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慈禧是位妇孺皆知的人物。慈禧除善弄权术、热衷政治外,生活中还喜爱书画,尤其爱以自己所作的书画赏赐群臣,以示恩宠,笼络人心。慈禧在艺术上具一定才能,尤其工于花卉。本文从会宁县博物馆所藏的慈禧皇太后《蟠桃图》品读中可窥慈禧亲绘的真实面目。
【关键词】慈禧太后 蟠桃图 书画品读
会宁县博物馆馆藏有晚清慈禧皇太后《蟠桃图》一幅,绢本,纵129.5厘米,横65厘米,工笔设色,略带写意。
慈禧(1835—1908年),出生于北京城,清文宗咸丰皇帝的妃子,清穆宗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份或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1861年至1908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博学多才,能书善画,书法长于行书、楷书,绘画有工笔画、白描画法的作品传世。慈禧喜欢作画,最爱画的就是兰竹,寥寥数笔,便可成画。然而,设色布局,她必定苦心经营。慈禧对绘画十分讲究,特别是亲手绘画花卉。为了逼真,总是画何种花,即捣何种花汁为色。到光绪年间,她的绘画已经很了不起了。但她还是下诏,让封疆大臣们为她物色最好的绘画人选,从全国挑选最中意的画师做她的绘画老师,男画家有高桐轩、潘祖荫、张仁黼等,女画家有阮玉芬、缪嘉蕙、王韶等。缪嘉蕙晚年回忆说:“她(慈禧太后)刚学画那会儿,我们还年轻,太后那时对画画挺起劲,我们常常花大半天时间一边画画一边学画史,细细琢磨书上印刷的绘画作品,或是欣赏宫中收藏的古代名画。刚开始的时候,拿起笔来,多少有些消遣日子的意思,但更主要的是因为她喜欢书画艺术。由于长期受宫中收藏的古代名画的艺术熏陶,她的鉴赏眼光非常好。太后作画时运笔准确有力,只有那些有绘画天分的人经过训练之后,才能做到这一点。”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期间,朝廷政务繁忙,她在许多事情上效法康熙、乾隆等皇帝,把自己装扮为“一代明君”,绘画、书法创作则是她模仿的手法之一。太后最喜欢赏赐臣子的礼物就是一幅自己的书画,上面钤有她的玉印。用自己书画赏赐群臣,也有以示恩宠、笼络人心之意。但有人认为慈禧本无艺术才华,其书画多由他人代笔,钤上她专用的印章便成了她本人的作品。但作为书画艺人,无论自己的作品如何拙劣,都会敝帚自珍,一般不会拿别人的作品盖上自己的印玺来附庸风雅、欺世盗名。更何况慈禧作为当时的实际最高权力统治者,她并不需要去讨悦任何人,也无需为了一个虚名,另找别人代笔,故会宁县博物馆所藏钤有“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玉印的《蟠桃图》,应为慈禧太后亲笔所绘。
整幅作品采用中央主体构图法,画面上方正中钤“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朱文小篆大印一方,九颗蟠桃枝叶娟秀,在祥云掩隐中像“众星捧月”般“捧”着上方鲜红大印,庄严、巍峨、挺拔而有分量。蟠桃和叶子采用细而匀的“高古游丝描”,祥云则用“行云流水描”,枝干又采用偶有顿挫的“钉头鼠尾描”,除苔点用重彩石青外,其余皆用花青、曙红。整幅作品线条婀娜流畅,设色淡雅秀润,巧用“奇”和“偶”的关系,钤印和绘画上下呼应变化而又统一。九颗蟠桃寓意“天长地久”“九千年之果”,象征她九五之尊的地位和她欲与日月齐寿、长生不老的意愿。其中两颗蟠桃半隐云中,似北斗七星状,构图奇妙,艺术效果令人叹为观止。题款已显多余,故无款。
欣赏慈禧的这幅绘画作品,不仅能从中看到她习字作画的严谨,同时体现出她在绘画方面的深厚功力,足显她对书画艺术的崇尚和敬重。再回眸当今书画坛上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所谓“名家”“大师”现象,以及通过投机取巧走捷径,玩弄一些雕虫小技甚至欺世盗名等各种各样的胡乱“炒作”手段,直接折射出现如今书画界的浮躁乱象。
会宁是历史文化古城,自古以来有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仅明清两代就有进士20人、文武举人115人、贡生396人。郭城驿镇为会宁县北部较大乡镇,亦人文荟萃,光绪三十年甲辰科进士万宝成,即会宁县郭城驿镇人。
万宝成(1873—1943年),字玉田,能文善书,尤长于楷,光绪三十年(1904年)中进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作为甘肃籍首批五名留学生之一,东渡日本,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政治。在日期间,与陕甘籍在日留学生,创办《关陇》杂志,宣传民主思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归国后,供职于户部,任主事。民国建立,任山西定囊县知县,民国二年(1913年)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参议会议员。民国十五年(1926年)无意仕途,闲居北京,以收藏鉴赏书画自娱。其时因军阀混战,特别是冯玉祥入主北京,勒令溥仪搬出紫禁城,这期间致使许多宫廷书画古玩流入市井。他通过各种渠道广为收藏。但因历史原因,万家屡被抄家,旧藏历经“土改”“文革”惨遭破坏,存者甚少。此画曾与柴禾一起堆放在郭城公社的库房里,20世纪70年代被下乡住宿的会宁县文化馆庄田夫老师发现,收藏于会宁县文化馆。1990年会宁县博物馆成立后,由文化馆移交博物馆保存了下来。
