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人刘传健在空军第二飞行学院的战友赵先生说,曾历经三道关卡成为空军第二飞行学院的飞行教员,而且,身高约1.72米的刘传健,还是一名优秀的篮球前锋。
全优毕业 执教飞行学院多年
20世纪90年代初,刘传健成为空军第二飞行学院的一名学员。从1995年开始,赵先生经常和刘传健一起打篮球。虽然刘传健不算太高,但一直打前锋的位置,赵先生评价其灵活多变反应敏捷。篮球场上,他有惊人的弹跳力,协调性也非常好,每次上篮时,两三个人都防不住他:“他爱锻炼,打前锋位置需要胆子大,敢冲敢闯。再加上飞行员训练,心理素质也比较好。”“我觉得这跟他今天能够迫降成功有直接关系。”
赵先生说,刘传健在空军第二飞行学院给人印象除了个人飞行技术非常好以外,还有责任心强、爱学习、对人有礼貌。重庆人的外向开朗在刘传健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经过几年的努力,1995年,刘传健成为空军第二飞行学院一名飞行教员。从学员到飞行教员,要经过哪些程序呢?
赵先生介绍道,成为飞行教员的第一道关卡首先就是要成为一名飞行学员,其次是对身体素质、政治素养要求、文化等方面的要求缺一不可。赵先生进一步补充说,进入了飞行学院,也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留下来。“学员有70%的淘汰率,有时候进来二、三十个人,最后可能只有一、两个人能留下来。”成功留下来的学员,需要每一个科目都拿到5分的满分,才能成为一名飞行教员,“这是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桃一的,他就是一名全优学员!”
创造奇迹 更重要的是意志
为何在5月14日的突发事件中,刘传健能够如此沉着地处置迫降?赵先生说,在空军第二飞行学院的飞行训练中,每一个学员都要进行特情处置训练,其中玻璃爆裂后如何处置是必训科目。作为教员,刘传健在执教多年的过程中,带很多学员进行过这样的训练,为他今日处置民航飞机突发事件打下了基础。
初教-6,是空军第二飞行学院进行飞行训练时,常用的一款螺旋桨初级教练机,长期服役于中国空军及地方航校,是中国空军初级教练机主力机型。
刘传健执教期间,常用这款飞机进行特情处置训练,飞行过程中,机舱顶的玻璃会突然向后滑落:“这就是假装玻璃爆裂。”每一个学员的训练周期为一年,在这一年中,这样的演练至少有一两次。执教多年,刘传健经历过无数次这样的训练。
但是,赵先生很严肃地说,5月14日刘传健处理前挡风玻璃爆裂的情况,与训练时完全不同。因为初教机的飞行速度一般为200公里/小时,进行特情处置训练时,时速会降至100公里/小时左右;“这跟高速路上100多公里,你打开窗户也没事是一样的。”
当刘传健在空中驾驶客机遇到突发情况时,除了速度至少有600-700公里/小时之外,强大的气压和超低的温度(零下40-50摄氏度左右),赵先生认为能成功迫降是一个奇迹:“那个时候连眼睛也是睁不开的。我们搞过飞行的人都知道,更重要的是意志,就是告诉自己,我今天,就是要把这个飞机飞下来!”
网友@AdamDeng表示——
“这起事故比英航事故更严重的地方在于发生时在高空巡航状态,高度肯定比英航5390高得多,在32000英尺(9700多米)。
這样事故发生时爆炸性失压的声势和威力估计要大得多,从副驾前方的仪表盘损坏程度就能看出。
1万米高度外部气温在-30度以下,爆炸性失压后,机长要面对突然发生意外的震惊,堪比极地的低温,高速的狂风(至少在700公里/小时以上),狂风带来的巨大的噪音(英航那起事故刚发生之后,因为风噪太大,副驾驶根本听不清无线电里的声音),在这种条件下紧急处理事故,这心理素质真的不是一般。”
记者在这方面的知识尚有盲点,不能肯定这样的说法一定正确。但是从网友的评价来看,大家都被“传健机长”高超的技术深深折服!
