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具操作,促进能力发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laso_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电化教学高度普及的今天,也许有人会说操作学具已经落后了。但实践表明,学生在学具操作过程中,通过摆一摆、比一比、画一画、量一量、说一说等多种实践活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这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而且这种体验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学具操作,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理解算理,发展思维,形成学习能力。
  关键词: 学具操作 概念 算理 能力
  一、通过学具,理解数学概念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是很抽象的,在教学中如果单靠教师的讲解,则学生不容易理解,特别是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大脑中找不到与之联系的已知概念作为基础。而多媒体演示往往一晃而过,很难在学生心中留下清晰、完整的印象。这时,学具就派上了用场,它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例如,一年级学生很难理解“基数和序数”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小动物卡片摆在课桌上。同学们兴致盎然,很快就摆好了。这时,教师问:“你一共摆了几张小动物的图片?”同学们踊跃发言:“我摆了六张。”“我摆了9张。”(理解了基数含义)接着教师又问:“从左往右,第5张图片是什么动物?”“从右往左第六张是什么动物?”学生回答:“从左往右数,第5张图片是大象。”(理解了5的序数含义)“从右往左第六张是老虎。”(理解了6的序数含义)这样,教师没有过多地讲述,只是通过摆和说两个环节,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一个数表示的两种不同含义。
  二、利用学具,帮助理解算理
  利用学具动手操作,相比多媒体演示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动手操作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学习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它不仅需要学生手、眼、脑的密切协作,而且应在操作的同时展开思考、抽象、概括,从而理解知识的本质。数学家华罗庚有一句诗:“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诗中的“形”其实指直观形象的教具学具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如“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1.第一行摆7个,第二行与第一行摆同样多。(怎么摆,为什么这样摆?)2.第一行摆6个,第二行先摆与第一行同样多的,再多摆2个。(第二行与第一行比哪个多,多几个?第二行一共有几个?)3.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3个。(继续启发学生这样摆的道理)4.老师请一位学生上台,学生右手拿5支粉笔,老师在手里藏了几根粉笔后问学生,我的粉笔数比学生多3支,你们猜猜我手里握了几支?(启发:你是怎样知道老师手里有8支的,并出示自己的手让学生验证。)5.演示:第一排8朵小红花?第二排(盖住)比第一排多2朵,第二排有几朵?(你是怎么想的?口述:比8朵多2朵是10朵。列式:8 2=10朵)6.出示例题,并列式解答。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师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分析,学生很容易地直观感知了大小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而明白了两数比较的相差关系及为什么用加法运算的道理。
  三、结合学具操作,发展学生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在小学,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仍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水平,还不能够主动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活动,更不会按照思维的要求去分析、综合、比较。这时候,如果发动学生动手操作,就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随着操作活动的展开而展开,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四边形的认识”这节课时,可以设计以下步骤:第一步,让学生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再看看自己的课桌面。学生在观察之后发现,桌面虽然与书面材料、大小都不相同,但都有四条边。这使学生对四边形概念有了较形象的感知。第二步,观察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的外形是四边形,学生会举出很多,如黑板面、墙面、门面、屋顶等;再让学生回想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四边形的。第三步,先让学生画一画见过的四边形物品的平面图形,再启发学生分组讨论,符合哪些特点的图形才是四边形。在这里,教师把学生的动手与思维有机结合起来,使动手与思维并行,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操作过程口述出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维水平得到同步发展。
  四、应用学具,培养学习能力
  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处处有数学。《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实际问题,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1]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后,教师设计了超市购物的情境。先在教室一角摆两张课桌,上面摆有物品。老师拿出10元钱交给一个学生,让他买自己喜欢的物品,问她应该付多少钱?营业员应该找回多少钱?出示这些商品的价格:钢笔8元、小刀3元、直尺2元、铅笔1元、文具盒9元、橡皮泥5元、笔记本6元。这个学生选了文具盒与橡皮泥,结果这个学生还没来得及付款,下面学生就说他选错了。老师让他说说这个学生为什么选错了,他列出了算式:文具盒9元 橡皮泥5元=14元,而他只有10元,他的钱不够买这两件物品。老师让他上来选购,他很快挑了直尺与笔记本两件物品,而且营业员还给他找回了2元钱。接下来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涨,纷纷举手要求上台购物。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如,二年级有这样一道思考题:“1个梨能换2个苹果,1个苹果能换3个桃子,那么1个梨可以换几个桃子呢?”刚看到这个题目,有的同学可能会发蒙,觉得理不出思路。这时教师让学生分组拿出事先准备的水果,学生借助水果进行等量交换操作,学生在操作中找到了解题思路,并且学生还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经常动手操作能锻炼人的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善于创造学生动手操作学具的机会,通过操作学具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参考文献:
  [1]熊春明.灵活运用教材资源,全面实施优质教育.新课程:教研版,2010.
其他文献
一节“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课.  1.目的  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这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更是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一贯秉承的理念.  2.问题的提出  课上提出如下问题:在某校学生餐厅中,餐桌与座位按如下规律排列,1张长方形桌子可坐6人,2张可
期刊
摘 要: 培养学生的数字化思想是新课标理念下数学教学方式的本质目标,本文集中论述了数字化思想内涵及其重要性,并就数字化思想与初中数学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进行了相关分析,最后提出了以发展学生的数字化应用意识,采取多元化教学策略为重点提高学生的数学化能力。  关键词: 数字化思想 初中数学教学 应用研究  引言  建设创新型社会,需要创新型的人才。创新意识的形成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培养。数学化的过程就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