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师引领学生发现新问题,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实现学生自我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观念;变更方式
在课堂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应逐步趋向简洁、目标性强。但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家常课”课堂提问随意性大,缺少问题设计,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 (1)提问的问题简单化、零碎化、空泛化,对学生来说缺乏思考的所值;(2)教师设计的问题超过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理解水平,难度太大。问题过于简单或难度太大都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何才能使所提的问题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回答?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时提出的问题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勤于思考,乐于回答。
一、观念先行,奠定课堂的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首先必须以确立教师有效教学观念为导向。一方面,教学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人,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力,教师乐于倾听,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我在教学《田忌赛马》这一课时,用简单的道具,把两次赛马的经过演示一遍,使学生懂得了“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学生陈琛举手提问:“老师,课文中提到‘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到底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比田忌的马快多少 ?课文表达的含糊不清。“嗬,竟认为课文表达的含糊不清,“自作聪明,课文说的肯定有道理”、“到底快多少呢?”……陈琛的问题使在座的同学纷纷议论起来。陈琛提的问题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从没有注意到,而这个问题也值得讨论。我问:“你们认为‘快不了多少’要快到什么程度才行?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的同学说:“每匹马都快四五步,田忌的方法就可行。”有的同学说:“每匹马都快十几米,这个办法就不行了。”“快太多就不行了,只能快四、五步吧!通过同学们的质疑、分析,同学们终于明白:孙膑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如果每个等级的马的速度差距很大的话,孙膑不会出此计策。战国时期,没有钟表计算时间,只能靠细致的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文本只能如此表述。这堂课的教学中,师生双方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双赢目的。
二、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寻找有效提问的“支点”
我们在语文课堂提问中,就要努力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寻求一个“支点”,这样,课堂提问才会有效,课堂才会真正为学生服务。生活是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一个支点,语文教学要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我设计了如下一个教学片断:看到了课文的题目,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詹天佑是一个历史人物,对于这样的文章你们想学点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发言,我提出问题:詹天佑为什么能成功的修筑京张铁路?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地阅读文本,积极思考,找到支点“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的成功固然离不开“杰出”即踏实的工作作风,过人的智慧,才干和创造性的设计,渊博的科学知识,这一切是成功的基础,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但是更重要的是他“爱国”,詹天佑把他的聪明才智用到了为国争光上,把自己的知识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詹天佑才能成为被后世尊敬的人。由此学生自然地受到启发,今天的学习不单是为了提高自己,更是为了将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
三、变更提问方式,追寻有效提问的立体式
讲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要以串问式提问方式,改变以往的线性提问为立体提问。线性问题思路窄,跨度小,答案唯一,教学时显得多而杂乱。立体性问题思路宽、跨度大,答案多种多样。问题的提出,不是以一个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时空与机会,发散学生的思维,具有巨大的求异性与包容性。
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一改以往大多数老师喜欢设计的问题:1、诸蔼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几点?2、鲁肃、曹操的性格怎样?……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读题:诸蔼亮三天之内一定能借到十万支箭吗?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读呀、想啊、划呀、写呀、争呀、辩呀,课堂上你来我往,各抒己见,生气勃勃。结果形成两种意见。我让“借不到十万支箭”的学生陈述理由。一位学生说:“有可能只借到九万九千九佰九十九支箭,曹兵少射了一支箭。”另一学生说:“电影、电视剧上演的箭的威力能射穿木板、墙壁,诸蔼亮让人准备的是草垛子,箭早就射穿草垛,把船上的士兵都射死了。”又有一学生说:“诸蔼亮的三十条小船上全都是草垛子,万一曹军射的是火箭,草垛子全着火了,别说借箭,命都没了。”针对这些问题,持“借到十万枝箭”之观点的同学说:①周瑜只想以造十万枝箭为借口来达到除掉诸蔼亮的目的,现在看到白白得了这么多支箭,哪还顾得上细数箭的数目,多一支少一支没关系;②诸蔼亮肯定也考虑到箭的穿透力,他才让小船停在距曹营一定距离的江面上,箭刚好能射到草垛子而穿透力最弱;③诸蔼亮抓住曹操多疑的心理,曹操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不会贸然出击,只能用射箭拖延时间,挨到天亮,他才舍不得用什么火箭呢。”学生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体会了诸蔼亮的“神机妙算”。
这一问题的设计对学生来讲,无论是导读面的广度,还是思维训练的深度,都远远超出了以往的几个导读题。因为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与不同的角度来立体地感受诸蔼亮的人物形象。所以它不但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样的提问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而且是多角度。既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之,语文课堂提问只有遵循了有效性的原则,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有效提问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大大促进使用教材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观念;变更方式
