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熊希龄,一个从古城凤凰走出来的湖南才子,被誉称“湖南神童”和“熊凤凰”,在民国,一度做过政治奸雄袁世凯的国务总理,虽时间不长,但名声赫赫。在那个内外交困,政局混乱的时代,政治红人罕有得到正面评价的,不过,湖南凤凰人熊希龄是难得的例外。他倡维新、办报纸、兴学堂、办慈幼院、救死扶伤,是对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风云人物。熊希龄,曾被领袖毛泽东同志评价为:“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是做过许多好事的。”周恩来总理曾中肯地评价他:“熊希龄是袁世凯时代第一流人才,是内阁总理。熊希龄的事,我看后就记得很清楚。”两位伟人对熊希龄这么高的评价,充分说明了熊希龄先生思想情操的伟大和爱国恤民精神的不凡。那么这位让不同的当政者都如此看重的熊凤凰又与热河有着怎么样的情缘?
熊希龄,字秉三,1912年11月30日被发布任命为热河都统,1913年8月到任,成为民国第一任热河都统。
1913年初春的热河首府承德,与135年前的乾隆时代比较,户口与人口却锐减了近一半。熊希龄走马热河巡视一遭,满目荒凉。他在《壬子热河行宫感赋》里叹道:“败牒危楼,写尽了一代兴亡,只有杜鹃能说。”
当时的热河屏蔽北京,控制蒙部,是长城以外的第一重镇。前清时代,纯用八旗制度,积累这样的制度一直延续,没有改革。晚清时候,虽然稍许办理新政,但是名存实亡,风气固弊,各种政务已被毁坏,和当年没有什么不同。民国成立,宣布共和,一切旧制依然如故。当时正值蒙匪纵横,开鲁失手,热河兵变,人民惊慌失措没有安宁之处,面对热河现状,熊希龄首先对热河的居住情况进行了了解,查出热河是蒙族和汉族杂居,其中的风土人情和东三省、察哈尔迥然不同。都统兼管财政,权利也和各省督抚相同。热河的历史悠久,最为困难的是蒙汉制度的复杂问题。承德、滦平、丰宁、隆化、围场五个县,是纯粹的汉族,财政司法均可以一样。朝阳、建平、赤峰、平泉、建昌、阜新、绥东、开鲁、林西县均是蒙汉的杂居地,地方行政自制,往往是窒碍难行。然而蒙旗之中情形各不相同,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昭锁索图盟开通最早,习俗已经于汉民没有什么异同。昭乌达盟地广人稀,仍然是以游牧为旧的习俗。由此看来,要合蒙汉而实行统一的行政,独立司法,扩张财权,都是当时的大障碍。到任后,熊希龄针对以上情况对热河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情况进行了透彻的了解,并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制定了改革计划。
一、严办盗匪
熊希龄刚到热河三个月,事务繁多,改革也是非常棘手,但是对于改革之事却从未怠慢。于是拟制了治标、治本的策略。治标之策重在维持现状,热河各属区土匪猖獗,已成蔓延之势,他们扰乱乡里,蹂躏人民,淫掠焚杀,凶残毕至,以严办盗匪为先。他认为盗匪不清民不安,商业无法发展,又有谁缴纳饷税来推行新政。于是按照军律正法盗贼一百三十多人。
二、整顿吏治
