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可更换镜头中,70(80)-200mm的变焦镜头涵盖了最常用的中、长焦距范围,从人像到风景、从整体风貌到特写画面的拍摄,都能很方便地适用,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而其中的F2.8大口径恒定光圈专业镜头往往也是镜头生产厂家设计和制造能力的集中体现,代表了最优良的性能和同类中最佳的成像素质。因此深受广大摄影人的喜爱,是通常被誉为“大三元”镜头中最受欢迎的一只,无论专业摄影师还是高级摄影发烧友,这款镜头几乎都是必备的,更多还未拥有这款镜头的爱好者则把它当作梦中情人。
本期,我们介绍的就是这棵被戴上耀眼光环的镜头奇葩上其中一枝——扬名已久的尼康70(80)-200mm1:2.8镜头家族,并收集到目前市场上还常见到的该家族近四代产品,全面比较以供读者了解和作为选购参考。
“钢炮家族”的演变史
如果从手动对焦时代算起,尼康最早在1978年,就推出了第一只Ai 80-200mm 1:2.8 ED镜头,到2009年7月最新发布的AF-S Nikkor 70-200mm1:2.8G ED VR II,这一规格镜头已经经历了八代产品。1978年最早的Ai 80-200mm 1:2.8 ED和1980年的改进版Ai-S 80-200mm 1:2.8 ED都是手动对焦镜头,去掉不算的话,自动时代的第一款该规格镜头则是1988年尼康推出的AF 80-200mm 1:2.8 ED,也就是人们通常爱称为“小钢炮”( 因其通体乌黑粗大而得名)的第一代产品。该镜头采用了包含3片ED(超低色散)镜片的11组16片结构,其后1992年问世的“小钢炮”二代和1996年的“小钢炮”三代都延用了这一结构,所不同的是二代“小钢炮”加入了距离编码器,配合尼康3D矩阵测光系统可以把焦点距离信息传递给机身,所以名称也改为AF 80-200mm1:2.8D ED,而三代取消了前两代的推拉变焦改用了延续至今的变焦环设计。
第三代“小钢炮”承前启后,设计合理,做工精良,成像优秀,而价格却非常实惠,是非常受欢迎的一支镜头,所以在1998年尼康推出第四代产品AF-S 80-200mm1:2.8D IF-ED后仍然继续生产到2006年才正式停产。第四代尼康AF-S 80-200mm1:2.8D IF-ED镜头顺应潮流配置了超声波对焦马达,大大提高了对焦速度,减少了对焦噪音,而且因为身材体重大幅度增加,被影友们改称为“大钢炮”。尼康“大钢炮”的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增加到14组18片镜片,其中包括了5片ED镜片,因此光学素质也提升不少。事实上不少影友认为,“大钢炮”才是尼康的巅峰之作,甚至超过了它的下一代AF-S VR 70-200mm1:2.8G IF-ED。
但是,在新技术的推动下,特别是为了迎合数码时代的来临,改朝换代是不可避免的。2003年,防抖的第五代AF-S VR 70-200mm1:2.8G IF-ED应运而生。它采用了15组21片结构,包含5片ED镜片,搭载了VR减震系统,可以降低约3挡安全快门速度,因为外形呈现出竹节形状,而被改名换姓称作“小竹炮”。
