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
2019年5月8日,在距离黔江区城区约70公里的黄溪镇共林村教学点,年过半百的农村教师李方明正在教学生们朗读语文课文;在隔壁教室内,去年刚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毕业的全科老师杨光礬正带领学生们读英语单词。
年轻教师能和自己一道站在农村小学的讲台上执教,这样的场景,令从教27年的李方明动容。
3年前,李方明自愿申请从黄溪镇中心小学校到共林村支教。此后,他便和另外4位老师共同支撑着一到三年级的全部课程。但随着其中3位老师陆续退休,共林村教学点师资缺乏的问题逐渐显现,为教学点注入新的师资力量,成了他迫切的愿望。
终于,2018年7月,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为黔江区定向培养的第一批全科教师顺利毕业。两个月后,两位刚毕业的老师背着行囊来到共林村,李方明的愿望实现了。
黄溪镇地处黔江区北部,距城区62公里,山高路陡,从城区往返黄溪镇要颠簸近4个小时。
“以前,农村学校教师招不来,招来了也留不住,中心小学校整体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黄溪小学校长刘国华说,如今的改变得益于黔江区教育委员会建立的创新供给机制,让教师下得去;健全激励机制,让教师留得住;建立发展机制,让教师教得好。
2018年10月16日,在黔江区体育场,重庆市校园足球联赛暨高中生足球比赛(高中男子组)总决赛开幕式正在举行。
舞台中央,三只颜色鲜艳的“小狮子”摇头摆尾、翻腾跳跃,成为全场焦点,赢得现场掌声一片。
看着舞台上的孩子们发出耀眼光芒,黄溪小学老师钟语文笑得合不拢嘴。
“以前,我们学校连个专职音乐老师都没有,现在我们的师资力量都能办少年宫了,孩子们的德智体美劳能得到全面发展了!”钟语文说道。
在2014年以前,黄溪小学的老师们常为一件事感到无奈——除了当专职老师,还要兼职上艺体课。
“学校没有专职艺体老师,哪个老师会一点就先替着,教学效果往往达不到标准。”校长刘国华是教信息技术课的,提起过去兼职当音乐老师的日子,他有些哭笑不得。
这样手忙脚乱的局面,在2014年得以扭转。当时,黔江区教委开始实行定点、定学科招聘教师的方案。
听到这个好消息,刘国华立马调整学校课程结构,并结合学校未来发展方向,拟定了一份教师招聘岗位计划书。
不久,音乐、美术、体育专职老师都来了。
有了艺术学科带头人,刘国华还顺势办起了校园少年宫项目,体现黔江区土家族民族特色的舞狮、摆手舞等兴趣课也在校园里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在2018年度黔江区乡村学校少年宫考评中,黄溪小学拿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2014年以来,黔江区定向招聘976名教师,其中70%以上被安排到农村中小学。村完全小学、教学点招聘教师128名,艺体教师118名,有效缓解了农村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从2013年开始,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已经为黔江区定向培养全科教师257名,通过定向考核招聘到农村学校任教;黔江区每年还选派30名城区学校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把农村学校任教经历一年以上作为城区学校教师申报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基本条件,吸引城区学校教师主动到农村学校任教。
在过去,待遇低、条件差、成長空间狭窄等问题严重制约农村教师队伍的发展。为此,黔江区教委作出多方努力,并逐渐探索出一套符合当地实际的留人机制。
“我们根据距城区的距离及学校高寒边远程度、交通情况等,在教职工岗位生活补助范围学校分类上作了创新,目前农村教师每月最高能享受补助、补贴共1000多元。在教师评职称评先进上,对长期坚守乡村的教师,我们也有政策倾斜。”黔江区教委人事科相关负责人说。
按照分类标准,根据黔江区教委建立的补助递增机制,李方明每月能享受到的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乡镇工作人员生活补贴共1460元,相比以前,待遇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
“党和政府对农村教师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们教学的信心和动力也越来越足!”谈话间,李方明难掩激动。
温暖不止于此,农村学校的住宿条件与教学条件的改善,对乡村教师们也颇有吸引力。
