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一、阅读教学的“补白”
全文前半部分写的是老人怎样对海鸥,后半部分写得是海鸥怎样对老人。备课时,我在冥思苦想:老人怎样对海鸥?海鸥又是怎样对老人呢?这个“怎样”到底用什么词好呢?我想到了老人“爱、照顾”海鸥,海鸥“尊敬、尊重”老人等词语,但还是总感觉这些词语太平凡,不能表现出自己读过文本的那份激动。绞尽脑汁后还是没有答案,只好来到了课堂,第一课时,与生交流发现,同学们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老人怎样对海鸥?海鸥怎样对老人?)时所用词语不同,但都有道理。我灵机一动,为何不采用“补白法”教学,这样既可以有课堂生成,又可以解决我心中的困惑,何乐不为?
教学实践发现:我的灵机一动是正确的。细读文本开始,我设计板书“老人()海鸥”,然后出示课文中的句子印证“老人爱海鸥”,再说出这是运用了写作中的什么描写方法。即老人()海鸥,句子()(说出理由)──()描写
例:老人爱海鸥
句子:“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练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个“褪色”体现自己的简朴,但还是买饼干并且制成饼干丁给海鸥吃)──外貌描写
生1:老人顾恋海鸥
“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神态描写(生的理解:这句话中的“企盼”最能突出老人顾恋。)
点评:我在备课时肯定没有想到这个“顾恋”词语,生动,形象。
生2:老人把海鸥当做财富
“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神态描写(生的理解:当人们发现有价值或者宝贵的东西时才会眼睛发光,所以老人把海鸥当做宝贵的财富。)
点评:原来财富这样简单,在孩子的眼里只要喜爱的东西都是财富。童心真是天真无邪!
生3:老人把海鸥当做亲人
“您认得出他们?”相同的白色翅膀在阳光下飞快闪过,我们怀疑老人能否看得清。
“你看你看!那个脚上有环的是老沙!”老人得意地指给我看,他忽然对着水面大喊了一声:“独脚!老沙!起来一下!”──人物对话描写(生的理解:老人年龄较大,眼睛不太好,况且海鸥飞得很快,但老人能认识每一个海鸥,就像老师能在很多人当中认出学生,爸爸妈妈在很多人中认出自己的子女一样,所以老人把海鸥已经当做了亲人。)
点评:学生能从这些细微处看出老人把海鸥当做亲人,实在难能可贵!
老人怎样对待海鸥,同学们还有许多看法,以致于下课时,有一位很腼腆的男孩子来到我身边说还可以用“惦念”一词,理由也很充分。通过他说话时激动的语气,我也激动了,真没想到他能真正融入文本,感受如此深刻!因为下节课是体育课,刚下课时,其他同学像一窝蜂似的冲向了操场,而他发现我在教室里思考(准备把上课时的精彩生成记录下来)就过来和我交流。这是我这半学期以来久违的激动,我知道这种激动代表着学生学得投入,老师产生了幸福感。
二、为何强调“运用了写作中的什么描写方法”
如上文中的“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对话描写”等。 我认为这是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的最好方法。只有这样,学生以后的写作才知道从哪方面去写。还有前不久去学校初中部听了一节七年级的语文课,感触很深。一直以来,六年级同学升到七年级学习语文就会有刚开始的不适应,进而影响同学们语文的成绩和学习兴趣。这就是我们说的“中学和小学的衔接问题”,听完课后我发现我们的教学方法确实不同,当然只听了一节课并不能代表全部,以后我又和初中部的老师进行了交流,发现大多数老师上语文课都较“粗”,而小学语文老师都较“细”。例如:1.朗读不同:小学课堂“书声琅琅”,有各种各样的读,读出语文的“味”,显得很细,生怕孩子不懂。七年级的课堂“鸦雀无声”,注重默读,提高速度,潜心阅读文本。一切似乎是点到为止。2.重视写作方法:我前不久听七年级的课文是鲁迅先生的“风筝”,老师在课堂就非常重视强调鲁迅高超的写作技巧(白描手法、心理描写等)。而这些同学在六年级只学到了鲁迅的《少年闰土》(因为他们学的是最后一届老教材,新教材有初识鲁迅单元),想当初我在教学《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重点是感悟闰土的聪明伶俐、勇敢、见多识广等人物特点,以及鲁迅对自己生活的不满和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两者的重点迥然不同。所以我开始重视作者表达方法的重要性,也就是新课程标准的语文的工具性,做好衔接公主。
三、海鸥怎样对老人
我的教学设计中海鸥“尊敬、尊重”老人同学们都理解,可更多同学认为是海鸥依依不舍老人,同学们都能从描写海鸥的动作词语入手,体会依依不舍,但这只是零碎的,没有认识到文本中的这种依依不舍是层层推进的。我就把15.16.17三个自然段描写海鸥的词语同时出示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对比,然后同学们的认识才进一步深化。课文“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中的“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和“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两句话难以理解。但本节课上两位同学的理解让人记忆犹新:
生1:“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中的“扑”说明了海鸥非常“恐惧”,害怕老人离他们而去,真是伤心欲绝。
生2:海鸥“鸣叫”就像人们失去亲人时在大声痛哭,“翅膀扑得那样近、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说明了海鸥此时已经“发怒了”,因为海鸥是怕人的鸟,此时他已经接近失去理智,拼命要保护老人,不舍老人离去。
点评:此时,同学们已经把海鸥当做了人,“恐惧、发怒”是海鸥对老人的最高境界。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一、阅读教学的“补白”
全文前半部分写的是老人怎样对海鸥,后半部分写得是海鸥怎样对老人。备课时,我在冥思苦想:老人怎样对海鸥?海鸥又是怎样对老人呢?这个“怎样”到底用什么词好呢?我想到了老人“爱、照顾”海鸥,海鸥“尊敬、尊重”老人等词语,但还是总感觉这些词语太平凡,不能表现出自己读过文本的那份激动。绞尽脑汁后还是没有答案,只好来到了课堂,第一课时,与生交流发现,同学们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老人怎样对海鸥?海鸥怎样对老人?)时所用词语不同,但都有道理。我灵机一动,为何不采用“补白法”教学,这样既可以有课堂生成,又可以解决我心中的困惑,何乐不为?
