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演:让-雅克·贝奈克斯
主演:贝尔特丽丝·达勒、让-雨果·安格拉德
年代:1986
爱情是什么,或者生命是什么?这电影完全可以这么严肃,严肃到它可以不是一部电影。影片讲的就是最普通不过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不同的是那女人身体上有些缺陷,她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她刺瞎了自己的眼睛,然后她死了,被她的男人杀死了。男的叫查格,女的叫贝蒂。
非常态
这样的一场恋恋风暴,对于每天生火做饭的人而言,不单是可望不可及,更很难在心田里做真正的驻扎。这里的爱情,像盛夏午后的阳光,又白又亮,照得人眼睛都花了。这不是花前月下,不是惺惺相惜,更不是投鼠忌器,患得患失。而是一个生命对待另一个生命的,无原则,无道德,非如此不可的一往无前。这里涵盖着高度的信任和极温柔的宽容。这里没有责任和义务、习惯和惰性,甚至包括高尚的拯救和无聊的交换,只有纯粹透顶,简单到底的爱,只是爱。
双方都视对方为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全部信息,而这个信息一旦中止,他们的脉搏就会停止跳动。这样的爱凶猛、灿烂、外加不可思议。现实生活中的性别相遇,顶多只有一方在那儿飞蛾扑火,而另一方因惧怕被灼伤而溜之大吉。而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却旗鼓相当,并自始至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并团结成一场肝胆相照的集体行动。都很难说这是一种理想,倒像是现实和浪漫不分彼此,并相亲相爱。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人类情感的极致。
非常珍贵的是,法国后新浪潮主将让-雅克·贝奈克斯在处理这样的一场爱情烟火之时,用一种常规的电影语言来讲述。也就是说,他是以现实主义角度来表现一段现实中人类极难遭遇的的恋情。全片予人一种悦耳清心的视觉享受,就像贝蒂早上起来,去亲吻查格的生殖器,你能感到的只是她的顽皮,以及内心深处无法掩饰的甜美。在叙事上,开片便是两俱活生生的肉体在深情地交合,但马上又转入到男主人公的回忆,所遵循的是严格的线性叙事。故事虽不乏暴烈,但格调却是抒情的。贝奈克斯仿佛是在强调,这场奇恋是能够在日常起居,日升月落中存活的,也可以说,这是一部没有梦幻色彩的电影。非常态在常态的拥挤之下,虽然稀薄,却保留着它所应有的地位。同时,也为我们人类能走到这一步,而感到鼓舞。
一个女人
[尼罗河上的惨案]可以理解为一个女人为了与一个男人生活在一起,不顾道德、法律、生命而一步步走向罪恶深渊的故事。所以影片的最后一句台词经由大侦探波洛之口说出莫里哀的一句名言:“女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被人爱。”又想起一句套话,爱情是女人生命的全部。换句话说,女人比男人更具备生物形态,因为规范、严整的社会行为很难激起她们最深的兴趣。她们的世界更为封闭,更能自得其乐,或更能自怨自艾。这与地地域文明无关,放诸东西方,千百年来,女人的命运并没有质的改变,改变的只是女人随着社会进步,对爱的攫取更为积极、明朗和主动。
