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

来源 :建筑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da_chr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层建筑转换层概念及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主要特点,就转换层设计原则和主要结构形式进行分析,并对设计转换层结构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作重点探讨,希望有所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
  1 建筑转换层结构的概念
  就高层建筑来说,在其转换层的设置过程中必然应对转换层形式加以合理选择,在布置结構的同时利用加强主要构件的设计来提高结构整体安全性能。高层建筑由于结构自重原因导致其下部楼层承受载荷极为庞大,而上部楼层承受载荷则相对较小,因而其结构布置一般应为下部柱网密、墙体多、刚度较大;上部柱、墙数量则逐渐减少,减小柱网密度。这种正常结构布置恰恰与建筑功能空间需求相悖。所以,在设计过程中为与建筑功能需求相适应,设计师通过“反常规设计“解决了这一矛盾,即下部设计较大空间,上部则设计较小空间;将具有较大刚度的剪力墙布置在上部,刚度较小的框架柱则布置在下部。而要想实现上述结构布置,用于结构转换的水平转换构件——转换层结构必不可少。
  现代高层建筑大多是具备办公、购物、娱乐、停车、餐饮以及住宅等多项功能的综合性建筑,此类建筑中转换层的应用较为普遍。在设计转换层结构时应以工程实际情况为依据,并考虑验算中不明确的受力状态,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全面性,最大程度地降低施工难度与风险,以此实现建筑成本投资的有效控制,节约能源消耗,使建筑单位面积利用率最大化,同时为居住着提供便宜、舒适的工作条件与生活环境,从而更好地与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化生活相适应。
  2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主要特点
  近年来高层建筑发展迅速,建筑朝体型复杂、功能多样的综合性方向发展,因而相应的结构形式也复杂多样。后来陆续开始在高层住宅底层设置生活福利设施,并且开始大量兴建集吃、住、办公、购物、停车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高层建筑,尤其是在城市主干道两侧,并已成为现代高层建筑的一大趋势。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2.1 转换结构构件需要承受其上部结构所传下来的巨大竖向荷载或悬挂下部结构的多层荷载,使得转换结构构件的内力很大,竖向荷载成了控制转换结构构件设计的主要因素。
  2.2 转换结构构件通常具有数倍于上部结构的跨度,转换结构构件的竖向挠度成为严格控制的目标。因此为保证转换结构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致使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不可避免地高而大。
  2.3 结构中由于设置了转换层,沿建筑物高度方向刚度的均匀性会受到很大的破坏,力的传递途径有大的改变,为竖向不规则结构,这决定了转换层结构不能以通常结构来进行分析和设计。
  3 几种主要的转换层结构形式
  3.1 梁式转换层。梁式转换层具有直接而明确的传力途径,当承托层数相对较多、跨度较大时,其截面高度一般取1.6~4.0m为宜;若承托层数较少、跨度较小时截面高度则以0.9~1.4m为佳。梁式转换层构造简单,施工快捷,具有可靠的工作性能,其转换梁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此外其结构计算也较为简单。
  3.2 桁架式转换层。桁架式转换层同样也具有清楚的传力途径。施工过程中可选择轻质建筑材料用于节间填充,从而有利于控制结构自重。与此同时,与转换梁相比,其抗侧力刚度明显更小,因而经梁式转换设计处理的高层建筑地震反应明显要强于应用桁架式转换设计的高层建筑。桁架式转换层施工与构造都相对复杂,但转换桁架有利于转换层空间的充分利用,从而在管道和开洞大小、位置的设置方面更为灵活。此外根据实际施工可知,与梁式转换层相比,桁架式转换层施工用料及成本更为节约。
  3.3 板式转换层。板式转换层受力较为复杂,传力不明确,其上下相邻两层承受作用力较大。考虑到抗冲切和抗剪因素,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出现较为强烈的反映。板式转换层的板厚度通常在2.0~2.8m范围内,其结构计算较为困难,且在施工过程中上部结构布置存在困难,导致混凝土用量较大。而本身承受载荷较大,在设计下部构件时其承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因而需要三向配筋。
  4 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过程中的若干问题
  4.1 配合建筑专业。在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选择转换层结构形式时必须配合建筑专业,以此来适应建筑需求。首先是选择转换层结构形式应结合建筑外观,比如拱式转换、巨型框架等受力性能良好,同时还较好地适应了建筑外观需求;其次是转换层结构必须为实现建筑功能而服务。在实际工程中转换层通常由设备层兼之,这种情况下转换层应预留出足够通过设备管道的空间,若洞口尺寸大于开孔梁设计允许范围时,则梁式转换层应由空腹或者实心桁架转换层取代。
  4.2 避免高位转换,尽量低位转换。通常来说,需要设置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都较为复杂,其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竖向刚度突变,同时转换层邻近区域的变位、内力以及刚度都可能存在突变,进而构成薄弱层,不利于高层建筑整体抗震性能的提高。因而转换层位置的设置应遵循宜低不宜高的原则,将转换层层位尽量降低,特别是抗震结构设计,一般应取三层以下,最高不应大于六层,尽量避免高位转换。
  4.3 力求上下轴网部分对齐。当结构上下部轴网均出现错位时,则只能选用厚板式作为转换层结构形式。在各类转换层结构形式中,厚板式转换层结构缺点最多。此类结构设计难度较高,受力性能较差,施工困难,且难以控制施工成本,与其他转换层(如梁板式转换层)相比缺乏经济性。因而应确保上下轴网之间部分对齐,同时两部分轴网对齐部分越多,在设计转换层结构时就越简单,整体结构就具有更为明确的受力和更佳的经济效果。
  4.4 合理布置剪力墙与框支柱。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在设置结构转换层后无论选择哪种结构体系,剪力墙部分与地面接触是必须保证的;转换层下部框支柱应保持疏密均匀的柱距,剪力墙与框支柱之间的距离通常应不应超出12m。在转换层上方,应选择大开间方案布置剪力墙。同时对下部进行强化,确保下部结构刚度、延性以及强度足够,并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保持转换层平面的规则性,确保转换大梁的刚度以及出平面外部分的稳定性。
  4.5 合理选择转换层结构刚度。在设计转换层结构过程中,转换层结构刚度的设定是设计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若转换层具有较大的结构刚度,则结构竖向刚度增大,引起地震反应,上下部转换层受力状态则更为不利;此外又增加了材料用量,其结构也缺乏经济性。而过小的转换层结构刚度则会导致上部框支部分竖向构件同邻近竖向构件之间出现沉降差,进而导致次应力较为明显,需要增加配筋。
  5 结束语
  在当前的各类高层建筑中,由于建筑功能需求等原因,设计人员需要设置转换层用于上下楼层不同结构体系的转换,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转换层设计方案,本文对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相关问题展开分析研究,希望有所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沈朝勇,罗学海,黄襄云等.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02).
