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逢《轻兵器》创刊200期之际,作为本刊的一个已退休的老编辑,我思绪万千,感慨颇多。我怎么也不会忘记办刊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以及走过的沟沟坎坎。
《轻兵器》创刊于改革开放之前,最初是一本无刊号的内部季刊,主要用于交换。随着形势的发展,又扩大为一本有刊号的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最初发行量仅有几百份。但当时吃的“皇”粮,所以还能维持下去。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沿老路走下去只能是死路一条。认清了形势,我作为编辑部负责人大胆提出走邮发、彩印之路,走向社会,为普及国防知识办刊。从1993年开始推向市场,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这一成绩的取得,蕴含着编辑人员的心血和汗水,他们不知疲倦地辛勤耕耘在这片小小的园地里,浇水、培土、精心地呵护着这颗幼苗。
任何成果的取得都来之不易,这里也经历了“新”与“旧”两种观念的冲突,最终有了这颗幼苗的破土。
近些年来,《轻兵器》这颗幼苗正在茁壮成长,由双月刊、月刊,再到半月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很大提高,可以说,《轻兵器》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不能不令人振奋!
《轻兵器》之所以有今天,诚然饱含了编辑部全体人员的心血和汗水,然而,也与广大作者和读者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想想看,没有作者赐稿,编辑人员拿什么编?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特别令我难以忘怀的是81式枪族设计师——王志军高级工程师心系《轻兵器》,不断写出深受读者青睐的文章。
多少年来,军内外一大批老作者、老读者对《轻兵器》情有独钟,他们从版式、印刷、栏目设计、编辑质量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坦然地说:“创办《轻兵器》的功劳有你们的一半!”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希望杂志社的全体工作人员,借200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作者、读者的沟通和合作,为《轻兵器》事业更加辉煌,为普及国防知识做出更大成绩。
最后,借此机会,祝全国轻兵器爱好者身体健康、事事顺心!
邢文远
《轻兵器》创刊200期,心中泛起莫名的激动与自豪。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轻兵器》200期中凝聚了无数读者的关心与厚爱,也渗透着众多作者与编辑们的汗水与心血,正是这最稳固的金三角,使《轻兵器》成为行业内最权威、最受读者欢迎的兵器科普期刊之一。而我在《轻兵器》度过了五年光阴。
1998年7月,我来到了《轻兵器》,同事们温和、亲切的话语使我抛却了初来乍到的局促感。在随后的工作交往中,我逐渐融入到《轻兵器》这个大家庭中,体会到了她深厚的文化底蕴: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精诚协作的团队精神,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温厚淳朴的人际关系。受她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的工作开始得心应手,结识的作者和读者朋友越来越多,担任的工作也随之增加。在支持和信任中,我不断品尝着收获的喜悦。充实的日子在不知不觉中匆匆而过。2003年因客观原因我离开了《轻兵器》,临走时,《轻兵器》送我一张卡片,上面只有五个字 ——“常回家看看”,我又一次收获了感动。现在,我虽然不在《轻兵器》了,但对她有着难以割舍的依恋与牵挂,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报摊,总要走上前去,寻找那熟悉的倩影……
《轻兵器》,有太多值得我怀念的人,有太多值得记忆的事,只缘于绿叶对根的深深眷恋,惟愿这棵大树更加枝繁叶茂!
何 懿
提起和《轻兵器》的相识,还要缘于十年前在班车上与褚工的偶然相遇。那时我还不知道褚工就是《轻兵器》的主编。第二年我就成为《轻兵器》的一员,站在了《轻兵器》创业的跑线上。
那时我对杂志的出版过程还很陌生,一切都重新开始。从学习应用软件,到中期的处理,后期的调整,不断摸索,到第一次独立完成了整本杂志的制作,交付印厂。接下来就是不安地等待,就怕有问题出现。等到真正印好装订成册的《轻兵器》呈现在自己面前时,心情万分紧张。翻阅着杂志的每一页,那种完毕使命的成就感溢于言表。
除了制作,我还担负着承揽广告的任务,那时的《轻兵器》名气还不够响亮,若干次到一些厂家和军品店宣传、推广杂志、开展业务之中碰到一鼻子灰,被人拒之于千里,无功而换意见……
在这十年中,我亲身感受到了《轻兵器》一天一天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在时时地激励着我,不断学习提高自己,融入在《轻兵器》中。与此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了同事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和相互促进。深感在《轻兵器》感觉真好。
刘玉珍
辉煌的200期,数十年的创业历程。她是创刊人的骄傲与自豪,是建业者勤奋与智慧的结晶,是《轻兵器》人共同的财富与荣耀。
发展是硬道理。《轻兵器》从创办时的季刊到1998年的月刊直至发展成2005年的半月刊,一步步实现了她的几次大跨越,使得《轻兵器》在这云集如山的期刊市场中越发英姿靓丽。
在《轻兵器》这个充满了和谐、自信、团结进取的“大家庭”里,从编辑部、制作部到发行部和读者服务部,每个人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每个部门之间均配合默契,互通有无;每出版一期杂志都渗透着所有人员的辛劳汗水。
就杂志制作来说,它在出版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一种崇高的责任,一种时尚的精神追求,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体现。本人已从事制作工作多年,深感其制作的过程常常是有苦有甜,时而有快乐,时而有懊悔。但是,无论是快乐的、还是懊悔的事情,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悄悄淡化,而有的事情却像一粒种子深埋记忆之中。记得由我制作的第一本全彩版的《轻兵器》出版后,拿在手里心情格外沉重,细看版面上的彩色图片处理得灰蒙蒙的,没有层次没有质感;版式设计得毫无“钢劲”所言;再看颜色的选配更是不尽人意。很觉得愧对于编辑们对我的关切与希望,更对不住喜爱《轻兵器》的读者朋友。也就是从那一期开始,我对制作这个行业有了新的感悟,真正读懂了什么是“责任”二字。而今,制作部已是年轻化了,富有朝气的年轻人处处演绎着她们青春的激情与活力,特别是在期刊的设计与制作方面更是出手不凡,新颖的创作理念是我永远的学习和借鉴。这不,第 200期的纪念刊正巧赶上新来不久的小李制作,我好生羡慕她如此好运,像这种有纪念意义的期刊制作可不是随手可得的呀!真希望《轻兵器》的300期或400期的纪念刊与我结缘。
回味过去,展望未来,把200期作为成功的开始,我们有理由相信,《轻兵器》的明天更美好!
