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作性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的基础上,创设问题,利用兴趣去点燃学生探究的激情,在头脑中形成多种疑问,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一次次的成功,而这反过来又更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要我学”的被动状态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关键词:科学探究;学习方式;合作学习
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突出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是科学课程的重要举措。科学探究活动中要以求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精神来投身实践。探究学习在强化学生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鼓励个性化学习的同时,通过小组学习、促使学生与他人共同学习、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而科学探究活动中,合作学习又是探究的主要学习形式。合作学习直接影响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效果,应改变旧的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模式,倡导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新的学习模式。如何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合作与交流习惯,这是摆在我们所有科学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
一、扮演好教师的角色
教师应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中充当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探究、讨论、交流,共同完成意识建构。在探究过程中,当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当学生的设计方案不合理时,教师要帮助他们修改实验方案;当学生交流出现争执时,教师应及时协调关系,鼓励他们更深入探讨;当学生无法正确分析处理数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整理数据,从中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当学生不能完整地表达结论时,教师要予以补充。教师只有恰当定位自己在科学探究中的角色,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1.科学灵活地分组
小组协同教学中的合作取向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合作学习实施中,首当其冲的是如何分组,小组分得是否合理、得当,与学习效率的高低有关。因此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应仔细研究所学内容,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灵活的分组方案。一个组到底要有多大的规模,无非看它在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方法和使学生充分交流的同时,能否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如针对本校小班额的情况,课堂上大多采用前后4人自然分组的方式,灵活有效。有时采用小规模,如讲授人体的呼吸运动时,同桌之间相互合作就可完成。有时6人一组,均取得较好的效果。至于分组的方式,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分组,有很大的自主性、灵活性,多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教师要研究学生各方面情况,如性别、性格、成绩、社交能力等。如在探究“电路中小灯泡为什么不亮”这部分的内容时,考虑到有些男生成绩不怎么样,但动手能力较强,有些女生成绩好,表达能力强,但动手能力不是很好,将这些学生相互搭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时学生自由组合,当学生自己选择小组时,教师应适当提醒。如探究“脚印与身高关系”时,学生自由选择去操场沙坑上活动,教师就建议每小组组员中最好有男女、胖瘦、高矮相搭配。
2.教师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间合作与交流
新课程强调,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以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引导学生建立以“主动参与,乐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开始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组织。科学探究需要一个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环境。科学探究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每位学生都担任角色,承担任务,它表现在教师统一调控下的良性互动。科学探究时不但组内同学交流和沟通,互相帮助,还与研究内容相同的小组一起交流合作,在班级进行交流,全组同学根据自己分工负责的任务,分别交流自己研究学习的成果。
演好教师的角色,教师不能当旁观者,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中,当好参谋,特别是合作能力差的小组,教师要坐下来当“学生”和学生一起讨论。如在科学探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这个环节中,就设计过程而言,学生主要在进行智慧技能的学习,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验证条件,有实验的还要提供完备的实验设备;对验证的过程,教师不妨以一个探究者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对个别重要的条件予以言语提醒。如“探究物质的酸碱性”,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想哪些物质是酸性,哪些物质是碱性,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此时教师要提醒记录员做好记录,探究验证假设。由于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化学实验,非常有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试一下,但有些不知所措,有些胡乱地将橘子汁、苹果汁、葡萄汁加在一起,此时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能做旁观者,对那些偏离探究主题的小组适当加以提示。
二、合作学习探究的目标必须是明确的