高大丰满,并拥有性感厚唇的贝蒂,无疑走得更激烈,更远,爱成了她生命中的惟一养料。这是一个偏执狂,并有着高危冲动隐患的女孩。她对自己的美丽相当自信,使得她表达爱情的方式极其直接,她绕过了爱的迂回,而直奔主题。她对查格说:觉得我好,就抚摸我吧。当有人问她和查格的关系时,她一言不发,面带微笑地握住了查格的生殖器。从表面上看,这是心地单纯的表现,影片越到后来,我们才发现,她所有的惊世骇俗之举,皆因她有着严重的心理疾患所致。妄想狂、强迫症最终引爆了她全部的狂野不羁。影片没有解释她心理病症的内因,呈现的只是结果。在查格还在做木工时,因与老板产生激烈争执,她一把火烧掉了那个肥佬的全部建筑。火光冲天中,这对恋人的爱情火焰也开始升腾。后来,她做餐厅服务员时,因一点口角,而与顾客大打出手。她管不住她思想的野马,她也不想管,她的信念只有一个,就是爱她的查格。当她发现查格有写作才华时,便鼓励他创作,并天天盼着出版的好消息,一旦愿望达不到,她就会对某个出版商不客气。最后,愈演愈烈,她的心智完全失控。午夜狂奔,怀孕受挫后幻听、失神。直至弄瞎自己的眼睛,并在爱人的帮助下,结束了自己过于绚烂的生命。
我一直不同意本片有着童话意味的说法,难道极少数的人和事,就不能在这个世界上发生?正因为它是特例中的特例,而杜绝了教化功能,成为了一桩纯而又纯的性情展示。我对医学一窍不通,很难为贝蒂的病症作出细致剖析。但从她那些无风也能起浪的病状中,我们可以看出贝蒂对现实是不愿妥协的,而愿望一旦落空,她就不惜以嗜血的行为,作出饮鸩止渴式的发泄。影片最残酷的地方在于,她明明得到一份世间罕见的爱情,这场爱情几乎达到了爱情的最高标准,是身心和灵欲的一次大融合。可即使这样,她对现实的反感,在查格这儿,无法得到实质性的调和时,她的精神支柱便彻底坍塌了。影片对贝蒂心路的渐次沦陷作了极具层次的表现,每一细微之处都有着极动人的光泽。还有一点,贝蒂在爱情上,并无依赖性,相反,倒有些专制和孩子心。你甚至觉得在她的思想深层,都没有潜意识在作着丝毫暧昧的观望,她的精神比她的身体还要裸露。
贝蒂将“爱”简单化,而不概念化,干净而不洁癖。这是一个“爱”能力超强的女人,她使“爱”脱离了社会化的捆绑,直接进入纯自然主义的身心交汇。她不存在胆量和气魄,只是在性情挤压过后,条件反射似地肆意绽放。也就是说,她使情感本身具备了一种奇特的生物化特质。
一个男人
以前看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看到葛利高里与阿克内西娅相好,阿克内西娅的丈夫知道此事后,毒打自己的妻子正起劲时。葛利高里听到惨叫声,毫不犹豫地冲过去把心上人的老公打翻在地。那爷们还觉得太委屈,葛利高里的拳头又像雨点般落了下来。有个女生告诉我,葛利高里是真正的男子汉,我同意她这句话。查格也做过类似的事,情绪极不稳定的贝蒂弄伤了一位出版商。出版商要就此事与贝蒂对簿公堂。查格持枪闯入出版商家里,也是一顿拳脚相加。
刚开始,我们看到查格是一个被社会规范所驯化的优质男人,体面,优雅,对人情世故有一定认识。当他体内的反叛情绪被贝蒂点燃时,他也会因爱而变得“疯狂”。也可以说,他和贝蒂是一路人。他最大的特质是对“爱”不带怨悔的全心付出,不管贝蒂的所作所为,与常理有多大距离。他总是以男性所特有的包容,遇事优先考虑贝蒂的心理而且不会强行阻挡,他给了贝蒂充分自由活动的空间。与其说他对贝蒂是种宠爱,不如说是种纵容。
从形态上讲,查格对贝蒂的恩爱是温文尔雅的,实际上这种恩爱和贝蒂剧烈的情绪波动一样,也是歇斯底里的,因为这种宽容和呵护是没有条件和规范的。他习惯于把贝蒂的反常举动理解为“女人嘛,一个月总是有那么几天……”,并视贝蒂的异常看作“对自己近乎崇拜的爱”。必须说明的是,正是由于查格对贝蒂的由衷赞美,促使他对贝蒂情感的无规律运转完全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他毫不怀疑他们爱情的高度纯洁性,并表现出比贝蒂更严重的依赖性。这一点,在男女关系的站位上,确实有着惊人之态。他去打劫,并着女装。一般来说,性别崇拜都以男性生殖器作为图腾,而在这部影片里,却表现出对女性仪态的缓缓皈依。查格不愿看到贝蒂神智永不清醒的事实,也是身着那件红红的裙子,异常温和地来到贝蒂的床前,将她窒息而亡。这一段戏,贝奈克斯处理地异常平静,其中蕴藏的力道却让人喘不过气来,收到了心扉碎裂的功效。同时,女装的出现,再次强化了爱情的猛烈,是足以淡化性别意义,并通过性别代入的方式延续着穿心断肠的爱恋。司空见惯的男性尊严在强大的爱情面前变得绵软,即使有所倔强的话,也是女性化的倔强。记得有人说过:人类最终的文明一定是女性化的。看了这部让人心绪难平的电影,我有些相信这句话了。