“小竹炮”性能卓越,成像出色,可以说独领一代风骚。但是也有一些用户反映它和其他品牌同档产品相比太过秀气,不够威猛。而且时代总是要前进的,于是,2009年,第六代产品尼康AF-S 70-200mm 1:2.8G ED VR II来了,不出意料外形果然粗壮了不少,因此“大竹炮”的昵称顺理成章安在它头上,7片ED镜片、纳米镀膜、VR II减震系统与内置宁静波动马达(SWM)等,可以说尼康目前的顶尖技术尽数体现在“大竹炮”上面,如此豪华配置使“大竹炮”的综合性能可谓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成为“钢炮家族”新的领军。(最近,“大竹炮”曝出了镜筒内部件残留气泡凹陷问题,尼康官方声明不影响使用,相信尼康公司会妥善处理此事,不致损害到尼康产品长久以来在影友中建立起的优质印象。)
四代产品对比测试
目前,除“大钢炮”外,第三代“小钢炮”、“小竹炮”、“大竹炮”都有销售,而“大钢炮”因为超凡绝俗的影像素质,在二手市场上也很受影友的追捧,价格始终坚挺。它们之间到底有多大差别,是否与它们的价格差距成正比,下面我们就对这四代产品进行一次全面的对比。(下文中的“小钢炮”皆为第三代)
身材
从合影图中可以明显看出,这四款镜头中,最短小精悍的是“小钢炮”,全长只有187mm,而其他三个后代都超过了205mm。最粗壮威猛的是“大钢炮”,腰围88mm,比另外三款多了1mm。最修长秀美的是“小竹炮”,身高215mm,是家族中个子最高的。竹节式的造型是其赖以得名的招牌,这种设计可不是徒有其表,对手持位置的定位和稳定性都起了很大作用。实际上,相对于“大竹炮”,确实有不少影友更喜欢“小竹炮”的曲线玲珑。而“大竹炮”虽然没有其他三款那么突出的特征,但是整体感也非常均衡漂亮。
涂层
“钢炮”镜身表面采用的是黑色亚光涂层,因此给人一种素雅内敛感,好像毫无锋芒的外表下蕴藏着强大的力量,“钢炮”的称谓倒也恰如其分。而到了“竹炮”时代,镜头表面改为磨砂亮光涂层,质地与光泽细腻且高档,立体感更突出,配合个性鲜明的外形,更具时尚气息,从外表就张扬着它们的与众不同。
变焦、对焦环设计
从第三代“小钢炮”开始,尼康就改为变焦、对焦双环及内变焦、内对焦设计,避免了前辈推拉变焦镜头在变焦时镜头长度发生变化,及镜头垂直时受重力影响焦距滑动改变的现象。在“大钢炮”上,双环加大到空前的宽度,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舒适。但是,也许是变焦环过于宽大,持握镜头的手很容易在无意中造成焦距的变化,所以“小竹炮”和“大竹炮”都把变焦环压缩到几乎“大钢炮”的一半。有意思的是,“小竹炮”的对焦环在直径上还有个阶梯变化,靠镜头前端的一段陡然变粗,对焦手感应该更好。“大竹炮”在对焦环前端又增加了一圈固定的橡胶环,大概是为了使手持的稳定性更好。
功能转换按钮
“小钢炮”上的转换钮最简单,只有一个“M-A”(手动-自动对焦)切换环。而这个仅有的切换环还成为了最受诟病的部位,相当多的影友反映这个环非常脆弱,发生断裂事故的案例不在少数。所以拥有这款镜头的人也必须小心翼翼,尽量少用到它。
也许因此, “大钢炮”就改为了“M/A-M” (自动-手动对焦)切换键设计,“M/A”即自动对焦,但同时也能转动对焦环进行手动对焦修正焦点,并增加了一个“FULL-∞-2.5m”对焦距离范围切换键,根据被摄体的距离来选择,可以进一步提高对焦速度。两款“竹炮”的功能更加丰富,所以切换键也更加复杂,除了把对焦距离范围选择键改为“FULL-∞-5m”外,又增加了“VR”防抖功能的“ON-OFF”(开-关)键和防抖模式“NORMAL-ACTIVE”(普通-运动)的选择键。另外,在“大钢炮”和“小竹炮”镜头上还出现了三个对焦锁止钮,可以快速锁定对焦点,但“大竹炮”又取消了这个功能,大概尼康觉得“大竹炮”的对焦能力已经足够好了吧。
