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秋以来,粮食丰收,但农民却乐不起来。据有关报道:三大主粮价格罕见全线下跌,其中玉米价格下跌明显,农户价格平均下跌20%以上,最高跌幅相比去年达30%;小麦也经历了一轮断崖式下跌;部分地区水稻较往年也有小的跌幅。
粮食问题本来就备受关注,而这轮粮食价格的全线跌落,毫无疑问又让其成了人们议论的焦点。
粮价“寒流”来袭
地处黄河岸边的长清区归德镇是济南的一处粮食主要产区,杜圈村52岁农民杜振生在当地流转了347亩土地,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去年粮食价格坚挺,他收入颇丰。然而今年,收获的玉米却让他犯愁,粮食价格下跌,他至少比去年少收入12万元。
10月20日中午,杜振生望着黄灿灿的玉米一脸怅然。眼下粮食价格太低,他想等涨涨价再卖,但什么时候涨价,无人能知,“哪怕每斤玉米再涨五分钱也行,好减少点损失。”
在粮食大省河南,农户对粮食价格下跌的抱怨声,从10月初就在网络上开始了。
10月4日,封丘县溜光镇种粮大户刘强在自己微信上写道:今年风调雨顺,玉米穗大粒满,煞是喜人,但金灿灿的玉米价格低得可怜,带玉米芯卖,去年五毛多,今年三毛三。
一份粮食主产区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吉林长春地区收割的湿玉米价格为每斤0.6元,比往年低了近0.3元;山东济宁长沟镇地区,去年晾晒玉米(达到收购标准)的价格是1元零几分,今年只有0.8元,跌了0.2元多;在河北邯郸,当地的玉米收购价一直维持在0.8元左右,相比往年跌了20%多。
据说今年或为冷冬,但这个秋天,粮价“寒流”的到来,显然要早于天气。不仅是玉米,小麦和水稻也没能在这股“寒流”中幸免。
据中国粮食信息网称,大部分地区的制粉企业二等小麦的收购价格从国庆假期前的1.15~1.20元/斤迅速跌至1.05~1.10元/斤,跌幅在0.1元/斤左右。水稻今年的行情也不怎么样,安徽当涂县农民杨治财说,今年水稻价格较往年跌了一毛左右,他种的几百亩地少收几万元。
下跌趋势会延续吗
据相关分析,即便我国粮价已经大幅下跌,但从国际环境来看,企稳回升的迹象仍没有出现。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最新公布的粮食价格指数显示,8月份指数环比下跌5.2%,创2008年12月以来近7年最大跌幅。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一期《粮食价格观察》称,国际市场粮价在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下跌14%,跌至五年最低。这期间,小麦价格下跌18%,大米价格下跌14%,玉米价格下跌6%,大豆价格下跌17%。
无论小麦、玉米、大豆,它们的需求皆与宏观经济有很大关系,当前,各个行业都能够反映出来需求的走弱。从国际而言,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发展中国家,印度、阿根廷等主要经济体,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需求增速放缓的趋势仍会延续。
联合国粮农组织8月份的报告亦预计,下一个10年,即2015~2024年,国际粮食供应量会进一步增加,需求则会进一步放缓,国际粮食价格整体上亦会延续下跌的趋势。
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日前在《求是》杂志上发文称,目前国际大豆、玉米、小麦、大米价格分别比国内价格每吨低1175元、923元、626元和1143元。
行业人士认为,国内外粮价继续拉大,会刺激低价粮食进口量,虽然国内已开始加强进口调控力度来限制进口量,但国际粮食价格处于低位,国内价格势必难以走高。
“托市”双刃剑
有分析认为,今年粮价大跌,虽然有国际低粮价和国内库存积压的“偶然因素”,但国内粮价收购与补贴政策体系的缺陷,可能是不容忽视的机制性原因。