探究目标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发挥着指向、评价和激励等多方面的作用。因此,应制定明确的探究目标,使学生既能掌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又能发展各种探究能力,形成探究精神和态度。合作学习是有着明确目标和分工的学习活动,但目前新课程实施中,合作学习停留在形成层面的较多:学生的确被分到各个小组,教师也留出机会让学生合作、讨论,这种形式背后,学生到底是否进行了有效的合作,促进了学习,并使合作技能得到了发展,这些往往因教师的催促而不得而知,给许多人留下“走过场”“为合作而合作”的感觉。我们经常在课堂上看到这样的状态:忙的瞎忙,闲的很闲,闹的很闹。如八年级科学(上)探究“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控制变量,拿着压强计上下移动;有些不知道如何控制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有些既没有参加实验方案设计,也没有参加实验过程的操作;甚至有个别学生拿着压强计当“武器”。所以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将目标定位好,任务分工上科学把握,因为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是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三、探究过程中的合作学习,要保证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科学探究过程涉及观察、实验、分析、讨论和交流,由于学生的参与而比较复杂,学生对于概念和规律的形成也需要比较多的时间。如果学生对某次探究活动特别感兴趣,或者学生发现了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此时教师就要保证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如“调查空气的污染”,首先让每个同学写出尽可能多的空气污染原因,然后将原因分类、分组,就一类污染收集证据,说明污染的存在和强度。自制三个吸尘器分别放在室外的窗台上、树丛边和马路边适当的地方,几天后取回吸尘器,比较分析不同的地方污染状况。在这个课题探究过程中,除了保证课堂时间外,还要利用节假日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
几个学生组成一组,把课桌放在一起,开展活动空间增大,同时组与组之间可以随时交流、探讨。学生的活动空间由一张桌延伸到全班,甚至延伸到课外。如探究“食盐和糖的溶解性”活动中,提出问题:食盐和糖均能溶于水,它们对水的溶解能力有没有区别?另外再追加一个问题:你认为外界的因素是否会影响食盐或糖对水的溶解能力?根据你的经验提出一种可能影响因素,并用实验来证实你的猜想。然后让学生自己确定实验方案、器材和步骤,留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探究空间。
四、发挥评价功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运用量化考核制度将小组作为一个整体,小组中任何一位同学得分就集体加分,小组中任何一位同学失分,则集体扣分。在整体量化考核过程中,优生在小组中已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成为小组成员欢迎的对象,学困生也不再是班级中“被遗忘的角落”,而是被一个个充满爱心的合作小组同学包围着。如观察土壤组成活动的评价内容包括:①全体组员是否认真仔细;②每个栏目是否按要求观察、记录、填写;③完成的质量;④是否在观察中思考、提问。评价成绩分三级:基本完成前三项,同时完成第四项或前三项完成良好的,为“良好”;基本完成前三项内容的为“及格”;观察态度不认真或有比较明显错误的,达不到及格要求,为“继续努力”。在这个评价中,优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合作,快乐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叶卫.中学教育实践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
[2] 吕世虎,巩增泰.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灵江中学)
关键词:科学探究;学习方式;合作学习
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突出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是科学课程的重要举措。科学探究活动中要以求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精神来投身实践。探究学习在强化学生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鼓励个性化学习的同时,通过小组学习、促使学生与他人共同学习、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而科学探究活动中,合作学习又是探究的主要学习形式。合作学习直接影响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效果,应改变旧的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模式,倡导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新的学习模式。如何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合作与交流习惯,这是摆在我们所有科学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
一、扮演好教师的角色
教师应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中充当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探究、讨论、交流,共同完成意识建构。在探究过程中,当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当学生的设计方案不合理时,教师要帮助他们修改实验方案;当学生交流出现争执时,教师应及时协调关系,鼓励他们更深入探讨;当学生无法正确分析处理数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整理数据,从中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当学生不能完整地表达结论时,教师要予以补充。教师只有恰当定位自己在科学探究中的角色,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1.科学灵活地分组
小组协同教学中的合作取向不是学生,而是教师。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合作学习实施中,首当其冲的是如何分组,小组分得是否合理、得当,与学习效率的高低有关。因此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应仔细研究所学内容,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灵活的分组方案。一个组到底要有多大的规模,无非看它在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方法和使学生充分交流的同时,能否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如针对本校小班额的情况,课堂上大多采用前后4人自然分组的方式,灵活有效。有时采用小规模,如讲授人体的呼吸运动时,同桌之间相互合作就可完成。有时6人一组,均取得较好的效果。至于分组的方式,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分组,有很大的自主性、灵活性,多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教师要研究学生各方面情况,如性别、性格、成绩、社交能力等。如在探究“电路中小灯泡为什么不亮”这部分的内容时,考虑到有些男生成绩不怎么样,但动手能力较强,有些女生成绩好,表达能力强,但动手能力不是很好,将这些学生相互搭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时学生自由组合,当学生自己选择小组时,教师应适当提醒。如探究“脚印与身高关系”时,学生自由选择去操场沙坑上活动,教师就建议每小组组员中最好有男女、胖瘦、高矮相搭配。