遮光罩
虽然焦距段几乎相同,但是尼康为四款产品配置的遮光罩可是大不相同。给“小钢炮”只配了只圆形遮光罩,给“大钢炮”却搭配了一只十分夸张的大号花瓣式遮光罩,长度几乎达到镜头长度的一半,与粗壮的镜身倒是很般配。当然,理论上阻挡杂光进入镜头的能力应该更好了。大、小“竹炮”也同为花瓣式遮光罩,表面也不再是浑圆的弧面,上下都设计了一块更漂亮的平面造型,并且内侧有植绒,对消除杂光更有利,但长度却越来越短,“大竹炮”的遮光罩最短处甚至还不如“小钢炮”的,这也表现出尼康对“大竹炮”的纳米镀膜镜片抗眩光能力信心十足。此外,大、小“竹炮”的镜头盖改成中间捏合型,不摘掉遮光罩也不影响使用。
性能篇
四款镜头的性能差异主要集中在对焦上,加载了超声波马达的“大钢炮”,对焦速度比“小钢炮”有明显优势,但是由于重量最大,长时间手持拍摄对臂力是不小的考验。另外,有些影友在二手市场上买到的“大钢炮”,用过一段时间后,会出现每次开始使用时对焦都发出“吱吱”声,反复对焦几次后声音又消失的情况,互联网上有说法是一批美版的个别“大钢炮”有该现象,好在目前还没发现对使用有什么影响。“小钢炮”的对焦能力也并不算差,在光线明亮、反差清晰的情况下,也能较迅速合焦,除激烈的体育运动题材外,一般抓拍基本都能胜任,只是对焦时的噪音大些。不过,从“大钢炮”以后,镜头都增加了防尘、防水滴密封设计,这一点是“小钢炮”不具备的。“小竹炮”的综合对焦能力应该说是最好的,之所以这么评价,是因为“小竹炮”在自身重量、持握稳定性上比“大钢炮”进步了一大块,还多了相当于降低3级快门速度的防抖功能,即使是女性用户也能较轻松地使用,而“大竹炮”在对焦速度和精度上与“小竹炮”没有明显差别,新增加的1级防抖能力在相机可用感光度快速提高的时代变得不那么重要,但在其他手持拍摄性能方面它却不如“小竹炮”的苗条轻盈更有优势。
画质篇
在画质表现上,实拍对比画面是最有说服力的,因此本次测试我们拿到了四款产品的实物,通过各项实测图片来直观地反映各只镜头素质。需要说明的是,因为不能排除镜头的个体差异,并且有的镜头已经使用过一段时间,所以对比结果只作为参考,不一定能完全代表该款镜头的平均水平。测试相机为尼康D3s,ISO200,使用捷信3号三脚架并打开相机的自拍和反光板预升功能,各镜头每一画面拍3张,取素质最好的一张为代表。
解析力测试
对于这一类镜头来说,最能体现画质水平高低、最有实用意义的当然是最大光圈下的成像质量。我们就以各镜头最短和最长焦距下最大光圈拍摄的画面做解析力对比,当收小光圈后,它们之间的差别也大为缩小,所以其他光圈下的比较这里就略去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大众摄影网”相关专题更详细的内容。
解析力比较的结果是,在焦距最短端,各款镜头的差别并不很大,不仔细看几乎是一样水平的。细致观察时,可发现除“小钢炮”拍摄的画面略有些“肉”外,其他三只镜头的锐度都很高,但“大钢炮”的反差比“小竹炮”大一点,因此显得锐度更好一点(这大概也是一些影友对“大钢炮”评价较高的原因),不过“小竹炮”的边缘画质确实下降得更明显些。“大竹炮”的反差则介于“大钢炮”和“小竹炮”之间,整体表现较均衡。
在200mm焦距端,情况发生了变化,“小钢炮”的锐度水平更接近“大钢炮”和“小竹炮”,“大钢炮”仍然体现出略高的反差,而“大竹炮”的锐度明显高于其他三只镜头,反差表现也较其他镜头更好,对于模型娃娃的肤色还原也更准确,7片ED镜片的威力显现出来。
