,邻班的他来借书,我的座位离门口最近,便伸长手臂递给他。还回的时候,似乎鼓鼓的,翻开来,书里夹着一朵菊花,压得精致平整,纸条上歪歪扭扭的字迹,写着:谢谢!会心一笑,再借再还的时候便有了你来我往的只言片语,在校园里碰到时,浅浅一笑。  Ⅱ   大一夏天,他坐很远的车来找我。广场上,看他远远地走来,新鲜开封的白衬衣上带着褶皱,新洗的头发干燥地蓬松着,我忍不住想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说话,他表
期刊
诸如玻璃之类的物体能使传播中的光产生折射,进而使其弯曲,那么与此相对应,光是否同样也能使物体产生弯曲呢?  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用光照在一些纳米物体上时,会使原本平直的纳米带产生螺旋状的弯曲。这一科研成果可以在制造新型材料、智能开发等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这显然是个颠覆习惯认知的全新发现。光是轻柔的、纤弱的,物体是坚硬的、强悍的,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可想而知:后者改变前者似
期刊
A是我认识的一位博士,狂爱电影和书籍,几乎一网打尽世界上所有知名的碟子,而书架上的好书,也富足得可以开一个小型图书馆。第一次见面,我便对这位仁兄的学识佩服得五体投地。近朱者赤,此后为了学习的缘故,经常约他出来喝茶聊天,培养彼此情谊。两个人果然很快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依据以往经验,我趁他谈得兴高采烈的时候,指指书架上一本向往已久的书,说:“这本书能否借我一读,我保证一个星期后就完好无损地还给你。”A
期刊
下乡支农,收获一串串感动    还记得大一时,刚接触农会,我就被它的宗旨所吸引,“关注弱势群体,实践心中关爱”。从加入农会到现在,这个宗旨使命般一直陪伴我走过三年的岁月。支农的路很辛苦,也很甜蜜。  第一次下乡时,我还是一个懵懂的女孩,什么都不懂,傻傻地跟着会长他们一起来到苏北农村。虽然早就知道这边的条件很艰苦,但还是被吓了一跳。没有床,只能睡在小学教室的水泥地上,晚上蚊子就密密麻麻地趴在教室的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