熊希龄到任后,痛感热河宦途贫庸,政事黑暗是盗贼蜂起的主要原因。于是熊希龄对热河进行吏治整顿。热河吏治之不振,熊希龄曾有说明,所谓“官吏不职,法律不行,养成玩疲之风,沿为废弛之政,平时以粉饰为能,积应办不办之案,则任意延岩,积应杀不杀之人,则任意驰纵”。官吏如此腐败,必然会给本地区造成严重的不稳定因素,一有外患的诱发,就有可能出现动乱。熊希龄对整顿吏治是下狠心的。他曾根据开鲁县民众上诉,将受贿纵匪之开鲁县知事王文翰施以停职处分,后又归案查办。前署建昌县知事许定基谨于职守,则得到奖励。明察暗访之后,将贪酷之知事、税员,如孙汝锴、王永清等拘拿惩治;不称职之刑司知事,如苏阿林、王文翰、王翰清等撤职候查;办事不善之委员,如秦锡光、夏复增等交惩戒委员会裁断,并立即颁布了《警戒热河官吏通告》,要求:“凡我地方知事,有能严厉治盗者受上资。推诿自安者应重咎,毋博熙子仁美之名,致贻姑息养奸之患。”他还办了一所官吏养成所,即干部学校,实行官吏招考制,力纠官以贿成的积弊,凡需用的普通文官,一律通过考试录用,合格者授以试补官证书,并安排到官吏养戒所学习数月,然后量才任用。官吏养戒所是熊希龄借鉴日本和西方国家的经验,为建立一支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所采取的一项有效措施。
三、整理军政
当时的热河军队主客夹杂,主军分为巡防、常备两种,向来是军饷微薄,操防废弛。开鲁一战,抽调陆防各军,民怨沸腾,骚扰畏惧。所驻扎的各军,零星散布,号令不统一,责任也不专一,这是兵家的大忌。熊希龄到任之后,即划定防守区域,热河的防军人数既乏,调入客军乃加强防卫的首要办法。熊希龄曾多次奏请北京政府及亘隶都督抽调军队援热,但各地军阀扣兵自重,视兵如命,不愿轻易援热,以至北京“已经令某某军队援热的电文”常常成为一纸空文,熊希龄只能凭借自己的努力,以诚感人,调入客军。熊希龄还对操防不力的北路统领等分别撤换,其中失守县城,纵兵殃民的陆防营长、管带车殿元、董书麟、文荣、连长玉华,排长常喜等,均将他们交军法会审,以示警戒。他还警戒热河陆防各军官兵:热河匪乱实是热河军人之耻辱,应该“时时有一知耻之心”,痛自惕励,整顿教练,遇有战事,应奋勇当先。他划定防守区域,整并换防:一些操防不力者分别予以撤换。
四、整顿财政
热河每年的收入不过是五六十万两,而管理财政的机关有四个,非常混乱,弊端丛生。熊希龄到任后即将热河道、避暑山庄、右司、各库归并于财政局库,凡是兼差,一律撤并。
为整顿重建热河的财政,熊希龄还采取了不少办法,创办银行,即其中之一,熊希龄精通财政,对于银行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十分了解。他指出:“今日国家财政救危之策,以银行为第一急务”。在热河都统任上,他即着手筹建热河银行,他向法瑞记银行和日本银行借款都是为了给热河银行筹资。
银行没有办成,熊希龄又希望通过整顿盐务,来改善热河的财政状况。在熊任都统前,热河的盐务弊病甚多,漏洞极大,“详查各盐局的积弊极深,公款尽归中饱”。据统计,民国元年热河全境实收盐课银仅31758两,若改官运的话,则应收课银23万余两,为实收银的7倍。因此,熊希龄到任之日,即切实筹划,力谋进行。但财政部不但不支持他的改革行动,相反拒不拨给官运成本以为掣肘,几经交涉,均无成效。熊希龄只得提用保商银行借款中的20万作为官运成本,使盐务改革遇到的首要难题得以顺利解决。 此外,他还大力整顿税收,认真堵塞漏洞,要求所有随缺地租及钱粮平余均应滴泪归公,尽征尽解。
五、改省、官厅
热河自前清嘉庆15年起,设都统,专掌旗务,民政交由直隶管辖。其他设都统的还有察哈尔等地,这种军政、民政分治的管理体系,对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极为不利。其未经设省之处,则隔膜视之,痛痒不甚相关,政治不求进步,不肯担负责任,筹划进行,总之百政莫理,积弊丛生。要改变这种状况,唯有扩大都统的职权,兼理民政。早在赴任前,熊希龄已同袁世凯讨论过这一问题,他在致袁世凯电文中指出:“热河政治亟待整顿,提纲挈领,首在改组行政厅”。