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是一切道德得以产生并且存在的沃土”。思想品德问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之中,如果离开了生活,把教学禁锢在课堂和教材里,德育就失去了生命的色彩。中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思想品德的接受是通过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不是靠一般地讲课所能解决的。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强调:“思想品德课要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在学生现实的生活中逐步发展道德水平。”因此,如何结合教材,采用科學方法,深化教材内容,让学生接近生活,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是中学思想品德教师所必须思考的。
一、紧扣日常生活事,在体验与表达中晓之以理
我们日常的生活,就像一个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情景剧,而在这个剧中,我们都是生活的主角。正是这些日常琐碎事,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将这些日常琐碎事引入到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中,会让课堂更亲近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来自生活的亲切感。教师利用看到的一些日常琐事去导入新课,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感悟到人生活在社会中。这种善于利用日常琐事的方法简单、明了而又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二、积极参与身边事,在活动与体验中践之以行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生热情参与身边事的积极性是有联系的,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参与到身边的事情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教学的过程中去,就能够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行为规范,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做到知行统一。这样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德育教育的框架模式,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成为认识的主体、活动的主体、道德内化的主体。教师则成了德育工作的领航者,让学生的德育水平不断提高,让他们知道还能够在生活中做到知行统一。
三、热心服务社会事,在奉献与收获中树之以德
思想品德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成为品德优秀的人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领学生不断地了解社会、感悟人生、珍惜生命。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应当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去真正地了解身边的事情,并且能够自己动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去参与学雷锋活动,去参加社会服务,去敬老院慰问老人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社会的事物中,感受到关爱老人、奉献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样参与到社会服务实践中,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从生活的视角出发,让学生能够以自我的体验感受到品德的重要性,然后在生活中明理、践行、树德,做到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成为品德高尚的社会一员。
一、紧扣日常生活事,在体验与表达中晓之以理
我们日常的生活,就像一个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情景剧,而在这个剧中,我们都是生活的主角。正是这些日常琐碎事,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将这些日常琐碎事引入到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中,会让课堂更亲近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来自生活的亲切感。教师利用看到的一些日常琐事去导入新课,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感悟到人生活在社会中。这种善于利用日常琐事的方法简单、明了而又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二、积极参与身边事,在活动与体验中践之以行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生热情参与身边事的积极性是有联系的,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参与到身边的事情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教学的过程中去,就能够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行为规范,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做到知行统一。这样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德育教育的框架模式,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成为认识的主体、活动的主体、道德内化的主体。教师则成了德育工作的领航者,让学生的德育水平不断提高,让他们知道还能够在生活中做到知行统一。
三、热心服务社会事,在奉献与收获中树之以德
思想品德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成为品德优秀的人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领学生不断地了解社会、感悟人生、珍惜生命。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应当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去真正地了解身边的事情,并且能够自己动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去参与学雷锋活动,去参加社会服务,去敬老院慰问老人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社会的事物中,感受到关爱老人、奉献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样参与到社会服务实践中,才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从生活的视角出发,让学生能够以自我的体验感受到品德的重要性,然后在生活中明理、践行、树德,做到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成为品德高尚的社会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