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党的执政基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为了坚持、完善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基
中图分类号 D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9)23-0042-02
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党的执政基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年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提出党从严管党的最新要求是着力把握“党的建设科学化”,这成为全会的最大亮点之一。为了坚持、完善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一、加强党执政的经济基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长期以来,我们虽然在思想上和实践中重视了经济的发展,但我们所理解的经济发展往往过于简单,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和谐性。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全面指出了我国现阶段经济基础不和谐所导致的种种问题,十分深刻地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基础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为今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首先,要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并解决政府职能现存的严重越位、缺位、错位问题。其次,要加快市场体系的建设,特别是要素价格改革。目前我国商品市场基本已建立起来,下一步,改革的侧重点要转到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上,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力以及其他各种资源市场建设。再次,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妥善处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关系。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互相竞争、共同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要以交换为基础,交换又要以不同产权主体的存在为前提。所以公有制内部和公有制之间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交换,也就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这样非公有制经济就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公有制经济要使自己不为非公有制经济所排斥,并且不断巩固和强化自己的地位,就要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迫使自己加快改革和发展,最终使整个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目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重点,应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改革,特别是垄断性行业改革。对它们的改革要推行运营环境商业化、市场竞争公平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监管科学化;最后,要推进财税、金融等宏观体制的改革,包括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完善资源税,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健全政府金融宏观调控体制、金融监管体制和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等。
二、扩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构建和谐社会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社会上还存在着一系列不和谐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居民收入增长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面对社会发展的新问题,党今后工作的重点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增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第一,注重社会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从偏重于解决温饱问题、偏重于沿海地区发展、偏重于经济建设的发展观,转变到更全面、更高层次、更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观,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二,构建社会管理机制。在当今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多元化的环境下,政府首先要做的是为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提供制度平台。在建立各类社会管理机制方面,各级政府既要尽职尽责地履行政府职能,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又要权衡各种政策工具的成本,充分鼓励扶持各种社会自治性机制包括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解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发挥作用,从而形成社会管理的新局面。在社会管理中要尊重民意,发扬民主。要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个体与集体、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方面的关系。
第三,建立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社会保障将对个人收入差距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要依法逐步建立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竞争公平、资源开放的劳动就业保障体系,尽可能使每个人平等享有提升自己竞争能力和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要进一步改革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低水平、广覆盖、有弹性、惠及全体人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广大居民的安全预期,使那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能得到保障。
第四,协调好党群关系。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是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如果失去群众基础,党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执政地位的巩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社会阶层。这些变化对党的群众基础既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在这种形势下,我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夯实和扩大自身的群众基础。注重整合社会利益,调整利益分配原则,实现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效率和公平并重”转变;健全畅通利益表达机制。使更多群众有表达利益诉求的机会和平台;完善规范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强再分配的有效调节作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立健全利益矛盾的预警和化解机制。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利益问题;多管齐下,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在社会新阶层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提高他们对党的认同感:积极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党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铲除腐败毒瘤,增进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和拥护。
三、改善党执政的自然生态基础,构建社会发展的生态文明
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支配下,人类奉行的是经济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结果是人类对自然界资源进行了近乎竭泽而渔式的掠夺性、粗放性的开发和超负荷的索取。这种开发和索取大大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以水资源为例,人类目前面临空前的水资源危机,全球大约97%以上是不适合人类饮用的海水,3%是淡水,由于绝大部分淡水存在于冰帽、冰川中,人类能直接利用的淡水,只占地球上储量的0.007%。我国可资利用的水资源也日益短缺,水资源缺乏和水域污染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总之,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生态不平衡等问题,都造成了社会的不和谐,为党的执政提出了自然生态挑战。2008年末到2009年初,包括安徽、河南等十几个省份遭遇到50年不遇的大旱,更要求党把包括水资源在内的环境保护、治理问题提到工作的首位。
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生态环境发生着某种联系,因此我党要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必须从多层次多角度来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确立一种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全社会自觉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政策手段,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着力解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创建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培养环境保护人才,通过积极地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切实保护好生态自然。