我国从2004年起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粮食价格由市场决定。粮食价格放开后,为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分别从2004年和2006年起,国家在主产区对稻谷、小麦两个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即托市价格)。国家每年综合考虑粮食成本收益、供求情况、市场价格、宏观调控等因素,确定小麦、稻谷各品种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并在作物播种前向社会发布,引导农民种植,促进粮食生产。新粮上市后,农民随行就市出售粮食,当主产区市场价格下跌较多、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国家指定企业(中储粮公司)按照最低收购价格入市收购,引导市场粮价合理回升。2008年以来,国家连续6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2013年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每斤1.39元和1.12元,6年提高幅度分别为92%和57%。
然而,从实际执行来看,托市收购政策就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保护了农民利益,但需要支付补贴(由政府间接补贴给国营购销企业),这种变相价格补贴政策的直接后果就是提高了粮食销售的市场价格,扭曲了市场决定价格。
专家认为,在这种价格扭曲下,一是补贴成本高,大量国家财政补贴进入了收购企业和储备环节,农民直接受益不多;二是抬高了中下游粮食产业的加工成本,无法通过市场化方式去优化资源配置,整个中下游产业受到拖累,直接阻塞了农业全产业链条的畅通,从而影响农业产业的健康运行。
“粮贱伤农”带来多重冲击
三大主粮全线下挫在往年并不多见,今年粮食市场再度出现“增产不增收”“粮贱伤农”的现象,其带来的冲击将是多方面的,值得格外重视。
首先,粮价大跌直接影响了数亿农民的收入,有估计称,今年的粮价大跌可能导致千亿级的收入负增长,这对我国实现全面小康有直接影响。其次,粮价大跌带来的农民收入减少还会影响到消费市场。第三,粮价大跌会导致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下降,并可能引发次年的粮食价格出现波动。
粮食价格下跌直接受损者是种粮的农民和种粮企业,粮食加工企业受损也比较大,连带还会影响土地制度的改革。比如最近几年推行的土地流转制度,许多大户把农民的土地租过来种,合同是按当时的粮食价格签的,现在粮价大幅下挫,农业大户亏损,就没有资金去向农民支付租金。而这将影响到农民的日常生计,这样一来,他们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也就不高了。
“按照目前世界粮价,中国农民几亩地根本养活不了自己,于是农民大量弃荒土地,种粮积极性不高。而政府为了鼓励农民种地进行的托市收购,又引发中外粮价差异,国际粮商借机进入中国赚取差价,事实上补贴大部分被这些粮商所得。最后的结果是,政府用税收补贴了国际市场。”行业内,这样的声音值得深思。
亟待市场改革
如果比较补贴金额,中国花在粮食补贴和收储上的钱并不少。有统计称,现在中央财政每年对农业的补贴已经超过1万亿元(包含粮食价格补贴),而粮食收储的成本一年也达到几千亿元。如此高的财政投入,却换不来农民从事农业收入的显著提高以及一个运行顺利的农产品市场。为什么会这样?应该如何改革?这些问题无法回避。
总体来看,对于粮食价格下降导致农民减收,不能再按过去的方式,简单调整补贴了事,而应该进行以价格机制为主的系统改革。
粮价大跌影响农民收入和消费,只是我国粮食价格政策问题的一个表现。围绕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我国需要谨慎、系统,更要坚决推进改革,以财政补贴为辅助手段,最终实现粮食市场的健康运行和正常发展。
目前,我国正对农产品实行价格改革机制,10月15日,官方发布价格改革意见显示,农产品领域要“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在接受采访时说: “现在国际粮价大跌就大量进口,直接导致国内价格体系和种植的混乱,国家应该有个基本的规划,以国内需求来规划收储的价格,将国际与国内市场串起来看是错误的做法。”
他认为,国内市场不应受国际市场左右,应控制进口,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以日本为例,他们有统筹规划,生产多少粮食国家下达给农协,农协有计划地组织农民生产,然后收储。“日本种出来的稻米以人民币计算是13元钱,国际市场才1.3元,但他们也不会大量进口。”
“现在要增加农民收入,把农民消费能力提高,这样才可以最终实现拉动内需的要求。”李昌平说。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认为,粮食价格波动是正常的市场调节,但政府也要尽可能避免过大幅度的粮食价格波动,主粮的收益虽然差,但价格稳定是优势,国家的一个责任就是保证主粮价格相对稳定。
