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波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些以一定的时间序列构建的文化遗存,是城市文脈的物证。宁波老外滩历史文化街区正是宁波文脉汇集的一个重要街区,这里保存的大量历史建筑、成片的历史街巷,也是中国城市近代化过程浓缩的载体。在“名城名都”建设中,如何顺着丰富的城市文脉线索梳理地块的城市肌理,复兴街区,格外引人注目。
街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分析
百年老外滩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区域,是宁波人睁眼看世界的窗口,沉淀着多元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近代港口文化。外滩南濒三江口,自古以来便是进入宁波古城的门户。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正式开港,是宋代三大港口之一。开埠后,英法等国采用夺取主权、建立据点、霸占海关、控制港口、垄断航运、推行洋化手段,把宁波港扭曲成半殖民地性质的港口。同时,外滩也是新观念、新事物不断萌芽,新旧观念不断碰撞的地方。教会为了笼络人心,在外滩一带相继办起了一批公益性的教育机构,像斐迪、斐德、正始、毓才中学等都是当时最好的学校。宁波的近代商帮利用外滩这一通商口岸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利用身处当时中国对外开放前沿地带及对外贸易的先天优势,纷纷创办轮船公司,从事宁波至上海等地的运输,特别是从事当时颇有风险的对外经济活动,从而大大促进了宁波商帮的近代化进程。外滩是近代宁波港历史的见证,也是浙江省唯一现存的能反映港口文化的外滩。
二、近代建筑文化。宁波外滩遗存的大量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建筑物反映了丰富多彩的西式和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有古典希腊式、古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式、中西合璧式和中国固有式,宁波外滩犹如一部活化的近现代建筑史。主要有银行、金融建筑,如1930年建的中国通商银行宁波分行是一座早期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还有1934年建的浙东商业银行等;领事馆等办事机构建筑,如1844年建的大英领事馆是一座英国式的西洋建筑,还有浙海关和1927年建的宁波邮政局为仿古罗马式结构建筑;文化教育类建筑,如1935年建的浙东中学,其大门及办公楼均保存完好;医疗建筑,如1935年建的仁济医院手术室,为早期的钢筋砼建筑,两层楼,一楼为敞开式大厅,二楼为手术室,手术室屋面中间有采光面积较大的人字坡玻璃顶,非常有特色;名人故居,如1908年建的宁波“煤炭大王”谢恒昌宅,以及俞佐宸宅、严信厚、严子均宅、虞康茂宅等。
三、“宁波帮”文化。据查,外滩的54处文物建筑中至少有31处与宁波商帮有关。宁波商帮的崛起是近代中国工商界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浙东学派的一代宗师黄宗羲早就提出过“工商皆本”的思想,近代众多的宁波籍企业家顽强拼搏艰苦创业,从中孕育了一批饮誉国内外的经济能人,形成了颇具影响的企业家群体——宁波帮,并由此赢得了“无宁不成市”的赞誉。宁波外滩还遗存着大量近代宁波帮知名人士的住宅,大多数为花园式洋房,建筑装饰中西合璧或以西式为主。
街区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整体性保护不足。历史街区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历史的沧桑,点点滴滴的信息都是整体风貌的组成部分。宁波老外滩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特色并非—两条街道或几幢历史建筑所能表现出来的,而是一个整体性区域环境,包含了自然水系环境、整体性的空间结构和街巷格局,以及建筑“族群整体”等。因此,应该尽快扩大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并遵循整体性的保护思想,以完整地展现特定环境的风貌特色。
部分区域环境质量较低。近代居住环境是与特定的生产力条件和社会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与居民的现代化生活需求存在巨大矛盾,特别是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设施等严重滞后,使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并由此导致居民乱搭、乱建、乱架、乱堆等自发行为,破坏了传统的空间环境特色。
近代建筑逐步老化损坏。中国近代建筑多是砖木结构,历经上百年的沧桑,许多房屋已破损不堪。此历史街区的建筑中,三分之一以上属于质量较差的建筑,五分之一属于危房,大部分建筑已老化损坏并面临倒塌的危险,加之保护维修资金严重缺乏,这些建筑的保存和延续受到威胁。
街区的保护利用与城市品位的提升策略
宁波老外滩历史文化街区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典型的风貌特色体现着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反映着城市历史发展的脉胳。
街区保护要扩展到原轮船码头和沿江一带以及人民路与大庆南路之间区域。此区域尚保留有一批近现代西式和中西结合的建筑,大部分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在江北岸地区从事商贸活动的宁波工商业人士如严信厚、朱葆三等的宅第,它们以单体或群落形成散布。历史建筑群落与沿江一带殖民时代建筑及码头商埠建筑相呼应,共同成为反映宁波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是“百年江北”历史文化的活的灵魂。保护这些历史建筑群落,对宁波(尤其是江北区)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至关重要。应将此区域公布为宁波老外滩历史文化街区新的补充内容,并结合这一带的开发,统一规划、优化利用。留出—定范围的院落作为腹地,并在其外围留出过渡带,与宁波老外滩历史文化街区一带开发地段保持风貌的协调。
