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来源 :中国教育探讨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wyn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要在于培养学生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灵活的操作能力、顽强的毅力、丰富的想象力,最终实现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指出:创造力是人生的一种基本财富,我们大家一出生就具有了,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却不同程度丧失了,创造力的火花潜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只要加以培养和挖掘,每个人的创造力都可以得到显著提高。身为教师的我们要使学生能有所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学生集中的注意力
  “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驱使下,我们有些时候心里不免急功近利的片面认为,只要习题答案正确,学生记住,考试就没问题。于是在课堂上,学生一旦回答出错,我们就很难沉得住气,不免训斥几句。久而久之,造成课堂乏味,气氛沉闷。学生“碰壁”多了,也就不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荡然无存。要打破上述僵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是培养学生具备各方面能力的需要。在课堂上如果没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兴趣、热情,哪来思维碰撞火花,谈何发展和创新呢?我们只有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导其志趣,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是说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一般说来,数学学习成绩好,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对数学一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这时候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小学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同时,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课程体系,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我通过开设数学活动课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进行“平移和旋转”这一节教学中,一开始上课,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喜欢玩玩具吗?今天我们来玩玩具好不好?”学生顿时兴趣盎然,纷纷拿出玩具玩一玩。接着我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玩具的具体操作方法,并根据玩具的运动情况分一分类。学生通过玩玩具,结合生活实际体验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通过分类,体会到了平移和旋转是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就这样,由学生熟悉的活动引入新课的学习,唤起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亲切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因此课堂气氛高涨,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数学学习,感到既轻松有趣,又特别难忘。
  二、重视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对小学生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学习。观察力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对事物进行系统的、周密的、精确的观察,获得有意义的材料,才能探索出事物运动或发展的规律。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在学习中得到发展的,如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那么就能使它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观察往往总是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每一位学生观察的角度、方向不尽相同,所获得的结论也就不一定相同。因而在观察过后,不能急于给学生的观察结果下结论,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不同方面来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知道观察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使他们在下一次进行观察,能有效地提高观察效率,获得成功。
  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要指导他们逐渐懂得看问题应该从什么角度看。同时,要教会他们特别注意进行分析、比较。例如:我在讲对长方体、正方体认识的时候,手里拿着一个长方体教具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几何图形长方体,要求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然后将学生举出的物体贴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认识到虽然这些物体的形态、大小不同,但都是长方体。这时,学生只看到了长方体的表象,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观察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将课前准备的长方体物体拿出来,要求他们从三个方面观察(面、棱、顶点)长方体共有几个面?有几条棱?相对棱的长度怎样?有几个顶点?由各小组报告观察结果,最后将这些数据分别板书出来。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如: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的面积相等;有12条棱,相对棱的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在肯定了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后,把几种长方体斜放在不同的位置,问学生是否还是长方体?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判断长方体要看面、棱和顶点,与摆放的位置无关,这样就加深了对长方体本质特征的认识。为了比较,我拿出正方体教具让学生再观察,并说出现在这个形体与长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观察后,学生认识到它们都有6个面,相对面积都相等;都有12条棱,相对棱长度相等;都有8个顶点。不同点是长方体每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而这个形体,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由此引出正方体的概念。
  为了把问题引向深入,接着拿出一个长方体活动教具问学生这是什么图形?当学生肯定是长方体后,把长方体切下一块变成正方体问:“这个物体是长方体吗?”在仔细观察后学生发现,现在6个面都是正方形了,并且其它都符合正方体所有特征,所以说:“不是长方体,是正方体”。到这时,学生的观察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已能在变化中观察出本质特征。为了巩固学生的观察力,又拿出一个泥做成的长方体,然后请学生观察并想一想从哪里切下后,可转化为一个正方体?有的说“6个面都是正方形时”,有的说“棱长都相等时”,有的说:“长、宽、高都相等时”。至此,可以说学生已从观察表面现象发展到观察本质特征,同时比较牢固地形成了关于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这种先用教具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形象,再通过语言的解释,使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建立形体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又发展了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
  三、激发动机,培养学生思维意向品质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和动力。心理学家布鲁纳把“动机原则”作为一个重要教学原则,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是有个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動须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兴趣可以产生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源之一,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教学“相遇问题”时,为了扫清学习障碍,上课开始,我们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先由两位同学从教室的两端面对面地行走,设问:“①这两位同学行走的方向怎样?②两位同学行走的结果如何?……”这样通过生活实际的直观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理解“相向”、“相遇”、“相距”、“同时”等抽象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新知识的探求。其次是加强思维方法的指导。小学生对程式化的教学方法感到枯燥,要注意把学生熟悉的事物同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变抽象为直观。如,通过“学号是质数、合数的学生分别站起来”的游戏,使学生形象地领悟质数与合数的区别。又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让学生把纸筒沿竖向剪开,展示出长方形,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很快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三是通过变换那些用来说明概念的直观材料或事例的形成,使其中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定,而非本质属性时有时无。作这样的变式练习,能使学生思维活动从偏见与谬误中解脱出来,从而灵活地应用一般的原理、原则。例如题组:
  (1)一桶花生油,第一次吃了1/5千克,第二次吃了这桶油的4/5,刚好用完,这桶花生油有多少千克?
