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连海,1972年出生于江苏连云港市。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七十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全国流行印风艺委会委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南京印社副秘书长,江苏省连云港市书协副主席、秘书长,苍梧印社社长。现供职于连云港市文联,特聘任教于西安交通大学书法系。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参加兰亭奖,全国展及中青展等大型展览。曾获“江苏省青年书法篆刻精品展”金奖、“全国林散之奖”等。《中国书法》、《中国书画》、《书法导报》、《美术观察》等分别刊登作品并作专题报道。现为《中国历代书法名作大典》编委。出版有《当代青年篆刻家精选集—何连海卷》、《艺概丛书—何连海卷》、《何连海篆刻—当代著名书画家常用印选》等。
问:你出道很早,在七十年代出生的书法篆刻家里面也是很有影响的,能否说说你出道早的原因?
答:“出道很早”,哈哈,感觉是在旧上海占码头。你说我出道早,我还真有些惶恐,比起有些书道中人,我出道算不上早。从1996年第一次参加全国性书展—“全国第二届楹联展”到2004年,我几乎参加了当时中国书协主办的全部重要展览(包括两届中青展和两届全国展)。也许正是通过这些展览,幸运地让大家记住了我的作品,同时也记住了我这个名字。那时候的大环境好,比如中青展的包容性强,观念也开放,即使带有探索性的作品,也有机会展示出来。所以从那时起我在创作作品时都很注重在与古为徒的同时,参入一些新的观念,给观者以似曾相识又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二届正书展的楚简对联,七届中青展的行草手卷等等,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当时我参与展览的积极性也高。包括后来的“全国七十年代书家提名展”,自2002年举办以来,我一直参与其中。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我的成长。
问:记得你几年前出版过一本很有分量的篆刻集,而且那个作品集系列的作者都是高手。现在来看,你对当时的作品还满意吗?有没有你至今还满意的代表作?
答:你指的是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当代青年篆刻名家精选集—何连海卷》吧。是十年前出的。那可是我第一次较为全面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坦率地说,作为艺术道路上某个阶段的总结,对这本集子里的作品,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它是我在对自己喜好的各种印风冷静而理智地梳理之后,逐渐形成的个人审美旨趣的反映。那个阶段的作品在注重古雅灵动的同时,加入了一些带有个性化的符号,其中的一些作品,表达出了当时的一些追求与想法,刻出了新的东西。比如“六六大顺”、“可人如玉”等,至今看来都还很喜欢。
问:我觉得你的篆刻里面有很多岩画的成分,你是从什么时候发现并开始借鉴这些东西的?这也是你区别于别人的特点吗?
答:世上有许多事感觉就是冥冥之中注定的。我出生前,家就住在距岩画不足两百米的地方,虽然后来搬走了,但我小时候还是有很多机会回到那里。那时的文物保护意识还比较差,岩画周围也没有保护措施,孩子们都踩踏在岩画上面玩耍。就这样,那些用石器敲凿磨刻成的长长的线条构成的光怪陆离的图形吸引着我,在我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自然地融入到了我的血液中,以至于我后来对带有符号的东西都很偏好。2002年前后,我开始关注与文字有关的陶制彩绘和刻划符号,觉得那些符号所产生的陌生的意向组合及其所引发的视觉上的冲击和情感上的惊异,与我所熟悉的将军崖岩画是惊人的相似。没有物象的再现和技巧的哗众取宠,惟有朴拙的线条和简洁而神秘的画面。因类相感,通过这种自觉不自觉的影响,这些带有符号意味的元素也运用到我的篆刻中,这种运用可能是带有很强的个人性的,自然也就有别于他人,成了自己的特点。
问:你的篆刻既传统又很现代,能否说说你的审美追求?你觉得篆刻艺术中,个性很重要吗?