同时,在对该历史地段的特色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强化对整体格局和传统风貌的保护。街巷空间格局是历史地段的特色之一。应保护现有的街巷结构、走向、空间尺度、空间结点及路面铺装形式,并通过街巷空间的组织,加强水—街—传统建筑的有机联系,延续街巷空间的多样化功能特色。并应保护古井、古树名木等文物小品,以烘托环境景观和文化氛围。
加大保护措施力度,特别是坚持文物法汉建设,尽快将市内现存的优秀近代建筑真正纳入文物法的范围,除公布为各级文保单位外,还应及时颁布《宁波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从根本上将优秀近代建筑妥善保护起来。被保护下来的近代优秀建筑应挂上标志说明牌,划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并做好“四有”档案,加上各宣传部门的大力配合,形成一种人人懂、人人重视保护近代优秀建筑的新局面。
传统建筑的保护应根据其所处的保护区域、建筑价值、建筑性质、建筑质量,分别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整饬、更新原则和措施,力求尽量多保存真实的历史信息。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及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优秀传统建筑(近代建筑),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实行保护。在保护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并根据文物建筑的残损情况,按照《文物工程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修缮。
整饬是针对传统风貌保存较好、质量较好,对构成历史地段风貌特色有重要作用的历史建筑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它要对建筑的立面、屋顶等建筑外观严格按照文物建筑的要求进行修复和维护,对于建筑内部的设施和空间结构可根据现代生活要求进行合理的更新和改造,以改善居住环境条件。
更新即按传统风貌进行改造或重建,是对风貌一般、质量较差的建筑所采取的整治措施。改造是对建筑结构尚完好,空间经改造后可以满足新的使用功能的建筑,按其原有风貌特征进行改造;而对建筑质量较差或完全损毁或内部空间不能满足现代功能的建筑,按照历史地段的建筑特征进行重建或作为传统建筑迁建的场所。
历史地段内大部分建筑应保持和恢复原有的用途。非临街的民居应继续保持其居住功能。但对于民居内居住拥挤、环境条件差、不适应现代生活等问题,可以采取搬迁部分居民以降低居住密度,对空间进行功能化改造以改善基础设施等措施,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作者单位: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责任编辑:毛思洁
街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分析
百年老外滩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区域,是宁波人睁眼看世界的窗口,沉淀着多元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近代港口文化。外滩南濒三江口,自古以来便是进入宁波古城的门户。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正式开港,是宋代三大港口之一。开埠后,英法等国采用夺取主权、建立据点、霸占海关、控制港口、垄断航运、推行洋化手段,把宁波港扭曲成半殖民地性质的港口。同时,外滩也是新观念、新事物不断萌芽,新旧观念不断碰撞的地方。教会为了笼络人心,在外滩一带相继办起了一批公益性的教育机构,像斐迪、斐德、正始、毓才中学等都是当时最好的学校。宁波的近代商帮利用外滩这一通商口岸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利用身处当时中国对外开放前沿地带及对外贸易的先天优势,纷纷创办轮船公司,从事宁波至上海等地的运输,特别是从事当时颇有风险的对外经济活动,从而大大促进了宁波商帮的近代化进程。外滩是近代宁波港历史的见证,也是浙江省唯一现存的能反映港口文化的外滩。
二、近代建筑文化。宁波外滩遗存的大量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建筑物反映了丰富多彩的西式和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有古典希腊式、古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式、中西合璧式和中国固有式,宁波外滩犹如一部活化的近现代建筑史。主要有银行、金融建筑,如1930年建的中国通商银行宁波分行是一座早期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还有1934年建的浙东商业银行等;领事馆等办事机构建筑,如1844年建的大英领事馆是一座英国式的西洋建筑,还有浙海关和1927年建的宁波邮政局为仿古罗马式结构建筑;文化教育类建筑,如1935年建的浙东中学,其大门及办公楼均保存完好;医疗建筑,如1935年建的仁济医院手术室,为早期的钢筋砼建筑,两层楼,一楼为敞开式大厅,二楼为手术室,手术室屋面中间有采光面积较大的人字坡玻璃顶,非常有特色;名人故居,如1908年建的宁波“煤炭大王”谢恒昌宅,以及俞佐宸宅、严信厚、严子均宅、虞康茂宅等。
三、“宁波帮”文化。据查,外滩的54处文物建筑中至少有31处与宁波商帮有关。宁波商帮的崛起是近代中国工商界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浙东学派的一代宗师黄宗羲早就提出过“工商皆本”的思想,近代众多的宁波籍企业家顽强拼搏艰苦创业,从中孕育了一批饮誉国内外的经济能人,形成了颇具影响的企业家群体——宁波帮,并由此赢得了“无宁不成市”的赞誉。宁波外滩还遗存着大量近代宁波帮知名人士的住宅,大多数为花园式洋房,建筑装饰中西合璧或以西式为主。