  [2]张敏,王庆华.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拱式转换层结构滞回性能研究[J].建筑科学,2011,(09).
  [3]梁炯丰,杨泽平,王庆华等.预应力混凝土拱式转换层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12,(03).
  [4]邓护勇.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施工监理控制要点探讨[J].山西建筑,2013,(07).
  [5]吴玉华,楼文娟,叶小刚等.大跨度钢桁架转换层结构的竖向地震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04).
  [6]李中军,徐茂江,李龙.预应力混凝土转换层结构设计[J].建筑结构学报,2008,(11).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作者分析了建筑方案中存在的能源浪費现象,介绍了建筑方案设计中的节能设计措施。  关键词:建筑方案;节能设计;探析  作为建筑师,在作方案伊始就应重视节能问题,将节能设计贯穿于方案的各个环节,重视“综合设计过程”这个新观念,在方案之初即组织相关专业、工种介入,统筹考虑相互影响,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以达到真正节能的目的。  1 建筑方案中存在的能源浪费现象  1.1 建筑通风效果差,不能很好
期刊
摘要:本文是笔者结合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进而全面的分析了如何加强建筑项目管理,提出来一些建议,为同行共勉。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对项目发展周期全过程的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跨越了从项目选择、论证、决策,到项目设计、招标投标、建筑安装,一直到项目运营后和评价,具有跨度大、时间长的特点。现代工程项目本身技术和内容就十分复杂,而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又包括质量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建筑基建项目将面向全国甚至是全世界招标。激烈的市场竞争已摆在所有建筑企业面前。目前,广大建筑施工企业推进了项目管理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以说,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我国建筑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为实现建筑项目管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对建筑项目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建议  1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建筑智能化的应用现状、促进建筑智能化建设发展的建议、建筑智能化建设的展望等几个方面对建筑智能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探讨  1 建筑智能化的应用现状  1.1智能化建筑概念。目前有关建设部门将智能化建筑定义为:“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高效
期刊
摘要:本文作者分析探讨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提出了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探讨  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想提高工程的质量,就必须加强施工阶段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做好工程建设的预测工作,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更新现代化的建筑施工管理理念,积极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管理制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实施外墙保温技术的必要性,继而分析了关于外墙保温设计优化的几个问题,提出了建筑外墙保温设计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建筑外墙;保温设计;节能;优化  在当今社会中,面对资源日益紧缺这一全球性问题,节能就成了一个工作的重点。这也是使得我国建筑外墙的保温技术能够迅速。外墙保温技术的发展,不但能够有效地减少能源的消耗,还能减轻温室效应,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同时,这也使得推动了保温节能的建筑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建筑工程监理的地位和作用,介绍了建筑工程监理的现状,分析探讨了建筑工程监理的重要性,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监理工作;重要性;分析  1 建筑工程监理的地位和作用  建筑工程的监理工作是为了规范建筑市场的秩序,完善工程监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其制度,提升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建立起来的一套健全、完整的咨询服务体系,建筑工程监理工作能够实现对建筑工程项目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抗震概念设计及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概念,分析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抗震体系性能,并探讨了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措施。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初探  抗震设计中必须满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底层柱底等延性设计原则以及有关规定。砌体结构自重大、强度较低,抗震性能差;钢结构易连接破坏、侧向刚度小以及耐火性差;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其自身优势,目前城市中正在建
期刊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创新手法进行了研究,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建筑规划设计;方法;思考  建筑设计时应注重建筑设计的创新,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在满足建筑的舒适性、经济性、安全性等原则的前提下,加强对于建筑风格的创新。综上所述,在建筑规划设计时,嵌入、补缀、链接等设计手法是受到数字化技术启发的产物。在数字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加强对于数字化技术的理解和
期刊
摘要:城市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其目的在于实现城市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本文就围绕城市规划相关内容作了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议  一、城市规划的必要性  1、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为居民参与城市规划提供了基础条件  具体而言,市场经济背景下,城市土地作为商品,其使用和分配所遵循的基本机制是市场机制。这样就使得城市政府在城市时空规划上的垄断地位难以维续,也使规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