答:你说我的篆刻既传统又现代,这我爱听。因为这正是我所期望的。我比较坚持“最传统的也是最现代的”的说法。每个人的学养、阅历、个性、生存环境等都不同,所导致的审美追求也不同。我从十岁起操刀到现在,思想上就没安分过。不算读美院时课堂上必须完成的那几方实临的作业,我几乎没原原本本临过一方古印,更甭说近现代名家的了。每每听说某某所临古印数百方甚或数千方,我都很汗颜。但这并不代表我对传统不敬畏,我自有我法,我所运用的多是“移花接木”的办法,多少有点书法中“集古字”的味道,就是借用古人的风格去表现一些题材。十几年的光景,用这种方法,竟也将自己喜欢的风格尝试了一遍,从最初的吴昌硕、赵之谦,到秦汉印、古玺,乃至近现代名家来楚生、邓尔雅等,然终究多是“皮相”。1996年就读中国美院书法篆刻专业,眼界大开,观念也得到转变,开始尝试将原始符号中三角形、圆形、螺旋形和带有指示性的箭头等大量运用于印章中,同时也关注达利、米罗、毕加索等西方画家的作品。之后还对宁夏中卫的大麦地岩画、贺兰山岩画,福建的仙字潭岩画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在甘肃、陕西等地观看了大量的瓦当、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马家窑文化陶制彩绘以及半坡原始人面盆实物等。在原始艺术当中,我们见不到精准的再现,却能找到有意味的形式,而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更强调表达作者的生命状态。因此这些原始的图形所带来的远古的气息,对我之后的篆刻风格的确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任何艺术中,个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当然也包括篆刻。这与作者的个人禀赋,阅历有关。大家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性格更决定艺术风格,只不过我在这里说的性格是一个包含了生物和文化双重内涵的概念而已!
问:有人说过早形成个人风格容易“结壳”,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认为你“结壳”了吗?
答:风格即性格,与个人喜好有关。个人风格代表了一位作者独特的视角和发力点,并在不同阶段可以不断地填充与丰富。各门艺术都讲究多元化,落实到个人身上也不例外。个人风格单一是不可取的。单一了就容易形成定式,即你所说的“结壳”。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情感的真实与否、创造力的充沛与否,乃决定个人风格成败之关键。
自我感觉目前我书法的个人风格还不是很明显(除了篆书有点自家体式),我也正在经历着漫长的提炼蜕化过程。相对而言,我篆刻的个人风格较为明显,但风格的多样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样可能会给自己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我也清醒地意识到,有些不同面貌的印风目前还只是一个雏形,有待自己用更多的作品去充实、去深化、去诠释……除此之外,我感觉自己时常还有新鲜想法,所以你所担心的“结壳” ,起码目前对我还不存在。
问:发现最近你在努力的写字,书法和篆刻相比,哪个更好玩一些?你现在写字,是否还有别的想法?
答:相比而言,书法的受众面广,认知度高,更大众化,交流起来也更方便,很社会。篆刻的局限性就大了许多,很自我。但于我而言,篆刻更容易体现轻松与鲜活的自我生命状态,在刀与石的碰撞中,常常可以令我倘佯于自我营造的天地中:黄金屋、颜如玉;苦行僧、笑弥勒;刀、枪、剑、戟;发射架、接收器,甚至宇宙语、火星文无所不有,似梦如幻。说白了,还是篆刻更好玩。
我不是最近才开始努力写字的,1998年之前我参加的全国性展览都是书法作品,至今在我参加的近20次全国性大展中书法与篆刻的入展次数相比还是书法多些。在前不久中国书协主办的500人展中,参加的也是书法作品。我近来写字,多写的是小楷,动机很单纯,就是因为想写,不带有任何功利性,感觉很放松,带来的是心力和智力上的愉悦。一写就是一整天,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纸上写得密密麻麻,正反面都不放过,感觉很过瘾。闲暇时翻看,还很自恋。抽烟喝酒为啥会上瘾,还不是天天都碰它。谁让咱好这一口呢?
问:人们说一个艺术家不能局限于“保持水准”的状态,你也认为那是狭隘的,你对今后的自己一直往前走是否有信心?一个艺术家应该怎么做才能够不掉队呢?说说你的看法?
