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亲子沟通。大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习惯家长专制作风,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令孩子很反感。在父母的威权下,孩子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亲子沟通不畅,形成心灵鸿沟。心病还须心药医。只有用亲子感情和教育智慧打开孩子的心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实现成功的教育。
关键词:家庭教育 亲子沟通 心锁 钥匙
谈到孩子这个话题,许多家长都是众口一词:现在的孩子难管——不听话,家庭教育管理难;孩子不愿说话,父子母女沟通难……一些家长满怀困惑:我们生了孩子,养了孩子,把心都想掏给孩子,可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反倒不如外人!
其实,所谓“难”的症结,在于父母同孩子之间的沟通不畅。“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解决好亲子沟通问题,很多矛盾就迎刃而解了。根据笔者多年的教育实践,总结出几条亲子沟通的经验,供家长朋友参考。
第一把钥匙——尊重
父母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尊重父母,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渴望被人尊重是最主要的。孩子虽小,但也有强烈的情感需求。当孩子的人格、意愿以及他们的朋友、劳动成果等受到家长的尊重时,他们的自尊心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充满了荣誉感和成就感。怀着这样的心境,他觉得父母是可爱可敬可信赖的人,自然愿意向你敞开心扉,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导。反之,家长或教师对孩子的人格、意愿、学习劳动成果以及他们的朋友表现漠视,就有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引发抵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
琳琳(化名)是一个初二女生,班里的英语科代表,性格开朗,很有人缘。一天,琳琳爸从她书包里翻出一张纸条,上面有“对不起,因为我连累你挨批……”字样。生性乖戾暴躁的琳琳爸疑心女儿“出轨”,就盘问女儿是不是和男同学谈恋爱了?琳琳解释说自己是课代表,因为收作业时那个男同学把作业忘在家里没交齐,老师批评了她,那个同学觉得过意不去,所以写字条道歉……可琳琳爸死活不信,竟跑到学校大嚷大叫,要“整死那个敢给他女儿写恋爱信的野小子”!这一闹使琳琳感到无地自容,愤而退学,自此同父亲亲情决绝,父女形同陌路!
第二把钥匙——信任
彼此信任,是人们之间交往共事的人格保证。同样,信任也是建立亲子感情的重要基石。失去了信任的友情是不牢固的,没有了信任的亲情也会淡漠、疏远。
家长对孩子的信任,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人品和行为能力的信任两个方面。俗话说,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父母由于同孩子特殊的亲情关系,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正因为如此,父母对孩子应予以充分的信任。信任是尊重的前提,没有信任就谈不上尊重。从某种意义上说,父子母女这种建立在亲情基础上的信任,正是维系亲子关系的主要纽带。笔者曾亲历过一场父子因“信任危机”导致亲情受损的案例:
小刚(化名)聪明活泼,一直以来是家里的骄傲。不料上初中后一度迷恋上网,学习成绩直线下滑,家长十分焦虑。后来在几位老师的关怀帮助下,小刚迷途知返,告别了网吧,逐渐安心学习。但父母对他仍心怀戒备,小刚的日记被妈妈翻看,接打电话被父母偷听,就连星期天出门也被妈妈跟踪盯梢……小刚觉得父母对他不信任,伤害了他的自尊,从此破罐子破摔,逃学、上网一发不可收拾,最终辍学,混迹社会……
除了人格上的尊重信任外,家长还要相信孩子的潜在能力。人们说现在的孩子动手动脑做事能力差,这是一个很片面的看法:很多父母习惯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实践锻炼的机会,反过来又抱怨孩子“这也不会”,“那也不行”!其实,孩子们都有极强的自尊心、争胜心,关键是你要信任他们,敢于放手鼓励他们去做。
第三把钥匙——民主
我们中国的父母们有一个通病,就是在家里奉行“一言堂”的专制家长作风,不但家里的大小事务由家长说了算,就连同孩子关系密切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方面的事,也都由父母做主。有时候孩子出于好奇心问这问那,父母就会表现出不耐烦:给你说了你也不懂!或者不客气地下“驱逐令”:小孩子懂得什么?一边儿去!
