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营造“有趣”教学气氛,搜集充分的“兴趣”素材,建构“有趣”的教学方式等多方面论述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激发学生思考,探索学趣的有效途径,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操作性。
【关键词】激发;思考;探索;兴趣;教学氛围;素材;教学方式
思想品德课,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主要渠道。然而,由于其思想性、理论性、时代性强,在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教师在上思想品德课时,过分强调概念,过分注重知识要点的传授,忽略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忽略学生的自由发展、自主探究,以致学生思维打不开,死记硬背,自我封闭。因此,普遍存在着老师难教,学生难学,课堂枯燥、乏味。
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制定的新课程标准,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新课标特别注重学生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的培养,这对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来说,既是一个转变教育观念的好机遇,也是一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大胆改革,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项目研究、情景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去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与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更好地践行道德。那么如何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有趣”教学氛围。“有趣”的教学气氛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我们老师必须要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臭架子,不要害怕学生“造反”,来挑战你的权威。不能叫学生看到你就感到害怕,像老鼠见到猫。而是,应该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亦师亦友的关系,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可以大胆在课堂上发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生动形象的比喻、优美感人的语言等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兴趣。实践证明幽默风趣的老师很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而充满欢声和笑语的课堂更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兴趣,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
二、搜集充分的“兴趣”素材。“素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未经总括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素材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为目的,以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为形式呈现的,用来解释、说明、印证课堂教学内容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材料。它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为出发点,不仅能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具体情景的感悟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是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其来源主要是校园生活、本地社会生活、媒体资源、相关学科等;选取的原则要符合典型性、针对性、时效性、科学性、统一性、思想性等;呈现方式有文字资料、图表资料、媒体资料、活动资料等。而有“兴趣”的素材是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必备条件。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一定要细心留意身边或社会中的一些活生生的案例;多看一些书籍、杂志和报纸;上网浏览查阅有关资料;注意电视、广播等媒体上的新闻材料等等,获取有用又有趣的信息资料并及时记录在案,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或筛选。以备课堂上用。
首先,素材的选取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本学科的“实践性”,它要求“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围绕教学目标,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案例,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統一。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中有关环境问题时,我选取他们自己上学途中带口罩的生活画面作为素材,结合 “农村环境污染正逐步加深”“防治农村环境污染的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兴趣。
其次,要能根据素材提出富有艺术性、挑战性与探索性的问题。我们的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初中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当学生无法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时,会产生认知冲突,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会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所选取的素材,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富有艺术性、挑战性与探索性的问题,以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与思维的最佳状态,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如在学习《网络交往新空间》这一内容时,我根据素材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已广泛地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评论网络呢?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较为熟悉,对此有太多的感触,激起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许多学生经过主动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发表了个人的独特见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阅读文本、展开教学,便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建构“有趣”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建构“有趣”的教学方式,在于教师学会经营课堂,建构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课堂。
活动教学,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兴趣。思想品德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活动中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是活动的目的。通过活动课,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考察学生的睿智。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如我讲《友好交往礼为先》的教学时。我就创设这样一个“有趣”的教学活动。课前,我叫同学们把课桌椅搬至边上,中间空出一块地方设置成一个比赛场地。上课后,我宣布今天要搞一次公关礼仪大赛,最终将根据各参赛同学的表现评出最佳,并授予“公关小姐”或“公关先生”之称号。然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写有情景考题的纸片放在一个密封箱里,并说明比赛规则:①每位同学均可参赛,先随意抽取情景考题,然后根据考题的要求进行即兴表演;②欢迎其它同学上台客串配角,并允许适当“刁难”参赛选手,以考验选手的礼仪水平;③由同学推选出的5名相对客观公正的同学担任评委,并由评委给参赛者打分以决定比赛结果。好多同学在听完比赛规则后,早已跃跃欲试,5位被推选为评委的同学也已正经八百地坐到了主席台上,开始等待参赛者的表演。就这样整堂课在一种非常轻松、有趣的气氛中度过。最后,谁获得最佳已是次要,关键是同学们在“活动”中学到许多有关礼仪的知识,也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比教师一个人声嘶力竭说教式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情感教学,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兴趣。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情感是紧密联系的,作为非认知因素的情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动力作用,承担着学习的定向、维持和调节等任务。《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领域的发展,包括知识、情感、人生观。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单纯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一种情感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接纳和内化。例如:在学习“青少年要敢于又要善于同违法犯罪做斗争”时,我展示一段实例视频:“有三位初中女同学在街上看见了一个通辑犯,她们完全可以悄悄地离开,当作没有看见,但她们心中的一股正气使她们决定抓住这个通辑犯;面对凶恶狡猾的犯罪分子,正面接触显然是事倍功半的做法,于是她们商量后决定:为了不打草惊蛇,一个同学负责去报警,其余两个同学上前佯装问路,借此拖延时间;但犯罪分子太狡猾,随便说了两句就匆匆离去,好在这两位同学已把他的体貌特征及衣服的颜色、款式记了下来并记住了离开的方向;几分钟后,警察赶到,按刚才两位同学的描述迅速追赶,二十多分钟后,顺利地将通辑已久的罪犯抓获,为此这三位同学受到了表彰。”通过这个现实事例,学生启示颇深,很快从理论上明白了面对犯罪分子,即要敢于又要善于同他们做斗争,讲究智斗,力求在免受伤亡的前提下,比较巧妙地或借助社会力量将不法分子抓获。与此同时,介绍行之有效的方法: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由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实例去证明理论,不仅通俗易懂,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索的兴趣。
总之,挖掘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有趣”因素,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 马士兴.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6) .
