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企合作是对专业教育适用性较强的人才培养合作方式,是指校方与企业构建合作关系,联合培养人才。本文探讨了中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以校企合作为背景进行课程核心的相关问题,分析了该专业课程革新的重要性,并重点阐述了课程革新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中职院校;机械专业;校企合作;课程革新
十九大报告要求中职院校优化教育培训体系,倡导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不仅是习总书记高瞻遠瞩的教育发展战略性指导意见,也是中职院校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必经之路。通过校企合作,将教育资源聚集在学生周围,构建实践培养环境,机械专业的应用属性与此具有高度契合性。
1课程革新的重要性
基于校企合作开展课程改革,在从学生利益出发的同时,也与企业和校方的利益相一致。从学生利益角度而言,校企合作后,学生可得到更多实践机会,从实践中检验自身专业能力,定位技能或理论缺陷,调整学习方向和学习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提升自身与目标岗位的适配性,增强职业能力,提高竞争水平,通过实力提升拓宽职业发展道路,还可通过在企业中实践,了解目标职业,审视该职业与自身发展需求是否一致,调整职业目标,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从校方利益而言,与企业合作后,校方增添了教育助力,扩大了实践平台,调整课程缺陷,增强教育课程与职业的紧密度,还可从企业处获得就业岗位,提升就业率。从企业利益而言,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在实践中检验中职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定位其职业能力中的不足,向校方提供培养意见,帮助校方优化培养方式,使学生具备企业内岗位要求的素质,成为优秀的人才储备,即基于自身需求“定制”人才。
分析校方和企业对学生的培养预期,目标较为统一,皆为促使学生增强真实职业能力,适应职业需要。基于企业要求,校方完善课程设置,提升培养能力,构建培养效果更优越、更具有实效性的课程体系。基于以上原因,在校企合作中革新专业课程,对学生、校方、企业皆有重要意义。
2课程革新策略
2.1课程设置
校企合作的核心特征是从企业中获得教育支持,并将培养成果反馈于企业,借助企业力量培养机械类人才,最终所培养的人才应用于企业之中。课程设置应基于此要求革新,以科学的课程设置适应人才培养要求,增强培养成效。在课程革新中,可设计层次化课程计划,完善课程结构,提升设计水平。例如,在机械制造专业中,校方应加强校企沟通,了解机械制造职业实际需求,明确人才培养具体维度指标,分设专业课和基础文化课,前者强化专业培养,后者保证常识类教育。在专业课中,专业理论与实操能力为课程核心。拟定主要框架后,再进行精细课程规划,以专业课为例,可分设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综合实践、专业提升三个维度,加强实操培养,增强独立思维能力,从基础强化到能力拓展双维度开展专业培养,提升综合素养。
2.2教学内容
课程框架完善后,还应针对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设置应有所侧重,主次分明。基础文化课中应适当降低课程难度,适应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中职学生通常文化基础较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较弱,培养重点应为提升专业水平,故而基础课是作为普及性辅助课程存在,避免舍本逐末。基础文化课还应扩大覆盖面,允许广而不精,浅尝辄止即可,不必追求精深。基础课程中可适当设置心理健康课与职业规划类课程,培养职业意识,提升文化素养。此外,文化课内容还应注重与学生生活的关联性,授课时语言应浅显平实,易于理解。
专业内容方面,应以适应就业为调整原则,针对岗位实际,完善课程内容。机械类课程设置应理论与实践并行,提高任务驱动实践课程占比。理论学习目标是为岗位实践提供理论支持,课程内容应侧重实践结合。可通过校企合作,建设特色课程,融合校本理念,促进企业参与。
2.3实践核心
校企合作下的课程应区别于传统课程,应结合课程设置和革新后的课程内容,开展课程实践。文化课作为基础课程,机械类教学中,应坚持文化课设置,与专业课共同推进,以保证在加强专业训练的同时培养综合素养。综合实践类学习应和中心课程交错推进,力求在实践中检验专业水平,在专业课中学习实践理论。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应以理论学习为专业基础,基础扎实后进行实践检验,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学习水平,理论基础与实践课进展顺利后,学习拓展课程,提升综合性专业素养,即应遵循梯度式培养原则,逐层递进,逐步加强,避免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在理论课、实践课与拓展课三个层级中,拓展课应为最末层级为拔高内容。授课也应多元化,灵活调整形式。校企合作的核心优势为资源共享,通过共同培育人才,沟通行业信息和人才培养信息,共同促进学生成才,完成校企双方的共同目标。此种培养方式既是互利的合作模式,也可以达到共赢的目的。可通过专题讲座,以企业中的行业骨干为演讲者,宣讲行业经历,激励学生,也可师徒带教,辅助学生积累从业经验。
3结论
综上所述,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改革中职机械类课程,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符合校方的培养要求,也符合企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应通过校企合作,基于共同利益,优化课程体系,促进课程改革,增强机械类课程的针对性,目的明确、实效性明显地培养人才,实现三方获益。
参考文献
[1]杜丙科.校企合作下中职机械类专业课程改革[J].科技风,2020(03):75.
