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歌词与诗歌合一是一部既往史,如今歌词已从诗歌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然而,二者仍然有着密切关系。被两岸三地、海外华人誉为“歌坛教父”的罗大佑,其歌词创作源自生活、针贬时弊、抒发真情,在他的歌词中呈现三种诗歌形态:直接借用名诗名句作歌词;幻化诗句,意境相通;在原创的中体现诗歌精神。
[关键词]罗大佑 歌词 诗韵
当周杰伦歌曲被收入上海中学生爱国主义曲目引发争议余波未了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大学语文》收入了罗大佑歌曲《现象七十二变》。这是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一次选取流行歌曲。《现象七十二变》列在新版《大学语文》的诗歌篇。在《导语》中,编者认为:“今天的流行歌曲,或许就是明天的诗。以此审视流行歌曲自有超越通俗文化的意义与价值。罗大佑歌曲的价值,在于他唱出了20世纪80、90年代,海峡两岸中国青年面临社会转型期所特有的迷惘、困惑、痛苦和思考。”
此教材的主编、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南开大学教授陈洪认为:“流行歌曲通常被定位在大众文化,不能进入严肃艺术的范畴,离文学似乎更远,其实这是短视的偏见。从诗歌历史看,很长一段时间内,诗就是歌,歌就是诗。中国早期的‘诗三百’都是有曲调、可以吟唱的。诗不能吟唱,是最近一百年的事。从这个角度看,现代的流行歌曲,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乐府诗。”
“歌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在纸上写出,是文学;在乐曲中唱出,是音乐。在众多文学体裁中,歌词同诗歌关系最为密切。”
集文学美和音乐美于一身的歌词一定是诗意盎然的歌词。罗大佑歌词中并非所有都诗意氤氲,但是绝大部分的歌词可说是诗意盎然的,虽然以纯粹诗歌的标准来评判,这些歌词或许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诗意缺陷,但仍不可否认歌词中诗歌特质的突出存在。只要歌词和诗歌还存在着共性,诗歌成为歌词或者歌词就是诗歌的现象就不会消失。概括而言,罗大佑歌词中的诗歌有以下三种存在形态:
一、直接借用名诗名句作歌词
在前期是基本借用他人的诗配曲谱,比如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四韵》和徐志摩翻译的英国女诗人罗塞蒂的诗《歌》被罗大佑谱曲,分别收入自己的唱片《之乎者也》和《闪亮的日子》中,成为流行歌曲的经典之一。
《乡愁四韵》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写成的乐曲,首行诗犹如乐曲的主题旋律,而且它在每一诗节的首尾呼应,使得每一个诗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乐段”,四个乐段之间结构非常相似,这些相似的“乐段”反复演奏,形成了回环复沓、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使主题思想得以不断深化,从而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这种重章叠句的构思,显然是借鉴了中国民歌回旋曲式的特点。
1974年,电影《闪亮的日子》开始筹备,罗大佑得到机会给电影配了插曲《歌》(1974)、和主题曲《闪亮的日子》(1977)。虽然是一般意义上的情歌,但诗意的语言完全脱开以往卿卿我我小家子情调的窠臼:
歌
(原作:克里斯蒂娜·罗塞蒂(英),徐志摩译,罗大佑曲)
当我死去的时候,亲爱的你别为我唱悲伤的歌。
我坟上不必安插蔷薇,也无需浓险的柏树。
让盖着我的青春的草,淋着雨也淋着露珠。
假如你愿意请记着我,要是你甘心忘了我。
在悠久的坟墓中迷惘,阳光不升起也不消失。
我也许也许我还记得你,我也许把你忘记。
我再见不到地面的青鲜,觉不到雨露的甜蜜。
我再见不到夜莺的歌喉,在黑夜里倾诉悲啼。
在悠久的坟墓中迷惘,阳光不升起也不消失。
我也许也许还记得你,也许把你忘记。
如果说整诗人歌考验的是罗大佑音乐制作的水平,还不能完全看出罗大佑歌词创作中的诗化倾向,那么将诗歌幻化,意境相通就是更高的层次体现。
二、此“诗”非“彼”诗——幻化诗句,意境相通
