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上世纪80年代的养殖专业户,成长为90年代早期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的企业家,再到90年代后期以来实现跨行业跨产业发展、产融结合的资本家,刘永好四兄弟的创富历程经历了三个清晰阶段。我们发现,有着改变个人盈利模式魄力和;中动的刘氏兄弟,在这个过程中总能踏着当时政策解禁的节奏逐步显露他们的商业智慧。
刘永好四兄弟(刘永言、刘永行、陈育新、刘永好)的创业经历可分为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1982—1988年“专业户阶段”,通过养种鸡、鹌鹑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从起家时的1000元发展到1000万元;1989—1996年“企业家阶段”,经营饲料企业,净资产从1000万元积累到约5亿元;1996年至今的“资本家阶段”,通过产融结合、资本运作,四兄弟身价合计突破100亿元。
第一阶段:1982—1988年“专业户”时代
拿死工资是一种低风险、低收益,财富算术式增长的模式,而创业则是高风险、高收益,财富几何式增长的模式。刘氏兄弟早在1982年就能迈出这一步,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变,需要莫大的勇气与决心。刘永行曾这样形容当时的创业环境:“计划经济就像一块大水泥块,被一个伟人用大锤砸出了许多裂缝,我们就在艰难中、在裂缝中成长起来。”
刘氏兄弟以1000元起家,刚开始时的业务就是收购农民的种鸡蛋,然后用自己研制的孵蛋机孵化小鸡出售。事业起初一波三折,第一个合同就被人骗了,等好不容易收回投资,过度辛劳又不断让他们生出放弃的念头。后来老三陈育新发现:鹌鹑五毛钱一只,而蛋的成本仅七分钱,一对鹌鹑1年可以抱5窝小仔,就是100多元,于是兄弟们重点饲养鹌鹑。他们经过科学选种、调配饲料,使鹌鹑蛋成本降到二分钱一个,养种鹌鹑15万只,孵化率是90%,只需要十几天就完成二分钱向五毛钱的突变,而且还供不应求,生意这样越做越大,并带动了周边农民大量养殖鹌鹑。到了1988年当他们发现市场上鹌鹑太多了,全县、全成都、全国都吃不掉时,刘氏兄弟果断放弃鹌鹑养殖,清点资产为1000万元,这是他们的第一桶金。
第二阶段:1989-1996年“企业家”阶段
刘氏兄弟做起饲料加工,我们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外部原因,泰国正大集团1979年进入中国(1984午进入四川),为中国农民带来了具有现代概念的全价颗粒饲料,并辅导他们建立了全新的养殖模式,其饲料产品供不应求,成为刘氏兄弟心中的模仿对象;二是自身原因,刘氏兄弟在养鹌鹑的时候也为农户提供鹌鹑饲料,并不断改进饲料配方;三是商业契机,1988年刘氏兄弟成立了自己的饲料研究所,1989年自行开发出“希望牌”1号乳猪配合料,质量与正大饲料相媲美,吨价却低60元,“希望”饲料一举成名。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刘氏兄弟在鹌鹑养殖中建立了自己的生态链:“鹌鹑粪喂猪、猪粪喂鱼、鱼沙喂鹌鹑”,鹌鹑粪成为他们后来进军猪饲料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这一说法颇能解释刘氏兄弟怎么由鹌鹑养殖户转变为“饲料大王”的。
希望集团1992年正式注册,并见证了配合饲料逐步替代混合饲料成为中国主流现代饲料的发展历程,1988年时配合饲料市场占比50%,而今已超过80%(附图)。中国饲料行业目前三家公司三足鼎立:希望集团在猪料领域确立了优势地位,正大集团在鸡料业务上独占鳌头,而四川另一位富豪刘汉元的通威集团在水产饲料领域占据了国内最大份额。
希望集团成立时首次明晰产权,刘氏四兄弟各占1/4股权,并分别成立大陆希望、东方希望、华西希望、南方希望四家二级子公司,其中老大向高科技领域进军,老三负责现有产业运转(包括新津饲料场和饲料研究所),老二、老四到各地发展饲料分公司。
进入“企业家”阶段后,刘氏兄弟为保证更多优秀人才融入公司,较早提出退出家族式管理,尽管四兄弟的夫人也都是很有能力的人,但最后也相继退出。经理人制度使希望集团吸引到不少人才,包括海归学子。后来新希望股份公司也坚持不用刘永好亲属,监事会职责明确、监督有力,公司治理结构在民营上市公司中是最为规范的之一。
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资本家”阶段