粮食问题本来就备受关注,而这轮粮食价格的全线跌落,毫无疑问又让其成了人们议论的焦点。
粮价“寒流”来袭
地处黄河岸边的长清区归德镇是济南的一处粮食主要产区,杜圈村52岁农民杜振生在当地流转了347亩土地,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去年粮食价格坚挺,他收入颇丰。然而今年,收获的玉米却让他犯愁,粮食价格下跌,他至少比去年少收入12万元。
10月20日中午,杜振生望着黄灿灿的玉米一脸怅然。眼下粮食价格太低,他想等涨涨价再卖,但什么时候涨价,无人能知,“哪怕每斤玉米再涨五分钱也行,好减少点损失。”
在粮食大省河南,农户对粮食价格下跌的抱怨声,从10月初就在网络上开始了。
10月4日,封丘县溜光镇种粮大户刘强在自己微信上写道:今年风调雨顺,玉米穗大粒满,煞是喜人,但金灿灿的玉米价格低得可怜,带玉米芯卖,去年五毛多,今年三毛三。
一份粮食主产区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吉林长春地区收割的湿玉米价格为每斤0.6元,比往年低了近0.3元;山东济宁长沟镇地区,去年晾晒玉米(达到收购标准)的价格是1元零几分,今年只有0.8元,跌了0.2元多;在河北邯郸,当地的玉米收购价一直维持在0.8元左右,相比往年跌了20%多。
据说今年或为冷冬,但这个秋天,粮价“寒流”的到来,显然要早于天气。不仅是玉米,小麦和水稻也没能在这股“寒流”中幸免。
据中国粮食信息网称,大部分地区的制粉企业二等小麦的收购价格从国庆假期前的1.15~1.20元/斤迅速跌至1.05~1.10元/斤,跌幅在0.1元/斤左右。水稻今年的行情也不怎么样,安徽当涂县农民杨治财说,今年水稻价格较往年跌了一毛左右,他种的几百亩地少收几万元。
下跌趋势会延续吗
据相关分析,即便我国粮价已经大幅下跌,但从国际环境来看,企稳回升的迹象仍没有出现。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最新公布的粮食价格指数显示,8月份指数环比下跌5.2%,创2008年12月以来近7年最大跌幅。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一期《粮食价格观察》称,国际市场粮价在2014年8月至2015年5月下跌14%,跌至五年最低。这期间,小麦价格下跌18%,大米价格下跌14%,玉米价格下跌6%,大豆价格下跌17%。
无论小麦、玉米、大豆,它们的需求皆与宏观经济有很大关系,当前,各个行业都能够反映出来需求的走弱。从国际而言,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发展中国家,印度、阿根廷等主要经济体,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需求增速放缓的趋势仍会延续。
联合国粮农组织8月份的报告亦预计,下一个10年,即2015~2024年,国际粮食供应量会进一步增加,需求则会进一步放缓,国际粮食价格整体上亦会延续下跌的趋势。
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日前在《求是》杂志上发文称,目前国际大豆、玉米、小麦、大米价格分别比国内价格每吨低1175元、923元、626元和1143元。
行业人士认为,国内外粮价继续拉大,会刺激低价粮食进口量,虽然国内已开始加强进口调控力度来限制进口量,但国际粮食价格处于低位,国内价格势必难以走高。
“托市”双刃剑
有分析认为,今年粮价大跌,虽然有国际低粮价和国内库存积压的“偶然因素”,但国内粮价收购与补贴政策体系的缺陷,可能是不容忽视的机制性原因。
我国从2004年起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粮食价格由市场决定。粮食价格放开后,为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分别从2004年和2006年起,国家在主产区对稻谷、小麦两个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即托市价格)。国家每年综合考虑粮食成本收益、供求情况、市场价格、宏观调控等因素,确定小麦、稻谷各品种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并在作物播种前向社会发布,引导农民种植,促进粮食生产。新粮上市后,农民随行就市出售粮食,当主产区市场价格下跌较多、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国家指定企业(中储粮公司)按照最低收购价格入市收购,引导市场粮价合理回升。2008年以来,国家连续6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2013年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每斤1.39元和1.12元,6年提高幅度分别为92%和57%。
