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曹雪芹由一首《顽石偈》作为序诗写起,冯骥才先生在看完贺兰山岩画后,内心颇有感触,特意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八字。一块石头,何以能屡屡受到这些文学大师们的青睐,在艺术领域里留下自己的语言呢?古人语:石以砥焉,化钝为利。那么,今人的答案又是什么呢?
顾建全,别名箫石,南阳西峡县人,1997年毕业于郑州大学,2003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现为河南省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画院特聘书画家,郑州大学客座教授。他擅书法和篆刻,兼习山水和花鸟,书画和篆刻作品被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奥林匹克艺术馆收藏。出版有《顾箫石印集》、《刀屑与朱痕上、下》,艺术专题在河南电视台和郑州电视台播出,书法和篆刻作品在《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中国书画》等专业报刊发表。对于一块石头何以能得到那么多艺术大家们的青睐这样的疑问,顾建全先生微微一笑,潇洒而沉稳的神态间一股书卷的清雅之风袭来。是啊,能有这样气息的人,必定走过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艺术之路。
一、印誉八方
精研印学志向高,
刀发石破如电飙。
篆刻桂冠谁摘取?
箫石中原“第一刀”。
顾建全先生既以篆刻为生,也以篆刻为艺术进步的载体,在金石的方寸之间探索着自己的艺术之路。著名评论家西中文先生说:“健全的篆刻作品无论是参赛或者交流,抑或送朋友,创作从不马虎,从印面到边款,都做得一丝不苟。”2002年他的篆刻作品入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览”,“中国国际科技文化成果博览会书画展”并获金奖,“西泠印社三届国际书法篆刻展”并获二等奖。2003年篆刻作品入展第一届“羲之奖”并获青年组银奖,“西泠印社百年社庆展”。2004年入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并获“全国奖”,“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邓小平诞辰百年展”,“西泠印社第五届篆刻评展”,“七十年代书家作品大展”。2005年入展“全国第五届篆刻展”,“西泠印社首届中国印大展”。2006年篆刻作品入展建党八十五周年展。2007年篆刻作品入展全国九届书法篆刻展等。2008年作品入展走进奥运千人千作大展,并被奥运村永久收藏。2009年篆刻作品入展“中国名家系统工程,千人千作展”。2010年书法作品入展第三届扇面展,篆刻作品入展“中国名家系统工程,五百人展”并被中国文字博物馆永久收藏,西泠印社第七届篆刻评展等。2012年书法篆刻作品获“墨舞神州全国电视大赛”二等奖。2013年获“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全能奖”。一年一个脚印,年年上新阶。著名篆刻家李刚田先生在评价时说:“他能冷静对待时尚,做到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他学而不泥古,贯通融汇而生新意,专注而不封闭,能广收约取,转益多师。他的印古雅清健,使刀运笔,‘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自能得游刃恢恢之妙。”
无论是先秦古玺印,还是秦汉印风,抑或是明清的流派印,顾建全先生都能游刃有余,他的篆法、刀法、章法皆有出处,所以上门求印的人很多。在他的《刀屑与朱痕上、下》篆刻集中,也收录有许多名人印,他自在那块顽石间,完成了自己的艺术理想和生活追求。关于篆刻,我国历来都有众多的观点:“印外求印”、“书从印出”、“印从书出”、“文以养印”等,这么多的观点无非是说篆刻的艰难和不易,顾建全先生的印师古而不泥古,无论是线条还是字法结构亦或是布白,处处可见他沉稳严谨的性格和他对艺术深深独到的理解。顾建全先生在书法的兴趣与练习中学得了篆刻的章法气象之美,又在水墨画的浓淡间习得了篆刻的气韵之美,更在诗书的涵养中熏陶出了自己对墨法之美的感悟。顾建全先生说艺术之路很漫长,如果说现在还取得了一点成就的话,那都是在家人的支持、老师们的教导下取得的,应该感谢家人和老师们的付出,未来还是要多读书,多读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籍,让自己的艺术思想更加丰富,艺术作品更加有影响力。