2.教师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间合作与交流
新课程强调,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以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引导学生建立以“主动参与,乐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开始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组织。科学探究需要一个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环境。科学探究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每位学生都担任角色,承担任务,它表现在教师统一调控下的良性互动。科学探究时不但组内同学交流和沟通,互相帮助,还与研究内容相同的小组一起交流合作,在班级进行交流,全组同学根据自己分工负责的任务,分别交流自己研究学习的成果。
演好教师的角色,教师不能当旁观者,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中,当好参谋,特别是合作能力差的小组,教师要坐下来当“学生”和学生一起讨论。如在科学探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这个环节中,就设计过程而言,学生主要在进行智慧技能的学习,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验证条件,有实验的还要提供完备的实验设备;对验证的过程,教师不妨以一个探究者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对个别重要的条件予以言语提醒。如“探究物质的酸碱性”,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想哪些物质是酸性,哪些物质是碱性,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此时教师要提醒记录员做好记录,探究验证假设。由于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化学实验,非常有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试一下,但有些不知所措,有些胡乱地将橘子汁、苹果汁、葡萄汁加在一起,此时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能做旁观者,对那些偏离探究主题的小组适当加以提示。
二、合作学习探究的目标必须是明确的
探究目标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发挥着指向、评价和激励等多方面的作用。因此,应制定明确的探究目标,使学生既能掌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又能发展各种探究能力,形成探究精神和态度。合作学习是有着明确目标和分工的学习活动,但目前新课程实施中,合作学习停留在形成层面的较多:学生的确被分到各个小组,教师也留出机会让学生合作、讨论,这种形式背后,学生到底是否进行了有效的合作,促进了学习,并使合作技能得到了发展,这些往往因教师的催促而不得而知,给许多人留下“走过场”“为合作而合作”的感觉。我们经常在课堂上看到这样的状态:忙的瞎忙,闲的很闲,闹的很闹。如八年级科学(上)探究“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控制变量,拿着压强计上下移动;有些不知道如何控制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有些既没有参加实验方案设计,也没有参加实验过程的操作;甚至有个别学生拿着压强计当“武器”。所以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将目标定位好,任务分工上科学把握,因为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是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三、探究过程中的合作学习,要保证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科学探究过程涉及观察、实验、分析、讨论和交流,由于学生的参与而比较复杂,学生对于概念和规律的形成也需要比较多的时间。如果学生对某次探究活动特别感兴趣,或者学生发现了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此时教师就要保证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如“调查空气的污染”,首先让每个同学写出尽可能多的空气污染原因,然后将原因分类、分组,就一类污染收集证据,说明污染的存在和强度。自制三个吸尘器分别放在室外的窗台上、树丛边和马路边适当的地方,几天后取回吸尘器,比较分析不同的地方污染状况。在这个课题探究过程中,除了保证课堂时间外,还要利用节假日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
几个学生组成一组,把课桌放在一起,开展活动空间增大,同时组与组之间可以随时交流、探讨。学生的活动空间由一张桌延伸到全班,甚至延伸到课外。如探究“食盐和糖的溶解性”活动中,提出问题:食盐和糖均能溶于水,它们对水的溶解能力有没有区别?另外再追加一个问题:你认为外界的因素是否会影响食盐或糖对水的溶解能力?根据你的经验提出一种可能影响因素,并用实验来证实你的猜想。然后让学生自己确定实验方案、器材和步骤,留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探究空间。
四、发挥评价功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运用量化考核制度将小组作为一个整体,小组中任何一位同学得分就集体加分,小组中任何一位同学失分,则集体扣分。在整体量化考核过程中,优生在小组中已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成为小组成员欢迎的对象,学困生也不再是班级中“被遗忘的角落”,而是被一个个充满爱心的合作小组同学包围着。如观察土壤组成活动的评价内容包括:①全体组员是否认真仔细;②每个栏目是否按要求观察、记录、填写;③完成的质量;④是否在观察中思考、提问。评价成绩分三级:基本完成前三项,同时完成第四项或前三项完成良好的,为“良好”;基本完成前三项内容的为“及格”;观察态度不认真或有比较明显错误的,达不到及格要求,为“继续努力”。在这个评价中,优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合作,快乐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叶卫.中学教育实践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
[2] 吕世虎,巩增泰.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灵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