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城市有时被称为“混凝土森林”,里面建筑物林立,建筑物选择机械优先模式或自然优先模式来营造室内环境将大大影响能源的消耗。
我有一位朋友,住在北京的锋尚国际公寓。朋友说,那房子最大的特点是恒温恒湿。住在这个高档小区,需要付出相当高的代价。两居室的房子,每月租金8000元人民币,一点儿都不便宜。锋尚国际公寓建成于五年之前,是一个很有名气的“高科技节能建筑”。根据开发商的介绍,这是中国第一个“高舒适”、“低能耗”项目,这种没有传统空调和暖气片的高舒适度环保住宅,可以一年四季保持在20℃~26℃的人体舒适温度和合适湿度,置换式新风也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利。这个建筑还“首次在中国实现了欧洲发达国家节能标准,引起社会的轰动,媒体对此进行了1300多次报道”。以恒温恒湿为卖点的“高科技节能建筑”,绝不只是这个锋尚国际公寓。
读了《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08》之后,我的看法开始发生转变。清华大学报告指出,如果简单地堆砌“节能技术”,而忽视了对技术的鉴别选择和科学的运行管理,建筑物的实际运行能耗很难真正降低,很多情况下还会大大增加。有的住宅采用了高效率的中央空调,实行“全时间、全空间”的恒温恒湿控制,被誉为建筑节能的典型案例。但实际上,该住宅项目夏季单位建筑面积的空调能耗为传统空调能耗平均值的八倍。恒温恒湿环境既不利于建筑节能,也不利于满足居住者的健康、舒适、便利的生活要求。26℃并非夏季空调温度舒适范围的上限,而是下限。在自然通风的情况下,人体感到舒适的温度可达到29℃以上。
滥用“高科技节能建筑”标签的现象,不仅出现在一些住宅项目上,在办公建筑中更是屡见不鲜。某办公建筑使用大量太阳能热水器来提供生活热水。由于采用了强制循环系统,循环水泵长期连续运行,而水泵的耗电费用,几乎接近燃气热水器生产同样热水的费用。这样的项目,根本称不上是节能项目。某中央政府部门办公建筑在2003年进行了大修改造,外窗的单层玻璃被更换为保温性能更好的双层玻璃,但可开启外窗面积大大缩小。原来每个房间一台的分体式空调被多联机方式的“准中央空调”所替代。结果该建筑的单位建筑面积用电量增加了大约50%。其中,改造后的单位建筑面积空调电耗竟然是改造前的四倍。尽管如此,其空调电耗仍然低于北京的许多同档次政府办公建筑,整个北京的政府办公建筑能源浪费状况可想而知。
简单堆砌各种节能技术、而不考虑实际节能效果的做法,并非北京这座城市的专利。去年年底,海南省三亚市旅游胜地亚龙湾开工建设了一个超大型的集中供冷项目。该项目采用冰蓄冷技术,通过现代化的制冷工厂,像北方输送热气一样,将冷气通过管道不间断地输送到亚龙湾区域的各个酒店。这个项目投资1亿多人民币,是海南省第一个国家节能示范项目,据说也是中国最大的集中供冷项目,但该项目建成之后只会使能耗加大。
人类掌握的现代化技术已经可以营造和维持任何所需的室内环境了,如今的人类正面临两种不同的路线选择:其一是机械优先模式,其二是自然优先模式。机械优先模式是指人工的机械通风、空调、照明等方式,营造适宜的室内环境。如果全人类都遵循这一模式,仅此就需要消耗全球总能源生产量的130%。而且,这种模式不一定有利于健康。自然优先模式则是首先考虑开窗通风、自然采光、遮阳等方式,在无法满足环境状态要求时,再通过人工的手段(如采暖)进行补充。这种模式所营造的是随着自然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和谐状态”。应该从自然优先模式出发,在不增加能源消耗总量的前提下,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来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而且,这也是在有限的资源能源和巨大的环境压力下,中国“真正实现建筑节能的唯一途径”。我希望更多的中国公众,也能了解到一些“高科技节能建筑”的真相。