田永澍
与《轻兵器》的结缘始于10年前,从此我便融入了《轻兵器》的集体与“轻兵器”的世界。10年孕育一代人,如果一个婴儿从那时诞生,如今也已长成翩翩少年了,而我的年华也就在这里挥洒着。说真的,如果没有走进《轻兵器》,作为一名女士,我很难会爱上这些精巧而又蕴藏着威力的轻武器的。《轻兵器》扭转了我的志趣,使我按着这样的人生轨迹前行,让我快乐着,满足着。
记得我刚到杂志社不久,第一次作为责编做完一期杂志后,便收到大量赫然写着我名字的读者来信。很巧,拆开的第一封读者来信竟饱含情意地称我为“王叔叔”,信中言辞恳切,表达了他对轻武器的挚爱和对《轻兵器》的期盼。我知道,他是仅凭我的名字而臆断我为“男士”了,但我从他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一份喜悦,一份神圣,还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10年来,像这样诚恳的读者来信,我收到很多,很多,有赞扬的,有提出意见建议的,也有批评指正的,我都视这些为“宝贝”。这就是读者,他们的支持,他们的殷殷期待,对我既是鼓励,也是策动,令我不敢懈怠,只有做得更好。
在我努力为《轻兵器》工作的时候,我也享受着她的给予,是《轻兵器》培养了我,使我从中学到很多东西。《轻兵器》从创刊至今 27载,出刊200期,而我在《轻兵器》的10年中出刊百余期,且杂志本身经历了几次重大变化,成为一本符合现代节奏的军事刊物 ——这其中也折射出时代飞速发展的节律,当然我作为《轻兵器》的共同经历者,更深为此感到欣慰。
岁月在流淌,《轻兵器》仍在延续,走过200 期,走得更远,更远……
沧海桑田,世事更迭,而我希望——
《轻兵器》永远年轻!
王晓涛
早在一年前就在憧憬《轻兵器》200期的到来,弹指一挥,200期已悄然而至。没有浮华的庆祝活动,没有张扬的宣传攻势,甚至显得有些朴素。但是有条不紊的工作背后却洋溢着大家澎湃的激情,就像一杯清新的绿茶,细细品来,苦尽甘来,别有一番韵味在心头。
大浪淘沙,《轻兵器》已经走过了27个年头,而我,与《轻兵器》同岁。
《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地道战》……从小就在这些军事题材影片的熏陶下,男儿的天性也被激发得淋漓尽致,自幼就喜好舞枪弄棒,儿时自制的木头枪、红缨枪玩具,还有早期的各种军事杂志,如今都还在家里沉睡着。冥冥中,我就已经选定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高中毕业的时候,一共只填了3 个志愿,分别是不同学校的陆海空三个专业,最后,我迈进了华北工学院(现中北大学)的 “火炮与自动武器设计”专业。从此,就与这个行业结下缘。
到《轻兵器》之前,我在科研部门潜心做科研工作。2003年初,我有幸来到《轻兵器》,一晃3年将至,我也在成长中步入“老同志”的行列。回想当初,10年前看这本杂志的时候,何曾想到会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如今的我,早已把自己融入到了《轻兵器》的血脉中,除了精益求精地工作,还有废寝忘食地学习。令我骄傲的是,我拍摄的照片和负责的栏目都得到了读者的认可,个人的风格也与杂志展现的风采得到了统一。这是我个人的幸运,也是《轻兵器》给予我的荣誉。
200期值得纪念,200期也是一个新的起点。27岁的《轻兵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让我们伴随这本喜爱的杂志,共同成长。
袁炜
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过得很充实时,他会觉得时间很短暂;而当他百无聊赖时,他会觉得时间很漫长。这句话真是经典。我总觉得自己刚刚加盟《轻兵器》,可掐指算来已有将近6个年头了。在这段时间里,我亲历了《轻兵器》由黑白版改为全彩版。
如同改革要面临风险一样,杂志的改版也要面临一定的风险,如价格是否适中,读者是否认可等等。后来的事实证明,《轻兵器》的两次改版是成功的,不但跟上了杂志发展的形势,而且也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改版的成功是因为《轻兵器》幸运吗?我看不是,除了广大读者朋友的大力支持外,还要归因于《轻兵器》集体的凝聚力及《轻兵器》员工向上的精神。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住脚并取得发展,现代企业均提出一种企业文化来支撑本企业的发展,这种集体的凝聚力及员工向上的精神应该称得上是《轻兵器》的一种企业文化吧。经常关注《轻兵器》的读者朋友可能会注意到,《轻兵器》人员经常变动,但不管人员如何变动,这种凝聚力、这种向上的精神并没有变。这也是《轻兵器》吸引我的原因之一,它时时激励着我,改变着我,使我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值此《轻兵器》200期华诞之际,我谨向一贯关注《轻兵器》发展的广大读者朋友表示感谢,相信在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轻兵器》的明天更美好。