以1996、1997年划界,刘永好步入产融结合发展阶段。一是1996年刘永好参与发起成立民生银行,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刘永好此时已开始为剩余资金寻找出路,寻求产融结合之路;二是1997年初,刘永好在南方希望基础上组建新希望集团,并分拆出新希望股份公司于1998年在深交所A股上市。“新希望”名声鹊起,隐约让人以为是希望集团的“发展与超越”;三是希望集团饲料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在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也告一段落,中国整个饲料业进入微利时代,新希望股份上市募集的资金不得不放弃全部投资在饲料业务上的计划,调整为从新希望集团手中取得民生银行股权。
新希望集团目前拥有3.5万名员工,产业布局被刘永好比作一架飞机:公司总部是飞机头,确定方向和实施决策;饲料业是机身,仍是支柱产业;金融与房地产是飞机左右翼,而正初步介入的高科技等领域是机尾。
饲料生产是现金流业务,我们估计饲料业每年能为新希望集团提供1亿元左右净利润,其中新希望股份所属饲料公司2004年贡献5000万元,今年开年据说已一改前两年的颓势。1998年新希望集团拿出旗下效益最好的四家饲料公司组建新希望股份,可见未上市饲料企业盈利能力一般,股份公司的高管也提过,不考虑收购它们以消除同业竞争的嫌疑,饲料业务只能选择向海外发展,目前越南两家公司经营已上正轨、菲律宾子公司也已投产。
民生银行是新希望集团金融投资业务的核心,1997年至2004年,民生银行营业收入、净利润年平均增长55.6%、42.6%,存贷款规模平均增长分别达到58.7%、76.0%。不过高速成长中的民生银行出于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近几年降低了红利支付率水平,2004年仅有22.6%,新希望集团每年从民生银行获得的现金流入约3000万元左右。
由此可以推知,新希望集团房地产业务的发展主要还是靠自身资金的逐年滚动,不是媒体上评论的五、六十亿元投资规模。新希望集团在房地产业的头一炮是1999年初的416亩锦官新城项目,这是与成都市统建办联手投资开发的当时成都最大房地产项目,一期开盘一周便销售1,4亿元。其后,新希望集团在房地产业务上的推进不疾不徐,现在它在呼和浩特屯下了1000亩地。
新希望集团在能源化工等领域还有很多业务,它介入的行业不仅是国退民进行业,而且具备充足的现金流。据悉,新希望集团已与国内十座西气东输沿线城市达成天然气销售的独家协议,未来还将再添十个城市。新希望股份中的华融化工,做高纯氢氧化钾、联产PVC的化工业务 虽然并不起眼,但氢氧化钾产量国内最大,一半产品出口,而且合作方中是大名鼎鼎的国际金融公司(IFC),IFC正是在该项目与新希望合作非常愉快,才积极介入新希望投资的民生银行,并且也有意参股新希望乳业。
我们归纳出刘永好控制多元化风险有如下基本原则:1、行业选择,降低行业风险度:刘永好现在盯住的是垄断行业打破后的巨大商机,如能源、金融行业,而不是竞争非常充分的行业,或是周期性行业。2、识人用人机制,降低管理风险度:刘永好既给了经理人充足的活动空间,也注意到逐步授权的重要性。3、内部“项目批判式论证制度”:请企业内外部人士来给拟议项目挑刺,三轮论证,避免拍脑袋就决策的行为。
“资本家”面临非公经济发展机遇
刘氏兄弟的事业发展与政策的逐步解禁有非常直接的关系,我们归纳有三大历史时刻: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放开个体养殖;1992年,邓小平南巡;2005年,“发展非公经济36条”颁布,允许非公有资本投资垄断行业、公用事业、金融、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等领域。
也许有人会说现时现下,政策解禁带来的机会大不如前,重新造就像刘永好这样的富豪难度大了很多,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认为,政策不只是个助推器,事业成功之本还是要具备一般人所不具备的特质,有意识地时刻做好准备,等到政策一松绑,机遇自然降临在像刘氏兄弟这样的有准备的人身上。
事实上,第一个历史时刻出现后,政策环境并不宽松,当时酷爱无线电的刘氏兄弟已经研制出一种音响,如果政策真正允许的话,也许他们今天走的就是另外一条路了,而刘氏兄弟还是“抓住”机遇,放弃“铁饭碗”,回到乡下干起了一般人瞧不上的养殖业;第二个历史时刻让刘氏兄弟充分“体验”到机遇的推动力,资产很快达到1亿元;而第三个民企的历史机遇,我们认为是刘永好等人积极去“创造”的,刘永好2003年10月参加了全国政协的一项重点调研,提出了《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建议》,国务院领导对其高度认同,历时一年多时间努力,在五次征求民营企业家们意见之后,终于颁布《关于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我们所说的“非公经济36条”。
