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2002 年1月~2007年10月采用西门子1250和PHILIPS-ALLURA12血管造影机行Seldinger's法支气管动脉造影及其介入栓塞(出血动脉)治疗慢性咯血或大咯血(300ml/日)病人38例,其中肺结核8例,支气管扩张症咯血10例,肺癌15例,血管畸形4例,肺段隔离症1例。其中男23例,女15例。慢性咯血者13例,大咯血者25例。所有病例均经过X线片、CT及支气管镜等检查确诊。
术前完善各种检查,确定病变位置。
介入治疗操作:常规双腹股沟股动脉区域消毒铺单。穿刺侧股动脉周围局部麻醉。一般行右股动脉seldinger's方法穿刺成功后置入5-6F鞘组。于鞘组送入5F猪尾巴管行主动脉弓造影。再用肺动脉导管即“MIK”管、“4F-C”管或“RH”管行支气管动脉造影,DSA血管表现:病变血管增粗、纡曲、扩张、小血管增多、小动脉瘤,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和肺静脉间交通等,并可能出现静脉早显。一般来说,动脉瘤和支气管动脉与肺A-V的大量分流对出血灶有重要的定位意义。有活动性出血时可见造影剂外溢出肺泡腔或支气管腔经久不散。还应注意支气管动脉是否与脊髓前动脉分支相通、是否多支参与病变等。肺尖部病变注意是否有锁骨下动脉、肋间动脉参与供血。明确出血血管部位后,尽量将导管头楔入支气管动脉反复“冒烟”证实无返流及无脊髓动脉显影后方可经导管PVA颗粒与少量造影剂混合缓慢注入进行栓塞治疗即采用PVA颗粒低压流控法注入。注入过程中应慎防栓子反流,栓塞程度为大部分病理血管不显影为准,切记过度栓塞,对于栓塞后出血复发的病例,在排除肺动脉或异位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出血后可用PVA颗粒栓塞。
结 果
38例咯血病人经过介入栓塞右上支气管动脉,右上 15支,右下 5支,左上 8支,左下9 支。单纯供血动脉一支即左下肺段隔离症1例。其中对于少数支气管动脉栓塞后再管化或形成侧支循环而复发的患者再次进行栓塞止血。经过介入治疗即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后于术后咯血症状立即消失17例,10例术后出血明顯减少、第2天咯血停止,8例术后出血较介入治疗前明显减少、经过1周的观察治疗出血停止。3例支扩咯血病人第1次栓塞7天后再次出血,经第2次对其他出血血管栓塞后出院观察。本组支气管动脉一次性栓塞治疗肺部慢性咯血(贫血)及大咯血病人有效率92%。
讨 论
反复咯血大咯血是危及患者生命的临床急症之一,介入栓塞支气管动脉治疗各种肺部咯血的病人,大多数为反复数次临床住院止血抗感染治疗效果不满意,超选择造影插管确认出血动脉,使导管尖固定于靶血管开口,最好插入靶血管内1cm以上。由于支气管动脉变异复杂,文献报道为63.66%~86.7%[1]。插管成功率为右支气管约90%,左支气管约80%[2]。必要时使用SP管,注射造影剂时术者要反复体会无返流时所用压力和注速,在注射栓塞剂PVA颗粒时用相同压力和注速。电视监视下进行栓塞,发现返流时马上回抽至注射器内,并重新超选择插管固定[2]。发现与脊髓动脉共干时应超过其开口防止脊髓损伤,这说明并发症与造影剂的选择及栓塞方法密切相关[3]。异位栓塞大多与操作有关,多因导管过粗或导管头未牢固楔入支气管动脉和注射压力过大过快,致使栓塞剂逆流进入其他动脉,造成非靶血管栓塞。栓塞后病人保持吸氧,控制病人咳嗽使用药物防止栓塞剂因支气管动脉压力升高反流入主动脉或其他异位血管。治疗过程中咳血较多病人,侧头位防止气管阻塞,必要时使用吸痰器抽吸口中血块。对于少数支气管动脉栓塞后再管化或形成侧支循环而复发的患者,是否可以再次栓塞止血以及PVA颗粒栓塞的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大宗病例证实。
参考文献
1 于红,李惠民,等.右肋间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解剖分析.中国计算机成像杂志,2005,11(1):35-38.
2 单鸿,罗鹏飞,李彦豪,等.临床介入诊疗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77-81,183-186.
3 吴良浩.肺咯血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后复发原因分析.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17(5):372-374.