家庭民主,不仅仅是一种家庭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文化素养。孩子长大要走向社会,学会遇事同大家商量,学会分担与分享,是孩子能否融入人群,适应社会的重要保证。而这种民主作风、文化素养,正是从家庭父母那里开始启蒙教育的。所以,父母应纠正“一言堂”的家长制作风,把孩子视为家庭一位成员,遇事同孩子商量,如学习计划、家务分工、家庭重大决策等,让孩子参加家庭会议,发表他们的意见。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里,孩子的地位受到尊重,孩子的意见受到重视,不但增强了家庭的亲和力、凝聚力,还在培养孩子责任感的同时,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民主文化的熏陶。
家风民主不会削弱父母的威信,相反,和蔼可亲的父母更受孩子们的敬重。
第四把钥匙——平等
在家长制下,家庭事务的决策不民主,子女地位同父母不平等,父母习惯居高临下的姿态,正是影响父母同子女良好沟通的重要障碍。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因此,父母要真正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需要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方法进行一场“革命”——放低姿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蹲下来”,父母就能从心灵深处平视孩子,读懂孩子的眼睛,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因为孩子的眼睛就像两个镜头,时刻注视着你,折射着你。蹲下来与孩子说话,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事情或问题认真又亲切的态度,使孩子和父母更亲近。因为用爱的细节不仅能感染孩子,更能教育孩子。
专家这样解析“蹲下来同孩子说话”:如果我们总是站着面对孩子,我们与孩子的距离,就不仅是身高上的几十厘米,而是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距离,是一颗心与一颗心之间不能沟通的距离。蹲下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蹲下来,营造出来的是一种民主、和谐的相互尊重的成人与儿童的关系,再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这表明,“蹲下来”不是形式上的,而是站在同一个心理高度上,以平等的心理和眼光,用认真而亲切的态度,把孩子看成一个需要尊重的独立的人。 “蹲下来”不会使父母的形象矮化,反倒使父母的形象在孩子心目中变得更崇高。
第五把钥匙——欣赏
是孩子的升学压力让父母们过于焦虑了?还是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心态变得浮躁了?为什么年轻的父母们一凑到一起,就开始喋喋不休、唠唠叨叨的数落起孩子呢?
笔者曾作过两组抽样调查:A组是抱怨型家长和他们的孩子,B组是赏识型家长和他们的孩子。调查内容包括父母态度表现、孩子学习成绩、亲子关系密切程度、家长和孩子快乐指数共四项。结果发现,在B组赏识型家庭教育环境里,孩子的学习成绩、亲子关系和快乐指数远远优于A组抱怨型家庭。
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因为,当我走进抱怨型家庭里,耳闻目睹家长那满脸的愁容、满腹的抱怨和沉闷的家庭气氛,不难想象:长期生活在这样家庭环境中的孩子会是一种怎样的情绪!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赏识型家长的豁达、孩子的快乐,让人想起一句老话:进门莫问荣辱事,一看脸色便尽知。感慨之余,有几点心得供家长朋友参考:
一是调整心态,创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学习的革命》一书中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父母要想让孩子快乐幸福,激励孩子勤奋上进,就要学会赏识孩子。
二是树立“赏识教育”的理念,学会欣赏孩子。欣赏是一种教育的大智慧。父母应放弃成见,不要一味盯着孩子的缺点。如果换一个角度,你就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正如观察玫瑰一样,心理消极的人只见刺儿不见花,心胸豁达的人则能欣赏到鲜花的娇艳。通过发现美、赏识美,进而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使之成为密切亲子关系的“粘合剂”。
第六把钥匙——鼓励
人生的道路上充满曲折与挑战,甚至是失败与不幸。所谓“一帆风顺”、“万事顺遂”,只不过是人们美好的愿望,现实生活中是不常见的。孩子出现挫折与过失,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经历。因此,父母面对孩子的挫折与过失,是气急败坏的指责,抱怨孩子无能,还是心平气和的引导,鼓励孩子大胆尝试,不仅影响着亲子关系的好坏,甚至决定着孩子今后的发展。
爱好篮球的人们都知道“球王”乔丹,但很少有人知道“球王”背后站着一位伟大的母亲。
一天,母亲带乔丹去打篮球,一同打球的是另一个男孩和他的母亲。在训练投篮时,那个男孩投篮10次,连进9个球;乔丹投篮10次,只投进一个球。母亲却大加赞赏:“孩子,你太棒了!刚才进那个球多漂亮啊!将来你一定能打进NBA!”
