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瓶矿泉水和三个馒头就是一餐——近日,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助理教授接受采访的视频走红,画面上的这位采访对象,身穿黑色衣服,头发随风摇摆,眼神扑朔迷离,看上去慵懒随意。原来他叫韦东奕,15岁拿下IMO国际数学竞赛金奖,18岁保送北大,哈佛还曾为争取他不惜打破百年校规希望破格录取。
术业有专攻,韦东奕出生在“学霸之家”,父母都是教师,父亲还是数学系教授。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小韦从小专注于数学领域。有人认为,他形象邋遢、其貌不扬、“辣眼睛”;也有人认为,“单看外表他像个傻子,仔细一查我才是傻子”。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虽说“不善言辞”,但不妨碍话语中的情真意切,也正是这种云淡风轻、大智若愚,让他有种与众不同的风采。简朴的生活作风下,这位年轻人藏着不露声色、不好表现的老成持重。用现在流行的句式,这叫“三观”没有跟着“五官”跑,颜值在智慧面前不值一提。于是人们惊呼,这是“韦神”来了。
学问有学问的魅力,心思纯粹才能创造奇迹。在多年教育研究中人们发现,“奇才学生”常常会有一些“怪怪的”行为。韦东奕看似“横空出世”,其实丝毫不足为怪。比如,大数学家陈景润,因为对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重大贡献蜚声世界,可在生活中却十分笨拙,生性木讷也不善于交际,是大家眼中的“怪人”;几年前去世的遥感地理专家李小文,也是常年一双布鞋、一件布衣、不修边幅的打扮,以至于有了“布鞋院士”的声名,其讲课却如行云流水,充满大师风范;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更是常常顶着“鸡窝”般的头发,参加学术会议时,衣着也破破烂烂……
不修边幅,不谙世事,似乎是部分怪才奇才的专属标签,但天才总是与众不同,异于常人的思想和行为让他们的学问做得更深,取得异于常人的突破,贡献出推动社会进步的理论成果,拓展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边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韦东奕们”身上可以看出,这种快乐,只有他们这些内心清澈宁静的人才能感受到。在猛追流量明星、网红偶像的当下,这位醉心科研的新偶像正如一泓清流,让人们看到专心谋事的普通人或许更能孕育大成就、更应该成为传奇。
不过,舆论如果过度谈论“韦神”,且主要不在谈论他的学问,而是专注于其“不修边幅”“特立独行”,甚至用那种看待流量明星的眼神去打量科学奇才,就有点走偏了。面对各个领域有特殊才华的人才,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具有强大包容度的“容器”。无论是“天才”还是“奇才”还是“怪才”甚至“鬼才”,舆论应有的态度,不是大呼小叫、大惊小怪,更不是自以为是地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而是多一点包容、多一点雅量,给其以足够的空间释放天赋。尤其对科学家来说,少些不必要的关注和打扰,多看学问和能力,让人家心无旁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是真正的科学家更渴望的社会环境。不让世俗磨平了天才的棱角,这样他们才能保持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包容”人才该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全社会要充分尊重各种人才,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这不仅是一种气度雅量,也是一种工作艺术。将“韦神”们奉为“新偶像”的初衷或许不错,但万事讲求一个度,热闹过后,舆论还是要尽早回归正常,千万少一些打扰,更少一些起哄。如果他们真的是“新偶像”的话,那么,创造一个潜心科研的環境,让他们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有专心谋事的成就感,没有分心谋人的疲惫感,这就是“粉丝”对“偶像”最好的“崇拜”。
摘自《解放日报》2021年6月6日
术业有专攻,韦东奕出生在“学霸之家”,父母都是教师,父亲还是数学系教授。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小韦从小专注于数学领域。有人认为,他形象邋遢、其貌不扬、“辣眼睛”;也有人认为,“单看外表他像个傻子,仔细一查我才是傻子”。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虽说“不善言辞”,但不妨碍话语中的情真意切,也正是这种云淡风轻、大智若愚,让他有种与众不同的风采。简朴的生活作风下,这位年轻人藏着不露声色、不好表现的老成持重。用现在流行的句式,这叫“三观”没有跟着“五官”跑,颜值在智慧面前不值一提。于是人们惊呼,这是“韦神”来了。
学问有学问的魅力,心思纯粹才能创造奇迹。在多年教育研究中人们发现,“奇才学生”常常会有一些“怪怪的”行为。韦东奕看似“横空出世”,其实丝毫不足为怪。比如,大数学家陈景润,因为对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重大贡献蜚声世界,可在生活中却十分笨拙,生性木讷也不善于交际,是大家眼中的“怪人”;几年前去世的遥感地理专家李小文,也是常年一双布鞋、一件布衣、不修边幅的打扮,以至于有了“布鞋院士”的声名,其讲课却如行云流水,充满大师风范;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更是常常顶着“鸡窝”般的头发,参加学术会议时,衣着也破破烂烂……
不修边幅,不谙世事,似乎是部分怪才奇才的专属标签,但天才总是与众不同,异于常人的思想和行为让他们的学问做得更深,取得异于常人的突破,贡献出推动社会进步的理论成果,拓展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边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韦东奕们”身上可以看出,这种快乐,只有他们这些内心清澈宁静的人才能感受到。在猛追流量明星、网红偶像的当下,这位醉心科研的新偶像正如一泓清流,让人们看到专心谋事的普通人或许更能孕育大成就、更应该成为传奇。
不过,舆论如果过度谈论“韦神”,且主要不在谈论他的学问,而是专注于其“不修边幅”“特立独行”,甚至用那种看待流量明星的眼神去打量科学奇才,就有点走偏了。面对各个领域有特殊才华的人才,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具有强大包容度的“容器”。无论是“天才”还是“奇才”还是“怪才”甚至“鬼才”,舆论应有的态度,不是大呼小叫、大惊小怪,更不是自以为是地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而是多一点包容、多一点雅量,给其以足够的空间释放天赋。尤其对科学家来说,少些不必要的关注和打扰,多看学问和能力,让人家心无旁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是真正的科学家更渴望的社会环境。不让世俗磨平了天才的棱角,这样他们才能保持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包容”人才该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全社会要充分尊重各种人才,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这不仅是一种气度雅量,也是一种工作艺术。将“韦神”们奉为“新偶像”的初衷或许不错,但万事讲求一个度,热闹过后,舆论还是要尽早回归正常,千万少一些打扰,更少一些起哄。如果他们真的是“新偶像”的话,那么,创造一个潜心科研的環境,让他们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有专心谋事的成就感,没有分心谋人的疲惫感,这就是“粉丝”对“偶像”最好的“崇拜”。
摘自《解放日报》2021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