(原载《中外对话》2008年8月12日,本刊有所删节)
我有一位朋友,住在北京的锋尚国际公寓。朋友说,那房子最大的特点是恒温恒湿。住在这个高档小区,需要付出相当高的代价。两居室的房子,每月租金8000元人民币,一点儿都不便宜。锋尚国际公寓建成于五年之前,是一个很有名气的“高科技节能建筑”。根据开发商的介绍,这是中国第一个“高舒适”、“低能耗”项目,这种没有传统空调和暖气片的高舒适度环保住宅,可以一年四季保持在20℃~26℃的人体舒适温度和合适湿度,置换式新风也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利。这个建筑还“首次在中国实现了欧洲发达国家节能标准,引起社会的轰动,媒体对此进行了1300多次报道”。以恒温恒湿为卖点的“高科技节能建筑”,绝不只是这个锋尚国际公寓。
读了《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08》之后,我的看法开始发生转变。清华大学报告指出,如果简单地堆砌“节能技术”,而忽视了对技术的鉴别选择和科学的运行管理,建筑物的实际运行能耗很难真正降低,很多情况下还会大大增加。有的住宅采用了高效率的中央空调,实行“全时间、全空间”的恒温恒湿控制,被誉为建筑节能的典型案例。但实际上,该住宅项目夏季单位建筑面积的空调能耗为传统空调能耗平均值的八倍。恒温恒湿环境既不利于建筑节能,也不利于满足居住者的健康、舒适、便利的生活要求。26℃并非夏季空调温度舒适范围的上限,而是下限。在自然通风的情况下,人体感到舒适的温度可达到29℃以上。
滥用“高科技节能建筑”标签的现象,不仅出现在一些住宅项目上,在办公建筑中更是屡见不鲜。某办公建筑使用大量太阳能热水器来提供生活热水。由于采用了强制循环系统,循环水泵长期连续运行,而水泵的耗电费用,几乎接近燃气热水器生产同样热水的费用。这样的项目,根本称不上是节能项目。某中央政府部门办公建筑在2003年进行了大修改造,外窗的单层玻璃被更换为保温性能更好的双层玻璃,但可开启外窗面积大大缩小。原来每个房间一台的分体式空调被多联机方式的“准中央空调”所替代。结果该建筑的单位建筑面积用电量增加了大约50%。其中,改造后的单位建筑面积空调电耗竟然是改造前的四倍。尽管如此,其空调电耗仍然低于北京的许多同档次政府办公建筑,整个北京的政府办公建筑能源浪费状况可想而知。
简单堆砌各种节能技术、而不考虑实际节能效果的做法,并非北京这座城市的专利。去年年底,海南省三亚市旅游胜地亚龙湾开工建设了一个超大型的集中供冷项目。该项目采用冰蓄冷技术,通过现代化的制冷工厂,像北方输送热气一样,将冷气通过管道不间断地输送到亚龙湾区域的各个酒店。这个项目投资1亿多人民币,是海南省第一个国家节能示范项目,据说也是中国最大的集中供冷项目,但该项目建成之后只会使能耗加大。
人类掌握的现代化技术已经可以营造和维持任何所需的室内环境了,如今的人类正面临两种不同的路线选择:其一是机械优先模式,其二是自然优先模式。机械优先模式是指人工的机械通风、空调、照明等方式,营造适宜的室内环境。如果全人类都遵循这一模式,仅此就需要消耗全球总能源生产量的130%。而且,这种模式不一定有利于健康。自然优先模式则是首先考虑开窗通风、自然采光、遮阳等方式,在无法满足环境状态要求时,再通过人工的手段(如采暖)进行补充。这种模式所营造的是随着自然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和谐状态”。应该从自然优先模式出发,在不增加能源消耗总量的前提下,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来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而且,这也是在有限的资源能源和巨大的环境压力下,中国“真正实现建筑节能的唯一途径”。我希望更多的中国公众,也能了解到一些“高科技节能建筑”的真相。
(原载《中外对话》2008年8月12日,本刊有所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