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广东作为改革的第一批“试验田”,其创造的成绩有目共睹,已然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引擎。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能源瓶颈现状、珠三角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承载力有限和土地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形成了所谓的“灯下效应”。本论文对广东省产业转移和产业集群的发展进程的回顾和概况,总结了产业集群的特征,最后对广东省产业转移做出了展望。
广东省产业转移 产业集群
回顾展望 区域协调发展
广东省产业集群发展的特征和回顾
(1)广东省产业集群发展的特征
第一,从地理位置的分布上来看,广东省的产业集群以产业园和专业镇为依托,主要集中分布在狭义的珠三角区域。其中,以深圳、东莞、惠州为核心形成了全国最大规模的电器机械产业集群;而在佛山、中山、江门等地区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器机械产业集群。
第二,从行业增长贡献率上来看,2005-2010年广东省九大支柱行业的工业产值贡献率不低于50%①。这九大支柱行业包括:三大潜力行业,分别是森工造纸业、医药业、汽车业;三大传统产业,分别是食品饮料业、纺织服装业、建筑材料业;三大新兴产业,分别是石油及化学业、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业、电子信息业;。
第三,集群产业以传统产业、低附加值产业为主。从2009到2012年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构成比重来看,工业产值贡献排在前10的产业中大多以制造业、化学加工业、电力供应产业为主,技术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相对缺乏。
(2)广东省产业集群的发展回顾
第一,萌芽期,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2年广东省借助自身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国家的政策优势,吸引大批的港商来此投资,因此从改革开放以后,广东省乡镇企业、三资企业蓬勃发展,分别形成了原生型和嵌入型的产业集群。这个时候的广东省的产业集群已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产业类别也大多是附加值不高的日用化工品和加工贸易品。
第二,发展期,1993年到1998年是广东产业集群快速发展阶段。从1992年开始,中央明确提出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欧美国家向中国沿海的国际产业转移也正在进行。这一时期的产业集群属于外资带动形成的产业集群。
第三,成熟转型期,1988年开始,广东省产业集群经过前期的发展进入进一步调整和成熟阶段,逐步形成了以专业镇、专业市场为依托的产业集群。产业结构也逐步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高新技术型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尤其重点发展以技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如电器机械、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同时产业集群逐步转变为以各种类型的产业园区为载体,呈现传统产业集群与新兴技术产业集群互相促进的发展态势。
产业转移发展成果
(1)广东省省内产业转移
广东省选择了建立工业产业园的形式,将珠三角的低端产业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转移。广东省从2005年开始着手产业转移的工作,经过几年的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协调发展两个方面的省内产业转移成果均有目共睹。
结构优化方面,产业转移效应在不同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珠三角、东翼、西翼、粤北山区三个地区产业产值的综合变动值分别为0.28、0.07、0.06、0.1②。
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明显优势,山区次之,东西翼相对较弱。但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效应为正,都主要是第一产产值年均增长率相对第二、第三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较多的结果。
区域协调方面,各个地区之间悬殊逐步缩小,2001年珠三角地区对全省GDP的贡献率为83.98,现在已经下降到50%以下。区域经济逐步呈现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四个地区间的GDP贡献率越来越稳定。
(2)广东省产业转移展望
第一,向省内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转移仍然是重点。
从在崗职工平均工资来看,珠三角九市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明显偏高。因此,相对低廉的成本优势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提供了市场和空间。到目前为止,珠三角地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东西两翼与粤北山区为主要的产业承接地,继续向广东省内地区转移的。
第二,中长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仍然是趋势。
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是产业由较发达地区向相对拥有优势的欠发达地区转移。珠三角东西两翼和粤北距离较近,具有明显地缘优势,利于节省运输成本;同时,这些地区拥有发展较为成熟的市场、配备有相对完善的产业配套设施。
依托广佛肇、珠中江、深惠莞城市圈的逐步发展,产业集群的优势将扩大至泛珠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则作为核心经济圈,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将进入规模化的阶段。粤东地区将形成“梅潮揭汕经济圈”,承接电子信息配套产业、家电制造等;粤北地区将向外扩大形成“清韶衡长株潭经济带”,承接纺织服装、建材装饰等;粤西地区将逐步形成“深茂湛北经济带”,承接有色金属、家具制造等产业。
①数据来源:2005-2012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②综合变动值为三次产业平均增长率绝对值的和.