连进9个球的男孩却遭到母亲的一通抱怨:“你真让我太失望了!那一个球为什么没有进?你为什么就做不到十全十美呢?”
若干年后,NBA一名新星破阵而出,世界男篮出现了一代新球王,他就是那个当初只进了一个球却得到母亲赞赏的孩子——乔丹!
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孩子成为人才还是庸才,除自身努力因素外,家长包括老师的肯定和赏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试想,倘若爱迪生被老师视为没出息的孩子赶出校门后,没有母亲的鼓励和培育,世界上就不可能出现这位有着两千多项发明成就的“发明大王”;同样,如果詹天佑的父亲看到儿子把珍贵的闹钟拆得七零八落,就像我们有些家长那样,不由分说一顿打骂斥责,一个科技天才就有可能就此夭折,中国近代铁路建筑的历史恐怕就得改写!每一个人都有潜在的天赋,关键在于父母或教师是不是善于发现和挖掘。所以,父母应用心去感应,用眼去发现,用语言去赞赏孩子的“闪光点”,挖掘、发挥孩子的潜能。要知道:赏识和鼓励是孩子成长的“助推器”。
第七把钥匙——拒绝
如果要说哪位父母不疼爱孩子,那可就亏了“天下父母心”了!看看我们周围的孩子们,那一个不是父辈包括祖辈宠着捧着长大的?吃喝穿用。无微不至;学具玩具,有求必应。“再苦不能苦孩子”,几乎是所有父母共同的育儿观念。
问题出现在,父母的“好心并没有得到好报”,有些父母正是以自己的溺爱、娇纵,为孩子设下了“甜蜜的陷阱”,也为自己酿就了难咽的苦果:
镜头一:小淘(化名)不满5岁,家里各式各样的玩具琳琅满目,光是玩具枪就足以“装备”一个排!可是每次路过玩具店,仍非得让父母买看中的玩具,否则就躺在地上打滚!
镜头二:从小娇生惯养的孙子嫌爷爷给的压岁钱太少,挥手扇爷爷一个耳光!
镜头三: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一个星期挥霍上千元。再向母亲要钱时遭到拒绝,儿子竟和同学密谋杀害母亲!
有位名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能做到的,关键是教育。无数事实证明,过度的满足,只能使孩子更贪婪;无原则的顺从,只会让孩子骄横任性!父母应明白:关爱≠溺爱。要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该拒绝的就得拒绝。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父母必须说“不”!正如魏雪梅老师讲的那样:“家长面对孩子的高消费,要有勇气说‘孩子,这东西太贵了,咱们买不起!’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震动,晓得这个世界上还有不能满足的欲望。”
第八把钥匙——委婉
在很多情况下,孩子同父母发生冲突,并不是因为什么“大是大非”的问题,而仅仅是由于“话不投机”,闹得父子不和,母女反目。下面的例子也许我们并不陌生:
有些父母同孩子说话的时候,习惯了家长尊严,常常使用命令、指责的语气,如“你应该如何如何”、“你不能怎样怎样”、“你快给我学习去”……这些居高临下的姿态,生硬强制的语言,难免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人都是感情动物。其实,孩子大多情况下还是能通情达理的,问题在于父母怎么说和怎么做。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言冷语六月寒。当要求孩子做什么的时候,或者发现孩子有某些欠缺的时候,要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冷静选择合适的、孩子能够接受的态度和语言,要考虑到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例如,可以把直通通的批评改变为委婉的建议,使用“你看是不是这样”、“你说呢”、“试试看”等词语,这样有利于孩子接受。
在生活中,也不乏运用婉转、迂回取胜的范例。过去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那是针对心智健全、行为能力、自制能力完善的成人而言的,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们免不了遭遇抗拒。所以,聪明的医药科研工作者研制出了糖衣片胶囊,把苦口的药物包裹在糖衣内,服用时不需苦口也能治病,实为两全其美。 同样道理,我们在批评教育孩子时,不要忘记先肯定他的优点,再指出他的缺点和不足,最后再指出他的长处和努力方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三明治式批评”,即,厚厚的两层表扬,中间夹着薄薄的一层批评。这种批评方式通常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孩子容易接受,不会对父母产生反感。道理很简单,因为人们通常有这样一种心态:觉得批评就是否定,而表扬则是肯定。“三明治式”的批评用了两个肯定,只有一个否定,肯定的多,而否定的少,自然也使被批评者心理感觉平衡。
第九把钥匙——等待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这是古往今来无数父母的憧憬和追求。为了这个高期望值,父母的心太重,情太切,行太急!孩子们进步一寸,父母们就用一尺的标准去缩小他、否定他;孩子们退后一步,父母们便用十倍的失望去放大他、伤害他!