畸变
在畸变测试中,表现最好的依然是“大竹炮”,无论在短焦距端还是长焦距端,桶形或枕形畸变都最轻微。但是“大竹炮”的镜头放大倍率比其他三款小些,实际焦距似乎也要短一点,也许占了点便宜。令人惊讶的是,在短焦距端,仅次于“大竹炮”的竟然是“小钢炮”,水平甚至于接近“大竹炮”。但在长焦端,“小钢炮”没有保持住这个优秀表现,变得最为严重。“大钢炮”与“小竹炮”在这一环节上基本旗鼓相当。
眩光
小光圈下正对太阳拍摄的眩光测试,差距是最明显的。两款“钢炮”的眩光都很糟糕,相比之下“大钢炮”更厉害一些,这也许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它的遮光罩最大。“小竹炮”的改善就很明显了,但是与“大竹炮”还不能相提并论,因为“大竹炮”的表现实在太突出,正对太阳几乎没有产生眩光,纳米结晶涂层的镀膜果然不同凡响。到“大竹炮”发布,目前尼康从14mm-200mm的三款F2.8恒定大光圈镜头都配备了此镀膜。
焦外虚化效果
影友之所以选择长焦距大光圈镜头,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想得到背景虚化的漂亮效果。这四款镜头都采用了9片圆形光圈,因此焦外虚化效果都很不错,并且焦外二线性也都较不明显。这一次,“大竹炮”的放大倍率小影响了它的虚化能力,不如另三只镜头焦外扩散得更柔和,有些生硬。
总评
通过以上对比测试,我们对这四款镜头的特性有较全面的了解,在选购和使用时可以基本心中有数。“小钢炮”最大的优点就是性价比超高,对于普通爱好者日常拍摄,尤其是喜欢拍风光、人像等对速度要求不太高的题材,“小钢炮”真的是个超值选择。“大钢炮”在市场上已不多见,一般可以不予考虑,但是如果喜欢夸张的外观,并且经常都是在三脚架上拍摄,也还是个较实惠的选择。“小竹炮”最适合看重镜头外形的影友,特别是手小气力也较小的女性用户,并且,它的性能确实已经足够满足各种题材的拍摄需要。而眼光苛刻,追求极致影像素质的器材发烧族,毫无疑问当然是坚决去追求“大竹炮”了。
(责任编辑:郭轶)
本期,我们介绍的就是这棵被戴上耀眼光环的镜头奇葩上其中一枝——扬名已久的尼康70(80)-200mm1:2.8镜头家族,并收集到目前市场上还常见到的该家族近四代产品,全面比较以供读者了解和作为选购参考。
“钢炮家族”的演变史
如果从手动对焦时代算起,尼康最早在1978年,就推出了第一只Ai 80-200mm 1:2.8 ED镜头,到2009年7月最新发布的AF-S Nikkor 70-200mm1:2.8G ED VR II,这一规格镜头已经经历了八代产品。1978年最早的Ai 80-200mm 1:2.8 ED和1980年的改进版Ai-S 80-200mm 1:2.8 ED都是手动对焦镜头,去掉不算的话,自动时代的第一款该规格镜头则是1988年尼康推出的AF 80-200mm 1:2.8 ED,也就是人们通常爱称为“小钢炮”( 因其通体乌黑粗大而得名)的第一代产品。该镜头采用了包含3片ED(超低色散)镜片的11组16片结构,其后1992年问世的“小钢炮”二代和1996年的“小钢炮”三代都延用了这一结构,所不同的是二代“小钢炮”加入了距离编码器,配合尼康3D矩阵测光系统可以把焦点距离信息传递给机身,所以名称也改为AF 80-200mm1:2.8D ED,而三代取消了前两代的推拉变焦改用了延续至今的变焦环设计。