广东省产业转移 产业集群
回顾展望 区域协调发展
广东省产业集群发展的特征和回顾
(1)广东省产业集群发展的特征
第一,从地理位置的分布上来看,广东省的产业集群以产业园和专业镇为依托,主要集中分布在狭义的珠三角区域。其中,以深圳、东莞、惠州为核心形成了全国最大规模的电器机械产业集群;而在佛山、中山、江门等地区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器机械产业集群。
第二,从行业增长贡献率上来看,2005-2010年广东省九大支柱行业的工业产值贡献率不低于50%①。这九大支柱行业包括:三大潜力行业,分别是森工造纸业、医药业、汽车业;三大传统产业,分别是食品饮料业、纺织服装业、建筑材料业;三大新兴产业,分别是石油及化学业、电气机械及专用设备业、电子信息业;。
第三,集群产业以传统产业、低附加值产业为主。从2009到2012年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构成比重来看,工业产值贡献排在前10的产业中大多以制造业、化学加工业、电力供应产业为主,技术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相对缺乏。
(2)广东省产业集群的发展回顾
第一,萌芽期,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2年广东省借助自身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国家的政策优势,吸引大批的港商来此投资,因此从改革开放以后,广东省乡镇企业、三资企业蓬勃发展,分别形成了原生型和嵌入型的产业集群。这个时候的广东省的产业集群已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产业类别也大多是附加值不高的日用化工品和加工贸易品。
第二,发展期,1993年到1998年是广东产业集群快速发展阶段。从1992年开始,中央明确提出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欧美国家向中国沿海的国际产业转移也正在进行。这一时期的产业集群属于外资带动形成的产业集群。
第三,成熟转型期,1988年开始,广东省产业集群经过前期的发展进入进一步调整和成熟阶段,逐步形成了以专业镇、专业市场为依托的产业集群。产业结构也逐步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高新技术型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尤其重点发展以技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如电器机械、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同时产业集群逐步转变为以各种类型的产业园区为载体,呈现传统产业集群与新兴技术产业集群互相促进的发展态势。
产业转移发展成果
(1)广东省省内产业转移
广东省选择了建立工业产业园的形式,将珠三角的低端产业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转移。广东省从2005年开始着手产业转移的工作,经过几年的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协调发展两个方面的省内产业转移成果均有目共睹。
结构优化方面,产业转移效应在不同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珠三角、东翼、西翼、粤北山区三个地区产业产值的综合变动值分别为0.28、0.07、0.06、0.1②。
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明显优势,山区次之,东西翼相对较弱。但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效应为正,都主要是第一产产值年均增长率相对第二、第三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较多的结果。
区域协调方面,各个地区之间悬殊逐步缩小,2001年珠三角地区对全省GDP的贡献率为83.98,现在已经下降到50%以下。区域经济逐步呈现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四个地区间的GDP贡献率越来越稳定。
(2)广东省产业转移展望
第一,向省内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转移仍然是重点。
从在崗职工平均工资来看,珠三角九市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明显偏高。因此,相对低廉的成本优势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提供了市场和空间。到目前为止,珠三角地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东西两翼与粤北山区为主要的产业承接地,继续向广东省内地区转移的。
第二,中长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仍然是趋势。
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是产业由较发达地区向相对拥有优势的欠发达地区转移。珠三角东西两翼和粤北距离较近,具有明显地缘优势,利于节省运输成本;同时,这些地区拥有发展较为成熟的市场、配备有相对完善的产业配套设施。
依托广佛肇、珠中江、深惠莞城市圈的逐步发展,产业集群的优势将扩大至泛珠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则作为核心经济圈,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将进入规模化的阶段。粤东地区将形成“梅潮揭汕经济圈”,承接电子信息配套产业、家电制造等;粤北地区将向外扩大形成“清韶衡长株潭经济带”,承接纺织服装、建材装饰等;粤西地区将逐步形成“深茂湛北经济带”,承接有色金属、家具制造等产业。
①数据来源:2005-2012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②综合变动值为三次产业平均增长率绝对值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