不可否认,父母们确实是为了孩子好,但又确实在不经意间以“恨铁不成钢”的苦衷伤害了孩子!平心而论,父母们确实疼爱孩子,但又确实在不自觉中用“拔苗助长”的浮躁扼杀了孩子心目中的希望之芽!
鉴于此,笔者特别愿意向那些疑似有“望子成才焦虑症”的家长朋友们传导一种新教育理念—慢教育。
什么是“慢教育”?《现代家长》杂志特邀主持人豫妹有段话讲得特别精辟:
这里所说的“慢”,并不是降低效率,而是尊重规律;不是磨磨蹭蹭,而是潜心修炼;也不单纯是一种教育方法,而是一种教育境界。然而,当下仍有不少家长,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无视孩子的成长规律,一味抢“先”求“快”,致使揠苗助长的蠢事不断发生,伤害孩子的悲剧屡见报端:一位年轻的母亲因为三岁的女儿不会背诵李白“床前明月光”这首诗,竟把女儿毒打致死!某市一位父亲因为上小学的儿子考试成绩不及格,将儿子打成伤残!一位家长在仅有半个多月时间的寒假里,就为女儿报了钢琴、舞蹈、英语三个特长班,恨不得一夜之间就把孩子培养成为“全才”!
教育专家告诫家长:应以“慢”的心态对待孩子的成长,陪着孩子一点一点地进步,欣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快乐,慢慢等待孩子长大。等待、耐心、从容、宽容、淡定,是专家强调的“慢教育”的关键词,也是家长们家教过程中需要修炼的心态、胸怀和智慧。
第十把钥匙——宽容
宽容孩子的过错,既是亲子沟通的一门艺术,更是父母的教育观念问题。
如果用大人的要求标准去检验,小孩子做事肯定不合格的多。因为孩子自身能力有限,缺乏经验,出现失误(如,洗碗时不小心打破了碗碟,打扫屋子时弄得满屋尘土飞扬,买东西时把钱给弄丢等),父母切不要因为怕打破物品而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如果因此责怪孩子,将会沉重打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会从此放弃自己的努力,乖乖地等父母为他们做好一切!要知道,被打碎的物品和孩子对自立意识的尝试比较起来,后者的价值远远超过物品本身。所以,保护孩子的心灵远比保护你的物品更重要!
当然,我们讲宽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错误,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过错毫无原则的姑息和迁就。从鞭策孩子成长这个角度上讲,对孩子的错误给予适度的惩戒,可以让孩子懂得责任。但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实施严厉的惩罚还要强烈。下面的故事也许对您有所启迪:
事情发生在前苏联某学校。一天,老校长苏霍姆林斯基看到一个女孩儿把校园里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摘掉带走,感到很好奇,就走过去和蔼地问道:“孩子,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要摘这朵花吗?”女孩儿回答:“奶奶病得很重,我想让她开心,说校园里有一朵开得很大很大的玫瑰花。奶奶不信,所以我要把这朵花拿给奶奶看!”苏老听了,伸手又摘了两朵花,亲切地说:“你是个好孩子。这朵花奖给你,因为你诚实;这另一朵花奖给你妈妈,因为她教育出一个有孝心的好孩子!”