街区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整体性保护不足。历史街区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历史的沧桑,点点滴滴的信息都是整体风貌的组成部分。宁波老外滩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特色并非—两条街道或几幢历史建筑所能表现出来的,而是一个整体性区域环境,包含了自然水系环境、整体性的空间结构和街巷格局,以及建筑“族群整体”等。因此,应该尽快扩大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并遵循整体性的保护思想,以完整地展现特定环境的风貌特色。
部分区域环境质量较低。近代居住环境是与特定的生产力条件和社会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与居民的现代化生活需求存在巨大矛盾,特别是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设施等严重滞后,使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并由此导致居民乱搭、乱建、乱架、乱堆等自发行为,破坏了传统的空间环境特色。
近代建筑逐步老化损坏。中国近代建筑多是砖木结构,历经上百年的沧桑,许多房屋已破损不堪。此历史街区的建筑中,三分之一以上属于质量较差的建筑,五分之一属于危房,大部分建筑已老化损坏并面临倒塌的危险,加之保护维修资金严重缺乏,这些建筑的保存和延续受到威胁。
街区的保护利用与城市品位的提升策略
宁波老外滩历史文化街区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典型的风貌特色体现着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反映着城市历史发展的脉胳。
街区保护要扩展到原轮船码头和沿江一带以及人民路与大庆南路之间区域。此区域尚保留有一批近现代西式和中西结合的建筑,大部分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在江北岸地区从事商贸活动的宁波工商业人士如严信厚、朱葆三等的宅第,它们以单体或群落形成散布。历史建筑群落与沿江一带殖民时代建筑及码头商埠建筑相呼应,共同成为反映宁波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是“百年江北”历史文化的活的灵魂。保护这些历史建筑群落,对宁波(尤其是江北区)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至关重要。应将此区域公布为宁波老外滩历史文化街区新的补充内容,并结合这一带的开发,统一规划、优化利用。留出—定范围的院落作为腹地,并在其外围留出过渡带,与宁波老外滩历史文化街区一带开发地段保持风貌的协调。
同时,在对该历史地段的特色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强化对整体格局和传统风貌的保护。街巷空间格局是历史地段的特色之一。应保护现有的街巷结构、走向、空间尺度、空间结点及路面铺装形式,并通过街巷空间的组织,加强水—街—传统建筑的有机联系,延续街巷空间的多样化功能特色。并应保护古井、古树名木等文物小品,以烘托环境景观和文化氛围。
加大保护措施力度,特别是坚持文物法汉建设,尽快将市内现存的优秀近代建筑真正纳入文物法的范围,除公布为各级文保单位外,还应及时颁布《宁波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从根本上将优秀近代建筑妥善保护起来。被保护下来的近代优秀建筑应挂上标志说明牌,划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并做好“四有”档案,加上各宣传部门的大力配合,形成一种人人懂、人人重视保护近代优秀建筑的新局面。
传统建筑的保护应根据其所处的保护区域、建筑价值、建筑性质、建筑质量,分别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整饬、更新原则和措施,力求尽量多保存真实的历史信息。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及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优秀传统建筑(近代建筑),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实行保护。在保护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并根据文物建筑的残损情况,按照《文物工程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修缮。
整饬是针对传统风貌保存较好、质量较好,对构成历史地段风貌特色有重要作用的历史建筑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它要对建筑的立面、屋顶等建筑外观严格按照文物建筑的要求进行修复和维护,对于建筑内部的设施和空间结构可根据现代生活要求进行合理的更新和改造,以改善居住环境条件。
更新即按传统风貌进行改造或重建,是对风貌一般、质量较差的建筑所采取的整治措施。改造是对建筑结构尚完好,空间经改造后可以满足新的使用功能的建筑,按其原有风貌特征进行改造;而对建筑质量较差或完全损毁或内部空间不能满足现代功能的建筑,按照历史地段的建筑特征进行重建或作为传统建筑迁建的场所。
历史地段内大部分建筑应保持和恢复原有的用途。非临街的民居应继续保持其居住功能。但对于民居内居住拥挤、环境条件差、不适应现代生活等问题,可以采取搬迁部分居民以降低居住密度,对空间进行功能化改造以改善基础设施等措施,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作者单位: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责任编辑:毛思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