第三代“小钢炮”承前启后,设计合理,做工精良,成像优秀,而价格却非常实惠,是非常受欢迎的一支镜头,所以在1998年尼康推出第四代产品AF-S 80-200mm1:2.8D IF-ED后仍然继续生产到2006年才正式停产。第四代尼康AF-S 80-200mm1:2.8D IF-ED镜头顺应潮流配置了超声波对焦马达,大大提高了对焦速度,减少了对焦噪音,而且因为身材体重大幅度增加,被影友们改称为“大钢炮”。尼康“大钢炮”的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增加到14组18片镜片,其中包括了5片ED镜片,因此光学素质也提升不少。事实上不少影友认为,“大钢炮”才是尼康的巅峰之作,甚至超过了它的下一代AF-S VR 70-200mm1:2.8G IF-ED。
但是,在新技术的推动下,特别是为了迎合数码时代的来临,改朝换代是不可避免的。2003年,防抖的第五代AF-S VR 70-200mm1:2.8G IF-ED应运而生。它采用了15组21片结构,包含5片ED镜片,搭载了VR减震系统,可以降低约3挡安全快门速度,因为外形呈现出竹节形状,而被改名换姓称作“小竹炮”。
“小竹炮”性能卓越,成像出色,可以说独领一代风骚。但是也有一些用户反映它和其他品牌同档产品相比太过秀气,不够威猛。而且时代总是要前进的,于是,2009年,第六代产品尼康AF-S 70-200mm 1:2.8G ED VR II来了,不出意料外形果然粗壮了不少,因此“大竹炮”的昵称顺理成章安在它头上,7片ED镜片、纳米镀膜、VR II减震系统与内置宁静波动马达(SWM)等,可以说尼康目前的顶尖技术尽数体现在“大竹炮”上面,如此豪华配置使“大竹炮”的综合性能可谓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成为“钢炮家族”新的领军。(最近,“大竹炮”曝出了镜筒内部件残留气泡凹陷问题,尼康官方声明不影响使用,相信尼康公司会妥善处理此事,不致损害到尼康产品长久以来在影友中建立起的优质印象。)
四代产品对比测试
目前,除“大钢炮”外,第三代“小钢炮”、“小竹炮”、“大竹炮”都有销售,而“大钢炮”因为超凡绝俗的影像素质,在二手市场上也很受影友的追捧,价格始终坚挺。它们之间到底有多大差别,是否与它们的价格差距成正比,下面我们就对这四代产品进行一次全面的对比。(下文中的“小钢炮”皆为第三代)
身材
从合影图中可以明显看出,这四款镜头中,最短小精悍的是“小钢炮”,全长只有187mm,而其他三个后代都超过了205mm。最粗壮威猛的是“大钢炮”,腰围88mm,比另外三款多了1mm。最修长秀美的是“小竹炮”,身高215mm,是家族中个子最高的。竹节式的造型是其赖以得名的招牌,这种设计可不是徒有其表,对手持位置的定位和稳定性都起了很大作用。实际上,相对于“大竹炮”,确实有不少影友更喜欢“小竹炮”的曲线玲珑。而“大竹炮”虽然没有其他三款那么突出的特征,但是整体感也非常均衡漂亮。
涂层
“钢炮”镜身表面采用的是黑色亚光涂层,因此给人一种素雅内敛感,好像毫无锋芒的外表下蕴藏着强大的力量,“钢炮”的称谓倒也恰如其分。而到了“竹炮”时代,镜头表面改为磨砂亮光涂层,质地与光泽细腻且高档,立体感更突出,配合个性鲜明的外形,更具时尚气息,从外表就张扬着它们的与众不同。
变焦、对焦环设计