宽容孩子的过失,因势利导去指点,这就是教育的智慧。
关键词:家庭教育 亲子沟通 心锁 钥匙
谈到孩子这个话题,许多家长都是众口一词:现在的孩子难管——不听话,家庭教育管理难;孩子不愿说话,父子母女沟通难……一些家长满怀困惑:我们生了孩子,养了孩子,把心都想掏给孩子,可在孩子心目中父母反倒不如外人!
其实,所谓“难”的症结,在于父母同孩子之间的沟通不畅。“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解决好亲子沟通问题,很多矛盾就迎刃而解了。根据笔者多年的教育实践,总结出几条亲子沟通的经验,供家长朋友参考。
第一把钥匙——尊重
父母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尊重父母,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渴望被人尊重是最主要的。孩子虽小,但也有强烈的情感需求。当孩子的人格、意愿以及他们的朋友、劳动成果等受到家长的尊重时,他们的自尊心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充满了荣誉感和成就感。怀着这样的心境,他觉得父母是可爱可敬可信赖的人,自然愿意向你敞开心扉,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导。反之,家长或教师对孩子的人格、意愿、学习劳动成果以及他们的朋友表现漠视,就有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引发抵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
琳琳(化名)是一个初二女生,班里的英语科代表,性格开朗,很有人缘。一天,琳琳爸从她书包里翻出一张纸条,上面有“对不起,因为我连累你挨批……”字样。生性乖戾暴躁的琳琳爸疑心女儿“出轨”,就盘问女儿是不是和男同学谈恋爱了?琳琳解释说自己是课代表,因为收作业时那个男同学把作业忘在家里没交齐,老师批评了她,那个同学觉得过意不去,所以写字条道歉……可琳琳爸死活不信,竟跑到学校大嚷大叫,要“整死那个敢给他女儿写恋爱信的野小子”!这一闹使琳琳感到无地自容,愤而退学,自此同父亲亲情决绝,父女形同陌路!
第二把钥匙——信任
彼此信任,是人们之间交往共事的人格保证。同样,信任也是建立亲子感情的重要基石。失去了信任的友情是不牢固的,没有了信任的亲情也会淡漠、疏远。
家长对孩子的信任,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人品和行为能力的信任两个方面。俗话说,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父母由于同孩子特殊的亲情关系,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正因为如此,父母对孩子应予以充分的信任。信任是尊重的前提,没有信任就谈不上尊重。从某种意义上说,父子母女这种建立在亲情基础上的信任,正是维系亲子关系的主要纽带。笔者曾亲历过一场父子因“信任危机”导致亲情受损的案例:
小刚(化名)聪明活泼,一直以来是家里的骄傲。不料上初中后一度迷恋上网,学习成绩直线下滑,家长十分焦虑。后来在几位老师的关怀帮助下,小刚迷途知返,告别了网吧,逐渐安心学习。但父母对他仍心怀戒备,小刚的日记被妈妈翻看,接打电话被父母偷听,就连星期天出门也被妈妈跟踪盯梢……小刚觉得父母对他不信任,伤害了他的自尊,从此破罐子破摔,逃学、上网一发不可收拾,最终辍学,混迹社会……
除了人格上的尊重信任外,家长还要相信孩子的潜在能力。人们说现在的孩子动手动脑做事能力差,这是一个很片面的看法:很多父母习惯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实践锻炼的机会,反过来又抱怨孩子“这也不会”,“那也不行”!其实,孩子们都有极强的自尊心、争胜心,关键是你要信任他们,敢于放手鼓励他们去做。
第三把钥匙——民主
我们中国的父母们有一个通病,就是在家里奉行“一言堂”的专制家长作风,不但家里的大小事务由家长说了算,就连同孩子关系密切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方面的事,也都由父母做主。有时候孩子出于好奇心问这问那,父母就会表现出不耐烦:给你说了你也不懂!或者不客气地下“驱逐令”:小孩子懂得什么?一边儿去!
