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河道环境问题也受到广泛的关注,城市河道环境污染所反映出的环境破坏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突出矛盾,不仅影响了城市市民饮用水的安全,还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河道生态护坡关键技术进行了分类,随后对河道生态修复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并对河道生态护坡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河道生态护坡技术;河道生态修复;生态功能:发展方向
河道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与河两岸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问题,还要从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园林景观等多方面进行部署,使河道成为水绿相结合滨水环境,以满足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
1、河道生态护坡关键技术的选取及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河道生态护坡技术在建筑方面都引入了新技术、新材料,近几年来,国内外不断研究生态保护领域的植被型生态混泥土等新技术、新材料,虽然其研发的初衷并非是用于河道生态护坡,但是对河道生态护坡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1.1土木材料复合种植基护坡
土木材料复合种植基中的较为实用的是土工网垫固土种植基,固土网垫是一种稳定的空间网点,由于其柔韧性好、质地疏松,因此有利于沙土的填充。植物的根系通过网孔生长,为植物根部的生长提供稳固的空间,所以更适合植物的生长。固土网垫大都是由人工铺设的,再通过草籽加水力喷草技术来进行,因此这种护坡结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2植物护坡
一些根系发达、坚挺的植物更有助于固土保沙、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在城市河道维护时应首先根据地区气候、湿度选择耐寒、耐碱、抗逆能力强的植物种类。同时应当增加植物的种类,选择多样化种类的植物有助于提高植物群落内部的竞争力,更有利于植物群落的发展。现阶段,很多发达国家都采用水力喷播法进行草坪种植,这种方法是全自动化程度高,节省了人力物力;喷洒速度快、缩短工期;喷洒均匀,防止局域草坪喷洒过多或过少。
1.3植被型生蕊昆凝土护坡
植被型生态混凝土包括四个部分:多孔混凝土、肥料、保水材料、表层土层。多孔是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的主要框架,是由水泥和粗骨料混合而成;肥料是缓释肥料,为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提供必要的韧性;保水材料以机质保水剂为主,为植物提供必要的水分。多种植被草被固定在植被型生蕊昆凝土上,作為河道护坡的结构,不仅实现了混凝土护坡,同时实现了护坡绿化,将维持生态环境和美化环境的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
2、生态功能研究
从总体上来看,生态护坡的生态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最直接的生态功能是加固河岸,增强河岸的稳定性,其产生的深远影响是维持河岸生态稳定性、保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对于已完成的河道生态护坡工程来说,要进行为期三年的生态监测,对生态护坡工程的生态功能及变化进行实施检测,以便对其功能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完善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的监测方法和指标:
(1)样带设置
随机选取区域设置为“固定样带”,每种类型的生态护坡选取5-6个固定样带,样带宽度设置为1.0m,从坡顶延伸向常水位。在监测期间对每条样带的坡顶、蝴要、常水位进行动态监测。
(2)监测频率
在生态护坡植物种植完成的第一个生长季节里,对固定样带每个月检测一次,在剩余的两个生长季节里每年监测两次,每次都在连续几天晴天后进行。
(3)植物的生长状况、净生长量
随机选取植物对其新生枝条的密度、长度进行测定,随后挖掘规定数量的整株护坡植物测量其根部长度,并通过室内的实验测定新生枝叶和根系的净重。
(4)土地的紧实度、含水率、抗剪切强度
在每个固定样带设置30个监测点,在坡顶、坡腰、常水位分别10个监测点。在测量过程中为了减少人为对土壤的扰动,需要制定科学的测量顺序,先监测三个位置的土壤的含水率,然后用剪力测量仪监测土壤现场剪力,最后监测地表以下约15cm处的土壤紧实度,用简易紧实度仪对土壤的紧实度进行测定。
(5)河岸生物群落
选定植物物种多样性、植物群落结构、植物群落分布、河岸生态环境等指标进行分析。在固定样带中选取监测土壤抗剪强度的位置,记录每个监测点的植物类型、高度、密度、覆盖度等指标结果。同理,还可以监测样带内动物的种类、活动情况、繁殖数量等。
3、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及发展方向
纵观近些年来国内外河道生态修复实践可知,河道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向:
(1)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为主,人为干预为辅。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是较为理想的河道修复,在修复过程中不会对河岸及周围的环境产生任何不良影响,同时还有利于维持生态多样性、美化环境,为城市增加活力,是今后河道修复的主要发展方向。
(2)三种生态修复技术相组合。现阶段我国的河道污染问题原因复杂多样,因此使用单一生物、化学、物理的修复手段无法彻底解决污染问题,只有将三种生态修复技术进行科学的有机结合,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生物修复是利用水体中的微生物、植物、水生动物等利用、降解和转化水中的污染物,以达到净化水体的效果;化学修复是根据河道中的污染物加入其他的化学物质使二者发生化学反应,将污染物分解或者生成中性物质;物理修复是通过人工打捞、机械除藻、引水冲淤等方式改善河道的底泥条件、捞出可见性的污染物。
(3)新型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与推广。新型生态修复技术是在传统的修复技术上,引入新材料、新方法形成的新型生态修复技术,这个过程中应当注意要跳出河道修复的思维圈子,从生态环境的视域下学习环境保护的新思路。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河道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如何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的之间的关系,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现实难题。目前,有关河道保护的研究逐渐增多,河岸在河道生态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科学的河道生态护坡技术能够使物质以适当的速度和形式通关界面区,减少对水土的冲击力,可以有效的避免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因此,今后应当加大对河道生态护坡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固河岸,增加河岸的结构稳定性,维护河流生态健康,有效地控制河岸土壤的侵蚀,改善河岸的生态环境以提升周边的生物多样性。