从第三代“小钢炮”开始,尼康就改为变焦、对焦双环及内变焦、内对焦设计,避免了前辈推拉变焦镜头在变焦时镜头长度发生变化,及镜头垂直时受重力影响焦距滑动改变的现象。在“大钢炮”上,双环加大到空前的宽度,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舒适。但是,也许是变焦环过于宽大,持握镜头的手很容易在无意中造成焦距的变化,所以“小竹炮”和“大竹炮”都把变焦环压缩到几乎“大钢炮”的一半。有意思的是,“小竹炮”的对焦环在直径上还有个阶梯变化,靠镜头前端的一段陡然变粗,对焦手感应该更好。“大竹炮”在对焦环前端又增加了一圈固定的橡胶环,大概是为了使手持的稳定性更好。
功能转换按钮
“小钢炮”上的转换钮最简单,只有一个“M-A”(手动-自动对焦)切换环。而这个仅有的切换环还成为了最受诟病的部位,相当多的影友反映这个环非常脆弱,发生断裂事故的案例不在少数。所以拥有这款镜头的人也必须小心翼翼,尽量少用到它。
也许因此, “大钢炮”就改为了“M/A-M” (自动-手动对焦)切换键设计,“M/A”即自动对焦,但同时也能转动对焦环进行手动对焦修正焦点,并增加了一个“FULL-∞-2.5m”对焦距离范围切换键,根据被摄体的距离来选择,可以进一步提高对焦速度。两款“竹炮”的功能更加丰富,所以切换键也更加复杂,除了把对焦距离范围选择键改为“FULL-∞-5m”外,又增加了“VR”防抖功能的“ON-OFF”(开-关)键和防抖模式“NORMAL-ACTIVE”(普通-运动)的选择键。另外,在“大钢炮”和“小竹炮”镜头上还出现了三个对焦锁止钮,可以快速锁定对焦点,但“大竹炮”又取消了这个功能,大概尼康觉得“大竹炮”的对焦能力已经足够好了吧。
遮光罩
虽然焦距段几乎相同,但是尼康为四款产品配置的遮光罩可是大不相同。给“小钢炮”只配了只圆形遮光罩,给“大钢炮”却搭配了一只十分夸张的大号花瓣式遮光罩,长度几乎达到镜头长度的一半,与粗壮的镜身倒是很般配。当然,理论上阻挡杂光进入镜头的能力应该更好了。大、小“竹炮”也同为花瓣式遮光罩,表面也不再是浑圆的弧面,上下都设计了一块更漂亮的平面造型,并且内侧有植绒,对消除杂光更有利,但长度却越来越短,“大竹炮”的遮光罩最短处甚至还不如“小钢炮”的,这也表现出尼康对“大竹炮”的纳米镀膜镜片抗眩光能力信心十足。此外,大、小“竹炮”的镜头盖改成中间捏合型,不摘掉遮光罩也不影响使用。
性能篇
四款镜头的性能差异主要集中在对焦上,加载了超声波马达的“大钢炮”,对焦速度比“小钢炮”有明显优势,但是由于重量最大,长时间手持拍摄对臂力是不小的考验。另外,有些影友在二手市场上买到的“大钢炮”,用过一段时间后,会出现每次开始使用时对焦都发出“吱吱”声,反复对焦几次后声音又消失的情况,互联网上有说法是一批美版的个别“大钢炮”有该现象,好在目前还没发现对使用有什么影响。“小钢炮”的对焦能力也并不算差,在光线明亮、反差清晰的情况下,也能较迅速合焦,除激烈的体育运动题材外,一般抓拍基本都能胜任,只是对焦时的噪音大些。不过,从“大钢炮”以后,镜头都增加了防尘、防水滴密封设计,这一点是“小钢炮”不具备的。“小竹炮”的综合对焦能力应该说是最好的,之所以这么评价,是因为“小竹炮”在自身重量、持握稳定性上比“大钢炮”进步了一大块,还多了相当于降低3级快门速度的防抖功能,即使是女性用户也能较轻松地使用,而“大竹炮”在对焦速度和精度上与“小竹炮”没有明显差别,新增加的1级防抖能力在相机可用感光度快速提高的时代变得不那么重要,但在其他手持拍摄性能方面它却不如“小竹炮”的苗条轻盈更有优势。
画质篇
在画质表现上,实拍对比画面是最有说服力的,因此本次测试我们拿到了四款产品的实物,通过各项实测图片来直观地反映各只镜头素质。需要说明的是,因为不能排除镜头的个体差异,并且有的镜头已经使用过一段时间,所以对比结果只作为参考,不一定能完全代表该款镜头的平均水平。测试相机为尼康D3s,ISO200,使用捷信3号三脚架并打开相机的自拍和反光板预升功能,各镜头每一画面拍3张,取素质最好的一张为代表。