然而,从实际执行来看,托市收购政策就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保护了农民利益,但需要支付补贴(由政府间接补贴给国营购销企业),这种变相价格补贴政策的直接后果就是提高了粮食销售的市场价格,扭曲了市场决定价格。
专家认为,在这种价格扭曲下,一是补贴成本高,大量国家财政补贴进入了收购企业和储备环节,农民直接受益不多;二是抬高了中下游粮食产业的加工成本,无法通过市场化方式去优化资源配置,整个中下游产业受到拖累,直接阻塞了农业全产业链条的畅通,从而影响农业产业的健康运行。
“粮贱伤农”带来多重冲击
三大主粮全线下挫在往年并不多见,今年粮食市场再度出现“增产不增收”“粮贱伤农”的现象,其带来的冲击将是多方面的,值得格外重视。
首先,粮价大跌直接影响了数亿农民的收入,有估计称,今年的粮价大跌可能导致千亿级的收入负增长,这对我国实现全面小康有直接影响。其次,粮价大跌带来的农民收入减少还会影响到消费市场。第三,粮价大跌会导致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下降,并可能引发次年的粮食价格出现波动。
粮食价格下跌直接受损者是种粮的农民和种粮企业,粮食加工企业受损也比较大,连带还会影响土地制度的改革。比如最近几年推行的土地流转制度,许多大户把农民的土地租过来种,合同是按当时的粮食价格签的,现在粮价大幅下挫,农业大户亏损,就没有资金去向农民支付租金。而这将影响到农民的日常生计,这样一来,他们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也就不高了。
“按照目前世界粮价,中国农民几亩地根本养活不了自己,于是农民大量弃荒土地,种粮积极性不高。而政府为了鼓励农民种地进行的托市收购,又引发中外粮价差异,国际粮商借机进入中国赚取差价,事实上补贴大部分被这些粮商所得。最后的结果是,政府用税收补贴了国际市场。”行业内,这样的声音值得深思。
亟待市场改革
如果比较补贴金额,中国花在粮食补贴和收储上的钱并不少。有统计称,现在中央财政每年对农业的补贴已经超过1万亿元(包含粮食价格补贴),而粮食收储的成本一年也达到几千亿元。如此高的财政投入,却换不来农民从事农业收入的显著提高以及一个运行顺利的农产品市场。为什么会这样?应该如何改革?这些问题无法回避。
总体来看,对于粮食价格下降导致农民减收,不能再按过去的方式,简单调整补贴了事,而应该进行以价格机制为主的系统改革。
粮价大跌影响农民收入和消费,只是我国粮食价格政策问题的一个表现。围绕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我国需要谨慎、系统,更要坚决推进改革,以财政补贴为辅助手段,最终实现粮食市场的健康运行和正常发展。
目前,我国正对农产品实行价格改革机制,10月15日,官方发布价格改革意见显示,农产品领域要“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在接受采访时说: “现在国际粮价大跌就大量进口,直接导致国内价格体系和种植的混乱,国家应该有个基本的规划,以国内需求来规划收储的价格,将国际与国内市场串起来看是错误的做法。”
他认为,国内市场不应受国际市场左右,应控制进口,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以日本为例,他们有统筹规划,生产多少粮食国家下达给农协,农协有计划地组织农民生产,然后收储。“日本种出来的稻米以人民币计算是13元钱,国际市场才1.3元,但他们也不会大量进口。”
“现在要增加农民收入,把农民消费能力提高,这样才可以最终实现拉动内需的要求。”李昌平说。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认为,粮食价格波动是正常的市场调节,但政府也要尽可能避免过大幅度的粮食价格波动,主粮的收益虽然差,但价格稳定是优势,国家的一个责任就是保证主粮价格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