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道,三流的学校靠人治,二流的学校靠法治,一流的学校靠文治。所谓“人治”,是以管理者的个人权威管理学校,处理校内外各方面关系,民主性缺失,事业发展难以持续。所谓“法治”,是以严格规范的规章制度管理学校,处理内外关系,决定学校办学行为,制度严明,奖罚严格,机制健全,管理规范,运行有序,人文性不足。所谓“文治”,是以学校文化管理学校,推动事业发展,人性张扬,校园和谐,发展健康持续。实行文化治校,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形态,从人治、法治走向文治,是现代学校管理的必由之路。文化立校,应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管理者的理想追求。
1 文化立校的基本要素
1.1文化立校,需要以依法治校为基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日常的学校管理中,需要建立起一整套基于民主法治的工作机制。规章制度、工作机制的确立,需要坚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办学实际,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如:认真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规范办学行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开办学前教育,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兼容的综合高中,保证所有适龄残障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开足开全各类规定课程,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保证所有学生获得应有教育和培养发展的权利;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保证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稳定;规范教育教学管理行为,保证校园和谐、长治久安,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1.2文化立校,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以公民教育传承主流文化,重在对青少年学生社会性的启蒙,培养有理性、有能力、有责任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从而实现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以素质教育引领社会文化,重在对先进文化的倡导,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的基础上创造并培育引领时代的新型文化。需要始终站在社会发展和历史前进的思想制高点,重在对新时代、新思想的引领,坚持不懈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在全校上下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校园生活方式。科学总结过去、把握现在、规划未来,努力让每个生命都活出丰盛,让每颗心灵都矢志达成,让校园真正成为师生幸福生活、健康发展的精神家园。
1.3文化立校,还要防止物表化、文本化、标语化的形式主义,要让学校文化成为学校成员认同的信念、观念、语言、礼仪和传奇的聚合体,成为共同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不仅体现在校风、校训等诗意化的表达上,呈现在学校的仪式、节日、庆典等学校活动中,更要体现在师生的气质上,师生的道德水准、课堂的氛围、师生的阅读生活及行为方式上。
1.4文化立校,最核心的任务是要聚焦课堂。学校的基本任务是育人,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途径是有效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学校文化不仅体现在校园的物质环境中,更应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聚焦课堂,是构建学校文化的基本策略,在日常的课程实施中构建并逐步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质,是构建学校文化的基本路径。对此,我的理解和思考是——
1.4.1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应紧扣学校的育人目标。特殊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缺陷补偿和人格塑造、能力培养,要培养残障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品性,培养孩子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修养和自主学习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及必要的职业技能,减轻或免除可能造成的社会负担,成为合格的劳动者、社会有用人才。
首先,保证“思品”“社会”“生活”类课程的正常开设。对于残障孩子,最需要的是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定位,最需要培养的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品性,对于社会的正确认识,对生活的责任意识。据此,三类残障教育的课程设置中都必须保证“思品”“社会”“生活”类课程的正常开设,必须与社会主流生活合拍同步,可以充分发掘地方社会教育资源优势,广泛开展“爱心互动、文明共建”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成为“心智健全”的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和爱心、责任,应该成为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最核心、也最基本的文化元素。
其次,保证课程实施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据了解,影响残障孩子未来发展的,其实并不是生理的残障,而往往是科学文化知识的缺乏。因此,特殊教育必须高度重视文化课程的教育教学,努力提高课程实施质量。对于特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社会及上级主管部门往往并没有明确的要求,给予“特殊”的照顾,但我们自己却不可懈怠,万不可真的将自己“特殊”了。教育必须追求高质量,教学必须追求高效率,没有质量的教育走不高、走不远,必将无法生存,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特殊教育,概不能免。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可能,正确安排各类科学文化课程,保证充足课时,并实施有效质量管理。让我们的残障孩子与普通学校孩子一样,感受人类文明进步的辉煌成果,接受熏染与陶冶,修养身性,提升综合素养。即使是高中教育,在强调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还需积极实施普通高中教育,让残障孩子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科学、进取、文明、雅致、博学、多才等等,同样可以成为特教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
1.4.2课堂的动态环境应体现办学的理念、行为习惯。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紧紧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进行,教学过程要着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品质和习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究中达成目标。课堂的动态环境千差万别,但都必然要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行为习惯,普通教育是这样,对于特殊教育也不例外。