5月10日,他正式向北京政府递交了《热河官厅组织暂行章程》,按照这一章程,都统的职权范围大为拓宽,由原来的军事长官改为热河全境行政长官,兼任军政、民政及满蒙各旗事务。都统公署下设一务总处,另设内务、财政、教育、实业、蒙旗、军务六厅,外交专员、司法筹备专员各一人,暂行章程。经国务院讨论,批准施行。在热河官制这一重大改革的基础上,熊希龄又开始推进在热河设立行省这一更为重要的战略措施。早在前清时代,姚锡光及热河都统廷杰等人就提出在热河、察哈尔等地设立行省,赞同、附和这一主张的还有相当一批人。这么多人注意及此,是和热河特殊的地理位置分不开的。它南屏国都,北抵内兴安岭,西达锡盟,东通辽海,南北二千余里,东西千余里,是护卫北京的天然屏障,热河不守,京师必危殆。主张在热河设省的人,大多是从国防的角度来考虑的。熊希龄指出:“附神京之背而护卫屏障于北方者,热河也。”明朝“划长城而守之”,置热河等关外地区于不顾,北方虽驻重兵,“然自破藩篱,御敌堂奥,故终明之世,燕都弗得宁枕”,库伦乱后,热河更为控制内外蒙之要冲,“昔为天府奥区,今为国家命脉”。1933年春,熊希龄以新任热河都统之身,撰《热河改进行省议案》呈袁世凯,为热河改建行省再添劲军,1914年,北京政府批准将热河改为特别行政区,作为向行省过渡的重要步骤。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决定,在热河设省,一直行之二十多年,直到1955年才被撤销。热河设行省后,政治、经济、交通、民族关系得到全面发展。
六、便利交通
熊希龄到任之初,就请交通部添设林西、开鲁两处电线,又请人勘设由京城、热河、赤峰、开鲁、新城、直达松花江的干线铁道。其支线则由赤峰、朝阳、锦州、以抵达葫芦岛的海湾。熊希龄预计,如果两线开通,就好比热河血脉流通,对军队和商人都有好处。而铁道没有修建成之前,又不得不利用河流来进行运输,所以特地请来日本土木工程师来热河,测量滦河及周边道路,为修建做准备。交通一旦便利,热河的经济则会发展起来。
七、安抚蒙民
安抚蒙民对于内蒙和热河的社会安定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性。乌泰在哲里木盟暴乱后,窜到开鲁一带,煽动不明真相的蒙民随其反叛,中国军队6月中下旬发动反击战后,叛军受创远遁,一些曾参加过叛乱的蒙民及王公惶恐不安,“蒙民均涉嫌疑,现犹避沙陀等地,不敢回鲁,以致田地荒芜,猜忌愈甚”。对此,熊希龄提出:“筹蒙政策必先能剿而后言抚,外蒙问题不解决,无论如何难保不生异心”。就是说,不对外蒙的叛军给以根本的打击,使其叛离祖国的阴谋彻底破产,就不能保证没有人继续反叛,因此,一刻也不能放松围剿。同时,也要注意“宽猛兼施”。他在致热河会办陈光远的电报中,明确主张,对蒙民要以安抚为主,“我公安蒙之策首重抚绥,实为根本解决”,“我公建抚绥劝谕之策,实正本清源之计,宽其既往,与以自新,开蒙民一线生机,谋边地无疆幸福”。陈光远认为熊希龄此策“可当十万雄师”。为了孤立少数图谋叛离祖国的反动王公,熊希龄还准备建立一个蒙务善后局,选择一些坚持祖国统一立场的爱国王公为该局的总办、会办,作为团结蒙族上层、稳定蒙民情绪的机构。
八、规划教育
熊希龄认为教育是强国之本。热河开化比较晚,所以学校不发达,现在虽有法政专门及中小男女学校,然而却不完备,而且教员也很缺乏,“各属乡学尚未被四书五经之旧习者,拟设男女师范学校各一所,为养成教员之准备”,并于热河街市设图书馆,将避暑山庄所藏古书各留一部,并购新翻译的各种书,以便观赏浏览。各属劝学所改为教育会,以资教育研究。其中两等小学则用考核制度,使各个教员尽心尽力于教授管理的方法,而且要注重体育兵操,以养成各学生军民之资格。
九、规划实业