[2]方庆美.校企合作下中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D].贵州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
姚祖荣(1986.04—),男,汉族,籍贯:江苏吴江,现供职于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助理讲师,学士学位,研究方向:机械。
◆关键词:中职院校;机械专业;校企合作;课程革新
十九大报告要求中职院校优化教育培训体系,倡导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不仅是习总书记高瞻遠瞩的教育发展战略性指导意见,也是中职院校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必经之路。通过校企合作,将教育资源聚集在学生周围,构建实践培养环境,机械专业的应用属性与此具有高度契合性。
1课程革新的重要性
基于校企合作开展课程改革,在从学生利益出发的同时,也与企业和校方的利益相一致。从学生利益角度而言,校企合作后,学生可得到更多实践机会,从实践中检验自身专业能力,定位技能或理论缺陷,调整学习方向和学习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提升自身与目标岗位的适配性,增强职业能力,提高竞争水平,通过实力提升拓宽职业发展道路,还可通过在企业中实践,了解目标职业,审视该职业与自身发展需求是否一致,调整职业目标,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从校方利益而言,与企业合作后,校方增添了教育助力,扩大了实践平台,调整课程缺陷,增强教育课程与职业的紧密度,还可从企业处获得就业岗位,提升就业率。从企业利益而言,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在实践中检验中职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定位其职业能力中的不足,向校方提供培养意见,帮助校方优化培养方式,使学生具备企业内岗位要求的素质,成为优秀的人才储备,即基于自身需求“定制”人才。
分析校方和企业对学生的培养预期,目标较为统一,皆为促使学生增强真实职业能力,适应职业需要。基于企业要求,校方完善课程设置,提升培养能力,构建培养效果更优越、更具有实效性的课程体系。基于以上原因,在校企合作中革新专业课程,对学生、校方、企业皆有重要意义。
2课程革新策略
2.1课程设置
校企合作的核心特征是从企业中获得教育支持,并将培养成果反馈于企业,借助企业力量培养机械类人才,最终所培养的人才应用于企业之中。课程设置应基于此要求革新,以科学的课程设置适应人才培养要求,增强培养成效。在课程革新中,可设计层次化课程计划,完善课程结构,提升设计水平。例如,在机械制造专业中,校方应加强校企沟通,了解机械制造职业实际需求,明确人才培养具体维度指标,分设专业课和基础文化课,前者强化专业培养,后者保证常识类教育。在专业课中,专业理论与实操能力为课程核心。拟定主要框架后,再进行精细课程规划,以专业课为例,可分设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综合实践、专业提升三个维度,加强实操培养,增强独立思维能力,从基础强化到能力拓展双维度开展专业培养,提升综合素养。
2.2教学内容
课程框架完善后,还应针对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设置应有所侧重,主次分明。基础文化课中应适当降低课程难度,适应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中职学生通常文化基础较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较弱,培养重点应为提升专业水平,故而基础课是作为普及性辅助课程存在,避免舍本逐末。基础文化课还应扩大覆盖面,允许广而不精,浅尝辄止即可,不必追求精深。基础课程中可适当设置心理健康课与职业规划类课程,培养职业意识,提升文化素养。此外,文化课内容还应注重与学生生活的关联性,授课时语言应浅显平实,易于理解。
专业内容方面,应以适应就业为调整原则,针对岗位实际,完善课程内容。机械类课程设置应理论与实践并行,提高任务驱动实践课程占比。理论学习目标是为岗位实践提供理论支持,课程内容应侧重实践结合。可通过校企合作,建设特色课程,融合校本理念,促进企业参与。
2.3实践核心
校企合作下的课程应区别于传统课程,应结合课程设置和革新后的课程内容,开展课程实践。文化课作为基础课程,机械类教学中,应坚持文化课设置,与专业课共同推进,以保证在加强专业训练的同时培养综合素养。综合实践类学习应和中心课程交错推进,力求在实践中检验专业水平,在专业课中学习实践理论。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应以理论学习为专业基础,基础扎实后进行实践检验,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学习水平,理论基础与实践课进展顺利后,学习拓展课程,提升综合性专业素养,即应遵循梯度式培养原则,逐层递进,逐步加强,避免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在理论课、实践课与拓展课三个层级中,拓展课应为最末层级为拔高内容。授课也应多元化,灵活调整形式。校企合作的核心优势为资源共享,通过共同培育人才,沟通行业信息和人才培养信息,共同促进学生成才,完成校企双方的共同目标。此种培养方式既是互利的合作模式,也可以达到共赢的目的。可通过专题讲座,以企业中的行业骨干为演讲者,宣讲行业经历,激励学生,也可师徒带教,辅助学生积累从业经验。
3结论
综上所述,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改革中职机械类课程,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符合校方的培养要求,也符合企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应通过校企合作,基于共同利益,优化课程体系,促进课程改革,增强机械类课程的针对性,目的明确、实效性明显地培养人才,实现三方获益。
参考文献
[1]杜丙科.校企合作下中职机械类专业课程改革[J].科技风,2020(03):75.
[2]方庆美.校企合作下中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D].贵州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
姚祖荣(1986.04—),男,汉族,籍贯:江苏吴江,现供职于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助理讲师,学士学位,研究方向: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