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实验作用 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ky8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针对此要求,我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增加了小实验活动时间,以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亲历实验过程,为我们的课堂增添光彩。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实验的作用、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亲身经历探究过程,获取新知识
  只有经过亲身探究所获得的知识,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不断提出新解释、新假设,产生新想法。
  在教学《植物的根》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加深对根的认识,我让学生将常见的葱、萝卜、香菜等植物的根带到课堂上,通过观察,了解根的大小、形状等,然后借助工具、记录表、小组合作,把详细的信息进行记录。这样,学生对根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后面认识直根类植物与须根类植物奠定了基础,再借助课本上的两幅图,了解植物根的作用。带着问题,再来动手研究根的秘密:为什么人们一般将水浇到根部?根有什么作用?学生大胆猜测,通过实验发现根有吸水作用,并自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将植物的根浸没在水中?学生发散思维,只要是有效的,都要肯定。
  二、合作完成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科学探究中,除了个人探究外,还可以大家一起探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听一听别人的想法,互相探讨,共享获得的成果,这样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教学《热气球上升的秘密》时,当学生看到五彩缤纷的热气球在空中飞的时候,我跟进提出疑问:“气球里装的是什么?为什么会飞起来呢?”激发学生大胆猜测,使其产生探究的欲望。接着组织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来探究。分组材料有:塑料袋、木块、瓷盘、酒精等。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想办法解决“让袋子飞到空中去”的问题。学生动手,在经过思考、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后,发现通过给塑料袋里的空气加热,袋子的体积会慢慢膨胀,最后飞到空中。
  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学生人人参与,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实验材料,营造一个宽松、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最后引导学生做出总结:热气球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升空的。
  一个小小的实验就把难题解决了,让课堂更富有情趣,学生更乐于接受。
  三、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科学态度
  科学的学习,除了学、看、思外,更重要的是问。通过问,将不会的或者有疑问的提出来,更有利于教学。
  在教学《水变咸了》一课时,老师举起一杯水问:杯里装的是什么?把盐放在水中轻轻摇晃会有什么变化?学生分别回答:会沉在杯底。会不见了。接着,让学生分组实验,并让学生观察。通过交流、探究,学生初步认识到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引导学生对溶解的定义进行总结,然后对课前准备的不同物质的溶解性进行猜想,给学生充分的交流空间,组织学生验证,加深对溶解的认识。
  在探究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辨别,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四、引导学生探究,在合作中尝到成功的快乐
  一个人只有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产生自信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如果跟其他学生的结论不一致,就会心情不愉快,久而久之,会使他们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要允许他们犯错,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要让他们有敢说、敢想、敢做的思想,勇于探究,让他们的才智得到充分發挥。
  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声音》一课时,我设计了探究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材料有小鼓、鼓槌、塑料小球等,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的实验表格中要记录下敲动的方式、振动幅度、发声特点、实验结论。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不能用力敲击,有的学生用力过大,小球会弹出鼓面。在总结实验结论时,学生有的回答小球蹦出鼓面了,有的回答声音会使小球振动,敲得重,小球跳得高。学生真实地投入实验中,从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用心去做了,老师要及时指导,加以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尝到成功的快乐。
  五、教学中的思考
  (一)老师需要有丰富广博的知识
  在教学中,不管是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课堂,我们作为授课老师,必须吃透所授知识,对随时出现的问题果断解决,不给课堂留遗憾。这与老师良好的素养是分不开的。
  (二)选择合适的实验为课堂增趣
  一堂科学课,离不开科学实验。做好实验是上好一堂课的根本,在选择上要下很大工夫,太难了,学生把握不到位,就起不到作用。学生学不到应学的知识,只会事倍功半。科学实验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实验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
  (三)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体验快乐
  有时,学生只顾自己玩,没听清实验的目的和要求,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实验过程,也就没有了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课堂的指导一定要引起学生注意,帮助学生梳理思路,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实验。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充分准备实验器材,为教学保驾护航
  科学实验,有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种。演示实验学生只能看个大概,而效果好的当然是学生实验。可有时准备仓促,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不够用,会影响实验教学活动的效果。这就要求老师提前做好充分准备,便于课堂实验活动的正常开展。
  在科学的课堂上,我们不只是需要学生听,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做。通过做,激发情趣,提升课堂质量。所以,不管是什么实验,什么课堂,老师在上课时,都要精心组织探究活动,正确引导。学生通过亲身探究,激发兴趣,乐于探索。在小学科学课堂,要让实验与探究成为一个永久的过程,让科学小实验成为获取科学知识的载体。
其他文献
星星是个小女巫,她的性格内向又害羞,从不敢在众人面前变魔法。只有夜幕降临时,她才敢拿出她心爱的魔法棒,偷偷地去湖边玩。她会变出发光的泡泡,萤火虫和小鸟都是她的观众,他们特别爱看星星变魔法。  这天学校举行魔法比赛,星星躲在舞台的角落,看同学们在舞台上变着千奇百怪的魔法。有个小女巫说了一条咒语:“春天在哪里啊,嘛哩嘛哩呀!”话音刚落,舞台上就开出了好多好多美丽的花儿;还有个小男巫,卷起手指吹了一聲口
期刊
在教学中,问题驱动教学对于学生学习时理解力、认知力、创新力和拓展力的发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是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加问题互动的能力培养;对于老师来说,考验着老师对学生的统筹管理能力,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学习成绩以及参与能力进行科学的教学规划。基于此,老师要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驱动教学的应用措施进行多方面的探究,以期借用问题驱动教学,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实发生。  一、强化问题驱动合作
期刊
现代化的小学科学教学指向培养更高端人才的目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推动着人才的不断涌现,科学教育在人类发展历程中越发重要。渗透现代化的内涵与思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笔者将现代化的科学教育特点总结为开放化、信息化、综合化、个性化。  小学科学课更注重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现代化公民,结合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科学思维的重要内涵、融合科学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现代化的科学
期刊
小学科学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中之重。学生提出有效研究的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是体现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近些年的听、评课的经历,我发现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往往与老师的期待有差距,通过与一线老师的研讨,我发现了一个共性的问题:学生不能提出与情境相关的问题,这往往与创设的情境有或多或少的关系。下面我就围绕创设情境,说说我自己对于有效提出问题的看
期刊
东南大学脑与学习科学系主任 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授  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副理事长 教育部“国培计划”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东南大学首席专家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OECD-PISA将科学素养定义为: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做出具有证据的结论、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
期刊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既要在思想上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自身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要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从而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随着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学数学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顺应时代发展需求,采用适合的策略与方法开展教学。要想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就要以学生为中
期刊
“要解放儿童的脑子,使之能思;要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之能说。”这是陶行知先生的主张,我非常赞同,因而能够理性地面对课堂上学生的插嘴。可是一些老师却认为,学生的课堂行为要符合规范,课堂要发言就必须举手,随意插嘴,无疑是扰乱课堂纪律的行为,所以要禁止。  插嘴,看似不合规,却合情合理。插嘴,说明学生的思维处在活跃状态,是符合当时教学情境下的瞬间的灵感迸发,是智慧火花的闪耀。而这样的灵感往往是一闪而过的,
期刊
一、引言  仪式感能极好地调动参与者的情绪,其逻辑程序性也与实验活动相互匹配。学生用仪式形式参与实验,能强化实验规划性,这些都是仪式感融入科学实验的优势,同时,仪式感本身也赋予了小学科学实验深刻含义。形成仪式感可以采用多种措施,可构建匹配的情境,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的感情,构建共同“注意点”,用整体行为标准形成仪式化实验模式。  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除了要教授基础自然科学知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