熊希龄认为实业是富国之本源。热河山多田少,交通没有改变之前,人民的生活日益贫穷,盗贼滋生,必须从实业下手。因此要开设农林学校,把贫瘠的土地变丰腴,让农田增加数倍;其次在围场以北草水便利的荒地,设立畜牧实验厂,以达到让军马及牛乳、羊毛的改良。在热河街设立工业实验场,贫民工艺厂,使人民的生计有所依托。而且热河的矿产丰富,特设金矿总局,专归国有,兼办收买赤金,为将来改革币制做准备。联合蒙汉设立热河矿务总公司,收买矿地,承办各矿,以避免权力的外流。
十、改革司法
司法是独立共和的要素。热河高等审判厅很久没有成立,所以导致积攒的案件二百多起,没有判决。熊希龄到任之后,即先和司法部商量设立高等审判分厅,其余地方设初级两厅,各属审检所也于七月改组后一律实行。然而监狱如果不改良,则是文明的缺憾。热河以前设罪犯习艺所,是贫民于罪犯一起习艺,实在是不合适。而围场习艺则是以病犯的移入尤为可笑。现在将贫民并入前驻防工艺厂,不分旗汉,另习工艺。另派稳妥的专员实事求是专门办理模范监狱。
十一、整合外交
热河本是一个很繁闹的地方,以传教游历者居多数。赤峰、平泉的商务全是代理洋行的事务,现在更是有垂帘热河的矿产,调查侦探的人络绎不绝,以至于外交的事务也逐渐的在增加。只是热河和外蒙的临近,又有日俄协约的势力范围,所以不可不力持开门户主义,以维系热河的政策。现拟办铁路先便利交通,不是唯独运矿运货,振兴商务,热河山岭深幽,避暑山庄又是清朝的避暑胜地,沿途又有温泉,外人都喜欢来游览,将来的铁路建成后,游览的费用也是一大笔可观的收入。
熊希龄在热河虽不足一年,其间不但整顿吏治,维护地方治安,同时,锐意改革热河内政,经营边防军务,清理离宫古物,修葺避暑山庄,他尽瘁国事、关心民众,深受热河百姓拥戴。特别是在承德南园团练局两扇大门上,熊希龄亲笔题写的“和群”、“爱众”匾额,加上熊希龄一向待人诚恳和蔼,更让百姓们感到这位民国第一任热河都统的非同凡响。在熊希龄离热抵京赴任新职之际,热河官绅及百姓列队数里之外,吹吹打打,燃鞭炮相送,尽皆流露出眷恋之情。
1933年,熊希龄这位当年的热河都统目睹日军铁蹄将践踏热河,在北京组织了辽吉黑热抗日后援会,极力督促张学良抵抗日军侵热。3月4日,日军占领承德后,旋即向长城各口进犯,熊希龄忧心国难,辗转反侧。这位六十老翁毅然携长女熊燕一行组织救护队,奔赴古北口等长城前线阵地,一方面从事救护工作,一方面利用战斗间隙慰劳英勇抗战的前线士兵。这一行动足见这位深受热河人民爱戴的都统对热河的厚爱。
熊希龄,字秉三,1912年11月30日被发布任命为热河都统,1913年8月到任,成为民国第一任热河都统。
1913年初春的热河首府承德,与135年前的乾隆时代比较,户口与人口却锐减了近一半。熊希龄走马热河巡视一遭,满目荒凉。他在《壬子热河行宫感赋》里叹道:“败牒危楼,写尽了一代兴亡,只有杜鹃能说。”
当时的热河屏蔽北京,控制蒙部,是长城以外的第一重镇。前清时代,纯用八旗制度,积累这样的制度一直延续,没有改革。晚清时候,虽然稍许办理新政,但是名存实亡,风气固弊,各种政务已被毁坏,和当年没有什么不同。民国成立,宣布共和,一切旧制依然如故。当时正值蒙匪纵横,开鲁失手,热河兵变,人民惊慌失措没有安宁之处,面对热河现状,熊希龄首先对热河的居住情况进行了了解,查出热河是蒙族和汉族杂居,其中的风土人情和东三省、察哈尔迥然不同。都统兼管财政,权利也和各省督抚相同。热河的历史悠久,最为困难的是蒙汉制度的复杂问题。承德、滦平、丰宁、隆化、围场五个县,是纯粹的汉族,财政司法均可以一样。朝阳、建平、赤峰、平泉、建昌、阜新、绥东、开鲁、林西县均是蒙汉的杂居地,地方行政自制,往往是窒碍难行。然而蒙旗之中情形各不相同,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昭锁索图盟开通最早,习俗已经于汉民没有什么异同。昭乌达盟地广人稀,仍然是以游牧为旧的习俗。由此看来,要合蒙汉而实行统一的行政,独立司法,扩张财权,都是当时的大障碍。到任后,熊希龄针对以上情况对热河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情况进行了透彻的了解,并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制定了改革计划。