“每个房间都有独立的卫生间,洗漱都很方便,感觉拥有了一个自己的小家。”2016年8月,刚毕业不久的刘晓平通过公招进入黄溪小学任教,本已准备好吃苦的她,一见面就收到了“一颗糖”,住进了黔江区教委统筹规划建设的教师周转房。
不止宿舍环境让人放心,更让刘晓平吃惊的是教室的教学设备,“班班通”和“名师教育”直播系统、多媒体设备一应俱全。
“城里学校有的设备,农村学校都有,这么好的教学条件,我有什么理由不留下来呢?”刘晓平扎根农村的信念也更加坚定了。
2018年10月,中华家庭教育培训班(重庆·黔江)开班,刘晓平的角色从一名农村教师迅速切换为一名学生。从进入黄溪小学任教以来,刘晓平参加过多次培训,但这次培训让她印象尤为深刻:“以前我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学生性格养成的重要性,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领悟到只有学校和父母形成合力,才能让孩子得到更全面的提升。”
培训班一结束,作为班主任的刘晓平便召开家长会,与学生父母加强沟通,让他们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并就平时孩子表现中的突出问题一起进行探讨。平时有家长找到她询问孩子表现时,刘晓平也认真耐心地回答,并传授家长与孩子的正确相处之道。
一段时间以后,班上陆续有学生告诉刘晓平,在辅导作业等方面,父母的态度变得越来越温和了。
而这些改变,都离不开黔江区为农村教师建立的发展机制。
为了激发农村教师的内生动力、提升教学软实力,盘活整个农村教师队伍,近年来,黔江区教委把改变的机会,公平、公正、公开地放在每一位专业能力强、教学实力过硬的农村教师面前。
“黔江区以国培项目为契机,加大教师全员培训力度和名师培养力度。近三年来,全区组织各类培训近10000人次,农村教师素质明显提高;我们还鼓励农村教师通过遴选进行调动,仅在去年,就有180名乡村教师进入城区学校任教;同时,每年也会有城区老师到农村学校进行支教。”黔江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说。
凭借“三大机制”,近年来,黄溪小学新进教师45名,教师待遇随着教龄增加不断提高,办学条件也在逐渐改善。在黔江区每年组织的教学质量考评中,黄溪小学均处于中上水平;在2018年全区教学质量考评中,黄溪小学在同类学校中脱颖而出,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2019年5月8日,在距离黔江区城区约70公里的黄溪镇共林村教学点,年过半百的农村教师李方明正在教学生们朗读语文课文;在隔壁教室内,去年刚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毕业的全科老师杨光礬正带领学生们读英语单词。
年轻教师能和自己一道站在农村小学的讲台上执教,这样的场景,令从教27年的李方明动容。
3年前,李方明自愿申请从黄溪镇中心小学校到共林村支教。此后,他便和另外4位老师共同支撑着一到三年级的全部课程。但随着其中3位老师陆续退休,共林村教学点师资缺乏的问题逐渐显现,为教学点注入新的师资力量,成了他迫切的愿望。
终于,2018年7月,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为黔江区定向培养的第一批全科教师顺利毕业。两个月后,两位刚毕业的老师背着行囊来到共林村,李方明的愿望实现了。
黄溪镇地处黔江区北部,距城区62公里,山高路陡,从城区往返黄溪镇要颠簸近4个小时。
“以前,农村学校教师招不来,招来了也留不住,中心小学校整体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黄溪小学校长刘国华说,如今的改变得益于黔江区教育委员会建立的创新供给机制,让教师下得去;健全激励机制,让教师留得住;建立发展机制,让教师教得好。
创新供给机制,让教师下得去
2018年10月16日,在黔江区体育场,重庆市校园足球联赛暨高中生足球比赛(高中男子组)总决赛开幕式正在举行。
舞台中央,三只颜色鲜艳的“小狮子”摇头摆尾、翻腾跳跃,成为全场焦点,赢得现场掌声一片。
看着舞台上的孩子们发出耀眼光芒,黄溪小学老师钟语文笑得合不拢嘴。
“以前,我们学校连个专职音乐老师都没有,现在我们的师资力量都能办少年宫了,孩子们的德智体美劳能得到全面发展了!”钟语文说道。
在2014年以前,黄溪小学的老师们常为一件事感到无奈——除了当专职老师,还要兼职上艺体课。
“学校没有专职艺体老师,哪个老师会一点就先替着,教学效果往往达不到标准。”校长刘国华是教信息技术课的,提起过去兼职当音乐老师的日子,他有些哭笑不得。
这样手忙脚乱的局面,在2014年得以扭转。当时,黔江区教委开始实行定点、定学科招聘教师的方案。
听到这个好消息,刘国华立马调整学校课程结构,并结合学校未来发展方向,拟定了一份教师招聘岗位计划书。
不久,音乐、美术、体育专职老师都来了。