[3] 曾海峰.浅谈多媒体教学与德育课堂教学的结合[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 2007,(12)
[4] 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激发;思考;探索;兴趣;教学氛围;素材;教学方式
思想品德课,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主要渠道。然而,由于其思想性、理论性、时代性强,在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教师在上思想品德课时,过分强调概念,过分注重知识要点的传授,忽略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忽略学生的自由发展、自主探究,以致学生思维打不开,死记硬背,自我封闭。因此,普遍存在着老师难教,学生难学,课堂枯燥、乏味。
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制定的新课程标准,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新课标特别注重学生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的培养,这对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来说,既是一个转变教育观念的好机遇,也是一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大胆改革,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项目研究、情景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去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与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更好地践行道德。那么如何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有趣”教学氛围。“有趣”的教学气氛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我们老师必须要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臭架子,不要害怕学生“造反”,来挑战你的权威。不能叫学生看到你就感到害怕,像老鼠见到猫。而是,应该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亦师亦友的关系,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可以大胆在课堂上发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生动形象的比喻、优美感人的语言等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兴趣。实践证明幽默风趣的老师很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而充满欢声和笑语的课堂更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兴趣,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
二、搜集充分的“兴趣”素材。“素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未经总括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素材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为目的,以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为形式呈现的,用来解释、说明、印证课堂教学内容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材料。它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为出发点,不仅能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掌握抽象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具体情景的感悟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是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其来源主要是校园生活、本地社会生活、媒体资源、相关学科等;选取的原则要符合典型性、针对性、时效性、科学性、统一性、思想性等;呈现方式有文字资料、图表资料、媒体资料、活动资料等。而有“兴趣”的素材是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必备条件。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一定要细心留意身边或社会中的一些活生生的案例;多看一些书籍、杂志和报纸;上网浏览查阅有关资料;注意电视、广播等媒体上的新闻材料等等,获取有用又有趣的信息资料并及时记录在案,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或筛选。以备课堂上用。
首先,素材的选取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本学科的“实践性”,它要求“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围绕教学目标,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案例,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統一。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中有关环境问题时,我选取他们自己上学途中带口罩的生活画面作为素材,结合 “农村环境污染正逐步加深”“防治农村环境污染的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兴趣。
其次,要能根据素材提出富有艺术性、挑战性与探索性的问题。我们的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初中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当学生无法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时,会产生认知冲突,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会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所选取的素材,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富有艺术性、挑战性与探索性的问题,以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与思维的最佳状态,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如在学习《网络交往新空间》这一内容时,我根据素材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已广泛地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评论网络呢?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较为熟悉,对此有太多的感触,激起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许多学生经过主动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发表了个人的独特见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阅读文本、展开教学,便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建构“有趣”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建构“有趣”的教学方式,在于教师学会经营课堂,建构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课堂。
活动教学,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兴趣。思想品德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活动中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是活动的目的。通过活动课,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考察学生的睿智。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如我讲《友好交往礼为先》的教学时。我就创设这样一个“有趣”的教学活动。课前,我叫同学们把课桌椅搬至边上,中间空出一块地方设置成一个比赛场地。上课后,我宣布今天要搞一次公关礼仪大赛,最终将根据各参赛同学的表现评出最佳,并授予“公关小姐”或“公关先生”之称号。然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写有情景考题的纸片放在一个密封箱里,并说明比赛规则:①每位同学均可参赛,先随意抽取情景考题,然后根据考题的要求进行即兴表演;②欢迎其它同学上台客串配角,并允许适当“刁难”参赛选手,以考验选手的礼仪水平;③由同学推选出的5名相对客观公正的同学担任评委,并由评委给参赛者打分以决定比赛结果。好多同学在听完比赛规则后,早已跃跃欲试,5位被推选为评委的同学也已正经八百地坐到了主席台上,开始等待参赛者的表演。就这样整堂课在一种非常轻松、有趣的气氛中度过。最后,谁获得最佳已是次要,关键是同学们在“活动”中学到许多有关礼仪的知识,也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比教师一个人声嘶力竭说教式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情感教学,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兴趣。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情感是紧密联系的,作为非认知因素的情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动力作用,承担着学习的定向、维持和调节等任务。《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领域的发展,包括知识、情感、人生观。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单纯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一种情感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接纳和内化。例如:在学习“青少年要敢于又要善于同违法犯罪做斗争”时,我展示一段实例视频:“有三位初中女同学在街上看见了一个通辑犯,她们完全可以悄悄地离开,当作没有看见,但她们心中的一股正气使她们决定抓住这个通辑犯;面对凶恶狡猾的犯罪分子,正面接触显然是事倍功半的做法,于是她们商量后决定:为了不打草惊蛇,一个同学负责去报警,其余两个同学上前佯装问路,借此拖延时间;但犯罪分子太狡猾,随便说了两句就匆匆离去,好在这两位同学已把他的体貌特征及衣服的颜色、款式记了下来并记住了离开的方向;几分钟后,警察赶到,按刚才两位同学的描述迅速追赶,二十多分钟后,顺利地将通辑已久的罪犯抓获,为此这三位同学受到了表彰。”通过这个现实事例,学生启示颇深,很快从理论上明白了面对犯罪分子,即要敢于又要善于同他们做斗争,讲究智斗,力求在免受伤亡的前提下,比较巧妙地或借助社会力量将不法分子抓获。与此同时,介绍行之有效的方法: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由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实例去证明理论,不仅通俗易懂,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索的兴趣。
总之,挖掘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有趣”因素,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 马士兴.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6) .
[3] 曾海峰.浅谈多媒体教学与德育课堂教学的结合[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 2007,(12)
[4] 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