家庭民主,不仅仅是一种家庭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文化素养。孩子长大要走向社会,学会遇事同大家商量,学会分担与分享,是孩子能否融入人群,适应社会的重要保证。而这种民主作风、文化素养,正是从家庭父母那里开始启蒙教育的。所以,父母应纠正“一言堂”的家长制作风,把孩子视为家庭一位成员,遇事同孩子商量,如学习计划、家务分工、家庭重大决策等,让孩子参加家庭会议,发表他们的意见。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里,孩子的地位受到尊重,孩子的意见受到重视,不但增强了家庭的亲和力、凝聚力,还在培养孩子责任感的同时,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民主文化的熏陶。
家风民主不会削弱父母的威信,相反,和蔼可亲的父母更受孩子们的敬重。
第四把钥匙——平等
在家长制下,家庭事务的决策不民主,子女地位同父母不平等,父母习惯居高临下的姿态,正是影响父母同子女良好沟通的重要障碍。美国精神病学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经说过:“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因此,父母要真正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需要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方法进行一场“革命”——放低姿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蹲下来”,父母就能从心灵深处平视孩子,读懂孩子的眼睛,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因为孩子的眼睛就像两个镜头,时刻注视着你,折射着你。蹲下来与孩子说话,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事情或问题认真又亲切的态度,使孩子和父母更亲近。因为用爱的细节不仅能感染孩子,更能教育孩子。
专家这样解析“蹲下来同孩子说话”:如果我们总是站着面对孩子,我们与孩子的距离,就不仅是身高上的几十厘米,而是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距离,是一颗心与一颗心之间不能沟通的距离。蹲下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蹲下来,营造出来的是一种民主、和谐的相互尊重的成人与儿童的关系,再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这表明,“蹲下来”不是形式上的,而是站在同一个心理高度上,以平等的心理和眼光,用认真而亲切的态度,把孩子看成一个需要尊重的独立的人。 “蹲下来”不会使父母的形象矮化,反倒使父母的形象在孩子心目中变得更崇高。
第五把钥匙——欣赏
是孩子的升学压力让父母们过于焦虑了?还是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心态变得浮躁了?为什么年轻的父母们一凑到一起,就开始喋喋不休、唠唠叨叨的数落起孩子呢?
笔者曾作过两组抽样调查:A组是抱怨型家长和他们的孩子,B组是赏识型家长和他们的孩子。调查内容包括父母态度表现、孩子学习成绩、亲子关系密切程度、家长和孩子快乐指数共四项。结果发现,在B组赏识型家庭教育环境里,孩子的学习成绩、亲子关系和快乐指数远远优于A组抱怨型家庭。
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因为,当我走进抱怨型家庭里,耳闻目睹家长那满脸的愁容、满腹的抱怨和沉闷的家庭气氛,不难想象:长期生活在这样家庭环境中的孩子会是一种怎样的情绪!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赏识型家长的豁达、孩子的快乐,让人想起一句老话:进门莫问荣辱事,一看脸色便尽知。感慨之余,有几点心得供家长朋友参考:
一是调整心态,创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学习的革命》一书中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父母要想让孩子快乐幸福,激励孩子勤奋上进,就要学会赏识孩子。
二是树立“赏识教育”的理念,学会欣赏孩子。欣赏是一种教育的大智慧。父母应放弃成见,不要一味盯着孩子的缺点。如果换一个角度,你就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正如观察玫瑰一样,心理消极的人只见刺儿不见花,心胸豁达的人则能欣赏到鲜花的娇艳。通过发现美、赏识美,进而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使之成为密切亲子关系的“粘合剂”。
第六把钥匙——鼓励
人生的道路上充满曲折与挑战,甚至是失败与不幸。所谓“一帆风顺”、“万事顺遂”,只不过是人们美好的愿望,现实生活中是不常见的。孩子出现挫折与过失,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经历。因此,父母面对孩子的挫折与过失,是气急败坏的指责,抱怨孩子无能,还是心平气和的引导,鼓励孩子大胆尝试,不仅影响着亲子关系的好坏,甚至决定着孩子今后的发展。
爱好篮球的人们都知道“球王”乔丹,但很少有人知道“球王”背后站着一位伟大的母亲。
一天,母亲带乔丹去打篮球,一同打球的是另一个男孩和他的母亲。在训练投篮时,那个男孩投篮10次,连进9个球;乔丹投篮10次,只投进一个球。母亲却大加赞赏:“孩子,你太棒了!刚才进那个球多漂亮啊!将来你一定能打进NBA!”