二、诗韵流长
写诗抒怀著文章,
学无止境在路上。
诗情才艺增文韵,
承古图新铸辉煌。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有人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还有人说,艺术源于生活而低于生活。其实,无论艺术是高于生活还是低于生活,首先得有生活,没有了生活之美,缺乏生活之趣,终究成不了艺术吧!我们一直说诗歌是最早的艺术载体,那最早的诗歌不是《诗经》吗?而《诗经》不就是人们在劳作的过程中,为了劳作的更愉快而创造出来的吗?!可见艺术和生活其实是一体的,若想艺术之路走得更长远,就得学会生活。
顾建全先生写有《三亚有约》30首,是他和家人去三亚度假时所写。三亚有风景迷人的海滨风光,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浓郁多彩的民族风情。在北国风光还是皑皑白雪的时候,它就已经是海风和畅、暖意融融的盛夏了!这个时候陪着家人去度假,吹海风吃海鲜,晒着日光浴,将北国的寒意和冷风抛在脑后,惬意中悠游自在的信步闲游,算不算会生活?顾建全先生陪家人在三亚度假时所写得诗歌和仄押韵,朗朗上口,于平白直叙间抒发所见所思,又在婉转清扬中挥毫对人生的感悟和生活的哲理。“水暖滩平沙细白,椰风海韵久徘徊。人人关圣天公赐,黄发垂髫欲再来。”读来似也让观者感受到了三亚细细的白沙和怡人的海风,还有暖暖的阳光和让阳光晒过后游人红红的脸。那就怕了这阳光,从此不再来了吗?不,黄发垂髫欲再来。顾建全先生亦在《三亚有约》的组诗前有引言:“2012年春节有三亚一行,散记小诗一组,以待将来回忆作引,与同行数人一起领略南海风情,思接千载,意飘云外,乐在其中。是记之。”
顾建全先生是在享受生活的过程中不忘寻找艺术的灵感,也在艺术的灵感中寻到了生活的真谛。寓教于乐,寓玩于艺,寓艺于志,在一片澄明的心境间任庭前花开花落,看天外云卷云舒,就像他诗里写的那样:“碌碌无为忙中守,亦能忘我放心游。好山好水看不尽,不惑依依顺水流。”诗歌一直都是文人墨客们抒情表志的载体,也是书法家们练字磨志最常见的艺术形式,顾建全先生亦在诗歌的深邃中将自己的艺术思想体系逐渐完善起来,以敏锐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思考人生和艺术之路的走向。“向古人学习,向自然学习,艺术无境,攀登不停。”顾建全先生如是说。
三、书学有成
真草篆隶勇登攀,
去俗入微写新篇。
诗书画印鸿鹄志,
印石馆里搏云天。
众所周知,中国文字是从象形符号开始的,最初人们只是描画一些所见之物的外形形象,也就是象形文字。文字作为艺术而存在,也是在很久以后了,而将个人的心性融入书法当中则又在之后。心性从何而来?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而来,烙印有无比鲜明的成长的痕迹。
拜赏顾建全先生的书法,深感其用功之深,每一字的横、竖、撇、捺、点皆有浓浓的书味在里面,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顾建全先生出身中医世家,小学三年级起就被父亲逼着背中医药性赋。然而父亲对顾建全先生在中医方面的培养却没有让他生发出自己的兴趣,相反他对父亲在中药柜上用毛笔写得中药名字甚是感兴趣,“三七、黄连、白术、当归……”一个一个中规中矩的小楷文字就像是伊甸园中苹果树上的苹果,而顾建全先生终于没有遏制住自己的好奇心,由此开启了他的书法之路。也许自知没有按照父亲要求的道路去成长,顾建全先生在书法方面所下的功夫就格外的多。初中时起,就开始临摹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祭侄稿》等,颜体的雄强圆厚、庄严雄浑对他的书法风格影响很大。及至到了高中的时候,在全校统一安排毛笔课的情况下,顾建全先生用篆书书写的《黄土高坡》,在同学们的作业本上只有老师圈点的一个或者两个红字的情况下,他的作业本上就基本都是写得好的红圈了。后来,又临摹魏晋的《兰亭集序》、《曹全碑》、《毛公鼎》等,对书法的研究日益渐深,创作书法作品的功力也是日益深厚。2000年他的书法作品既入展“首届高校联展”并获一等奖。
顾建全先生有一幅行书作品:小叩孤山谒前贤,鲜有大师步印壇。古木参差鸟说甚,浙桂飘香年复年。这是顾建全先生在杭州西湖游览后有感而发的自作诗,这里不论诗句写得好坏,单是这幅行书作品,浓淡顿挫、抑扬转折,皆是法度森严,笔墨生香。“小”字起首,统领全篇,干脆利落,一顿一点一捺笔酣墨饱,又印照“小”字本意,小而玲珑,有潇洒自得、不争不忿、无为而治的悠然之感。再往下的字字皆是由“小”引发出来的文字渴泉,叮叮咚咚欢快地流淌而出,给观者一种小溪流水似的欢快和心旷神怡之感!纵观整幅作品,墨香古意体,留白自在魂。清雅悠然在,南山妙无双!