一、严办盗匪
熊希龄刚到热河三个月,事务繁多,改革也是非常棘手,但是对于改革之事却从未怠慢。于是拟制了治标、治本的策略。治标之策重在维持现状,热河各属区土匪猖獗,已成蔓延之势,他们扰乱乡里,蹂躏人民,淫掠焚杀,凶残毕至,以严办盗匪为先。他认为盗匪不清民不安,商业无法发展,又有谁缴纳饷税来推行新政。于是按照军律正法盗贼一百三十多人。
二、整顿吏治
熊希龄到任后,痛感热河宦途贫庸,政事黑暗是盗贼蜂起的主要原因。于是熊希龄对热河进行吏治整顿。热河吏治之不振,熊希龄曾有说明,所谓“官吏不职,法律不行,养成玩疲之风,沿为废弛之政,平时以粉饰为能,积应办不办之案,则任意延岩,积应杀不杀之人,则任意驰纵”。官吏如此腐败,必然会给本地区造成严重的不稳定因素,一有外患的诱发,就有可能出现动乱。熊希龄对整顿吏治是下狠心的。他曾根据开鲁县民众上诉,将受贿纵匪之开鲁县知事王文翰施以停职处分,后又归案查办。前署建昌县知事许定基谨于职守,则得到奖励。明察暗访之后,将贪酷之知事、税员,如孙汝锴、王永清等拘拿惩治;不称职之刑司知事,如苏阿林、王文翰、王翰清等撤职候查;办事不善之委员,如秦锡光、夏复增等交惩戒委员会裁断,并立即颁布了《警戒热河官吏通告》,要求:“凡我地方知事,有能严厉治盗者受上资。推诿自安者应重咎,毋博熙子仁美之名,致贻姑息养奸之患。”他还办了一所官吏养成所,即干部学校,实行官吏招考制,力纠官以贿成的积弊,凡需用的普通文官,一律通过考试录用,合格者授以试补官证书,并安排到官吏养戒所学习数月,然后量才任用。官吏养戒所是熊希龄借鉴日本和西方国家的经验,为建立一支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所采取的一项有效措施。
三、整理军政
当时的热河军队主客夹杂,主军分为巡防、常备两种,向来是军饷微薄,操防废弛。开鲁一战,抽调陆防各军,民怨沸腾,骚扰畏惧。所驻扎的各军,零星散布,号令不统一,责任也不专一,这是兵家的大忌。熊希龄到任之后,即划定防守区域,热河的防军人数既乏,调入客军乃加强防卫的首要办法。熊希龄曾多次奏请北京政府及亘隶都督抽调军队援热,但各地军阀扣兵自重,视兵如命,不愿轻易援热,以至北京“已经令某某军队援热的电文”常常成为一纸空文,熊希龄只能凭借自己的努力,以诚感人,调入客军。熊希龄还对操防不力的北路统领等分别撤换,其中失守县城,纵兵殃民的陆防营长、管带车殿元、董书麟、文荣、连长玉华,排长常喜等,均将他们交军法会审,以示警戒。他还警戒热河陆防各军官兵:热河匪乱实是热河军人之耻辱,应该“时时有一知耻之心”,痛自惕励,整顿教练,遇有战事,应奋勇当先。他划定防守区域,整并换防:一些操防不力者分别予以撤换。
四、整顿财政
热河每年的收入不过是五六十万两,而管理财政的机关有四个,非常混乱,弊端丛生。熊希龄到任后即将热河道、避暑山庄、右司、各库归并于财政局库,凡是兼差,一律撤并。
为整顿重建热河的财政,熊希龄还采取了不少办法,创办银行,即其中之一,熊希龄精通财政,对于银行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十分了解。他指出:“今日国家财政救危之策,以银行为第一急务”。在热河都统任上,他即着手筹建热河银行,他向法瑞记银行和日本银行借款都是为了给热河银行筹资。