2002 年1月~2007年10月采用西门子1250和PHILIPS-ALLURA12血管造影机行Seldinger's法支气管动脉造影及其介入栓塞(出血动脉)治疗慢性咯血或大咯血(300ml/日)病人38例,其中肺结核8例,支气管扩张症咯血10例,肺癌15例,血管畸形4例,肺段隔离症1例。其中男23例,女15例。慢性咯血者13例,大咯血者25例。所有病例均经过X线片、CT及支气管镜等检查确诊。
术前完善各种检查,确定病变位置。
介入治疗操作:常规双腹股沟股动脉区域消毒铺单。穿刺侧股动脉周围局部麻醉。一般行右股动脉seldinger's方法穿刺成功后置入5-6F鞘组。于鞘组送入5F猪尾巴管行主动脉弓造影。再用肺动脉导管即“MIK”管、“4F-C”管或“RH”管行支气管动脉造影,DSA血管表现:病变血管增粗、纡曲、扩张、小血管增多、小动脉瘤,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和肺静脉间交通等,并可能出现静脉早显。一般来说,动脉瘤和支气管动脉与肺A-V的大量分流对出血灶有重要的定位意义。有活动性出血时可见造影剂外溢出肺泡腔或支气管腔经久不散。还应注意支气管动脉是否与脊髓前动脉分支相通、是否多支参与病变等。肺尖部病变注意是否有锁骨下动脉、肋间动脉参与供血。明确出血血管部位后,尽量将导管头楔入支气管动脉反复“冒烟”证实无返流及无脊髓动脉显影后方可经导管PVA颗粒与少量造影剂混合缓慢注入进行栓塞治疗即采用PVA颗粒低压流控法注入。注入过程中应慎防栓子反流,栓塞程度为大部分病理血管不显影为准,切记过度栓塞,对于栓塞后出血复发的病例,在排除肺动脉或异位支气管动脉(肋间动脉)出血后可用PVA颗粒栓塞。
结 果
38例咯血病人经过介入栓塞右上支气管动脉,右上 15支,右下 5支,左上 8支,左下9 支。单纯供血动脉一支即左下肺段隔离症1例。其中对于少数支气管动脉栓塞后再管化或形成侧支循环而复发的患者再次进行栓塞止血。经过介入治疗即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后于术后咯血症状立即消失17例,10例术后出血明顯减少、第2天咯血停止,8例术后出血较介入治疗前明显减少、经过1周的观察治疗出血停止。3例支扩咯血病人第1次栓塞7天后再次出血,经第2次对其他出血血管栓塞后出院观察。本组支气管动脉一次性栓塞治疗肺部慢性咯血(贫血)及大咯血病人有效率92%。
讨 论
反复咯血大咯血是危及患者生命的临床急症之一,介入栓塞支气管动脉治疗各种肺部咯血的病人,大多数为反复数次临床住院止血抗感染治疗效果不满意,超选择造影插管确认出血动脉,使导管尖固定于靶血管开口,最好插入靶血管内1cm以上。由于支气管动脉变异复杂,文献报道为63.66%~86.7%[1]。插管成功率为右支气管约90%,左支气管约80%[2]。必要时使用SP管,注射造影剂时术者要反复体会无返流时所用压力和注速,在注射栓塞剂PVA颗粒时用相同压力和注速。电视监视下进行栓塞,发现返流时马上回抽至注射器内,并重新超选择插管固定[2]。发现与脊髓动脉共干时应超过其开口防止脊髓损伤,这说明并发症与造影剂的选择及栓塞方法密切相关[3]。异位栓塞大多与操作有关,多因导管过粗或导管头未牢固楔入支气管动脉和注射压力过大过快,致使栓塞剂逆流进入其他动脉,造成非靶血管栓塞。栓塞后病人保持吸氧,控制病人咳嗽使用药物防止栓塞剂因支气管动脉压力升高反流入主动脉或其他异位血管。治疗过程中咳血较多病人,侧头位防止气管阻塞,必要时使用吸痰器抽吸口中血块。对于少数支气管动脉栓塞后再管化或形成侧支循环而复发的患者,是否可以再次栓塞止血以及PVA颗粒栓塞的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大宗病例证实。
参考文献
1 于红,李惠民,等.右肋间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解剖分析.中国计算机成像杂志,2005,11(1):35-38.
2 单鸿,罗鹏飞,李彦豪,等.临床介入诊疗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77-81,183-186.
3 吴良浩.肺咯血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后复发原因分析.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17(5):372-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