罗大佑有一首歌叫《将进酒》,用的是李白“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意思。歌词总共三节,第一节说:“潮来潮去,日落日出,黄河也变成了一条陌生的流水”;第二节说:“爱情如新,爱情复在,多愁善感的你已经离我远去”,第三节说:“青春不再,往日情怀,我未曾珍惜的,我不再拥有。”这首歌涵盖了罗大佑“飘逝”之悲的三个层次——传统的失落、青春的失落、爱情的失落。这也是一代人的心灵写照。《将进酒》最能体现罗大佑对传统的体悟和对现实的反思。又悲怆又风流,又凝重又清丽,那是晋人的气象。
传统的失落在《鹿港小镇》、《之乎者也》、《未来的主人翁》和《现象七十二变》里重复表达着。“你走过林立的高楼大厦穿过那些拥挤的人,望着一个现代化的都市泛起一片水银灯”是工业化大台北冰冷的相貌。连偏远的小镇也逃不过现代化的侵袭“听说他们挖走了家乡的红砖砌上上水泥墙,家乡的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却又失去他们拥有的”。时代物质外壳的变异同时在深层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之乎者也》里“风花雪月之,哗啦哗啦乎,所谓民歌者,是否如此也”的现代失语症更表明了传统断裂带来的精神空白。这二十年来的社会现实用罗大佑的话来概括是再准确不过的——“繁荣的都市,过渡的小镇,徘徊在文明里的人们”。现代化的确是硬生生地嵌入中国历史的,不管它带来了怎样的先进和富裕,它毕竟以几代人的精神完整性为代价,我们和传统、和故乡、甚至和家庭和血脉就这样被割断了。如果没有传统的失落,青春会不会失落?会,但正是传统失落加重了青春失落的痛苦。青春的失落成为了一种绝对性的失落,无可填补、无可追念、无可抚慰。
诗意的田园已经荒芜,现世的故土也已陌生,青春不但无谓地流逝了,而且一无遗留,不可追念。《鹿港小镇》里对传统失落就夹杂了这种愁绪:“再度我唱起这首歌,我的歌中和有风雨声。归不得的家园,鹿港的小镇,当年离家的年轻人。”
这类歌词继承了我国古典或现代诗词含蓄蕴藉、柔婉雅致、朦胧深沉的风格,意境浓郁,给人别样的美感。之后也有许多这样的跟风之作品,比如《菊花台》《青花瓷》、《晨雾》等。
三、在原创的歌词中体现诗歌精神
歌词是作者写出来待谱曲,或专为某种曲式而写的,它既是听觉艺术,又是视觉艺术。说它是听觉的,是指它的可唱性、音乐性;说它是视觉的,是指它的观赏性、文学性。歌词的音乐性和文学性特征说明歌词本质上是诗性的。
罗大佑有很多歌词具有现代诗歌特点:意象叠加、诗意浓郁,弥漫着对岁月沧桑和生命匆促的思索,这也是他的歌曾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风行大陆的原因。比如广为人知的《追梦人》、《光阴的故事》、《童年》、《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你的样子》、《恋曲1990》、《野百合也有春天》就是突出的例子。
你的样子
罗大佑词曲
我听到传来的谁的声音,象那梦里呜咽中的小河/我看到远去的谁的步伐,遮住告别时哀伤的眼神/不明白的是你为何情愿,让风尘刻划你的样子/就象早已忘情的世界,曾经拥有你的名字我的声音。
那悲歌总会在梦中惊醒,诉说一点哀伤过的往事/那看似满不在乎转过身的,是风干泪眼后萧瑟的影子/不明白的是为何人世间,总不能溶解你的样子/是否来迟了明白的渊源,早谢了你的笑容我的心情。
不变的你,伫立在茫茫的尘世中/聪明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潇洒的你,将心事化尽尘缘中/孤独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宠。
不变的你,伫立在茫茫的尘世中/聪明的孩子,提着心爱的灯笼/潇洒的你,将心事化尽尘缘中/孤独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宠。
这首歌词就是一首试图挽回别离的诗,随着阅读的深入一股苍凉会慢慢沁入心肺直至骨髓,成为永远抹不去的阴影。身体的温暖怎能抵挡尘世的严寒,我们用心里的寒气互相刺伤。正如青春的失落是绝对性的失落,爱情拯救既是最后的希望,深爱者的离别也是绝对性的离别。这种体验不但把个体与群体隔离开来,并且否定了相似个体之间最后的融合。人于是成为彻底孤独的人。而触及到人的这种本真存在后,情感关系中的一切伤害都可以理解了,借由这共同的绝望,分离了的爱人成为了世界上最相近的两个人,你我的样子就此重合。“这是怎样柔软的样子,是伫立在人海中无所适从的孩子。这又是怎样坚硬的样子,风干的泪水,满面的灰尘,如同在暗夜里舔干作品的狼,灌进了满心的寒冷,也萧瑟了青春的身影。那如河水呜咽的悲歌,来自于失落了童年,是生命中房屋的召唤。”