连进9个球的男孩却遭到母亲的一通抱怨:“你真让我太失望了!那一个球为什么没有进?你为什么就做不到十全十美呢?”
若干年后,NBA一名新星破阵而出,世界男篮出现了一代新球王,他就是那个当初只进了一个球却得到母亲赞赏的孩子——乔丹!
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孩子成为人才还是庸才,除自身努力因素外,家长包括老师的肯定和赏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试想,倘若爱迪生被老师视为没出息的孩子赶出校门后,没有母亲的鼓励和培育,世界上就不可能出现这位有着两千多项发明成就的“发明大王”;同样,如果詹天佑的父亲看到儿子把珍贵的闹钟拆得七零八落,就像我们有些家长那样,不由分说一顿打骂斥责,一个科技天才就有可能就此夭折,中国近代铁路建筑的历史恐怕就得改写!每一个人都有潜在的天赋,关键在于父母或教师是不是善于发现和挖掘。所以,父母应用心去感应,用眼去发现,用语言去赞赏孩子的“闪光点”,挖掘、发挥孩子的潜能。要知道:赏识和鼓励是孩子成长的“助推器”。
第七把钥匙——拒绝
如果要说哪位父母不疼爱孩子,那可就亏了“天下父母心”了!看看我们周围的孩子们,那一个不是父辈包括祖辈宠着捧着长大的?吃喝穿用。无微不至;学具玩具,有求必应。“再苦不能苦孩子”,几乎是所有父母共同的育儿观念。
问题出现在,父母的“好心并没有得到好报”,有些父母正是以自己的溺爱、娇纵,为孩子设下了“甜蜜的陷阱”,也为自己酿就了难咽的苦果:
镜头一:小淘(化名)不满5岁,家里各式各样的玩具琳琅满目,光是玩具枪就足以“装备”一个排!可是每次路过玩具店,仍非得让父母买看中的玩具,否则就躺在地上打滚!
镜头二:从小娇生惯养的孙子嫌爷爷给的压岁钱太少,挥手扇爷爷一个耳光!
镜头三: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一个星期挥霍上千元。再向母亲要钱时遭到拒绝,儿子竟和同学密谋杀害母亲!
有位名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能做到的,关键是教育。无数事实证明,过度的满足,只能使孩子更贪婪;无原则的顺从,只会让孩子骄横任性!父母应明白:关爱≠溺爱。要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该拒绝的就得拒绝。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父母必须说“不”!正如魏雪梅老师讲的那样:“家长面对孩子的高消费,要有勇气说‘孩子,这东西太贵了,咱们买不起!’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震动,晓得这个世界上还有不能满足的欲望。”
第八把钥匙——委婉
在很多情况下,孩子同父母发生冲突,并不是因为什么“大是大非”的问题,而仅仅是由于“话不投机”,闹得父子不和,母女反目。下面的例子也许我们并不陌生:
有些父母同孩子说话的时候,习惯了家长尊严,常常使用命令、指责的语气,如“你应该如何如何”、“你不能怎样怎样”、“你快给我学习去”……这些居高临下的姿态,生硬强制的语言,难免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人都是感情动物。其实,孩子大多情况下还是能通情达理的,问题在于父母怎么说和怎么做。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言冷语六月寒。当要求孩子做什么的时候,或者发现孩子有某些欠缺的时候,要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冷静选择合适的、孩子能够接受的态度和语言,要考虑到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例如,可以把直通通的批评改变为委婉的建议,使用“你看是不是这样”、“你说呢”、“试试看”等词语,这样有利于孩子接受。
在生活中,也不乏运用婉转、迂回取胜的范例。过去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那是针对心智健全、行为能力、自制能力完善的成人而言的,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们免不了遭遇抗拒。所以,聪明的医药科研工作者研制出了糖衣片胶囊,把苦口的药物包裹在糖衣内,服用时不需苦口也能治病,实为两全其美。 同样道理,我们在批评教育孩子时,不要忘记先肯定他的优点,再指出他的缺点和不足,最后再指出他的长处和努力方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三明治式批评”,即,厚厚的两层表扬,中间夹着薄薄的一层批评。这种批评方式通常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孩子容易接受,不会对父母产生反感。道理很简单,因为人们通常有这样一种心态:觉得批评就是否定,而表扬则是肯定。“三明治式”的批评用了两个肯定,只有一个否定,肯定的多,而否定的少,自然也使被批评者心理感觉平衡。
第九把钥匙——等待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这是古往今来无数父母的憧憬和追求。为了这个高期望值,父母的心太重,情太切,行太急!孩子们进步一寸,父母们就用一尺的标准去缩小他、否定他;孩子们退后一步,父母们便用十倍的失望去放大他、伤害他!