责任编辑 宁 静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基
中图分类号 D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9)23-0042-02
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党的执政基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年召开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提出党从严管党的最新要求是着力把握“党的建设科学化”,这成为全会的最大亮点之一。为了坚持、完善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一、加强党执政的经济基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长期以来,我们虽然在思想上和实践中重视了经济的发展,但我们所理解的经济发展往往过于简单,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和谐性。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全面指出了我国现阶段经济基础不和谐所导致的种种问题,十分深刻地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基础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为今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首先,要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并解决政府职能现存的严重越位、缺位、错位问题。其次,要加快市场体系的建设,特别是要素价格改革。目前我国商品市场基本已建立起来,下一步,改革的侧重点要转到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上,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力以及其他各种资源市场建设。再次,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妥善处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关系。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互相竞争、共同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要以交换为基础,交换又要以不同产权主体的存在为前提。所以公有制内部和公有制之间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交换,也就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这样非公有制经济就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公有制经济要使自己不为非公有制经济所排斥,并且不断巩固和强化自己的地位,就要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迫使自己加快改革和发展,最终使整个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目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重点,应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改革,特别是垄断性行业改革。对它们的改革要推行运营环境商业化、市场竞争公平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监管科学化;最后,要推进财税、金融等宏观体制的改革,包括全面推行增值税转型,完善资源税,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健全政府金融宏观调控体制、金融监管体制和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等。
二、扩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构建和谐社会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社会上还存在着一系列不和谐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居民收入增长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面对社会发展的新问题,党今后工作的重点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增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第一,注重社会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从偏重于解决温饱问题、偏重于沿海地区发展、偏重于经济建设的发展观,转变到更全面、更高层次、更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观,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二,构建社会管理机制。在当今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多元化的环境下,政府首先要做的是为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提供制度平台。在建立各类社会管理机制方面,各级政府既要尽职尽责地履行政府职能,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又要权衡各种政策工具的成本,充分鼓励扶持各种社会自治性机制包括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解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发挥作用,从而形成社会管理的新局面。在社会管理中要尊重民意,发扬民主。要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个体与集体、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方面的关系。
第三,建立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社会保障将对个人收入差距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要依法逐步建立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竞争公平、资源开放的劳动就业保障体系,尽可能使每个人平等享有提升自己竞争能力和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要进一步改革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低水平、广覆盖、有弹性、惠及全体人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广大居民的安全预期,使那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能得到保障。
第四,协调好党群关系。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是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如果失去群众基础,党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执政地位的巩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社会阶层。这些变化对党的群众基础既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在这种形势下,我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夯实和扩大自身的群众基础。注重整合社会利益,调整利益分配原则,实现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效率和公平并重”转变;健全畅通利益表达机制。使更多群众有表达利益诉求的机会和平台;完善规范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强再分配的有效调节作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立健全利益矛盾的预警和化解机制。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利益问题;多管齐下,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在社会新阶层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提高他们对党的认同感:积极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党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铲除腐败毒瘤,增进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和拥护。
三、改善党执政的自然生态基础,构建社会发展的生态文明
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支配下,人类奉行的是经济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结果是人类对自然界资源进行了近乎竭泽而渔式的掠夺性、粗放性的开发和超负荷的索取。这种开发和索取大大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以水资源为例,人类目前面临空前的水资源危机,全球大约97%以上是不适合人类饮用的海水,3%是淡水,由于绝大部分淡水存在于冰帽、冰川中,人类能直接利用的淡水,只占地球上储量的0.007%。我国可资利用的水资源也日益短缺,水资源缺乏和水域污染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总之,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生态不平衡等问题,都造成了社会的不和谐,为党的执政提出了自然生态挑战。2008年末到2009年初,包括安徽、河南等十几个省份遭遇到50年不遇的大旱,更要求党把包括水资源在内的环境保护、治理问题提到工作的首位。
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生态环境发生着某种联系,因此我党要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必须从多层次多角度来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确立一种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全社会自觉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政策手段,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着力解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创建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培养环境保护人才,通过积极地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切实保护好生态自然。
责任编辑 宁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