让我们再来听听专家的评价——
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运输经济研究所所长、资深民航专家李晓津一直跟踪最新进展,“可以说是一次伟大的备降”,他如是评价。
李晓津告诉川报观察记者,飞机在高空飞行中风挡玻璃掉落,非常罕见,这在中国民航史上也是第一次。机舱内外气压差大,一旦前风挡玻璃破碎,周边设备会向外飞出,甚至驾驶员也会被“吸”出舱外,舱内气温会急速下降。飞西藏拉萨,失压后也必须高于6000米飞行。这种情况下,还能尽量贴着山峰顶飞回成都,是特技飞行员才能做的事。
“机组成员的心理素质好,头脑清醒,技术娴熟。”李晓津说,机组成员操作动作规范准确,发出7700代码,减速下降,体现了高超技术和专业素养。机乘人员、乘客、空管齐心协力,结果堪称“伟大”。
前情回顾:
5月14日晨,一架空客319客机在重庆飞往拉萨途中驾驶室挡风玻璃破碎,所幸机组人员操作得当,操作飞机从万米高空安全迫降成都。
针对此事,空客公司回应称:
空中客车已经指派专门的技术团队,为法国民航安全调查分析局(BEA)和负责此次事件调查的中国民用航空局(CAAC)提供相应技术支持。技术团队是否会来中国,将视中国民用航空局要求而定。
此前,空客319型号飞机未出现过同类事故。
对话空管部门:开辟空中绿色通道 半小时盲发指引“回家路”
5月14日,川航3U8633重庆——拉萨航班,因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脱落,紧急备降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川报观察记者独家获悉,在事故发生后,空管部门给出了半小时“盲发”信号,并开辟空中绿色通道。
记者了解到,在14日清晨7点左右,成都区域空管部门接到川航3U8633机组人员求助,称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要求紧急备降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当时该航班飞行高度约为9800米,收到求助后,空管部门随即启动支持。
不料,收到求助约十分钟后,川航3U8633与空管部门突然失联,空管部门初步判断:可能是破裂玻璃在机舱内外压力差下发生脱落,导致飞机驾驶舱设备失灵,为帮助故障航班顺利“回家”,空管部门假设机组人员单方面能收到信号,对川航3U8633展开信号“盲发”。 据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整个盲发时间持续约半个小时,空管部门依靠雷达,获悉航班的位置和飞行高度,将信息即时发送给川航3U8633航班。
同时,空管部门向同一航路上各航班发送指令,要求注意避让,为备降航班开启空中绿色通道。半个多小时后,14日上午7点40多分,川航3U8633航班顺利备降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对话机上乘客
乘客平措:
5月14日下午4点10分,3U8633航班乘客、25岁的平措已经回到位于拉萨的家中。回想起事发过程,除了惊吓,他感受更多的是温暖。
事发当时,平措正在打盹。一声巨响,他突然被惊醒,感觉飞机失重往下掉,氧气面罩也掉了下来,看到空姐赶紧协助大家戴上氧气面罩。
“除了失重的一刹那,后面飞行都挺平稳。”平措说,但恐慌情绪还是在机舱蔓延,有乘客开始呕吐,他也感觉手发麻。他非常清楚正在经历一场飞行事故,而对此却毫无办法。
“坐我旁边的一个‘哥们儿’看我把手抬着,问我怎么了。”平措说,这个素昧平生的哥们儿像个没事的人一样,帮他揉手,安慰他不要紧张。他感觉手好多了,但心还是忐忑不安。
当时机舱断电,机舱广播没法工作。突然,听到一位空姐扯着嗓子朝大家吼:“请相信我们,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带大家备降地面!”
听到这句话,平措的心里突然明亮起来。“那种气氛下这句话太重要了!我们明白机组成员已经竭尽所能采取了措施,能做的就是等待。”
空姐照常工作,给乘客们发水。受到这样的气氛感染,乘客们在整个备降过程中也都保持惊人一致的镇定。直到飞机成功备降双流机场时,平措才和身旁的哥们儿紧紧拥抱在一起。
他在朋友圈深情地写下:“感谢3U8633航班的飞行员和空姐,是你们的镇定,创造出了备降奇迹。为你们点赞!”