【关键词】慈禧太后 蟠桃图 书画品读
会宁县博物馆馆藏有晚清慈禧皇太后《蟠桃图》一幅,绢本,纵129.5厘米,横65厘米,工笔设色,略带写意。
慈禧(1835—1908年),出生于北京城,清文宗咸丰皇帝的妃子,清穆宗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份或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1861年至1908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博学多才,能书善画,书法长于行书、楷书,绘画有工笔画、白描画法的作品传世。慈禧喜欢作画,最爱画的就是兰竹,寥寥数笔,便可成画。然而,设色布局,她必定苦心经营。慈禧对绘画十分讲究,特别是亲手绘画花卉。为了逼真,总是画何种花,即捣何种花汁为色。到光绪年间,她的绘画已经很了不起了。但她还是下诏,让封疆大臣们为她物色最好的绘画人选,从全国挑选最中意的画师做她的绘画老师,男画家有高桐轩、潘祖荫、张仁黼等,女画家有阮玉芬、缪嘉蕙、王韶等。缪嘉蕙晚年回忆说:“她(慈禧太后)刚学画那会儿,我们还年轻,太后那时对画画挺起劲,我们常常花大半天时间一边画画一边学画史,细细琢磨书上印刷的绘画作品,或是欣赏宫中收藏的古代名画。刚开始的时候,拿起笔来,多少有些消遣日子的意思,但更主要的是因为她喜欢书画艺术。由于长期受宫中收藏的古代名画的艺术熏陶,她的鉴赏眼光非常好。太后作画时运笔准确有力,只有那些有绘画天分的人经过训练之后,才能做到这一点。”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期间,朝廷政务繁忙,她在许多事情上效法康熙、乾隆等皇帝,把自己装扮为“一代明君”,绘画、书法创作则是她模仿的手法之一。太后最喜欢赏赐臣子的礼物就是一幅自己的书画,上面钤有她的玉印。用自己书画赏赐群臣,也有以示恩宠、笼络人心之意。但有人认为慈禧本无艺术才华,其书画多由他人代笔,钤上她专用的印章便成了她本人的作品。但作为书画艺人,无论自己的作品如何拙劣,都会敝帚自珍,一般不会拿别人的作品盖上自己的印玺来附庸风雅、欺世盗名。更何况慈禧作为当时的实际最高权力统治者,她并不需要去讨悦任何人,也无需为了一个虚名,另找别人代笔,故会宁县博物馆所藏钤有“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玉印的《蟠桃图》,应为慈禧太后亲笔所绘。
整幅作品采用中央主体构图法,画面上方正中钤“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朱文小篆大印一方,九颗蟠桃枝叶娟秀,在祥云掩隐中像“众星捧月”般“捧”着上方鲜红大印,庄严、巍峨、挺拔而有分量。蟠桃和叶子采用细而匀的“高古游丝描”,祥云则用“行云流水描”,枝干又采用偶有顿挫的“钉头鼠尾描”,除苔点用重彩石青外,其余皆用花青、曙红。整幅作品线条婀娜流畅,设色淡雅秀润,巧用“奇”和“偶”的关系,钤印和绘画上下呼应变化而又统一。九颗蟠桃寓意“天长地久”“九千年之果”,象征她九五之尊的地位和她欲与日月齐寿、长生不老的意愿。其中两颗蟠桃半隐云中,似北斗七星状,构图奇妙,艺术效果令人叹为观止。题款已显多余,故无款。
欣赏慈禧的这幅绘画作品,不仅能从中看到她习字作画的严谨,同时体现出她在绘画方面的深厚功力,足显她对书画艺术的崇尚和敬重。再回眸当今书画坛上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所谓“名家”“大师”现象,以及通过投机取巧走捷径,玩弄一些雕虫小技甚至欺世盗名等各种各样的胡乱“炒作”手段,直接折射出现如今书画界的浮躁乱象。
会宁是历史文化古城,自古以来有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仅明清两代就有进士20人、文武举人115人、贡生396人。郭城驿镇为会宁县北部较大乡镇,亦人文荟萃,光绪三十年甲辰科进士万宝成,即会宁县郭城驿镇人。
万宝成(1873—1943年),字玉田,能文善书,尤长于楷,光绪三十年(1904年)中进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作为甘肃籍首批五名留学生之一,东渡日本,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政治。在日期间,与陕甘籍在日留学生,创办《关陇》杂志,宣传民主思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归国后,供职于户部,任主事。民国建立,任山西定囊县知县,民国二年(1913年)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参议会议员。民国十五年(1926年)无意仕途,闲居北京,以收藏鉴赏书画自娱。其时因军阀混战,特别是冯玉祥入主北京,勒令溥仪搬出紫禁城,这期间致使许多宫廷书画古玩流入市井。他通过各种渠道广为收藏。但因历史原因,万家屡被抄家,旧藏历经“土改”“文革”惨遭破坏,存者甚少。此画曾与柴禾一起堆放在郭城公社的库房里,20世纪70年代被下乡住宿的会宁县文化馆庄田夫老师发现,收藏于会宁县文化馆。1990年会宁县博物馆成立后,由文化馆移交博物馆保存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