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截止到2016年1月我国272项职业资格证被取消,引来高职院校的担心。担忧的问题汇聚向一处:职业教育的“双证制度”与取消职业资格之间是否存在冲突?取消职业资格对高职教育有何影响?在取消272项职业资格证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如何创新?本文就此类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双证制度;办学模式;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234-02
一、取消职业资格证对高职院校的影响
(一)对高职院校办学的影响
“双证”制度是指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即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必须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制订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大力开发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认真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受到必需的职业训练,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教育部发布《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推进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在双证制度的要求下,一些老师为了减少学生学业压力,更好地适应考证要求,便以考证要求为授课大纲,这种的做法被理解为教师迎合考证需求无奈的选择。对于一些专业设置涉及到取消职业资格证的职业院校来说,资格证书的调整,是一个来的突然又不易跨过的挑战,课程设置甚至可能失去依据。完全以考证导向去授课是常见但不正常的做法,过于功利。
(二)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影响
职业资格证书对高职学生并非完全是桎梏,在某些方面还是有所裨益。考取资格证书可以督促学生学习,便于学校管理。一般情况下学校要求学生取得的资格证都是与本专业相关的,这样即可以督促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提高职业技能,还有利于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的岗位对接。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操作性非常强,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能使学生对实际工作有所了解,还能储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进入工作岗位后,经过简单培训便可投入工作,极大地节省了培训时间。而且,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更受企业的青睐,虽然大多数企业并未对职业资格证书有硬性要求,但从近年的招聘会来看,拥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会更受企业青睐,这无形中也形成了一条隐形的招聘规则。此外,职业资格证书还会丰富毕业生的自荐材料,让毕业生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
由于学院对证书的硬性要求,学生为取得相应证书,选择参加培训班,这就催生了乱象丛生的培训市场。以往一个行业有十几种甚至几十种职业资格,有关方面会通过办班、教材、考试来收取高额的培训费、教材费、考试费,学生要去考各种各样的资格证,手上拿着诸多证书,不一定成为就业的“敲门砖”。
二、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创新的探讨
(一)教学要回归课程的本来要求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学历文凭或者职业资格,最重要的是企业的认可。如果总是在那些证书、文凭上做文章,高职院校还是找不到出路和方向。最终我们是要给企业培养人才,企业不是以证书论英雄。未来的职业资格体系应当从国家主导调整为企业主导。
取消证书后,一些行业将告别唯证入门的招聘情况,行业协会和企业自身的能动性可得以充分发挥,或将促使用人单位建立自己的人才录用和考核标准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个人能力和素质将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没有资格证的阻碍也能更加全方位地吸引各类人才。另外,行业协会以及各类社会机构可以针对本行业的需求对求职者进行劳动技能培训,通过这种独立自主的方法,用人单位能找到真正适合本行业的人才。而且一些高职院校也将改变以往唯证书论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模式。
(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在各类教育中,与企业联系最为紧密的就是职业教育。因为职业教育是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劳动工具日渐改善、职业日趋专业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企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现代社会,不论是知识密集型产业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都是多样化的。就人才结构而言,企业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迫切。因此,企业对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源源不断的需求就是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之本。依靠企业发展职业教育,不仅可以为企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职业岗位输送高素质的实用技能型人才,促进企业发展,而且还能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促进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提高。
正是基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这种“双赢”合作关系。通过组建职教集团,把学校与企业结成一個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共同体,企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坚实依靠,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发挥职教集团的纽带桥梁作用,让校企双方发挥各自特长,从而实现产学资源互补,实现校企双赢与互动,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深层次开展。
优势互补,互建基地学校和企业双方都具有各自的资源优势,学校有大量的藏书及各种技术资料,有一定的实验、实训、检测手段,有丰富的智力资源。企业有生产设施、信息资源、专业人员、资金等优势。学校可利用企业的技术力量和生产设施来满足学校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较理想的专业实习及岗前培训环境,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技术信息,加深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学校则作为企业的人才培训基地,利用学校的师资和培训场所,加强对企业职工的岗位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素质,满足企业生产和经营对人才的需求。由此,建立优势互补的良性合作关系。
(三)建立“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模式是集团内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紧密合作,双方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全过程,分别在学校和企业进行教学和生产实践,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职教集团的框架内,学校与企业利用集团平台能更深入有效地合作。学校根据订单企业的实际需要,校企双方共同确定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等,共同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订单式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既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又在成才教育、专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多方面采纳企业的意见,弥补课本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足。另外,考虑到现实生产对专业技能的要求经常处于变化之中,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人才培养方案依据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断补充、更新、修正和完善,使教学内容更灵活地适应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可以请企业参与教学过程,协助学校实施教学,督查学校教学情况,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让他们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带到课堂,使课堂更加贴近企业需求,从而激活课堂教学,实现教学创新。实行“订单”培养,不仅可以实现学校教育教学与实际岗位要求的接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还能有力地带动职校招生市场的扩大,拓宽学校的社会化培训市场。
(四)建立“双课堂”“工学交替”的产学结合模式
凭借职教集团的合作平台,职业学校与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建立一种学生在校理论学习和在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的合作培养模式。第一课堂设在学校内,以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主干课为主,第二课堂设在校企合作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以实习实践为主。通过“双课堂”、“工学交替”的相互转换,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在社会生活和职业环境中进行“真刀真枪”的现场教学,弥补校内教学模式的局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扩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也可使学生在真正的生产实践中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接受职业氛围的熏陶,还可使学生对市场环境、企业运作、企业与社会的关系等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企业实训的第二课堂,学生“带薪”顶岗实习,让学生通过劳动所得养活自己,还可以减轻广大农村家庭供养学生的负担。近几年一些高职院校开展了“院村合作”“一体三通”“委托管理”等形式的办学,在办学模式创新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高职教育;双证制度;办学模式;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234-02