不过,特殊教育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学生的残障程度各不相同,个体问差异性较大,有时一个看似简单的知识、技能,对于个别孩子可能需要几十、几百遍的反复训练。特殊教育尤其需要善待差异,倡导个别化教育,以充分发掘、发展学生的潜能。
因此,平等、民主、爱心、耐心是特教老师应有的基本文化素养,恒心、坚韧是特校师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文化特征。这些都必然体现在日常课堂教学的动态环境之中。 1.4.3师生的真实表现应彰显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构建学校文化的重点在于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营造与培养,师生的真实表现往往是一所学校文化的最好展现。相对于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常常有职业自豪感、成就感缺失的现象,倦怠、进取心不强,质量意识单薄。因此,构建学校文化的首要任务便是培养教师的职业自信,增强专业发展意识,并进而对学生的日常思想行为、精神风貌产生良性的影响和推动。
2 文化立校,校长的职责与使命
首先,校长应该是一个智慧的思想者。结合我校的办学实际,作为一所地级特殊教育中心校,成立时间不长,基础相对薄弱,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命题是:往哪里走?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解放思想、明晰思路、坚定信心、奋发进取,积极谋求跨越式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校园建设与内涵发展同步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特教课程改革,健全办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打造优质校园文化,提升办学质量品位,彰显办学特色,争创江苏省一流现代化特殊教育示范校,领跑全市特殊教育,成为名副其实的市特殊教育培训中心、科研中心、资源中心和服务中心。
其次,校长应该是一个勇敢的实践者。想好了就干,大胆实践,勇于担当,以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带动起全校师生实实在在的作为。做一个勇敢的实践者,校长的职能主要体现在选人、用人上,体现在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的建立上。不拘一格,选好人、用好人;立好规范、建好机制。明确各岗位工作规范与职责、目标与要求;实施岗位聘任、目标任务招标、计划承诺;实行岗位述职、目标考核测评。并采取自评、互评与组织考评相结合,学校评价与学生及家长评价相结合,过程性、阶段性评价与学期、学年度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达标评价相结合。有效促进了办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工作目标的圆满达成,事业发展步入良性运行轨道。
第三,校长应该是一个勤勉的学习者。保持潜心学习修炼的自觉,长期坚守不断修炼。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了一系列学校管理者培训活动,可谓用心良苦,“逼”着校长们不断修炼。相信,这样的“修炼”一定会对校长个人素质的提升、对学管理效能的提升产生无法估量的积极作用。
第四,校长应该有成家的梦想。教育家不只是名号,只是头衔,而应该是一种品质、一种能力、一种境界,一种教育人实实在在的生存状态。所谓教育家,应该就是教育的专家,是教育教學的行家里手,对于教育有深入的研究、独到的理解,学养深厚,经验丰富,理念先进,富有智慧,并且师德高尚、业绩突出、令人称道。作为一校之“长”,教职工的“领头羊”,不仅自己要向着教育家型的校长努力,还要推动教师成为教育家型的教师,实现真正的“专家治校”“专家治教”。
总之,文化立校,让校园更加温馨,充满人文气息;文化立校,让教育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与提升;文化立校,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发展。文化立校,应成为我们每个教育人的行为自觉。
1 文化立校的基本要素
1.1文化立校,需要以依法治校为基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日常的学校管理中,需要建立起一整套基于民主法治的工作机制。规章制度、工作机制的确立,需要坚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办学实际,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如:认真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规范办学行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开办学前教育,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兼容的综合高中,保证所有适龄残障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开足开全各类规定课程,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保证所有学生获得应有教育和培养发展的权利;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保证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稳定;规范教育教学管理行为,保证校园和谐、长治久安,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1.2文化立校,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以公民教育传承主流文化,重在对青少年学生社会性的启蒙,培养有理性、有能力、有责任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从而实现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以素质教育引领社会文化,重在对先进文化的倡导,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的基础上创造并培育引领时代的新型文化。需要始终站在社会发展和历史前进的思想制高点,重在对新时代、新思想的引领,坚持不懈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在全校上下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校园生活方式。科学总结过去、把握现在、规划未来,努力让每个生命都活出丰盛,让每颗心灵都矢志达成,让校园真正成为师生幸福生活、健康发展的精神家园。
1.3文化立校,还要防止物表化、文本化、标语化的形式主义,要让学校文化成为学校成员认同的信念、观念、语言、礼仪和传奇的聚合体,成为共同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不仅体现在校风、校训等诗意化的表达上,呈现在学校的仪式、节日、庆典等学校活动中,更要体现在师生的气质上,师生的道德水准、课堂的氛围、师生的阅读生活及行为方式上。
1.4文化立校,最核心的任务是要聚焦课堂。学校的基本任务是育人,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途径是有效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学校文化不仅体现在校园的物质环境中,更应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聚焦课堂,是构建学校文化的基本策略,在日常的课程实施中构建并逐步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质,是构建学校文化的基本路径。对此,我的理解和思考是——