教学实践发现:我的灵机一动是正确的。细读文本开始,我设计板书“老人()海鸥”,然后出示课文中的句子印证“老人爱海鸥”,再说出这是运用了写作中的什么描写方法。即老人()海鸥,句子()(说出理由)──()描写
例:老人爱海鸥
句子:“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练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个“褪色”体现自己的简朴,但还是买饼干并且制成饼干丁给海鸥吃)──外貌描写
生1:老人顾恋海鸥
“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神态描写(生的理解:这句话中的“企盼”最能突出老人顾恋。)
点评:我在备课时肯定没有想到这个“顾恋”词语,生动,形象。
生2:老人把海鸥当做财富
“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神态描写(生的理解:当人们发现有价值或者宝贵的东西时才会眼睛发光,所以老人把海鸥当做宝贵的财富。)
点评:原来财富这样简单,在孩子的眼里只要喜爱的东西都是财富。童心真是天真无邪!
生3:老人把海鸥当做亲人
“您认得出他们?”相同的白色翅膀在阳光下飞快闪过,我们怀疑老人能否看得清。
“你看你看!那个脚上有环的是老沙!”老人得意地指给我看,他忽然对着水面大喊了一声:“独脚!老沙!起来一下!”──人物对话描写(生的理解:老人年龄较大,眼睛不太好,况且海鸥飞得很快,但老人能认识每一个海鸥,就像老师能在很多人当中认出学生,爸爸妈妈在很多人中认出自己的子女一样,所以老人把海鸥已经当做了亲人。)
点评:学生能从这些细微处看出老人把海鸥当做亲人,实在难能可贵!
老人怎样对待海鸥,同学们还有许多看法,以致于下课时,有一位很腼腆的男孩子来到我身边说还可以用“惦念”一词,理由也很充分。通过他说话时激动的语气,我也激动了,真没想到他能真正融入文本,感受如此深刻!因为下节课是体育课,刚下课时,其他同学像一窝蜂似的冲向了操场,而他发现我在教室里思考(准备把上课时的精彩生成记录下来)就过来和我交流。这是我这半学期以来久违的激动,我知道这种激动代表着学生学得投入,老师产生了幸福感。
二、为何强调“运用了写作中的什么描写方法”
如上文中的“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对话描写”等。 我认为这是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的最好方法。只有这样,学生以后的写作才知道从哪方面去写。还有前不久去学校初中部听了一节七年级的语文课,感触很深。一直以来,六年级同学升到七年级学习语文就会有刚开始的不适应,进而影响同学们语文的成绩和学习兴趣。这就是我们说的“中学和小学的衔接问题”,听完课后我发现我们的教学方法确实不同,当然只听了一节课并不能代表全部,以后我又和初中部的老师进行了交流,发现大多数老师上语文课都较“粗”,而小学语文老师都较“细”。例如:1.朗读不同:小学课堂“书声琅琅”,有各种各样的读,读出语文的“味”,显得很细,生怕孩子不懂。七年级的课堂“鸦雀无声”,注重默读,提高速度,潜心阅读文本。一切似乎是点到为止。2.重视写作方法:我前不久听七年级的课文是鲁迅先生的“风筝”,老师在课堂就非常重视强调鲁迅高超的写作技巧(白描手法、心理描写等)。而这些同学在六年级只学到了鲁迅的《少年闰土》(因为他们学的是最后一届老教材,新教材有初识鲁迅单元),想当初我在教学《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重点是感悟闰土的聪明伶俐、勇敢、见多识广等人物特点,以及鲁迅对自己生活的不满和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两者的重点迥然不同。所以我开始重视作者表达方法的重要性,也就是新课程标准的语文的工具性,做好衔接公主。
三、海鸥怎样对老人
我的教学设计中海鸥“尊敬、尊重”老人同学们都理解,可更多同学认为是海鸥依依不舍老人,同学们都能从描写海鸥的动作词语入手,体会依依不舍,但这只是零碎的,没有认识到文本中的这种依依不舍是层层推进的。我就把15.16.17三个自然段描写海鸥的词语同时出示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对比,然后同学们的认识才进一步深化。课文“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中的“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和“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两句话难以理解。但本节课上两位同学的理解让人记忆犹新:
生1:“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中的“扑”说明了海鸥非常“恐惧”,害怕老人离他们而去,真是伤心欲绝。
生2:海鸥“鸣叫”就像人们失去亲人时在大声痛哭,“翅膀扑得那样近、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说明了海鸥此时已经“发怒了”,因为海鸥是怕人的鸟,此时他已经接近失去理智,拼命要保护老人,不舍老人离去。
点评:此时,同学们已经把海鸥当做了人,“恐惧、发怒”是海鸥对老人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