  (2)一桶花生油,第一次吃了4/5千克,第二次吃了这桶油的1/5刚好用完。两次一共吃了多少千克?
  (3)一桶花生油,第一次吃了1/5,第二次吃了4/5千克,刚好吃完,这桶油重多少千克?
  这种变换叙述形式的练习,尽管问题叙述不同,但学生通过仔细审题,很快便能理解这几道题的实质都是求这桶油的重量,从而培养了积极思维的意向品质。
  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才可以提高创新能力。但任何一个创新、创造的过程都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所以创造力的提高和发挥都需要有操作能力的支持,操作对人的大脑智力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例如在教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是多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1/4,3/4的含义,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算一算、说一说。借助实际操作,激活学生相关的经验,把新例题和已解决过的问题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五、让学生有挫折体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创造活动需要借助决心和毅力,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巴斯德在讲到自己成功的奥秘时说:“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近年来国内外对独生子女的研究表明:独生子女虽然智力不错,但学习成绩与其智能发展水平并非一致,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独生子女缺乏意志,特别是缺乏自制性和坚持性,由此导致他们容易在具体事情处理上表现为决心很大,常常信誓旦旦,行动上却又迟疑不决,虎头蛇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设置一些障碍,这些障碍从小至大,让学生感受到挫折,使学生尝到越过障碍获得成功的体验,最终使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不畏困难、遇难而上、不退反进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让学生自主探索和主动参与教学;同时也要让学生有挫折的体验。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育教学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我根据初中数学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实践得到以下体会:要恰当处理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学语言要亲切自然,饱含深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课堂提问要兼顾各个层次;尽量使用“自助餐”式的习题,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种成就感。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新课标;体会  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
期刊
一、兴趣是学习的内部驱动力  学习犹如一辆汽车,兴趣则是汽车上的发动机,没有发动机,汽车则开不动,发动机马力大,汽车跑得快。兴趣指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的倾向。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忙于脱身。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物
期刊
摘 要: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特点进行的因材施教的平等教育。如何在六年级数学教学中实施教育均衡发展呢?本文根据学生年龄发展特点、思维发展特点、个性发展特点、主体性发展特点、实践性发展特点,开展的一种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构建一种师生平等互动、学与致用的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数学教学  自主、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中的三个基本维度,根据学生不同个性发展特点的数学课
期刊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强化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高目标。当前如何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的当务之急。小学语文教学中,在向学生传播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课文教学,浅
期刊
摘 要:手工课是中职幼师专业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手工制作是中职幼教专业学生今后从事幼教工作必备的技能。在手工课教学中要根据幼师专业特点,扎实抓好手工课堂教学,开展形式多样的手工课外活动,重视手工课教学。如何引导中职幼师专业学生乐学、会学、会运用、会创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手工创作能力,从而成为适合、胜任幼教事业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中职;幼师手;工教学  手工课是中职幼师专业美术课程的重
期刊
摘 要:《新课标》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呢?本文从创设情境,为学生搭建自主阅读的平台;改进思想,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及时纠误,为学生指明自主阅读的方向;课外延伸,给学生开拓自主阅读的广阔天地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培养  《新课标》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积极倡导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全面提
期刊
摘 要:创意法即创造新意。本文通过出示学习目标,落实基础知识,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用好现有教材,提高教学效率,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与能力、抓住典型题材,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感与直觉思维能力、随机进行复习,完善知识结构,创设学生终身发展的空间与平台四个方面来探究小学六年级数学的创意法教学。  关键词:六年级数学;创意法教学探究  创意法教育实质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新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期刊
摘 要: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原因。在新课程程理念下,要求教师重新思考,更新观念。反思自己使用怎样的有效策略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实现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教学;新课程;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
期刊
摘 要:随着国家教育部提出教育要均衡发展以来,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已经不适应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当变死板说教为适合学生均衡发展的各种方式和途径让学生去感悟、体验、内化知识,变知识的传授为思维的训练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真正达到思想品德课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以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思想品德;教学研究  
期刊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只能来源于自身的学习活动。然而在长期应试教育的驱使下,我们有些时候心里不免急功近利的片面认为,只要习题答案正确,学生记住,考试就没问题。于是在课堂上,学生一旦回答出错,我们就很难沉得住气,不免训斥几句。久而久之,造成课堂乏味,气氛沉闷。学生“碰壁”多了,也就不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数学的兴趣荡然无存。  打破上述僵局,培养学生学习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