一、取消职业资格证对高职院校的影响
(一)对高职院校办学的影响
“双证”制度是指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即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必须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制订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大力开发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认真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受到必需的职业训练,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教育部发布《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推进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在双证制度的要求下,一些老师为了减少学生学业压力,更好地适应考证要求,便以考证要求为授课大纲,这种的做法被理解为教师迎合考证需求无奈的选择。对于一些专业设置涉及到取消职业资格证的职业院校来说,资格证书的调整,是一个来的突然又不易跨过的挑战,课程设置甚至可能失去依据。完全以考证导向去授课是常见但不正常的做法,过于功利。
(二)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影响
职业资格证书对高职学生并非完全是桎梏,在某些方面还是有所裨益。考取资格证书可以督促学生学习,便于学校管理。一般情况下学校要求学生取得的资格证都是与本专业相关的,这样即可以督促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提高职业技能,还有利于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的岗位对接。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操作性非常强,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能使学生对实际工作有所了解,还能储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进入工作岗位后,经过简单培训便可投入工作,极大地节省了培训时间。而且,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更受企业的青睐,虽然大多数企业并未对职业资格证书有硬性要求,但从近年的招聘会来看,拥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会更受企业青睐,这无形中也形成了一条隐形的招聘规则。此外,职业资格证书还会丰富毕业生的自荐材料,让毕业生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
由于学院对证书的硬性要求,学生为取得相应证书,选择参加培训班,这就催生了乱象丛生的培训市场。以往一个行业有十几种甚至几十种职业资格,有关方面会通过办班、教材、考试来收取高额的培训费、教材费、考试费,学生要去考各种各样的资格证,手上拿着诸多证书,不一定成为就业的“敲门砖”。
二、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创新的探讨
(一)教学要回归课程的本来要求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学历文凭或者职业资格,最重要的是企业的认可。如果总是在那些证书、文凭上做文章,高职院校还是找不到出路和方向。最终我们是要给企业培养人才,企业不是以证书论英雄。未来的职业资格体系应当从国家主导调整为企业主导。
取消证书后,一些行业将告别唯证入门的招聘情况,行业协会和企业自身的能动性可得以充分发挥,或将促使用人单位建立自己的人才录用和考核标准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个人能力和素质将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没有资格证的阻碍也能更加全方位地吸引各类人才。另外,行业协会以及各类社会机构可以针对本行业的需求对求职者进行劳动技能培训,通过这种独立自主的方法,用人单位能找到真正适合本行业的人才。而且一些高职院校也将改变以往唯证书论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模式。
(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在各类教育中,与企业联系最为紧密的就是职业教育。因为职业教育是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劳动工具日渐改善、职业日趋专业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企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现代社会,不论是知识密集型产业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都是多样化的。就人才结构而言,企业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迫切。因此,企业对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源源不断的需求就是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之本。依靠企业发展职业教育,不仅可以为企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职业岗位输送高素质的实用技能型人才,促进企业发展,而且还能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促进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提高。
正是基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这种“双赢”合作关系。通过组建职教集团,把学校与企业结成一個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共同体,企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坚实依靠,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发挥职教集团的纽带桥梁作用,让校企双方发挥各自特长,从而实现产学资源互补,实现校企双赢与互动,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深层次开展。
优势互补,互建基地学校和企业双方都具有各自的资源优势,学校有大量的藏书及各种技术资料,有一定的实验、实训、检测手段,有丰富的智力资源。企业有生产设施、信息资源、专业人员、资金等优势。学校可利用企业的技术力量和生产设施来满足学校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较理想的专业实习及岗前培训环境,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技术信息,加深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学校则作为企业的人才培训基地,利用学校的师资和培训场所,加强对企业职工的岗位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素质,满足企业生产和经营对人才的需求。由此,建立优势互补的良性合作关系。
(三)建立“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模式是集团内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紧密合作,双方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全过程,分别在学校和企业进行教学和生产实践,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职教集团的框架内,学校与企业利用集团平台能更深入有效地合作。学校根据订单企业的实际需要,校企双方共同确定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等,共同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订单式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既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又在成才教育、专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多方面采纳企业的意见,弥补课本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足。另外,考虑到现实生产对专业技能的要求经常处于变化之中,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人才培养方案依据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断补充、更新、修正和完善,使教学内容更灵活地适应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可以请企业参与教学过程,协助学校实施教学,督查学校教学情况,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让他们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带到课堂,使课堂更加贴近企业需求,从而激活课堂教学,实现教学创新。实行“订单”培养,不仅可以实现学校教育教学与实际岗位要求的接轨,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还能有力地带动职校招生市场的扩大,拓宽学校的社会化培训市场。
(四)建立“双课堂”“工学交替”的产学结合模式
凭借职教集团的合作平台,职业学校与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建立一种学生在校理论学习和在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的合作培养模式。第一课堂设在学校内,以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主干课为主,第二课堂设在校企合作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以实习实践为主。通过“双课堂”、“工学交替”的相互转换,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在社会生活和职业环境中进行“真刀真枪”的现场教学,弥补校内教学模式的局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扩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也可使学生在真正的生产实践中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接受职业氛围的熏陶,还可使学生对市场环境、企业运作、企业与社会的关系等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企业实训的第二课堂,学生“带薪”顶岗实习,让学生通过劳动所得养活自己,还可以减轻广大农村家庭供养学生的负担。近几年一些高职院校开展了“院村合作”“一体三通”“委托管理”等形式的办学,在办学模式创新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