答:“保持水准”,保的是啥时水准?时间在推移,时代在进步,保持原有水准就是退步啊。真能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那才是真正的高手。问我是否有信心会一直往前走,我只能说信心咱有,咱不缺这个。至于是否能做到,走着瞧吧。
艺术家要不掉队,个人觉得应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深入传统,不同阶段学习传统,总会有新的收获。二是与时俱进,对于新理念、新资料要及时吸收、理解,日新日日新。三是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眼睛不要仅仅放在书法篆刻上,而是要转益多师,多从姊妹艺术及其它领域汲取营养,这对于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激发创作灵感都是大有裨益的。
问:觉得你平时很低调,生活也较优越,你是否满足于目前的生活状态?这样你就有更多的心思去搞专业了吧?
答:是的,我对现在的生活状态还是比较满意的。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一个艺术家,只有在不必过于考虑衣食的情况下,才能在创作中最大限度地表现出自己的想法,也不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干扰,使之成为一件开心而放松的事情。
问:如果你不能靠这个行当过上好日子,你家人会支持吗?
答:如果真是这样,恐怕没等他们有所反应,我就早已另有行动了。现实很现实,谁不想过好日子呢?没必要非得靠这个行当过好日子。各人有各人的性格,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同,机遇不同,造化也不同。这件事“搞不掂”,别郁闷,做点其他的事,没准还成功了。要做艺术家,就做一个有尊严的艺术家。况且从古到今把这行当当饭吃的又能有多少人呢?
问:最后问两个有些“八卦”的问题:你老婆嫁给你是不是因为你是艺术家?你希望你儿子将来也从事你的事业吗?
答:哈哈,可没那么浪漫。那时没有固定的单位,没有稳定的收入,也没有现在这样的社会知名度,更看不出还是支“潜力股”的迹象,前途渺茫,怎么会因为我是个搞艺术的而毅然嫁给我呢?其实动机很单纯,双方都是为了顺应中国人传统观念上“成家立业”的老思想,一切都按常规行事:经人介绍—一见倾心—顺理成章。如今谈起这事,老婆还常说:看实在没人要你了,可怜你,捡了你。
顺其自然吧。世上可做的事很多,他有择取的自由。如果他是这块料,干这行又有啥不好呢?只希望儿子将来比我更有出息。
问:你出道很早,在七十年代出生的书法篆刻家里面也是很有影响的,能否说说你出道早的原因?
答:“出道很早”,哈哈,感觉是在旧上海占码头。你说我出道早,我还真有些惶恐,比起有些书道中人,我出道算不上早。从1996年第一次参加全国性书展—“全国第二届楹联展”到2004年,我几乎参加了当时中国书协主办的全部重要展览(包括两届中青展和两届全国展)。也许正是通过这些展览,幸运地让大家记住了我的作品,同时也记住了我这个名字。那时候的大环境好,比如中青展的包容性强,观念也开放,即使带有探索性的作品,也有机会展示出来。所以从那时起我在创作作品时都很注重在与古为徒的同时,参入一些新的观念,给观者以似曾相识又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二届正书展的楚简对联,七届中青展的行草手卷等等,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当时我参与展览的积极性也高。包括后来的“全国七十年代书家提名展”,自2002年举办以来,我一直参与其中。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我的成长。
问:记得你几年前出版过一本很有分量的篆刻集,而且那个作品集系列的作者都是高手。现在来看,你对当时的作品还满意吗?有没有你至今还满意的代表作?
答:你指的是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当代青年篆刻名家精选集—何连海卷》吧。是十年前出的。那可是我第一次较为全面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坦率地说,作为艺术道路上某个阶段的总结,对这本集子里的作品,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它是我在对自己喜好的各种印风冷静而理智地梳理之后,逐渐形成的个人审美旨趣的反映。那个阶段的作品在注重古雅灵动的同时,加入了一些带有个性化的符号,其中的一些作品,表达出了当时的一些追求与想法,刻出了新的东西。比如“六六大顺”、“可人如玉”等,至今看来都还很喜欢。
问:我觉得你的篆刻里面有很多岩画的成分,你是从什么时候发现并开始借鉴这些东西的?这也是你区别于别人的特点吗?