高中的时候,有一次顾建全先生得了一笔零花钱,别的小伙伴都拿着买糖或者买玩具,而顾建全先生则几乎用了全部的钱跑到供销社里买了一方早已看上多日都因无钱购买而作罢的青田石头,它既不能吃也不是什么新奇的玩意,就有熟悉而不明就里的小伙伴们嘲笑他“傻瓜”。对于这么一个不雅的封号,顾建全先生并不在意,更别提生气了,他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那块石头上,乐呵呵地走到一边已经在青田石上学着篆刻了。当然这个时候的“刻”还不能称之为“篆刻”,只是小孩子家觉得好玩罢了。不过就是这样的一方青田石,先书后刻,刻来刻去直到它再也刻不下任何东西,倒也让顾建全先生饱尝一把篆刻的乐趣!这种乐趣是建立在对书法有一定的了解基础之上的,是对书法这棵参天大树生发出来的新枝的有益探索。书法是一种博大精深的艺术形式,它需要热爱它的人用毕生的时间去探索,去颖悟,去创作、去建树,从而让这门艺术更加熠熠生辉,经久不衰!而顾建全先生在书法的热爱之上又找到了那块金石上的乐趣,开启了自己的篆刻之路!
四、画笔增辉
国画入手拜名家,
装点江山学无涯。
一朝悟得黄金律,
四艺皆能出大家。
水墨画,又称“中国画”,在古时也称为丹青,是以毛笔、墨、国画颜料等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有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之分,技法有工笔和写意两种,以“笔墨”为精神内核,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哲学思想,有“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的内在要求,强调以小见大,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无声胜有声的艺术至境,其重神似不重形似,重意境不重技法的艺术创作理念为中国画的精髓。
顾建全先生开始绘画的时间较书法来说较晚,但他对中国传统画的艺术精髓把握得很准。他师从著名画家范阳老师,所创作的国画清新典雅,欢快自然,沁人心脾间让观者感悟出艺术的魅力和自然的力量。从花鸟入手,再到山水,这一路走来水墨的氤氲气韵,在宣纸与笔墨的黑白之间渐渐升腾,花香鸟语、怡情怡心,山川河流、托物言志,继而成为整幅绘画作品内涵的格调和品性!顾建全先生有一幅《高秋图》的山水画,群山重叠,远山高耸,中有河流穿过,是北方那种浩浩荡荡奔腾而过的大河,气势自然是南方那种温婉的小溪所不能比拟的,而整幅作品看起来也是波澜壮阔,雄浑洒脱,颇有“看尽世间兴亡时,我自悠然不与同”的淡然和豪迈!
“四十岁规划,五十岁规划,六十岁规划”,顾建全先生说为了民族的复兴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都有五年计划,十年计划,一百年计划等。那么,作为国民中的一员,在国家一步一步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中,自己也不能落后,得紧跟上国家发展的脚步,制定出自己的计划。而绘画,就是顾建全先生在六十岁规划时所要做的事情,即顾建全先生要在六十岁时开个人画展。这是对艺术的挚爱,也是对艺术传承的贡献!“中国梦”不是与己无关,别人的梦,而是实现自己的梦,就是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力量的中国人。
“诗、书、画、印”向来都是传统文人墨客们同理兼修的“四全”,顾建全在诗、书、画方面所取得艺术经验和体会必然会对他的篆刻艺术产生事半功倍的影响。事实上顾建全先生在篆刻方面的成就目前已超过了其他三个艺术造诣。早在他还在高中阶段起,在那块青田石上,他就已经开启了自己的篆刻之路,在郑州大学读书的时候,郑州大学艺术协会让他对篆刻有了进一步专业的了解,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学习历程则让他真正遨游在篆刻这片艺术的海洋之中,由此一块小小的石头又在顾建全先生的手中具有了别样的风采。四艺于身,四艺皆能,顾建全先生承古出新,锐意进取,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他的“大艺术家”之梦迈进。我们期待,一颗艺术新星在中原大地上冉冉升起,温暖自己,照亮别人,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