罗大佑曾用他的歌去概括、引领了一代人的青春和回忆,他的歌词包涵了许多思想:初恋的风花雪月、成长的年少轻狂、不愿随波逐流的愤世嫉俗、异乡游子的悲痛感伤……其间的苦痛与甜蜜都在那天然、不矫揉造作的音符里被心底流淌的节奏串起,在那些鲜活的文字之中跳动着诗歌的光芒,所以选入大学语文课本也不是异事。
[关键词]罗大佑 歌词 诗韵
当周杰伦歌曲被收入上海中学生爱国主义曲目引发争议余波未了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大学语文》收入了罗大佑歌曲《现象七十二变》。这是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一次选取流行歌曲。《现象七十二变》列在新版《大学语文》的诗歌篇。在《导语》中,编者认为:“今天的流行歌曲,或许就是明天的诗。以此审视流行歌曲自有超越通俗文化的意义与价值。罗大佑歌曲的价值,在于他唱出了20世纪80、90年代,海峡两岸中国青年面临社会转型期所特有的迷惘、困惑、痛苦和思考。”
此教材的主编、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南开大学教授陈洪认为:“流行歌曲通常被定位在大众文化,不能进入严肃艺术的范畴,离文学似乎更远,其实这是短视的偏见。从诗歌历史看,很长一段时间内,诗就是歌,歌就是诗。中国早期的‘诗三百’都是有曲调、可以吟唱的。诗不能吟唱,是最近一百年的事。从这个角度看,现代的流行歌曲,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乐府诗。”
“歌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在纸上写出,是文学;在乐曲中唱出,是音乐。在众多文学体裁中,歌词同诗歌关系最为密切。”
集文学美和音乐美于一身的歌词一定是诗意盎然的歌词。罗大佑歌词中并非所有都诗意氤氲,但是绝大部分的歌词可说是诗意盎然的,虽然以纯粹诗歌的标准来评判,这些歌词或许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诗意缺陷,但仍不可否认歌词中诗歌特质的突出存在。只要歌词和诗歌还存在着共性,诗歌成为歌词或者歌词就是诗歌的现象就不会消失。概括而言,罗大佑歌词中的诗歌有以下三种存在形态:
一、直接借用名诗名句作歌词
在前期是基本借用他人的诗配曲谱,比如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四韵》和徐志摩翻译的英国女诗人罗塞蒂的诗《歌》被罗大佑谱曲,分别收入自己的唱片《之乎者也》和《闪亮的日子》中,成为流行歌曲的经典之一。
《乡愁四韵》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写成的乐曲,首行诗犹如乐曲的主题旋律,而且它在每一诗节的首尾呼应,使得每一个诗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乐段”,四个乐段之间结构非常相似,这些相似的“乐段”反复演奏,形成了回环复沓、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使主题思想得以不断深化,从而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这种重章叠句的构思,显然是借鉴了中国民歌回旋曲式的特点。
1974年,电影《闪亮的日子》开始筹备,罗大佑得到机会给电影配了插曲《歌》(1974)、和主题曲《闪亮的日子》(1977)。虽然是一般意义上的情歌,但诗意的语言完全脱开以往卿卿我我小家子情调的窠臼:
歌
(原作:克里斯蒂娜·罗塞蒂(英),徐志摩译,罗大佑曲)
当我死去的时候,亲爱的你别为我唱悲伤的歌。
我坟上不必安插蔷薇,也无需浓险的柏树。
让盖着我的青春的草,淋着雨也淋着露珠。
假如你愿意请记着我,要是你甘心忘了我。
在悠久的坟墓中迷惘,阳光不升起也不消失。
我也许也许我还记得你,我也许把你忘记。
我再见不到地面的青鲜,觉不到雨露的甜蜜。
我再见不到夜莺的歌喉,在黑夜里倾诉悲啼。
在悠久的坟墓中迷惘,阳光不升起也不消失。
我也许也许还记得你,也许把你忘记。
如果说整诗人歌考验的是罗大佑音乐制作的水平,还不能完全看出罗大佑歌词创作中的诗化倾向,那么将诗歌幻化,意境相通就是更高的层次体现。
二、此“诗”非“彼”诗——幻化诗句,意境相通
罗大佑有一首歌叫《将进酒》,用的是李白“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意思。歌词总共三节,第一节说:“潮来潮去,日落日出,黄河也变成了一条陌生的流水”;第二节说:“爱情如新,爱情复在,多愁善感的你已经离我远去”,第三节说:“青春不再,往日情怀,我未曾珍惜的,我不再拥有。”这首歌涵盖了罗大佑“飘逝”之悲的三个层次——传统的失落、青春的失落、爱情的失落。这也是一代人的心灵写照。《将进酒》最能体现罗大佑对传统的体悟和对现实的反思。又悲怆又风流,又凝重又清丽,那是晋人的气象。