乘客马孝兵:
“活着就对了,这就是我的想法。”5月14日16时,事发已经过去四五个小时,四川隆昌籍旅客马孝兵的手扔在发抖。因为手臂擦伤和耳鸣,他正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观察治疗。
马孝兵的座位在17排D座,靠近过道的位置。他回忆,发生事故时,他正在吃飞机餐,当时有米饭和面条。
突然,飞机剧烈晃动,他的手臂撞到了附近的硬物上,然后一阵剧痛。“脑子一下空白了,周边人都没啥反应,飞机一动,里面的东西到处落。”马孝兵说,大概一分多钟的时间,他以为自己已经完了。这时候,空姐告诉大家,快带好氧气罩,他才反应过来。
“吃個锤子,活着就好。啥也不说,活着就好。”马孝兵说,自己当时的想法就是,其他的不管了,活着就对了。然后,他遵照空姐的要求,戴上氧气罩,飞机滑行回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路上,他一直努力地抓着座位扶手。
“降落的时候,我的手上都是汗。”马孝兵说,他什么都不想,现在就想好好睡一觉,收拾好心情再次出发。
全优毕业 执教飞行学院多年
20世纪90年代初,刘传健成为空军第二飞行学院的一名学员。从1995年开始,赵先生经常和刘传健一起打篮球。虽然刘传健不算太高,但一直打前锋的位置,赵先生评价其灵活多变反应敏捷。篮球场上,他有惊人的弹跳力,协调性也非常好,每次上篮时,两三个人都防不住他:“他爱锻炼,打前锋位置需要胆子大,敢冲敢闯。再加上飞行员训练,心理素质也比较好。”“我觉得这跟他今天能够迫降成功有直接关系。”
赵先生说,刘传健在空军第二飞行学院给人印象除了个人飞行技术非常好以外,还有责任心强、爱学习、对人有礼貌。重庆人的外向开朗在刘传健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经过几年的努力,1995年,刘传健成为空军第二飞行学院一名飞行教员。从学员到飞行教员,要经过哪些程序呢?
赵先生介绍道,成为飞行教员的第一道关卡首先就是要成为一名飞行学员,其次是对身体素质、政治素养要求、文化等方面的要求缺一不可。赵先生进一步补充说,进入了飞行学院,也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留下来。“学员有70%的淘汰率,有时候进来二、三十个人,最后可能只有一、两个人能留下来。”成功留下来的学员,需要每一个科目都拿到5分的满分,才能成为一名飞行教员,“这是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桃一的,他就是一名全优学员!”
创造奇迹 更重要的是意志
为何在5月14日的突发事件中,刘传健能够如此沉着地处置迫降?赵先生说,在空军第二飞行学院的飞行训练中,每一个学员都要进行特情处置训练,其中玻璃爆裂后如何处置是必训科目。作为教员,刘传健在执教多年的过程中,带很多学员进行过这样的训练,为他今日处置民航飞机突发事件打下了基础。
初教-6,是空军第二飞行学院进行飞行训练时,常用的一款螺旋桨初级教练机,长期服役于中国空军及地方航校,是中国空军初级教练机主力机型。
刘传健执教期间,常用这款飞机进行特情处置训练,飞行过程中,机舱顶的玻璃会突然向后滑落:“这就是假装玻璃爆裂。”每一个学员的训练周期为一年,在这一年中,这样的演练至少有一两次。执教多年,刘传健经历过无数次这样的训练。
但是,赵先生很严肃地说,5月14日刘传健处理前挡风玻璃爆裂的情况,与训练时完全不同。因为初教机的飞行速度一般为200公里/小时,进行特情处置训练时,时速会降至100公里/小时左右;“这跟高速路上100多公里,你打开窗户也没事是一样的。”
当刘传健在空中驾驶客机遇到突发情况时,除了速度至少有600-700公里/小时之外,强大的气压和超低的温度(零下40-50摄氏度左右),赵先生认为能成功迫降是一个奇迹:“那个时候连眼睛也是睁不开的。我们搞过飞行的人都知道,更重要的是意志,就是告诉自己,我今天,就是要把这个飞机飞下来!”
网友@AdamDeng表示——
“这起事故比英航事故更严重的地方在于发生时在高空巡航状态,高度肯定比英航5390高得多,在32000英尺(9700多米)。
這样事故发生时爆炸性失压的声势和威力估计要大得多,从副驾前方的仪表盘损坏程度就能看出。
1万米高度外部气温在-30度以下,爆炸性失压后,机长要面对突然发生意外的震惊,堪比极地的低温,高速的狂风(至少在700公里/小时以上),狂风带来的巨大的噪音(英航那起事故刚发生之后,因为风噪太大,副驾驶根本听不清无线电里的声音),在这种条件下紧急处理事故,这心理素质真的不是一般。”
记者在这方面的知识尚有盲点,不能肯定这样的说法一定正确。但是从网友的评价来看,大家都被“传健机长”高超的技术深深折服!
