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见 看见 听见》
作 者:阮义忠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偶然在苏州诚品书店里遇见,一眼被吸引,是因为它的封面:一列正远行的火车车窗里,一位少年半探出头,清澈双眼回望来路,似有无限沉思。与照片相对应的,是竖向排列的三个词语:想见,看见,听见,正是书名。这本摄影随笔集的作者,是被称为“摄影教父”的台湾摄影大师阮义忠。翻到封底,是作者对书名的解释:“我特别注重‘见’,我认为那不只是视觉,而是一种触感,它是具体的,会反弹,有温度,有形状,有量体,是一种几乎等于烙印的存在。若是想、看、听,而没有见,就等于生命不曾与外在有过接触。”
心灵瞬间就被这些话语敲打出了回声。
海伦·凯勒曾感叹,“那些耳聪目明的正常人从来不好好地去利用他们的这些天赋,他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翻读这本书,让人惊觉,原来,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真是那般倦怠,对待纷繁世界漫不经心,我们常常忽略了平凡事物里的诸多乐趣,也忘记了挖掘平凡生命里的无限深意。
书分为三部分,“想见”、“看见”和“听见”。第一部分是我最喜欢的,童年故事,成长印迹,性情文字,真实地勾画出作者心灵逐渐丰盈的图谱。出生于偏远乡村的他,曾深深怨怒自己“不幸”的身世,曾诅咒那片贫瘠的土地,一心想着如何逃离,当他开始用画笔和文字描绘世界,选择的也多是所谓“阳春白雪”的艺术世界。是摄影使他苏醒,是相机观景窗看出去的那群人与那片土地,让他发觉自己成长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把童稚时代的怨恨化为了挚爱。人,总是在不断的渴望逃离和逃离中回望来路,并逐渐找到自己的方向。也许,正是这种独特的认识、深沉的爱加上摄影的天赋,才使得他成为一代摄影教父。而这样的剖析,教会我们的已经不是技术,而是让我们也懂得要把目光踏实地落到生活之中,理性地去探寻真相,体味意义。当然,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摄影大师,我们甚至也无法常常背着相机四处溜达,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这个世界最好的镜头——眼睛。学会用镜头的方式观察,才可以更好地看见我们自身和这个世界的连接点在哪儿,并在触动处按下快门,永远留存于心灵的底片。
“看见”和“听见”这两个部分,介绍了一些与摄影有关的特别人物。前者是作者摄影生涯中结识的一些特立独行的摄影人,他们的摄影风格和人生虽然各有不同,但无一不是个性鲜明,作品和人生互为交融,汇成一帧帧简约的人物传记照。这些人我以前闻所未闻,但是读完却很庆幸自己能在文字里结识他们。这种感觉,就像看完一部好电影,心潮起伏,为电影里的某个人物、某些情节,而倍感世界的美好温暖。后者“听见”部分,是作者仰慕的一些大师级人物,如享誉国际新闻摄影界的战地摄影记者唐·麦库林,作者为他拟的题目是“黑暗报告,良知之光”,称他的影像有如黑暗报告,称他那深刻反省的文字,就仿佛是在行过黑暗时所发出的良知之光……阅读这个板块,就好像是无意中得到了一张珍贵的阅读地图,只想沿着作者的思路,满怀惊喜,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欣赏下去。这里,不仅有难以言说的摄影之道,更有人性的独特光辉。
这本书文字干净,去除了表达上的繁文缛节,抓住了心灵和这个世界之间相契合时稍纵即逝的那丝灵光,足以直抵我们的内心。喜欢这本书,想把这本书介绍给爱拍照和不爱拍照的人,介绍给所有爱着这个世界的人,因为,这本书的真正用意,是为了告诉我们如何看见犹如空气一般存在的生活本身,并感受它的意义所在,也在暗示我们如何寻找到自己的方式,认真地和这个美丽世界打个招呼。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
作 者:阮义忠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偶然在苏州诚品书店里遇见,一眼被吸引,是因为它的封面:一列正远行的火车车窗里,一位少年半探出头,清澈双眼回望来路,似有无限沉思。与照片相对应的,是竖向排列的三个词语:想见,看见,听见,正是书名。这本摄影随笔集的作者,是被称为“摄影教父”的台湾摄影大师阮义忠。翻到封底,是作者对书名的解释:“我特别注重‘见’,我认为那不只是视觉,而是一种触感,它是具体的,会反弹,有温度,有形状,有量体,是一种几乎等于烙印的存在。若是想、看、听,而没有见,就等于生命不曾与外在有过接触。”
心灵瞬间就被这些话语敲打出了回声。
海伦·凯勒曾感叹,“那些耳聪目明的正常人从来不好好地去利用他们的这些天赋,他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翻读这本书,让人惊觉,原来,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真是那般倦怠,对待纷繁世界漫不经心,我们常常忽略了平凡事物里的诸多乐趣,也忘记了挖掘平凡生命里的无限深意。
书分为三部分,“想见”、“看见”和“听见”。第一部分是我最喜欢的,童年故事,成长印迹,性情文字,真实地勾画出作者心灵逐渐丰盈的图谱。出生于偏远乡村的他,曾深深怨怒自己“不幸”的身世,曾诅咒那片贫瘠的土地,一心想着如何逃离,当他开始用画笔和文字描绘世界,选择的也多是所谓“阳春白雪”的艺术世界。是摄影使他苏醒,是相机观景窗看出去的那群人与那片土地,让他发觉自己成长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把童稚时代的怨恨化为了挚爱。人,总是在不断的渴望逃离和逃离中回望来路,并逐渐找到自己的方向。也许,正是这种独特的认识、深沉的爱加上摄影的天赋,才使得他成为一代摄影教父。而这样的剖析,教会我们的已经不是技术,而是让我们也懂得要把目光踏实地落到生活之中,理性地去探寻真相,体味意义。当然,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摄影大师,我们甚至也无法常常背着相机四处溜达,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这个世界最好的镜头——眼睛。学会用镜头的方式观察,才可以更好地看见我们自身和这个世界的连接点在哪儿,并在触动处按下快门,永远留存于心灵的底片。
“看见”和“听见”这两个部分,介绍了一些与摄影有关的特别人物。前者是作者摄影生涯中结识的一些特立独行的摄影人,他们的摄影风格和人生虽然各有不同,但无一不是个性鲜明,作品和人生互为交融,汇成一帧帧简约的人物传记照。这些人我以前闻所未闻,但是读完却很庆幸自己能在文字里结识他们。这种感觉,就像看完一部好电影,心潮起伏,为电影里的某个人物、某些情节,而倍感世界的美好温暖。后者“听见”部分,是作者仰慕的一些大师级人物,如享誉国际新闻摄影界的战地摄影记者唐·麦库林,作者为他拟的题目是“黑暗报告,良知之光”,称他的影像有如黑暗报告,称他那深刻反省的文字,就仿佛是在行过黑暗时所发出的良知之光……阅读这个板块,就好像是无意中得到了一张珍贵的阅读地图,只想沿着作者的思路,满怀惊喜,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欣赏下去。这里,不仅有难以言说的摄影之道,更有人性的独特光辉。
这本书文字干净,去除了表达上的繁文缛节,抓住了心灵和这个世界之间相契合时稍纵即逝的那丝灵光,足以直抵我们的内心。喜欢这本书,想把这本书介绍给爱拍照和不爱拍照的人,介绍给所有爱着这个世界的人,因为,这本书的真正用意,是为了告诉我们如何看见犹如空气一般存在的生活本身,并感受它的意义所在,也在暗示我们如何寻找到自己的方式,认真地和这个美丽世界打个招呼。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