很多人说,让-雨果· 安格拉德的表演不是特别出彩,我却觉得极好。这种角色很容易演得温软的提不起劲来。但安格拉德愈在影片后半部分,愈显示出他在两种性别之间的自由行走。他不会让人起腻,却有一种极特殊的亲切感。
杀妻
听过太多杀妻的故事,《水浒》里就有好几个,像武松是打着复仇的旗号,而石秀和燕青则表明他们要讲义气。这还是杀别人的妻子,到了宋江这儿,则亲自动手,他好像只杀过这么一个人。西方最著名的杀妻故事是《奥赛罗》,那是因为爱力过猛,而产生对爱的不信任,导致的极端行为。《卡门》严格来说不算,卡门因不愿成全唐何塞在爱情方面的专制,而命丧黄泉。从中,也可看出东西方杀妻文化的差异。我们这儿是杀人,他们那儿是杀女人,包含着无望的尊重和身心俱焚的自怜。[巴黎野玫瑰]也是一个杀妻的故事,不仅是查格对贝蒂的最后一次安抚,更包括他对贝蒂无怨责的,一贯性的任其所为,使只会随心所欲的贝蒂的精神彻底滑坡。是的,查格是元凶,一个无辜的元凶,一个在劫难逃的元凶。也许这种爱真是含有毒素的,是能致命的,可不这样,又能怎样呢?我想,影片在尽情讴歌爱情美好的同时,也在强化爱情的非理性。对于这一点,美则美矣,却令人犹疑不决。
爱情电影
[巴黎野玫瑰]美就美在,它是单纯的,是不需格律和仪式的,是人类生物化行为的一次绝妙演变。
关于这部电影的美学,有人认为它是写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完美结合。但我还是想提提我前面说的那句话,这是现实和浪漫的一次紧密而成功的合作。就像影片结尾,查格按照贝蒂的愿望一样,坐在打字机前写作,在这个时候,他才能够安心写作,并才思泉涌。这是现实,也是浪漫。
主演:贝尔特丽丝·达勒、让-雨果·安格拉德
年代:1986
爱情是什么,或者生命是什么?这电影完全可以这么严肃,严肃到它可以不是一部电影。影片讲的就是最普通不过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不同的是那女人身体上有些缺陷,她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她刺瞎了自己的眼睛,然后她死了,被她的男人杀死了。男的叫查格,女的叫贝蒂。
非常态
这样的一场恋恋风暴,对于每天生火做饭的人而言,不单是可望不可及,更很难在心田里做真正的驻扎。这里的爱情,像盛夏午后的阳光,又白又亮,照得人眼睛都花了。这不是花前月下,不是惺惺相惜,更不是投鼠忌器,患得患失。而是一个生命对待另一个生命的,无原则,无道德,非如此不可的一往无前。这里涵盖着高度的信任和极温柔的宽容。这里没有责任和义务、习惯和惰性,甚至包括高尚的拯救和无聊的交换,只有纯粹透顶,简单到底的爱,只是爱。
双方都视对方为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全部信息,而这个信息一旦中止,他们的脉搏就会停止跳动。这样的爱凶猛、灿烂、外加不可思议。现实生活中的性别相遇,顶多只有一方在那儿飞蛾扑火,而另一方因惧怕被灼伤而溜之大吉。而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却旗鼓相当,并自始至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并团结成一场肝胆相照的集体行动。都很难说这是一种理想,倒像是现实和浪漫不分彼此,并相亲相爱。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人类情感的极致。