魏开功
大家熟悉的《轻兵器》改版成功了!《轻兵器》从黑白版到全彩版,从月刊到半月刊,其间凝结着编辑部员工的辛勤汗水,更离不开的是《轻兵器》众多忠实读者的厚爱。
我负责《轻兵器》的发行工作,为了做好这份工作,首先我找到一本《中国地图册》,把它用不同颜色的笔,按类别圈画一遍,看哪个地区的读者还没有看到《轻兵器》,在同行、同事的帮助下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发行网络。
有人说发行工作像蜜蜂,是一项“甜蜜的事业”,肩负着传播、收集信息的作用,并调节、预测市场的需求。杂志的周期性决定期刊发行工作的连续性,面对全国各地的读者,要求必须密切关注市场行情的变化,以尽量减少杂志在流通过程中的无形损耗。随时掌握读者对刊物的反映和评价,并反馈给编辑,维系《轻兵器》在广大读者中的形象。虽然发行工作繁琐又充满挑战,经常加班加点,有时电话打得耳朵都疼,但看到一本本散发着墨香的杂志在读者中传阅,我心里充满了愉快和满足。
我喜欢我的职业,更热爱《轻兵器》。《轻兵器》是以读者为中心,读者的需求就是杂志的生命。感谢每一位读过《轻兵器》的朋友,并希望在今后继续得到广大读者的支持与帮助。
白敏
来《轻兵器》之前,曾经认真准备过一些初入职场的规则,这都是一些学长和学姐对我们这些“小字辈”的建议。所以,初来杂志社的时候,处处都显得拘谨。虽然感觉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和谐,甚至那么亲切,但我还是很紧张,毕竟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我很重视,也很珍惜。但这些不安很快就被大家的热情所融化,我也慢慢地在这个大家庭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就像大多数前辈一样,我的工作也是从拆信、读信开始的。当有一天主编竟跟我说她刚来《轻兵器》的时候也曾经拆过信,忽然有一种前途光明的感觉,对于那些工作上的困难我竟觉得不值得一提了。
刚开始接受栏目的时候,真得好紧张!特别是第一次,感觉从来没有受到过那样的煎熬。晚上竟然睡不着觉,因为我的头脑里总是想着会不会出错,如果出了错我该怎么办。我知道自己面对的是怎样的读者,面对的是怎样的同事,他们可都是对兵器专业知识相当纯熟、认真严谨的人呀!这无形之中给了我莫大的压力。
但是,错误出现了!我的心里相当不是滋味。我怕大家责怪,毕竟给读者带来了麻烦,更给《轻兵器》抹了黑。我想除了道歉之外,我只能加倍地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来回报大家了!幸好,我没被困难所吓倒的!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越来越努力,同时还请广大读者继续关注我、支持我、监督我!
王晓西
大家好!我是章霞。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到《轻兵器》已经6年多了,回首看去,《轻兵器》伴我成长,使我受益匪浅。我在《轻兵器》算是“老同志”了,平时负责为读者提供一些咨询服务,许多读者和我都通过电话、信件进行过交流,现在很多人都已经成为我的好朋友了。
回首这6年的工作,使我感受到读者服务部作为《轻兵器》的一个对外窗口的重要性。通过我们的优质服务,使《轻兵器》与读者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桥梁。虽然每天的工作都是满满的,不是拆信、回信就是接电话、跑货源、对外联系业务,但想一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很多读者朋友了解《轻兵器》,了解《轻兵器》的产品和需求,那是多么高兴的一件事情!
感谢大家对《轻兵器》的厚爱,您们通过电话、邮件给《轻兵器》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通过与读者的沟通,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读者对《轻兵器》的热爱和信任。
借《轻兵器》200期华诞之际,我们读者服务部感谢大家长久以来对我们杂志的支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为读者做好服务。
愿《轻兵器》永远伴随您在枪的世界、弹的海洋里自由驰骋。记得给我们来信啊!
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