刘永好曾这样忠告年轻的创业者:“第一,要有激情,没有激情什么也做不成。第二,要敢于做,敢于开创一些事业。第三,要有吃苦的准备,就是要不怕吃苦,在困难的时候要顶得起,站得直。”
刘永好四兄弟(刘永言、刘永行、陈育新、刘永好)的创业经历可分为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1982—1988年“专业户阶段”,通过养种鸡、鹌鹑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从起家时的1000元发展到1000万元;1989—1996年“企业家阶段”,经营饲料企业,净资产从1000万元积累到约5亿元;1996年至今的“资本家阶段”,通过产融结合、资本运作,四兄弟身价合计突破100亿元。
第一阶段:1982—1988年“专业户”时代
拿死工资是一种低风险、低收益,财富算术式增长的模式,而创业则是高风险、高收益,财富几何式增长的模式。刘氏兄弟早在1982年就能迈出这一步,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变,需要莫大的勇气与决心。刘永行曾这样形容当时的创业环境:“计划经济就像一块大水泥块,被一个伟人用大锤砸出了许多裂缝,我们就在艰难中、在裂缝中成长起来。”
刘氏兄弟以1000元起家,刚开始时的业务就是收购农民的种鸡蛋,然后用自己研制的孵蛋机孵化小鸡出售。事业起初一波三折,第一个合同就被人骗了,等好不容易收回投资,过度辛劳又不断让他们生出放弃的念头。后来老三陈育新发现:鹌鹑五毛钱一只,而蛋的成本仅七分钱,一对鹌鹑1年可以抱5窝小仔,就是100多元,于是兄弟们重点饲养鹌鹑。他们经过科学选种、调配饲料,使鹌鹑蛋成本降到二分钱一个,养种鹌鹑15万只,孵化率是90%,只需要十几天就完成二分钱向五毛钱的突变,而且还供不应求,生意这样越做越大,并带动了周边农民大量养殖鹌鹑。到了1988年当他们发现市场上鹌鹑太多了,全县、全成都、全国都吃不掉时,刘氏兄弟果断放弃鹌鹑养殖,清点资产为1000万元,这是他们的第一桶金。
第二阶段:1989-1996年“企业家”阶段
刘氏兄弟做起饲料加工,我们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外部原因,泰国正大集团1979年进入中国(1984午进入四川),为中国农民带来了具有现代概念的全价颗粒饲料,并辅导他们建立了全新的养殖模式,其饲料产品供不应求,成为刘氏兄弟心中的模仿对象;二是自身原因,刘氏兄弟在养鹌鹑的时候也为农户提供鹌鹑饲料,并不断改进饲料配方;三是商业契机,1988年刘氏兄弟成立了自己的饲料研究所,1989年自行开发出“希望牌”1号乳猪配合料,质量与正大饲料相媲美,吨价却低60元,“希望”饲料一举成名。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刘氏兄弟在鹌鹑养殖中建立了自己的生态链:“鹌鹑粪喂猪、猪粪喂鱼、鱼沙喂鹌鹑”,鹌鹑粪成为他们后来进军猪饲料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这一说法颇能解释刘氏兄弟怎么由鹌鹑养殖户转变为“饲料大王”的。
希望集团1992年正式注册,并见证了配合饲料逐步替代混合饲料成为中国主流现代饲料的发展历程,1988年时配合饲料市场占比50%,而今已超过80%(附图)。中国饲料行业目前三家公司三足鼎立:希望集团在猪料领域确立了优势地位,正大集团在鸡料业务上独占鳌头,而四川另一位富豪刘汉元的通威集团在水产饲料领域占据了国内最大份额。
希望集团成立时首次明晰产权,刘氏四兄弟各占1/4股权,并分别成立大陆希望、东方希望、华西希望、南方希望四家二级子公司,其中老大向高科技领域进军,老三负责现有产业运转(包括新津饲料场和饲料研究所),老二、老四到各地发展饲料分公司。
进入“企业家”阶段后,刘氏兄弟为保证更多优秀人才融入公司,较早提出退出家族式管理,尽管四兄弟的夫人也都是很有能力的人,但最后也相继退出。经理人制度使希望集团吸引到不少人才,包括海归学子。后来新希望股份公司也坚持不用刘永好亲属,监事会职责明确、监督有力,公司治理结构在民营上市公司中是最为规范的之一。
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资本家”阶段
以1996、1997年划界,刘永好步入产融结合发展阶段。一是1996年刘永好参与发起成立民生银行,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刘永好此时已开始为剩余资金寻找出路,寻求产融结合之路;二是1997年初,刘永好在南方希望基础上组建新希望集团,并分拆出新希望股份公司于1998年在深交所A股上市。“新希望”名声鹊起,隐约让人以为是希望集团的“发展与超越”;三是希望集团饲料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在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也告一段落,中国整个饲料业进入微利时代,新希望股份上市募集的资金不得不放弃全部投资在饲料业务上的计划,调整为从新希望集团手中取得民生银行股权。
