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经济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现实收入分配的差异过大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不良影响,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构建和谐的分配关系,才能确保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关键词] 收入分配 分化 调整 社会和谐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论导向矫正了平均主义的低效,而随之出现的两极分化对社会和谐发展形成了新的影响。
一、当前收入分配差异的现状分析
“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因此,收入分配不合理必然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由于我国自然及历史情况复杂,现实收入分配存在着较大差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城乡收入差距相对过大
学术界一般认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在1.5倍~2倍的范围是合理的区间,以这个标准衡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当严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78年为2.36∶1,1985年减为1.85∶1,1990年升为2.2∶1,2002年扩大到3.5∶1,2003年、2004年分别为3.23∶1和3.21∶1,2005年、2006年分别为3.23∶1和3.28∶1。如果加上城镇居民的相关社会福利和农民过重各种税费,据有关专家估计,差距已达6倍以上。
2.地区收入差距过大
2003年最高收入的上海是最低收入宁夏的2.28倍。从人均GDP角度看,东部与西部的比例2003年达到2.52倍。省际差距更大,如浙江省是贵州省人均GDP的5.6倍。从财政收入水平看,东部地区平均每个镇财政收入2832万元,西部地区平均每个镇财政收入只有477万元。
3.不同行业的职工收入差距过大
2003年职工平均工资,农、林牧渔业职工不到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的50%;只占航空运输业的19%、证券业的15%。1978年~2003年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21.83倍,金融及保险业增长了35.81倍,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增长了29.85倍,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增长了22.72倍;而农、林、牧、渔业只增长了13.83倍。
4.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过大
按国际标准,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超过0.4是处于比较严重的警戒状态,达到0.6则属社会动乱随时发生的危险状态。2004年我国基尼系数已超过警戒线达到0.465。此外,财富积累的“马太效应”正逐步显现。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4年,收入最高的10%家庭的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接近一半,收入最低的10%家庭的财产比重只有1%左右。这两个数据已经大大超越了30%的富人占有70%的社会财富及70%的穷人仅占30%的社会财富的帕累托原则。
二、构建和谐分配关系的现实选择
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因子,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着力缩小这一差距。
1. 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构建城乡居民之间的和谐
(1)加大支农投入力度。2006年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也主要用于农村,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2)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规范涉农收费管理。(3)继续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4)坚决遏制土地征收对农民的侵害,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5)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土地制度、金融制度等,以制度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2.积极构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发展之间的和谐
西部支持东部先发展,东部带动西部大发展是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大局”的发展战略,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缩小地区差距既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也离不开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因此,既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基础性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保障中西部地区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基本权利。
3.加强和改善国有单位收入分配的调控和管理
首先,进一步加强对垄断企业工资收入的管理监督和总量调控,清理和规范企业各种不合理收入。其次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三是加大对居民收入的税收调节力度以及完善个人收入监测办法,进一步推进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4.调控个人收入分配
运用个人所得税、遗产赠予税、物业税、存款利息税、消费税等个人收入税收来限制过高收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帮助城市特殊困难家庭解决就医看病、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继续开展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扶危解困工作。
总之,没有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就没有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不能构建和谐社会。为此,一方面要坚持发展,另一方面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建设的成果,使社会逐步走向和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2页
[2]财经资讯视野周刊2007~1~25载,中国统计局发布,2006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96元,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587元
[3]赵全厚马洪范:和谐社会下的收入分配调整及财税对策,《中国金融》,2005年第5期
[4]文中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6)》有关资料计算
[5]牛根颖刘强:促进公平分配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发展观察》,2005年2月号
[6]景权:构建和谐社会.确保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老年人》,2005年第4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 收入分配 分化 调整 社会和谐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论导向矫正了平均主义的低效,而随之出现的两极分化对社会和谐发展形成了新的影响。
一、当前收入分配差异的现状分析
“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因此,收入分配不合理必然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由于我国自然及历史情况复杂,现实收入分配存在着较大差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城乡收入差距相对过大
学术界一般认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在1.5倍~2倍的范围是合理的区间,以这个标准衡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当严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78年为2.36∶1,1985年减为1.85∶1,1990年升为2.2∶1,2002年扩大到3.5∶1,2003年、2004年分别为3.23∶1和3.21∶1,2005年、2006年分别为3.23∶1和3.28∶1。如果加上城镇居民的相关社会福利和农民过重各种税费,据有关专家估计,差距已达6倍以上。
2.地区收入差距过大
2003年最高收入的上海是最低收入宁夏的2.28倍。从人均GDP角度看,东部与西部的比例2003年达到2.52倍。省际差距更大,如浙江省是贵州省人均GDP的5.6倍。从财政收入水平看,东部地区平均每个镇财政收入2832万元,西部地区平均每个镇财政收入只有477万元。
3.不同行业的职工收入差距过大
2003年职工平均工资,农、林牧渔业职工不到全国职工平均工资的50%;只占航空运输业的19%、证券业的15%。1978年~2003年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21.83倍,金融及保险业增长了35.81倍,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增长了29.85倍,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增长了22.72倍;而农、林、牧、渔业只增长了13.83倍。
4.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过大
按国际标准,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超过0.4是处于比较严重的警戒状态,达到0.6则属社会动乱随时发生的危险状态。2004年我国基尼系数已超过警戒线达到0.465。此外,财富积累的“马太效应”正逐步显现。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4年,收入最高的10%家庭的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的比重接近一半,收入最低的10%家庭的财产比重只有1%左右。这两个数据已经大大超越了30%的富人占有70%的社会财富及70%的穷人仅占30%的社会财富的帕累托原则。
二、构建和谐分配关系的现实选择
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因子,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着力缩小这一差距。
1. 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构建城乡居民之间的和谐
(1)加大支农投入力度。2006年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也主要用于农村,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2)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规范涉农收费管理。(3)继续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4)坚决遏制土地征收对农民的侵害,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5)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土地制度、金融制度等,以制度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2.积极构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发展之间的和谐
西部支持东部先发展,东部带动西部大发展是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大局”的发展战略,其意义是非常深远的。缩小地区差距既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也离不开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因此,既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基础性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保障中西部地区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基本权利。
3.加强和改善国有单位收入分配的调控和管理
首先,进一步加强对垄断企业工资收入的管理监督和总量调控,清理和规范企业各种不合理收入。其次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三是加大对居民收入的税收调节力度以及完善个人收入监测办法,进一步推进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4.调控个人收入分配
运用个人所得税、遗产赠予税、物业税、存款利息税、消费税等个人收入税收来限制过高收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帮助城市特殊困难家庭解决就医看病、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继续开展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扶危解困工作。
总之,没有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就没有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不能构建和谐社会。为此,一方面要坚持发展,另一方面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建设的成果,使社会逐步走向和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2页
[2]财经资讯视野周刊2007~1~25载,中国统计局发布,2006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96元,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587元
[3]赵全厚马洪范:和谐社会下的收入分配调整及财税对策,《中国金融》,2005年第5期
[4]文中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6)》有关资料计算
[5]牛根颖刘强:促进公平分配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发展观察》,2005年2月号
[6]景权:构建和谐社会.确保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老年人》,2005年第4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