解析力测试
对于这一类镜头来说,最能体现画质水平高低、最有实用意义的当然是最大光圈下的成像质量。我们就以各镜头最短和最长焦距下最大光圈拍摄的画面做解析力对比,当收小光圈后,它们之间的差别也大为缩小,所以其他光圈下的比较这里就略去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大众摄影网”相关专题更详细的内容。
解析力比较的结果是,在焦距最短端,各款镜头的差别并不很大,不仔细看几乎是一样水平的。细致观察时,可发现除“小钢炮”拍摄的画面略有些“肉”外,其他三只镜头的锐度都很高,但“大钢炮”的反差比“小竹炮”大一点,因此显得锐度更好一点(这大概也是一些影友对“大钢炮”评价较高的原因),不过“小竹炮”的边缘画质确实下降得更明显些。“大竹炮”的反差则介于“大钢炮”和“小竹炮”之间,整体表现较均衡。
在200mm焦距端,情况发生了变化,“小钢炮”的锐度水平更接近“大钢炮”和“小竹炮”,“大钢炮”仍然体现出略高的反差,而“大竹炮”的锐度明显高于其他三只镜头,反差表现也较其他镜头更好,对于模型娃娃的肤色还原也更准确,7片ED镜片的威力显现出来。
畸变
在畸变测试中,表现最好的依然是“大竹炮”,无论在短焦距端还是长焦距端,桶形或枕形畸变都最轻微。但是“大竹炮”的镜头放大倍率比其他三款小些,实际焦距似乎也要短一点,也许占了点便宜。令人惊讶的是,在短焦距端,仅次于“大竹炮”的竟然是“小钢炮”,水平甚至于接近“大竹炮”。但在长焦端,“小钢炮”没有保持住这个优秀表现,变得最为严重。“大钢炮”与“小竹炮”在这一环节上基本旗鼓相当。
眩光
小光圈下正对太阳拍摄的眩光测试,差距是最明显的。两款“钢炮”的眩光都很糟糕,相比之下“大钢炮”更厉害一些,这也许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它的遮光罩最大。“小竹炮”的改善就很明显了,但是与“大竹炮”还不能相提并论,因为“大竹炮”的表现实在太突出,正对太阳几乎没有产生眩光,纳米结晶涂层的镀膜果然不同凡响。到“大竹炮”发布,目前尼康从14mm-200mm的三款F2.8恒定大光圈镜头都配备了此镀膜。
焦外虚化效果
影友之所以选择长焦距大光圈镜头,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想得到背景虚化的漂亮效果。这四款镜头都采用了9片圆形光圈,因此焦外虚化效果都很不错,并且焦外二线性也都较不明显。这一次,“大竹炮”的放大倍率小影响了它的虚化能力,不如另三只镜头焦外扩散得更柔和,有些生硬。
总评
通过以上对比测试,我们对这四款镜头的特性有较全面的了解,在选购和使用时可以基本心中有数。“小钢炮”最大的优点就是性价比超高,对于普通爱好者日常拍摄,尤其是喜欢拍风光、人像等对速度要求不太高的题材,“小钢炮”真的是个超值选择。“大钢炮”在市场上已不多见,一般可以不予考虑,但是如果喜欢夸张的外观,并且经常都是在三脚架上拍摄,也还是个较实惠的选择。“小竹炮”最适合看重镜头外形的影友,特别是手小气力也较小的女性用户,并且,它的性能确实已经足够满足各种题材的拍摄需要。而眼光苛刻,追求极致影像素质的器材发烧族,毫无疑问当然是坚决去追求“大竹炮”了。
(责任编辑:郭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