非常珍贵的是,法国后新浪潮主将让-雅克·贝奈克斯在处理这样的一场爱情烟火之时,用一种常规的电影语言来讲述。也就是说,他是以现实主义角度来表现一段现实中人类极难遭遇的的恋情。全片予人一种悦耳清心的视觉享受,就像贝蒂早上起来,去亲吻查格的生殖器,你能感到的只是她的顽皮,以及内心深处无法掩饰的甜美。在叙事上,开片便是两俱活生生的肉体在深情地交合,但马上又转入到男主人公的回忆,所遵循的是严格的线性叙事。故事虽不乏暴烈,但格调却是抒情的。贝奈克斯仿佛是在强调,这场奇恋是能够在日常起居,日升月落中存活的,也可以说,这是一部没有梦幻色彩的电影。非常态在常态的拥挤之下,虽然稀薄,却保留着它所应有的地位。同时,也为我们人类能走到这一步,而感到鼓舞。
一个女人
[尼罗河上的惨案]可以理解为一个女人为了与一个男人生活在一起,不顾道德、法律、生命而一步步走向罪恶深渊的故事。所以影片的最后一句台词经由大侦探波洛之口说出莫里哀的一句名言:“女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被人爱。”又想起一句套话,爱情是女人生命的全部。换句话说,女人比男人更具备生物形态,因为规范、严整的社会行为很难激起她们最深的兴趣。她们的世界更为封闭,更能自得其乐,或更能自怨自艾。这与地地域文明无关,放诸东西方,千百年来,女人的命运并没有质的改变,改变的只是女人随着社会进步,对爱的攫取更为积极、明朗和主动。
高大丰满,并拥有性感厚唇的贝蒂,无疑走得更激烈,更远,爱成了她生命中的惟一养料。这是一个偏执狂,并有着高危冲动隐患的女孩。她对自己的美丽相当自信,使得她表达爱情的方式极其直接,她绕过了爱的迂回,而直奔主题。她对查格说:觉得我好,就抚摸我吧。当有人问她和查格的关系时,她一言不发,面带微笑地握住了查格的生殖器。从表面上看,这是心地单纯的表现,影片越到后来,我们才发现,她所有的惊世骇俗之举,皆因她有着严重的心理疾患所致。妄想狂、强迫症最终引爆了她全部的狂野不羁。影片没有解释她心理病症的内因,呈现的只是结果。在查格还在做木工时,因与老板产生激烈争执,她一把火烧掉了那个肥佬的全部建筑。火光冲天中,这对恋人的爱情火焰也开始升腾。后来,她做餐厅服务员时,因一点口角,而与顾客大打出手。她管不住她思想的野马,她也不想管,她的信念只有一个,就是爱她的查格。当她发现查格有写作才华时,便鼓励他创作,并天天盼着出版的好消息,一旦愿望达不到,她就会对某个出版商不客气。最后,愈演愈烈,她的心智完全失控。午夜狂奔,怀孕受挫后幻听、失神。直至弄瞎自己的眼睛,并在爱人的帮助下,结束了自己过于绚烂的生命。
我一直不同意本片有着童话意味的说法,难道极少数的人和事,就不能在这个世界上发生?正因为它是特例中的特例,而杜绝了教化功能,成为了一桩纯而又纯的性情展示。我对医学一窍不通,很难为贝蒂的病症作出细致剖析。但从她那些无风也能起浪的病状中,我们可以看出贝蒂对现实是不愿妥协的,而愿望一旦落空,她就不惜以嗜血的行为,作出饮鸩止渴式的发泄。影片最残酷的地方在于,她明明得到一份世间罕见的爱情,这场爱情几乎达到了爱情的最高标准,是身心和灵欲的一次大融合。可即使这样,她对现实的反感,在查格这儿,无法得到实质性的调和时,她的精神支柱便彻底坍塌了。影片对贝蒂心路的渐次沦陷作了极具层次的表现,每一细微之处都有着极动人的光泽。还有一点,贝蒂在爱情上,并无依赖性,相反,倒有些专制和孩子心。你甚至觉得在她的思想深层,都没有潜意识在作着丝毫暧昧的观望,她的精神比她的身体还要裸露。
贝蒂将“爱”简单化,而不概念化,干净而不洁癖。这是一个“爱”能力超强的女人,她使“爱”脱离了社会化的捆绑,直接进入纯自然主义的身心交汇。她不存在胆量和气魄,只是在性情挤压过后,条件反射似地肆意绽放。也就是说,她使情感本身具备了一种奇特的生物化特质。
一个男人