银行没有办成,熊希龄又希望通过整顿盐务,来改善热河的财政状况。在熊任都统前,热河的盐务弊病甚多,漏洞极大,“详查各盐局的积弊极深,公款尽归中饱”。据统计,民国元年热河全境实收盐课银仅31758两,若改官运的话,则应收课银23万余两,为实收银的7倍。因此,熊希龄到任之日,即切实筹划,力谋进行。但财政部不但不支持他的改革行动,相反拒不拨给官运成本以为掣肘,几经交涉,均无成效。熊希龄只得提用保商银行借款中的20万作为官运成本,使盐务改革遇到的首要难题得以顺利解决。 此外,他还大力整顿税收,认真堵塞漏洞,要求所有随缺地租及钱粮平余均应滴泪归公,尽征尽解。
五、改省、官厅
热河自前清嘉庆15年起,设都统,专掌旗务,民政交由直隶管辖。其他设都统的还有察哈尔等地,这种军政、民政分治的管理体系,对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极为不利。其未经设省之处,则隔膜视之,痛痒不甚相关,政治不求进步,不肯担负责任,筹划进行,总之百政莫理,积弊丛生。要改变这种状况,唯有扩大都统的职权,兼理民政。早在赴任前,熊希龄已同袁世凯讨论过这一问题,他在致袁世凯电文中指出:“热河政治亟待整顿,提纲挈领,首在改组行政厅”。5月10日,他正式向北京政府递交了《热河官厅组织暂行章程》,按照这一章程,都统的职权范围大为拓宽,由原来的军事长官改为热河全境行政长官,兼任军政、民政及满蒙各旗事务。都统公署下设一务总处,另设内务、财政、教育、实业、蒙旗、军务六厅,外交专员、司法筹备专员各一人,暂行章程。经国务院讨论,批准施行。在热河官制这一重大改革的基础上,熊希龄又开始推进在热河设立行省这一更为重要的战略措施。早在前清时代,姚锡光及热河都统廷杰等人就提出在热河、察哈尔等地设立行省,赞同、附和这一主张的还有相当一批人。这么多人注意及此,是和热河特殊的地理位置分不开的。它南屏国都,北抵内兴安岭,西达锡盟,东通辽海,南北二千余里,东西千余里,是护卫北京的天然屏障,热河不守,京师必危殆。主张在热河设省的人,大多是从国防的角度来考虑的。熊希龄指出:“附神京之背而护卫屏障于北方者,热河也。”明朝“划长城而守之”,置热河等关外地区于不顾,北方虽驻重兵,“然自破藩篱,御敌堂奥,故终明之世,燕都弗得宁枕”,库伦乱后,热河更为控制内外蒙之要冲,“昔为天府奥区,今为国家命脉”。1933年春,熊希龄以新任热河都统之身,撰《热河改进行省议案》呈袁世凯,为热河改建行省再添劲军,1914年,北京政府批准将热河改为特别行政区,作为向行省过渡的重要步骤。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决定,在热河设省,一直行之二十多年,直到1955年才被撤销。热河设行省后,政治、经济、交通、民族关系得到全面发展。
六、便利交通
熊希龄到任之初,就请交通部添设林西、开鲁两处电线,又请人勘设由京城、热河、赤峰、开鲁、新城、直达松花江的干线铁道。其支线则由赤峰、朝阳、锦州、以抵达葫芦岛的海湾。熊希龄预计,如果两线开通,就好比热河血脉流通,对军队和商人都有好处。而铁道没有修建成之前,又不得不利用河流来进行运输,所以特地请来日本土木工程师来热河,测量滦河及周边道路,为修建做准备。交通一旦便利,热河的经济则会发展起来。
七、安抚蒙民
