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 探讨一次性止血带在桡动脉穿刺点压迫止血中的使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6月带有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管路装置,转入麻醉复苏室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进行完全随机划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为使用传统自制纺纱块压迫止血法,观察组患者在动脉导管拔出时使用一次性止血带)压迫止血。结果:观察组在压迫止血减少皮下出血及皮下血肿、提高工作效率及患者舒适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一次性止血带在桡动脉持续有创血压监测动脉导管拔出后压迫止血效果较为理想,适用于我科。
【关键词】麻醉复苏;桡动脉;压迫止血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19)10-0165-01
在持续有创血压监测中,由于桡动脉表浅,侧支循环丰富,并发症少,是进行有创血压监测的常选位置。在持续有创血压监测动脉导管拔除后压迫止血方法不同,导致患者可能出现血肿现象和皮下出血等并发症[1-2]。传统自制纺纱块(大小约为2.0×2.5CM)多采用手工压迫方式,但自制纺纱块折叠过程较繁琐,易受污染,且压迫止血效果较差。本研究基于这一背景,探讨一次性止血带在持续有创血压动脉导管拔除后压迫止血的临床效果优越性[3],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6月期间带有持续有创血压监测管路转入麻醉复苏室,并需要拔除持续有创血压监测动脉导管的手术后患者。纳入标准:①年龄在18–45岁之间;②穿刺部位为桡动脉;③动脉导管拔除前,穿刺点周围无皮下血肿、皮下出血情况。④拔除动脉导管时,动脉导管仍可进行持续有创血压监测的患者;共选取200例。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100例。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自制纺纱块手工压迫止血方式,观察组采用一次性止血带压迫止血方式,具体操作如下。
1.2.1 自制纺纱块手工压迫止血法 操作人员轻轻除去固定动脉导管的敷贴,完全暴露穿刺口,拔出导管时,以左手食指、中指压迫无菌纺纱块在皮肤穿刺点及上方1.5-2cm处5-10min[4]。观察局部无出血后,采用胶布加压包扎纺纱块,指压及胶布加压力度以能触摸到动脉搏动为准。拔管及压迫止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面色及心率及按压肢端皮温及肤色情况[5]。
1.2.2 一次性止血带 操作人员轻轻除去固定动脉导管的敷贴,完全暴露穿刺口,拔出导管时,将一次性止血带(穿刺血管外止血封闭器)的柔软压垫的中心对准皮肤穿刺点按压,同时观察无渗血后,将两侧固定带左右两侧分别拉伸1cm到1.5cm贴于患者肢端,并于加压按压3min。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分别在拔出动脉导管后10min后观察穿刺口周围皮肤情况。动脉导管拔出在按压止血后无渗血现象,穿刺部位的皮肤正常,无皮下血肿、皮下出血则视为止血成功;动脉导管拔出在按压止血后有渗血现象,穿刺部位有皮下血肿、皮下出血则视为止血失败[6]。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应用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计算连续校正的x2值,P < 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本研究调查中,观察组100例中出现皮下出血6例,皮下血肿7例。对照组100例中出现皮下血肿15例,皮下出血18例。观察组皮下出血及皮下血肿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3.1 一次性止血带止血效果好
在麻醉復苏室内,拔除动脉导管后,常使用自己折叠的纺纱块进行按压止血,止血完成后,再使用胶布加压固定。麻醉复苏室内护理工作繁忙,术后复苏患者无家属陪护,医护工作人员工作量大,对拔除动脉导管后的患者进行按压止血的时间不足、按压力度不够,容易出现拔除动脉导管后穿刺点周围皮下血肿。本研究观察组使用的一次性止血带(穿刺血管外止血封闭器)有自带的柔软压垫及固定带,便于拔出动脉导管后的按压止血及固定操作,固定带有一定的张力,可对穿刺点进行有效的压迫止血。
3.2 简易实用,便于操作
相对于传统使用纺纱自制折叠成纺纱块进行按压止血后,再使用胶布缠绕固定纺纱进行压迫止血。自作纺纱块损耗一定时间,同时反复折叠纺纱块的过程,容易污染无菌纺纱块,在使用中,易造成穿刺口感染。一次性止血带节省了折叠纺纱块的步骤及止血后再准备胶布缠绕压迫止血的步骤操作简单,适用于麻醉复苏室临床工作,医护人员易于接受。
3.3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
有效的压迫可减少皮下出血及皮下血肿的发生,但由于患者术后体能虚弱,肌力恢复较差,按压力度不足或按压止血的纺纱块移位,易导致皮下出血和皮下血肿。一次性止血带有良好的压迫止血效果,固定方式简单,不易移位,能有效的节省了医护人员在动脉导管拔出后按压动脉穿刺点止血的时间,减少按压耗,减少人力,可以让医护人员在同样的单位时间内完成更多工作,保证护理工作质量与护理安全,为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4 小结
本研究仅对于麻醉复苏室内的患者,研究效果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通过本研究对比,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在麻醉复苏室内,使用一次性止血带对拔出持续有创血压监测动脉导管后桡动脉穿刺点压迫止血,止血效果较为理想,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素君,徐红,曾琨等.纽扣弹力压脉带在桡动脉采血后压迫止血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5,24,2275-2277.
[2] 苏慧敏,罗惠玲,李素明等.桡动脉置管进行有创血压监测在PICU 的应用及护理[J]. 河北医药,2010,32(3):372-373.
[3] 杨楠,王伟,杨素红. 手工压迫止血与动脉压迫止血器在脑血管介入术后止血效果的比较.
广东医学,2015,36(12):1952-1953.
[4] 欧昌静,弹力压脉带在桡动脉和足背动脉采血器压迫止血的作用分析.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7,2(8):163-167.