传统的失落在《鹿港小镇》、《之乎者也》、《未来的主人翁》和《现象七十二变》里重复表达着。“你走过林立的高楼大厦穿过那些拥挤的人,望着一个现代化的都市泛起一片水银灯”是工业化大台北冰冷的相貌。连偏远的小镇也逃不过现代化的侵袭“听说他们挖走了家乡的红砖砌上上水泥墙,家乡的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却又失去他们拥有的”。时代物质外壳的变异同时在深层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之乎者也》里“风花雪月之,哗啦哗啦乎,所谓民歌者,是否如此也”的现代失语症更表明了传统断裂带来的精神空白。这二十年来的社会现实用罗大佑的话来概括是再准确不过的——“繁荣的都市,过渡的小镇,徘徊在文明里的人们”。现代化的确是硬生生地嵌入中国历史的,不管它带来了怎样的先进和富裕,它毕竟以几代人的精神完整性为代价,我们和传统、和故乡、甚至和家庭和血脉就这样被割断了。如果没有传统的失落,青春会不会失落?会,但正是传统失落加重了青春失落的痛苦。青春的失落成为了一种绝对性的失落,无可填补、无可追念、无可抚慰。
诗意的田园已经荒芜,现世的故土也已陌生,青春不但无谓地流逝了,而且一无遗留,不可追念。《鹿港小镇》里对传统失落就夹杂了这种愁绪:“再度我唱起这首歌,我的歌中和有风雨声。归不得的家园,鹿港的小镇,当年离家的年轻人。”
这类歌词继承了我国古典或现代诗词含蓄蕴藉、柔婉雅致、朦胧深沉的风格,意境浓郁,给人别样的美感。之后也有许多这样的跟风之作品,比如《菊花台》《青花瓷》、《晨雾》等。
三、在原创的歌词中体现诗歌精神
歌词是作者写出来待谱曲,或专为某种曲式而写的,它既是听觉艺术,又是视觉艺术。说它是听觉的,是指它的可唱性、音乐性;说它是视觉的,是指它的观赏性、文学性。歌词的音乐性和文学性特征说明歌词本质上是诗性的。
罗大佑有很多歌词具有现代诗歌特点:意象叠加、诗意浓郁,弥漫着对岁月沧桑和生命匆促的思索,这也是他的歌曾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风行大陆的原因。比如广为人知的《追梦人》、《光阴的故事》、《童年》、《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你的样子》、《恋曲1990》、《野百合也有春天》就是突出的例子。
你的样子
罗大佑词曲
我听到传来的谁的声音,象那梦里呜咽中的小河/我看到远去的谁的步伐,遮住告别时哀伤的眼神/不明白的是你为何情愿,让风尘刻划你的样子/就象早已忘情的世界,曾经拥有你的名字我的声音。
那悲歌总会在梦中惊醒,诉说一点哀伤过的往事/那看似满不在乎转过身的,是风干泪眼后萧瑟的影子/不明白的是为何人世间,总不能溶解你的样子/是否来迟了明白的渊源,早谢了你的笑容我的心情。
不变的你,伫立在茫茫的尘世中/聪明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潇洒的你,将心事化尽尘缘中/孤独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宠。
不变的你,伫立在茫茫的尘世中/聪明的孩子,提着心爱的灯笼/潇洒的你,将心事化尽尘缘中/孤独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宠。
这首歌词就是一首试图挽回别离的诗,随着阅读的深入一股苍凉会慢慢沁入心肺直至骨髓,成为永远抹不去的阴影。身体的温暖怎能抵挡尘世的严寒,我们用心里的寒气互相刺伤。正如青春的失落是绝对性的失落,爱情拯救既是最后的希望,深爱者的离别也是绝对性的离别。这种体验不但把个体与群体隔离开来,并且否定了相似个体之间最后的融合。人于是成为彻底孤独的人。而触及到人的这种本真存在后,情感关系中的一切伤害都可以理解了,借由这共同的绝望,分离了的爱人成为了世界上最相近的两个人,你我的样子就此重合。“这是怎样柔软的样子,是伫立在人海中无所适从的孩子。这又是怎样坚硬的样子,风干的泪水,满面的灰尘,如同在暗夜里舔干作品的狼,灌进了满心的寒冷,也萧瑟了青春的身影。那如河水呜咽的悲歌,来自于失落了童年,是生命中房屋的召唤。”
罗大佑曾用他的歌去概括、引领了一代人的青春和回忆,他的歌词包涵了许多思想:初恋的风花雪月、成长的年少轻狂、不愿随波逐流的愤世嫉俗、异乡游子的悲痛感伤……其间的苦痛与甜蜜都在那天然、不矫揉造作的音符里被心底流淌的节奏串起,在那些鲜活的文字之中跳动着诗歌的光芒,所以选入大学语文课本也不是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