安抚蒙民对于内蒙和热河的社会安定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性。乌泰在哲里木盟暴乱后,窜到开鲁一带,煽动不明真相的蒙民随其反叛,中国军队6月中下旬发动反击战后,叛军受创远遁,一些曾参加过叛乱的蒙民及王公惶恐不安,“蒙民均涉嫌疑,现犹避沙陀等地,不敢回鲁,以致田地荒芜,猜忌愈甚”。对此,熊希龄提出:“筹蒙政策必先能剿而后言抚,外蒙问题不解决,无论如何难保不生异心”。就是说,不对外蒙的叛军给以根本的打击,使其叛离祖国的阴谋彻底破产,就不能保证没有人继续反叛,因此,一刻也不能放松围剿。同时,也要注意“宽猛兼施”。他在致热河会办陈光远的电报中,明确主张,对蒙民要以安抚为主,“我公安蒙之策首重抚绥,实为根本解决”,“我公建抚绥劝谕之策,实正本清源之计,宽其既往,与以自新,开蒙民一线生机,谋边地无疆幸福”。陈光远认为熊希龄此策“可当十万雄师”。为了孤立少数图谋叛离祖国的反动王公,熊希龄还准备建立一个蒙务善后局,选择一些坚持祖国统一立场的爱国王公为该局的总办、会办,作为团结蒙族上层、稳定蒙民情绪的机构。
八、规划教育
熊希龄认为教育是强国之本。热河开化比较晚,所以学校不发达,现在虽有法政专门及中小男女学校,然而却不完备,而且教员也很缺乏,“各属乡学尚未被四书五经之旧习者,拟设男女师范学校各一所,为养成教员之准备”,并于热河街市设图书馆,将避暑山庄所藏古书各留一部,并购新翻译的各种书,以便观赏浏览。各属劝学所改为教育会,以资教育研究。其中两等小学则用考核制度,使各个教员尽心尽力于教授管理的方法,而且要注重体育兵操,以养成各学生军民之资格。
九、规划实业
熊希龄认为实业是富国之本源。热河山多田少,交通没有改变之前,人民的生活日益贫穷,盗贼滋生,必须从实业下手。因此要开设农林学校,把贫瘠的土地变丰腴,让农田增加数倍;其次在围场以北草水便利的荒地,设立畜牧实验厂,以达到让军马及牛乳、羊毛的改良。在热河街设立工业实验场,贫民工艺厂,使人民的生计有所依托。而且热河的矿产丰富,特设金矿总局,专归国有,兼办收买赤金,为将来改革币制做准备。联合蒙汉设立热河矿务总公司,收买矿地,承办各矿,以避免权力的外流。
十、改革司法
司法是独立共和的要素。热河高等审判厅很久没有成立,所以导致积攒的案件二百多起,没有判决。熊希龄到任之后,即先和司法部商量设立高等审判分厅,其余地方设初级两厅,各属审检所也于七月改组后一律实行。然而监狱如果不改良,则是文明的缺憾。热河以前设罪犯习艺所,是贫民于罪犯一起习艺,实在是不合适。而围场习艺则是以病犯的移入尤为可笑。现在将贫民并入前驻防工艺厂,不分旗汉,另习工艺。另派稳妥的专员实事求是专门办理模范监狱。
十一、整合外交
热河本是一个很繁闹的地方,以传教游历者居多数。赤峰、平泉的商务全是代理洋行的事务,现在更是有垂帘热河的矿产,调查侦探的人络绎不绝,以至于外交的事务也逐渐的在增加。只是热河和外蒙的临近,又有日俄协约的势力范围,所以不可不力持开门户主义,以维系热河的政策。现拟办铁路先便利交通,不是唯独运矿运货,振兴商务,热河山岭深幽,避暑山庄又是清朝的避暑胜地,沿途又有温泉,外人都喜欢来游览,将来的铁路建成后,游览的费用也是一大笔可观的收入。
熊希龄在热河虽不足一年,其间不但整顿吏治,维护地方治安,同时,锐意改革热河内政,经营边防军务,清理离宫古物,修葺避暑山庄,他尽瘁国事、关心民众,深受热河百姓拥戴。特别是在承德南园团练局两扇大门上,熊希龄亲笔题写的“和群”、“爱众”匾额,加上熊希龄一向待人诚恳和蔼,更让百姓们感到这位民国第一任热河都统的非同凡响。在熊希龄离热抵京赴任新职之际,热河官绅及百姓列队数里之外,吹吹打打,燃鞭炮相送,尽皆流露出眷恋之情。
1933年,熊希龄这位当年的热河都统目睹日军铁蹄将践踏热河,在北京组织了辽吉黑热抗日后援会,极力督促张学良抵抗日军侵热。3月4日,日军占领承德后,旋即向长城各口进犯,熊希龄忧心国难,辗转反侧。这位六十老翁毅然携长女熊燕一行组织救护队,奔赴古北口等长城前线阵地,一方面从事救护工作,一方面利用战斗间隙慰劳英勇抗战的前线士兵。这一行动足见这位深受热河人民爱戴的都统对热河的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