答:世上有许多事感觉就是冥冥之中注定的。我出生前,家就住在距岩画不足两百米的地方,虽然后来搬走了,但我小时候还是有很多机会回到那里。那时的文物保护意识还比较差,岩画周围也没有保护措施,孩子们都踩踏在岩画上面玩耍。就这样,那些用石器敲凿磨刻成的长长的线条构成的光怪陆离的图形吸引着我,在我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自然地融入到了我的血液中,以至于我后来对带有符号的东西都很偏好。2002年前后,我开始关注与文字有关的陶制彩绘和刻划符号,觉得那些符号所产生的陌生的意向组合及其所引发的视觉上的冲击和情感上的惊异,与我所熟悉的将军崖岩画是惊人的相似。没有物象的再现和技巧的哗众取宠,惟有朴拙的线条和简洁而神秘的画面。因类相感,通过这种自觉不自觉的影响,这些带有符号意味的元素也运用到我的篆刻中,这种运用可能是带有很强的个人性的,自然也就有别于他人,成了自己的特点。
问:你的篆刻既传统又很现代,能否说说你的审美追求?你觉得篆刻艺术中,个性很重要吗?
答:你说我的篆刻既传统又现代,这我爱听。因为这正是我所期望的。我比较坚持“最传统的也是最现代的”的说法。每个人的学养、阅历、个性、生存环境等都不同,所导致的审美追求也不同。我从十岁起操刀到现在,思想上就没安分过。不算读美院时课堂上必须完成的那几方实临的作业,我几乎没原原本本临过一方古印,更甭说近现代名家的了。每每听说某某所临古印数百方甚或数千方,我都很汗颜。但这并不代表我对传统不敬畏,我自有我法,我所运用的多是“移花接木”的办法,多少有点书法中“集古字”的味道,就是借用古人的风格去表现一些题材。十几年的光景,用这种方法,竟也将自己喜欢的风格尝试了一遍,从最初的吴昌硕、赵之谦,到秦汉印、古玺,乃至近现代名家来楚生、邓尔雅等,然终究多是“皮相”。1996年就读中国美院书法篆刻专业,眼界大开,观念也得到转变,开始尝试将原始符号中三角形、圆形、螺旋形和带有指示性的箭头等大量运用于印章中,同时也关注达利、米罗、毕加索等西方画家的作品。之后还对宁夏中卫的大麦地岩画、贺兰山岩画,福建的仙字潭岩画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在甘肃、陕西等地观看了大量的瓦当、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马家窑文化陶制彩绘以及半坡原始人面盆实物等。在原始艺术当中,我们见不到精准的再现,却能找到有意味的形式,而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更强调表达作者的生命状态。因此这些原始的图形所带来的远古的气息,对我之后的篆刻风格的确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任何艺术中,个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当然也包括篆刻。这与作者的个人禀赋,阅历有关。大家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性格更决定艺术风格,只不过我在这里说的性格是一个包含了生物和文化双重内涵的概念而已!
问:有人说过早形成个人风格容易“结壳”,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认为你“结壳”了吗?
答:风格即性格,与个人喜好有关。个人风格代表了一位作者独特的视角和发力点,并在不同阶段可以不断地填充与丰富。各门艺术都讲究多元化,落实到个人身上也不例外。个人风格单一是不可取的。单一了就容易形成定式,即你所说的“结壳”。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情感的真实与否、创造力的充沛与否,乃决定个人风格成败之关键。
自我感觉目前我书法的个人风格还不是很明显(除了篆书有点自家体式),我也正在经历着漫长的提炼蜕化过程。相对而言,我篆刻的个人风格较为明显,但风格的多样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样可能会给自己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我也清醒地意识到,有些不同面貌的印风目前还只是一个雏形,有待自己用更多的作品去充实、去深化、去诠释……除此之外,我感觉自己时常还有新鲜想法,所以你所担心的“结壳” ,起码目前对我还不存在。
问:发现最近你在努力的写字,书法和篆刻相比,哪个更好玩一些?你现在写字,是否还有别的想法?