1.4.1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应紧扣学校的育人目标。特殊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缺陷补偿和人格塑造、能力培养,要培养残障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品性,培养孩子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修养和自主学习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及必要的职业技能,减轻或免除可能造成的社会负担,成为合格的劳动者、社会有用人才。
首先,保证“思品”“社会”“生活”类课程的正常开设。对于残障孩子,最需要的是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定位,最需要培养的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品性,对于社会的正确认识,对生活的责任意识。据此,三类残障教育的课程设置中都必须保证“思品”“社会”“生活”类课程的正常开设,必须与社会主流生活合拍同步,可以充分发掘地方社会教育资源优势,广泛开展“爱心互动、文明共建”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成为“心智健全”的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和爱心、责任,应该成为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最核心、也最基本的文化元素。
其次,保证课程实施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据了解,影响残障孩子未来发展的,其实并不是生理的残障,而往往是科学文化知识的缺乏。因此,特殊教育必须高度重视文化课程的教育教学,努力提高课程实施质量。对于特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社会及上级主管部门往往并没有明确的要求,给予“特殊”的照顾,但我们自己却不可懈怠,万不可真的将自己“特殊”了。教育必须追求高质量,教学必须追求高效率,没有质量的教育走不高、走不远,必将无法生存,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特殊教育,概不能免。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可能,正确安排各类科学文化课程,保证充足课时,并实施有效质量管理。让我们的残障孩子与普通学校孩子一样,感受人类文明进步的辉煌成果,接受熏染与陶冶,修养身性,提升综合素养。即使是高中教育,在强调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还需积极实施普通高中教育,让残障孩子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科学、进取、文明、雅致、博学、多才等等,同样可以成为特教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
1.4.2课堂的动态环境应体现办学的理念、行为习惯。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紧紧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进行,教学过程要着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品质和习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究中达成目标。课堂的动态环境千差万别,但都必然要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行为习惯,普通教育是这样,对于特殊教育也不例外。
不过,特殊教育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学生的残障程度各不相同,个体问差异性较大,有时一个看似简单的知识、技能,对于个别孩子可能需要几十、几百遍的反复训练。特殊教育尤其需要善待差异,倡导个别化教育,以充分发掘、发展学生的潜能。
因此,平等、民主、爱心、耐心是特教老师应有的基本文化素养,恒心、坚韧是特校师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文化特征。这些都必然体现在日常课堂教学的动态环境之中。 1.4.3师生的真实表现应彰显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构建学校文化的重点在于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营造与培养,师生的真实表现往往是一所学校文化的最好展现。相对于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常常有职业自豪感、成就感缺失的现象,倦怠、进取心不强,质量意识单薄。因此,构建学校文化的首要任务便是培养教师的职业自信,增强专业发展意识,并进而对学生的日常思想行为、精神风貌产生良性的影响和推动。
2 文化立校,校长的职责与使命
首先,校长应该是一个智慧的思想者。结合我校的办学实际,作为一所地级特殊教育中心校,成立时间不长,基础相对薄弱,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命题是:往哪里走?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解放思想、明晰思路、坚定信心、奋发进取,积极谋求跨越式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校园建设与内涵发展同步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特教课程改革,健全办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打造优质校园文化,提升办学质量品位,彰显办学特色,争创江苏省一流现代化特殊教育示范校,领跑全市特殊教育,成为名副其实的市特殊教育培训中心、科研中心、资源中心和服务中心。
其次,校长应该是一个勇敢的实践者。想好了就干,大胆实践,勇于担当,以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带动起全校师生实实在在的作为。做一个勇敢的实践者,校长的职能主要体现在选人、用人上,体现在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的建立上。不拘一格,选好人、用好人;立好规范、建好机制。明确各岗位工作规范与职责、目标与要求;实施岗位聘任、目标任务招标、计划承诺;实行岗位述职、目标考核测评。并采取自评、互评与组织考评相结合,学校评价与学生及家长评价相结合,过程性、阶段性评价与学期、学年度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达标评价相结合。有效促进了办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工作目标的圆满达成,事业发展步入良性运行轨道。
第三,校长应该是一个勤勉的学习者。保持潜心学习修炼的自觉,长期坚守不断修炼。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了一系列学校管理者培训活动,可谓用心良苦,“逼”着校长们不断修炼。相信,这样的“修炼”一定会对校长个人素质的提升、对学管理效能的提升产生无法估量的积极作用。
第四,校长应该有成家的梦想。教育家不只是名号,只是头衔,而应该是一种品质、一种能力、一种境界,一种教育人实实在在的生存状态。所谓教育家,应该就是教育的专家,是教育教學的行家里手,对于教育有深入的研究、独到的理解,学养深厚,经验丰富,理念先进,富有智慧,并且师德高尚、业绩突出、令人称道。作为一校之“长”,教职工的“领头羊”,不仅自己要向着教育家型的校长努力,还要推动教师成为教育家型的教师,实现真正的“专家治校”“专家治教”。
总之,文化立校,让校园更加温馨,充满人文气息;文化立校,让教育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与提升;文化立校,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发展。文化立校,应成为我们每个教育人的行为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