有了艺术学科带头人,刘国华还顺势办起了校园少年宫项目,体现黔江区土家族民族特色的舞狮、摆手舞等兴趣课也在校园里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在2018年度黔江区乡村学校少年宫考评中,黄溪小学拿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2014年以来,黔江区定向招聘976名教师,其中70%以上被安排到农村中小学。村完全小学、教学点招聘教师128名,艺体教师118名,有效缓解了农村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从2013年开始,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已经为黔江区定向培养全科教师257名,通过定向考核招聘到农村学校任教;黔江区每年还选派30名城区学校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把农村学校任教经历一年以上作为城区学校教师申报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基本条件,吸引城区学校教师主动到农村学校任教。
健全激励机制,让教师留得住
在过去,待遇低、条件差、成長空间狭窄等问题严重制约农村教师队伍的发展。为此,黔江区教委作出多方努力,并逐渐探索出一套符合当地实际的留人机制。
“我们根据距城区的距离及学校高寒边远程度、交通情况等,在教职工岗位生活补助范围学校分类上作了创新,目前农村教师每月最高能享受补助、补贴共1000多元。在教师评职称评先进上,对长期坚守乡村的教师,我们也有政策倾斜。”黔江区教委人事科相关负责人说。
按照分类标准,根据黔江区教委建立的补助递增机制,李方明每月能享受到的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乡镇工作人员生活补贴共1460元,相比以前,待遇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
“党和政府对农村教师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们教学的信心和动力也越来越足!”谈话间,李方明难掩激动。
温暖不止于此,农村学校的住宿条件与教学条件的改善,对乡村教师们也颇有吸引力。
“每个房间都有独立的卫生间,洗漱都很方便,感觉拥有了一个自己的小家。”2016年8月,刚毕业不久的刘晓平通过公招进入黄溪小学任教,本已准备好吃苦的她,一见面就收到了“一颗糖”,住进了黔江区教委统筹规划建设的教师周转房。
不止宿舍环境让人放心,更让刘晓平吃惊的是教室的教学设备,“班班通”和“名师教育”直播系统、多媒体设备一应俱全。
“城里学校有的设备,农村学校都有,这么好的教学条件,我有什么理由不留下来呢?”刘晓平扎根农村的信念也更加坚定了。
建立发展机制,让教师教得好
2018年10月,中华家庭教育培训班(重庆·黔江)开班,刘晓平的角色从一名农村教师迅速切换为一名学生。从进入黄溪小学任教以来,刘晓平参加过多次培训,但这次培训让她印象尤为深刻:“以前我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学生性格养成的重要性,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领悟到只有学校和父母形成合力,才能让孩子得到更全面的提升。”
培训班一结束,作为班主任的刘晓平便召开家长会,与学生父母加强沟通,让他们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并就平时孩子表现中的突出问题一起进行探讨。平时有家长找到她询问孩子表现时,刘晓平也认真耐心地回答,并传授家长与孩子的正确相处之道。
一段时间以后,班上陆续有学生告诉刘晓平,在辅导作业等方面,父母的态度变得越来越温和了。
而这些改变,都离不开黔江区为农村教师建立的发展机制。
为了激发农村教师的内生动力、提升教学软实力,盘活整个农村教师队伍,近年来,黔江区教委把改变的机会,公平、公正、公开地放在每一位专业能力强、教学实力过硬的农村教师面前。
“黔江区以国培项目为契机,加大教师全员培训力度和名师培养力度。近三年来,全区组织各类培训近10000人次,农村教师素质明显提高;我们还鼓励农村教师通过遴选进行调动,仅在去年,就有180名乡村教师进入城区学校任教;同时,每年也会有城区老师到农村学校进行支教。”黔江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说。
凭借“三大机制”,近年来,黄溪小学新进教师45名,教师待遇随着教龄增加不断提高,办学条件也在逐渐改善。在黔江区每年组织的教学质量考评中,黄溪小学均处于中上水平;在2018年全区教学质量考评中,黄溪小学在同类学校中脱颖而出,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