以前看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看到葛利高里与阿克内西娅相好,阿克内西娅的丈夫知道此事后,毒打自己的妻子正起劲时。葛利高里听到惨叫声,毫不犹豫地冲过去把心上人的老公打翻在地。那爷们还觉得太委屈,葛利高里的拳头又像雨点般落了下来。有个女生告诉我,葛利高里是真正的男子汉,我同意她这句话。查格也做过类似的事,情绪极不稳定的贝蒂弄伤了一位出版商。出版商要就此事与贝蒂对簿公堂。查格持枪闯入出版商家里,也是一顿拳脚相加。
刚开始,我们看到查格是一个被社会规范所驯化的优质男人,体面,优雅,对人情世故有一定认识。当他体内的反叛情绪被贝蒂点燃时,他也会因爱而变得“疯狂”。也可以说,他和贝蒂是一路人。他最大的特质是对“爱”不带怨悔的全心付出,不管贝蒂的所作所为,与常理有多大距离。他总是以男性所特有的包容,遇事优先考虑贝蒂的心理而且不会强行阻挡,他给了贝蒂充分自由活动的空间。与其说他对贝蒂是种宠爱,不如说是种纵容。
从形态上讲,查格对贝蒂的恩爱是温文尔雅的,实际上这种恩爱和贝蒂剧烈的情绪波动一样,也是歇斯底里的,因为这种宽容和呵护是没有条件和规范的。他习惯于把贝蒂的反常举动理解为“女人嘛,一个月总是有那么几天……”,并视贝蒂的异常看作“对自己近乎崇拜的爱”。必须说明的是,正是由于查格对贝蒂的由衷赞美,促使他对贝蒂情感的无规律运转完全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他毫不怀疑他们爱情的高度纯洁性,并表现出比贝蒂更严重的依赖性。这一点,在男女关系的站位上,确实有着惊人之态。他去打劫,并着女装。一般来说,性别崇拜都以男性生殖器作为图腾,而在这部影片里,却表现出对女性仪态的缓缓皈依。查格不愿看到贝蒂神智永不清醒的事实,也是身着那件红红的裙子,异常温和地来到贝蒂的床前,将她窒息而亡。这一段戏,贝奈克斯处理地异常平静,其中蕴藏的力道却让人喘不过气来,收到了心扉碎裂的功效。同时,女装的出现,再次强化了爱情的猛烈,是足以淡化性别意义,并通过性别代入的方式延续着穿心断肠的爱恋。司空见惯的男性尊严在强大的爱情面前变得绵软,即使有所倔强的话,也是女性化的倔强。记得有人说过:人类最终的文明一定是女性化的。看了这部让人心绪难平的电影,我有些相信这句话了。
很多人说,让-雨果· 安格拉德的表演不是特别出彩,我却觉得极好。这种角色很容易演得温软的提不起劲来。但安格拉德愈在影片后半部分,愈显示出他在两种性别之间的自由行走。他不会让人起腻,却有一种极特殊的亲切感。
杀妻
听过太多杀妻的故事,《水浒》里就有好几个,像武松是打着复仇的旗号,而石秀和燕青则表明他们要讲义气。这还是杀别人的妻子,到了宋江这儿,则亲自动手,他好像只杀过这么一个人。西方最著名的杀妻故事是《奥赛罗》,那是因为爱力过猛,而产生对爱的不信任,导致的极端行为。《卡门》严格来说不算,卡门因不愿成全唐何塞在爱情方面的专制,而命丧黄泉。从中,也可看出东西方杀妻文化的差异。我们这儿是杀人,他们那儿是杀女人,包含着无望的尊重和身心俱焚的自怜。[巴黎野玫瑰]也是一个杀妻的故事,不仅是查格对贝蒂的最后一次安抚,更包括他对贝蒂无怨责的,一贯性的任其所为,使只会随心所欲的贝蒂的精神彻底滑坡。是的,查格是元凶,一个无辜的元凶,一个在劫难逃的元凶。也许这种爱真是含有毒素的,是能致命的,可不这样,又能怎样呢?我想,影片在尽情讴歌爱情美好的同时,也在强化爱情的非理性。对于这一点,美则美矣,却令人犹疑不决。
爱情电影
[巴黎野玫瑰]美就美在,它是单纯的,是不需格律和仪式的,是人类生物化行为的一次绝妙演变。
关于这部电影的美学,有人认为它是写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完美结合。但我还是想提提我前面说的那句话,这是现实和浪漫的一次紧密而成功的合作。就像影片结尾,查格按照贝蒂的愿望一样,坐在打字机前写作,在这个时候,他才能够安心写作,并才思泉涌。这是现实,也是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