让我们再来听听专家的评价——
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运输经济研究所所长、资深民航专家李晓津一直跟踪最新进展,“可以说是一次伟大的备降”,他如是评价。
李晓津告诉川报观察记者,飞机在高空飞行中风挡玻璃掉落,非常罕见,这在中国民航史上也是第一次。机舱内外气压差大,一旦前风挡玻璃破碎,周边设备会向外飞出,甚至驾驶员也会被“吸”出舱外,舱内气温会急速下降。飞西藏拉萨,失压后也必须高于6000米飞行。这种情况下,还能尽量贴着山峰顶飞回成都,是特技飞行员才能做的事。
“机组成员的心理素质好,头脑清醒,技术娴熟。”李晓津说,机组成员操作动作规范准确,发出7700代码,减速下降,体现了高超技术和专业素养。机乘人员、乘客、空管齐心协力,结果堪称“伟大”。
前情回顾:
5月14日晨,一架空客319客机在重庆飞往拉萨途中驾驶室挡风玻璃破碎,所幸机组人员操作得当,操作飞机从万米高空安全迫降成都。
针对此事,空客公司回应称:
空中客车已经指派专门的技术团队,为法国民航安全调查分析局(BEA)和负责此次事件调查的中国民用航空局(CAAC)提供相应技术支持。技术团队是否会来中国,将视中国民用航空局要求而定。
此前,空客319型号飞机未出现过同类事故。
对话空管部门:开辟空中绿色通道 半小时盲发指引“回家路”
5月14日,川航3U8633重庆——拉萨航班,因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脱落,紧急备降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川报观察记者独家获悉,在事故发生后,空管部门给出了半小时“盲发”信号,并开辟空中绿色通道。
记者了解到,在14日清晨7点左右,成都区域空管部门接到川航3U8633机组人员求助,称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要求紧急备降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当时该航班飞行高度约为9800米,收到求助后,空管部门随即启动支持。
不料,收到求助约十分钟后,川航3U8633与空管部门突然失联,空管部门初步判断:可能是破裂玻璃在机舱内外压力差下发生脱落,导致飞机驾驶舱设备失灵,为帮助故障航班顺利“回家”,空管部门假设机组人员单方面能收到信号,对川航3U8633展开信号“盲发”。 据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整个盲发时间持续约半个小时,空管部门依靠雷达,获悉航班的位置和飞行高度,将信息即时发送给川航3U8633航班。
同时,空管部门向同一航路上各航班发送指令,要求注意避让,为备降航班开启空中绿色通道。半个多小时后,14日上午7点40多分,川航3U8633航班顺利备降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对话机上乘客
乘客平措:
5月14日下午4点10分,3U8633航班乘客、25岁的平措已经回到位于拉萨的家中。回想起事发过程,除了惊吓,他感受更多的是温暖。
事发当时,平措正在打盹。一声巨响,他突然被惊醒,感觉飞机失重往下掉,氧气面罩也掉了下来,看到空姐赶紧协助大家戴上氧气面罩。
“除了失重的一刹那,后面飞行都挺平稳。”平措说,但恐慌情绪还是在机舱蔓延,有乘客开始呕吐,他也感觉手发麻。他非常清楚正在经历一场飞行事故,而对此却毫无办法。
“坐我旁边的一个‘哥们儿’看我把手抬着,问我怎么了。”平措说,这个素昧平生的哥们儿像个没事的人一样,帮他揉手,安慰他不要紧张。他感觉手好多了,但心还是忐忑不安。
当时机舱断电,机舱广播没法工作。突然,听到一位空姐扯着嗓子朝大家吼:“请相信我们,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带大家备降地面!”
听到这句话,平措的心里突然明亮起来。“那种气氛下这句话太重要了!我们明白机组成员已经竭尽所能采取了措施,能做的就是等待。”
空姐照常工作,给乘客们发水。受到这样的气氛感染,乘客们在整个备降过程中也都保持惊人一致的镇定。直到飞机成功备降双流机场时,平措才和身旁的哥们儿紧紧拥抱在一起。
他在朋友圈深情地写下:“感谢3U8633航班的飞行员和空姐,是你们的镇定,创造出了备降奇迹。为你们点赞!”
乘客马孝兵:
“活着就对了,这就是我的想法。”5月14日16时,事发已经过去四五个小时,四川隆昌籍旅客马孝兵的手扔在发抖。因为手臂擦伤和耳鸣,他正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观察治疗。
马孝兵的座位在17排D座,靠近过道的位置。他回忆,发生事故时,他正在吃飞机餐,当时有米饭和面条。
突然,飞机剧烈晃动,他的手臂撞到了附近的硬物上,然后一阵剧痛。“脑子一下空白了,周边人都没啥反应,飞机一动,里面的东西到处落。”马孝兵说,大概一分多钟的时间,他以为自己已经完了。这时候,空姐告诉大家,快带好氧气罩,他才反应过来。
“吃個锤子,活着就好。啥也不说,活着就好。”马孝兵说,自己当时的想法就是,其他的不管了,活着就对了。然后,他遵照空姐的要求,戴上氧气罩,飞机滑行回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路上,他一直努力地抓着座位扶手。
“降落的时候,我的手上都是汗。”马孝兵说,他什么都不想,现在就想好好睡一觉,收拾好心情再次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