答:相比而言,书法的受众面广,认知度高,更大众化,交流起来也更方便,很社会。篆刻的局限性就大了许多,很自我。但于我而言,篆刻更容易体现轻松与鲜活的自我生命状态,在刀与石的碰撞中,常常可以令我倘佯于自我营造的天地中:黄金屋、颜如玉;苦行僧、笑弥勒;刀、枪、剑、戟;发射架、接收器,甚至宇宙语、火星文无所不有,似梦如幻。说白了,还是篆刻更好玩。
我不是最近才开始努力写字的,1998年之前我参加的全国性展览都是书法作品,至今在我参加的近20次全国性大展中书法与篆刻的入展次数相比还是书法多些。在前不久中国书协主办的500人展中,参加的也是书法作品。我近来写字,多写的是小楷,动机很单纯,就是因为想写,不带有任何功利性,感觉很放松,带来的是心力和智力上的愉悦。一写就是一整天,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纸上写得密密麻麻,正反面都不放过,感觉很过瘾。闲暇时翻看,还很自恋。抽烟喝酒为啥会上瘾,还不是天天都碰它。谁让咱好这一口呢?
问:人们说一个艺术家不能局限于“保持水准”的状态,你也认为那是狭隘的,你对今后的自己一直往前走是否有信心?一个艺术家应该怎么做才能够不掉队呢?说说你的看法?
答:“保持水准”,保的是啥时水准?时间在推移,时代在进步,保持原有水准就是退步啊。真能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那才是真正的高手。问我是否有信心会一直往前走,我只能说信心咱有,咱不缺这个。至于是否能做到,走着瞧吧。
艺术家要不掉队,个人觉得应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深入传统,不同阶段学习传统,总会有新的收获。二是与时俱进,对于新理念、新资料要及时吸收、理解,日新日日新。三是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眼睛不要仅仅放在书法篆刻上,而是要转益多师,多从姊妹艺术及其它领域汲取营养,这对于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激发创作灵感都是大有裨益的。
问:觉得你平时很低调,生活也较优越,你是否满足于目前的生活状态?这样你就有更多的心思去搞专业了吧?
答:是的,我对现在的生活状态还是比较满意的。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一个艺术家,只有在不必过于考虑衣食的情况下,才能在创作中最大限度地表现出自己的想法,也不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干扰,使之成为一件开心而放松的事情。
问:如果你不能靠这个行当过上好日子,你家人会支持吗?
答:如果真是这样,恐怕没等他们有所反应,我就早已另有行动了。现实很现实,谁不想过好日子呢?没必要非得靠这个行当过好日子。各人有各人的性格,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同,机遇不同,造化也不同。这件事“搞不掂”,别郁闷,做点其他的事,没准还成功了。要做艺术家,就做一个有尊严的艺术家。况且从古到今把这行当当饭吃的又能有多少人呢?
问:最后问两个有些“八卦”的问题:你老婆嫁给你是不是因为你是艺术家?你希望你儿子将来也从事你的事业吗?
答:哈哈,可没那么浪漫。那时没有固定的单位,没有稳定的收入,也没有现在这样的社会知名度,更看不出还是支“潜力股”的迹象,前途渺茫,怎么会因为我是个搞艺术的而毅然嫁给我呢?其实动机很单纯,双方都是为了顺应中国人传统观念上“成家立业”的老思想,一切都按常规行事:经人介绍—一见倾心—顺理成章。如今谈起这事,老婆还常说:看实在没人要你了,可怜你,捡了你。
顺其自然吧。世上可做的事很多,他有择取的自由。如果他是这块料,干这行又有啥不好呢?只希望儿子将来比我更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