新希望集团目前拥有3.5万名员工,产业布局被刘永好比作一架飞机:公司总部是飞机头,确定方向和实施决策;饲料业是机身,仍是支柱产业;金融与房地产是飞机左右翼,而正初步介入的高科技等领域是机尾。
饲料生产是现金流业务,我们估计饲料业每年能为新希望集团提供1亿元左右净利润,其中新希望股份所属饲料公司2004年贡献5000万元,今年开年据说已一改前两年的颓势。1998年新希望集团拿出旗下效益最好的四家饲料公司组建新希望股份,可见未上市饲料企业盈利能力一般,股份公司的高管也提过,不考虑收购它们以消除同业竞争的嫌疑,饲料业务只能选择向海外发展,目前越南两家公司经营已上正轨、菲律宾子公司也已投产。
民生银行是新希望集团金融投资业务的核心,1997年至2004年,民生银行营业收入、净利润年平均增长55.6%、42.6%,存贷款规模平均增长分别达到58.7%、76.0%。不过高速成长中的民生银行出于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近几年降低了红利支付率水平,2004年仅有22.6%,新希望集团每年从民生银行获得的现金流入约3000万元左右。
由此可以推知,新希望集团房地产业务的发展主要还是靠自身资金的逐年滚动,不是媒体上评论的五、六十亿元投资规模。新希望集团在房地产业的头一炮是1999年初的416亩锦官新城项目,这是与成都市统建办联手投资开发的当时成都最大房地产项目,一期开盘一周便销售1,4亿元。其后,新希望集团在房地产业务上的推进不疾不徐,现在它在呼和浩特屯下了1000亩地。
新希望集团在能源化工等领域还有很多业务,它介入的行业不仅是国退民进行业,而且具备充足的现金流。据悉,新希望集团已与国内十座西气东输沿线城市达成天然气销售的独家协议,未来还将再添十个城市。新希望股份中的华融化工,做高纯氢氧化钾、联产PVC的化工业务 虽然并不起眼,但氢氧化钾产量国内最大,一半产品出口,而且合作方中是大名鼎鼎的国际金融公司(IFC),IFC正是在该项目与新希望合作非常愉快,才积极介入新希望投资的民生银行,并且也有意参股新希望乳业。
我们归纳出刘永好控制多元化风险有如下基本原则:1、行业选择,降低行业风险度:刘永好现在盯住的是垄断行业打破后的巨大商机,如能源、金融行业,而不是竞争非常充分的行业,或是周期性行业。2、识人用人机制,降低管理风险度:刘永好既给了经理人充足的活动空间,也注意到逐步授权的重要性。3、内部“项目批判式论证制度”:请企业内外部人士来给拟议项目挑刺,三轮论证,避免拍脑袋就决策的行为。
“资本家”面临非公经济发展机遇
刘氏兄弟的事业发展与政策的逐步解禁有非常直接的关系,我们归纳有三大历史时刻: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放开个体养殖;1992年,邓小平南巡;2005年,“发展非公经济36条”颁布,允许非公有资本投资垄断行业、公用事业、金融、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等领域。
也许有人会说现时现下,政策解禁带来的机会大不如前,重新造就像刘永好这样的富豪难度大了很多,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认为,政策不只是个助推器,事业成功之本还是要具备一般人所不具备的特质,有意识地时刻做好准备,等到政策一松绑,机遇自然降临在像刘氏兄弟这样的有准备的人身上。
事实上,第一个历史时刻出现后,政策环境并不宽松,当时酷爱无线电的刘氏兄弟已经研制出一种音响,如果政策真正允许的话,也许他们今天走的就是另外一条路了,而刘氏兄弟还是“抓住”机遇,放弃“铁饭碗”,回到乡下干起了一般人瞧不上的养殖业;第二个历史时刻让刘氏兄弟充分“体验”到机遇的推动力,资产很快达到1亿元;而第三个民企的历史机遇,我们认为是刘永好等人积极去“创造”的,刘永好2003年10月参加了全国政协的一项重点调研,提出了《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建议》,国务院领导对其高度认同,历时一年多时间努力,在五次征求民营企业家们意见之后,终于颁布《关于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我们所说的“非公经济36条”。
刘永好曾这样忠告年轻的创业者:“第一,要有激情,没有激情什么也做不成。第二,要敢于做,敢于开创一些事业。第三,要有吃苦的准备,就是要不怕吃苦,在困难的时候要顶得起,站得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