[5] 王静,罗萍,王霞,等.应用 TR Band 止血阀对桡动脉穿刺点进行压迫止血的护理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7):648.
[6] 蒋珠玲.桡动脉采血后按压器止血的应用评价.临床研究,2016,9:170-171
【关键词】麻醉复苏;桡动脉;压迫止血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19)10-0165-01
在持续有创血压监测中,由于桡动脉表浅,侧支循环丰富,并发症少,是进行有创血压监测的常选位置。在持续有创血压监测动脉导管拔除后压迫止血方法不同,导致患者可能出现血肿现象和皮下出血等并发症[1-2]。传统自制纺纱块(大小约为2.0×2.5CM)多采用手工压迫方式,但自制纺纱块折叠过程较繁琐,易受污染,且压迫止血效果较差。本研究基于这一背景,探讨一次性止血带在持续有创血压动脉导管拔除后压迫止血的临床效果优越性[3],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6月期间带有持续有创血压监测管路转入麻醉复苏室,并需要拔除持续有创血压监测动脉导管的手术后患者。纳入标准:①年龄在18–45岁之间;②穿刺部位为桡动脉;③动脉导管拔除前,穿刺点周围无皮下血肿、皮下出血情况。④拔除动脉导管时,动脉导管仍可进行持续有创血压监测的患者;共选取200例。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100例。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自制纺纱块手工压迫止血方式,观察组采用一次性止血带压迫止血方式,具体操作如下。
1.2.1 自制纺纱块手工压迫止血法 操作人员轻轻除去固定动脉导管的敷贴,完全暴露穿刺口,拔出导管时,以左手食指、中指压迫无菌纺纱块在皮肤穿刺点及上方1.5-2cm处5-10min[4]。观察局部无出血后,采用胶布加压包扎纺纱块,指压及胶布加压力度以能触摸到动脉搏动为准。拔管及压迫止血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面色及心率及按压肢端皮温及肤色情况[5]。
1.2.2 一次性止血带 操作人员轻轻除去固定动脉导管的敷贴,完全暴露穿刺口,拔出导管时,将一次性止血带(穿刺血管外止血封闭器)的柔软压垫的中心对准皮肤穿刺点按压,同时观察无渗血后,将两侧固定带左右两侧分别拉伸1cm到1.5cm贴于患者肢端,并于加压按压3min。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分别在拔出动脉导管后10min后观察穿刺口周围皮肤情况。动脉导管拔出在按压止血后无渗血现象,穿刺部位的皮肤正常,无皮下血肿、皮下出血则视为止血成功;动脉导管拔出在按压止血后有渗血现象,穿刺部位有皮下血肿、皮下出血则视为止血失败[6]。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应用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计算连续校正的x2值,P < 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本研究调查中,观察组100例中出现皮下出血6例,皮下血肿7例。对照组100例中出现皮下血肿15例,皮下出血18例。观察组皮下出血及皮下血肿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3.1 一次性止血带止血效果好
在麻醉復苏室内,拔除动脉导管后,常使用自己折叠的纺纱块进行按压止血,止血完成后,再使用胶布加压固定。麻醉复苏室内护理工作繁忙,术后复苏患者无家属陪护,医护工作人员工作量大,对拔除动脉导管后的患者进行按压止血的时间不足、按压力度不够,容易出现拔除动脉导管后穿刺点周围皮下血肿。本研究观察组使用的一次性止血带(穿刺血管外止血封闭器)有自带的柔软压垫及固定带,便于拔出动脉导管后的按压止血及固定操作,固定带有一定的张力,可对穿刺点进行有效的压迫止血。
3.2 简易实用,便于操作
相对于传统使用纺纱自制折叠成纺纱块进行按压止血后,再使用胶布缠绕固定纺纱进行压迫止血。自作纺纱块损耗一定时间,同时反复折叠纺纱块的过程,容易污染无菌纺纱块,在使用中,易造成穿刺口感染。一次性止血带节省了折叠纺纱块的步骤及止血后再准备胶布缠绕压迫止血的步骤操作简单,适用于麻醉复苏室临床工作,医护人员易于接受。
3.3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
有效的压迫可减少皮下出血及皮下血肿的发生,但由于患者术后体能虚弱,肌力恢复较差,按压力度不足或按压止血的纺纱块移位,易导致皮下出血和皮下血肿。一次性止血带有良好的压迫止血效果,固定方式简单,不易移位,能有效的节省了医护人员在动脉导管拔出后按压动脉穿刺点止血的时间,减少按压耗,减少人力,可以让医护人员在同样的单位时间内完成更多工作,保证护理工作质量与护理安全,为病人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4 小结
本研究仅对于麻醉复苏室内的患者,研究效果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通过本研究对比,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在麻醉复苏室内,使用一次性止血带对拔出持续有创血压监测动脉导管后桡动脉穿刺点压迫止血,止血效果较为理想,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素君,徐红,曾琨等.纽扣弹力压脉带在桡动脉采血后压迫止血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5,24,2275-2277.
[2] 苏慧敏,罗惠玲,李素明等.桡动脉置管进行有创血压监测在PICU 的应用及护理[J]. 河北医药,2010,32(3):372-373.
[3] 杨楠,王伟,杨素红. 手工压迫止血与动脉压迫止血器在脑血管介入术后止血效果的比较.
广东医学,2015,36(12):1952-1953.
[4] 欧昌静,弹力压脉带在桡动脉和足背动脉采血器压迫止血的作用分析.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7,2(8):163-167.
[5] 王静,罗萍,王霞,等.应用 TR Band 止血阀对桡动脉穿刺点进行压迫止血的护理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7):648.
[6] 蒋珠玲.桡动脉采血后按压器止血的应用评价.临床研究,2016,9: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