在课堂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应逐步趋向简洁、目标性强。但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家常课”课堂提问随意性大,缺少问题设计,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 (1)提问的问题简单化、零碎化、空泛化,对学生来说缺乏思考的所值;(2)教师设计的问题超过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理解水平,难度太大。问题过于简单或难度太大都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何才能使所提的问题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回答?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时提出的问题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勤于思考,乐于回答。
一、观念先行,奠定课堂的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首先必须以确立教师有效教学观念为导向。一方面,教学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人,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力,教师乐于倾听,变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问。我在教学《田忌赛马》这一课时,用简单的道具,把两次赛马的经过演示一遍,使学生懂得了“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学生陈琛举手提问:“老师,课文中提到‘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到底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比田忌的马快多少 ?课文表达的含糊不清。“嗬,竟认为课文表达的含糊不清,“自作聪明,课文说的肯定有道理”、“到底快多少呢?”……陈琛的问题使在座的同学纷纷议论起来。陈琛提的问题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从没有注意到,而这个问题也值得讨论。我问:“你们认为‘快不了多少’要快到什么程度才行?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的同学说:“每匹马都快四五步,田忌的方法就可行。”有的同学说:“每匹马都快十几米,这个办法就不行了。”“快太多就不行了,只能快四、五步吧!通过同学们的质疑、分析,同学们终于明白:孙膑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如果每个等级的马的速度差距很大的话,孙膑不会出此计策。战国时期,没有钟表计算时间,只能靠细致的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文本只能如此表述。这堂课的教学中,师生双方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双赢目的。
二、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寻找有效提问的“支点”
我们在语文课堂提问中,就要努力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寻求一个“支点”,这样,课堂提问才会有效,课堂才会真正为学生服务。生活是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一个支点,语文教学要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我设计了如下一个教学片断:看到了课文的题目,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詹天佑是一个历史人物,对于这样的文章你们想学点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发言,我提出问题:詹天佑为什么能成功的修筑京张铁路?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地阅读文本,积极思考,找到支点“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的成功固然离不开“杰出”即踏实的工作作风,过人的智慧,才干和创造性的设计,渊博的科学知识,这一切是成功的基础,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但是更重要的是他“爱国”,詹天佑把他的聪明才智用到了为国争光上,把自己的知识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詹天佑才能成为被后世尊敬的人。由此学生自然地受到启发,今天的学习不单是为了提高自己,更是为了将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
三、变更提问方式,追寻有效提问的立体式
讲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要以串问式提问方式,改变以往的线性提问为立体提问。线性问题思路窄,跨度小,答案唯一,教学时显得多而杂乱。立体性问题思路宽、跨度大,答案多种多样。问题的提出,不是以一个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时空与机会,发散学生的思维,具有巨大的求异性与包容性。
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一改以往大多数老师喜欢设计的问题:1、诸蔼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几点?2、鲁肃、曹操的性格怎样?……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读题:诸蔼亮三天之内一定能借到十万支箭吗?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读呀、想啊、划呀、写呀、争呀、辩呀,课堂上你来我往,各抒己见,生气勃勃。结果形成两种意见。我让“借不到十万支箭”的学生陈述理由。一位学生说:“有可能只借到九万九千九佰九十九支箭,曹兵少射了一支箭。”另一学生说:“电影、电视剧上演的箭的威力能射穿木板、墙壁,诸蔼亮让人准备的是草垛子,箭早就射穿草垛,把船上的士兵都射死了。”又有一学生说:“诸蔼亮的三十条小船上全都是草垛子,万一曹军射的是火箭,草垛子全着火了,别说借箭,命都没了。”针对这些问题,持“借到十万枝箭”之观点的同学说:①周瑜只想以造十万枝箭为借口来达到除掉诸蔼亮的目的,现在看到白白得了这么多支箭,哪还顾得上细数箭的数目,多一支少一支没关系;②诸蔼亮肯定也考虑到箭的穿透力,他才让小船停在距曹营一定距离的江面上,箭刚好能射到草垛子而穿透力最弱;③诸蔼亮抓住曹操多疑的心理,曹操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不会贸然出击,只能用射箭拖延时间,挨到天亮,他才舍不得用什么火箭呢。”学生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体会了诸蔼亮的“神机妙算”。
这一问题的设计对学生来讲,无论是导读面的广度,还是思维训练的深度,都远远超出了以往的几个导读题。因为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与不同的角度来立体地感受诸蔼亮的人物形象。所以它不但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样的提问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而且是多角度。既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之,语文课堂提问只有遵循了有效性的原则,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有效提问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大大促进使用教材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