[关键词]河道生态护坡技术;河道生态修复;生态功能:发展方向
河道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与河两岸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问题,还要从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园林景观等多方面进行部署,使河道成为水绿相结合滨水环境,以满足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
1、河道生态护坡关键技术的选取及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河道生态护坡技术在建筑方面都引入了新技术、新材料,近几年来,国内外不断研究生态保护领域的植被型生态混泥土等新技术、新材料,虽然其研发的初衷并非是用于河道生态护坡,但是对河道生态护坡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1.1土木材料复合种植基护坡
土木材料复合种植基中的较为实用的是土工网垫固土种植基,固土网垫是一种稳定的空间网点,由于其柔韧性好、质地疏松,因此有利于沙土的填充。植物的根系通过网孔生长,为植物根部的生长提供稳固的空间,所以更适合植物的生长。固土网垫大都是由人工铺设的,再通过草籽加水力喷草技术来进行,因此这种护坡结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2植物护坡
一些根系发达、坚挺的植物更有助于固土保沙、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在城市河道维护时应首先根据地区气候、湿度选择耐寒、耐碱、抗逆能力强的植物种类。同时应当增加植物的种类,选择多样化种类的植物有助于提高植物群落内部的竞争力,更有利于植物群落的发展。现阶段,很多发达国家都采用水力喷播法进行草坪种植,这种方法是全自动化程度高,节省了人力物力;喷洒速度快、缩短工期;喷洒均匀,防止局域草坪喷洒过多或过少。
1.3植被型生蕊昆凝土护坡
植被型生态混凝土包括四个部分:多孔混凝土、肥料、保水材料、表层土层。多孔是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的主要框架,是由水泥和粗骨料混合而成;肥料是缓释肥料,为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提供必要的韧性;保水材料以机质保水剂为主,为植物提供必要的水分。多种植被草被固定在植被型生蕊昆凝土上,作為河道护坡的结构,不仅实现了混凝土护坡,同时实现了护坡绿化,将维持生态环境和美化环境的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
2、生态功能研究
从总体上来看,生态护坡的生态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最直接的生态功能是加固河岸,增强河岸的稳定性,其产生的深远影响是维持河岸生态稳定性、保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对于已完成的河道生态护坡工程来说,要进行为期三年的生态监测,对生态护坡工程的生态功能及变化进行实施检测,以便对其功能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完善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的监测方法和指标:
(1)样带设置
随机选取区域设置为“固定样带”,每种类型的生态护坡选取5-6个固定样带,样带宽度设置为1.0m,从坡顶延伸向常水位。在监测期间对每条样带的坡顶、蝴要、常水位进行动态监测。
(2)监测频率
在生态护坡植物种植完成的第一个生长季节里,对固定样带每个月检测一次,在剩余的两个生长季节里每年监测两次,每次都在连续几天晴天后进行。
(3)植物的生长状况、净生长量
随机选取植物对其新生枝条的密度、长度进行测定,随后挖掘规定数量的整株护坡植物测量其根部长度,并通过室内的实验测定新生枝叶和根系的净重。
(4)土地的紧实度、含水率、抗剪切强度
在每个固定样带设置30个监测点,在坡顶、坡腰、常水位分别10个监测点。在测量过程中为了减少人为对土壤的扰动,需要制定科学的测量顺序,先监测三个位置的土壤的含水率,然后用剪力测量仪监测土壤现场剪力,最后监测地表以下约15cm处的土壤紧实度,用简易紧实度仪对土壤的紧实度进行测定。
(5)河岸生物群落
选定植物物种多样性、植物群落结构、植物群落分布、河岸生态环境等指标进行分析。在固定样带中选取监测土壤抗剪强度的位置,记录每个监测点的植物类型、高度、密度、覆盖度等指标结果。同理,还可以监测样带内动物的种类、活动情况、繁殖数量等。
3、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及发展方向
纵观近些年来国内外河道生态修复实践可知,河道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向:
(1)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为主,人为干预为辅。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是较为理想的河道修复,在修复过程中不会对河岸及周围的环境产生任何不良影响,同时还有利于维持生态多样性、美化环境,为城市增加活力,是今后河道修复的主要发展方向。
(2)三种生态修复技术相组合。现阶段我国的河道污染问题原因复杂多样,因此使用单一生物、化学、物理的修复手段无法彻底解决污染问题,只有将三种生态修复技术进行科学的有机结合,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生物修复是利用水体中的微生物、植物、水生动物等利用、降解和转化水中的污染物,以达到净化水体的效果;化学修复是根据河道中的污染物加入其他的化学物质使二者发生化学反应,将污染物分解或者生成中性物质;物理修复是通过人工打捞、机械除藻、引水冲淤等方式改善河道的底泥条件、捞出可见性的污染物。
(3)新型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与推广。新型生态修复技术是在传统的修复技术上,引入新材料、新方法形成的新型生态修复技术,这个过程中应当注意要跳出河道修复的思维圈子,从生态环境的视域下学习环境保护的新思路。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河道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如何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的之间的关系,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现实难题。目前,有关河道保护的研究逐渐增多,河岸在河道生态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科学的河道生态护坡技术能够使物质以适当的速度和形式通关界面区,减少对水土的冲击力,可以有效的避免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因此,今后应当加大对河道生态护坡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固河岸,增加河岸的结构稳定性,维护河流生态健康,有效地控制河岸土壤的侵蚀,改善河岸的生态环境以提升周边的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