不可否认,父母们确实是为了孩子好,但又确实在不经意间以“恨铁不成钢”的苦衷伤害了孩子!平心而论,父母们确实疼爱孩子,但又确实在不自觉中用“拔苗助长”的浮躁扼杀了孩子心目中的希望之芽!
鉴于此,笔者特别愿意向那些疑似有“望子成才焦虑症”的家长朋友们传导一种新教育理念—慢教育。
什么是“慢教育”?《现代家长》杂志特邀主持人豫妹有段话讲得特别精辟:
这里所说的“慢”,并不是降低效率,而是尊重规律;不是磨磨蹭蹭,而是潜心修炼;也不单纯是一种教育方法,而是一种教育境界。然而,当下仍有不少家长,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无视孩子的成长规律,一味抢“先”求“快”,致使揠苗助长的蠢事不断发生,伤害孩子的悲剧屡见报端:一位年轻的母亲因为三岁的女儿不会背诵李白“床前明月光”这首诗,竟把女儿毒打致死!某市一位父亲因为上小学的儿子考试成绩不及格,将儿子打成伤残!一位家长在仅有半个多月时间的寒假里,就为女儿报了钢琴、舞蹈、英语三个特长班,恨不得一夜之间就把孩子培养成为“全才”!
教育专家告诫家长:应以“慢”的心态对待孩子的成长,陪着孩子一点一点地进步,欣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快乐,慢慢等待孩子长大。等待、耐心、从容、宽容、淡定,是专家强调的“慢教育”的关键词,也是家长们家教过程中需要修炼的心态、胸怀和智慧。
第十把钥匙——宽容
宽容孩子的过错,既是亲子沟通的一门艺术,更是父母的教育观念问题。
如果用大人的要求标准去检验,小孩子做事肯定不合格的多。因为孩子自身能力有限,缺乏经验,出现失误(如,洗碗时不小心打破了碗碟,打扫屋子时弄得满屋尘土飞扬,买东西时把钱给弄丢等),父母切不要因为怕打破物品而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如果因此责怪孩子,将会沉重打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会从此放弃自己的努力,乖乖地等父母为他们做好一切!要知道,被打碎的物品和孩子对自立意识的尝试比较起来,后者的价值远远超过物品本身。所以,保护孩子的心灵远比保护你的物品更重要!
当然,我们讲宽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错误,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过错毫无原则的姑息和迁就。从鞭策孩子成长这个角度上讲,对孩子的错误给予适度的惩戒,可以让孩子懂得责任。但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实施严厉的惩罚还要强烈。下面的故事也许对您有所启迪:
事情发生在前苏联某学校。一天,老校长苏霍姆林斯基看到一个女孩儿把校园里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摘掉带走,感到很好奇,就走过去和蔼地问道:“孩子,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要摘这朵花吗?”女孩儿回答:“奶奶病得很重,我想让她开心,说校园里有一朵开得很大很大的玫瑰花。奶奶不信,所以我要把这朵花拿给奶奶看!”苏老听了,伸手又摘了两朵花,亲切地说:“你是个好孩子。这朵花奖给你,因为你诚实;这另一朵花奖给你妈妈,因为她教育出一个有孝心的好孩子!”
宽容孩子的过失,因势利导去指点,这就是教育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