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媒体教学,启发学生心智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i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先确立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新的理念,就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怎样才能做一个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呢?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借助媒体搭台,注重活动中感悟”。
  一、注重生活问题情景的有效创设
  课一开始,如何让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状态呢?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新颖、独特的导入方法,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生活问题情景的有效创设,能收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效果,同时把数学的学习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运用多媒体制作了“小兔玩陀螺的情景”,这一生活情景的创设把同学们带到了游戏的快乐之中,同时也把同学们带进了“圆锥的认识”中。接着我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了生活中“圆锥”图片,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圆锥体就在生活中,圆锥体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情趣与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快乐的学习之中。
  二、注重旧知向新知迁移时的启发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自己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数学知识逻辑性强,环环相扣,知识衔接密切。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迁移规律,巧妙地设计有坡度、有层次、有启发性的问题,缩短学生已知与未知的距离,给学生架起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降低了教学难度。
  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引入新课后,我问:“谁能说说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其特征?”这一设计,不仅复习了圆柱的知识,而且在“圆锥的认识”时也起到了一个极好的铺垫作用。
  在认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时,我说“每组的学生拿起桌上的圆锥,感觉一下和圆柱有哪些不同?围绕这几个问题思考:
  1.圆锥有几个面?
  2.底面是什么形状的?
  3.侧面是什么面?
  4.圆锥的尖顶叫什么?”
  通过这样的设问,学生通过用手摸,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学生很快说出了圆锥与圆柱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为进一步学习圆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在思维卡壳时的启发
  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时会遇到不能做的情况。这时教师可以从实际需要出发,运用电教媒体形象地向学生展示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与过程,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学生对“圆锥的高”的认识,显得有些茫然,有的同学把圆锥的“母线”当成了圆锥的高,有的虽然指出了圆锥的高就是“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可总让人感到明心不明口。这时,我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更加形象、清晰地看到了什么是“圆锥的高”。学生可以说是茅塞顿开,全面认识了“圆锥的高”及“圆锥高的条数只有一条”。
  四、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充分开展
  顾明远教授曾指出:21世纪的教师应该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一起来学习,而不是简单地把知识教给学生。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协作,共同探讨,合作互助,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别人的方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数学、学习数学。
  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把学生分成了五个小组,每个人课外都制作了圆锥,每个人都备有直尺和三角板。教学“测量圆锥的高”时,我让同学们先分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们有的水平的端着直尺,有的竖直地扶着三角板或直尺,有的在读数,有的在记录,不一会儿就测出了圆锥的高,并总结出测量圆锥高的方法。然后让小组代表展示“测量圆锥的高”方法,边说边做,其他同学是边看边评。这样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全班交流,学生归纳总结出了“测量圆锥的高”方法: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个直尺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直尺和三角板或直尺间的距离。
  学生们还提出了“测量圆锥的高”时要注意的问题。更可喜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还养成了互助、合作与交流的好习惯。
  
其他文献
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语文教学法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
期刊
摘 要:为了消除学生对语文的“陌生感”,让学生的心灵走进语文教材,走进生活,尽可能地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使语文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发生意义上的联系。教师有必要寻找生活化的语文学习环境,创设情景激发感悟,模拟生活深化语文教学,构建语文与生活的桥梁。  关键词:语文教材 生活 桥梁  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期刊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要想上好语文课,务须讲究结课艺术。结课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里,教师不但要对所授知识或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定型、概括、深化,又要对整个课堂教学情况作出科学的总结和评价,有时还要对后面的教学建立某种联系,进行适当的沟通。因此结课与课首应能做到相呼应,有始有终,使整堂课浑然一体,要对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下面我就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结课做了一
期刊
寻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中学地理教师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有效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有效的教学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不断探索创新有效教学策略,促进高中地理新课程有效实施。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期刊
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改革成为一种责任。课堂改革犹如长征,需要大家不断地跋涉、探索、攻坚和突破。那么课堂怎么改?如何改?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近几年的教学中,我时刻体验探索着课堂教学改革,从中也积累了一点点自己不成熟的经验。  一,在新课改中,要非常注重教育的思想性  那么落实思想性与知识性是否矛盾?怎样找到其结合点?例如,我曾经上过“以集体利益为重”一节课,其中引用了有关三峡移民的一首诗
期刊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历史教学中采取激趣教学法,不但能够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启学生的智慧,使历史课堂焕发生命力。一旦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就会主动学习、研究、探索、创造,历史课自然而然就生动活泼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内化为学习动力呢?本人长期从事初
期刊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富有创意和具有实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并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在运用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下面根据自己教学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进行层层剖析,对症下药,找到解救措施。  一、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本质的认识。一是将合作学习等同于小组讨论。二是将合作学习仅仅视为一种教学工具。至于合作品质的培养、合作精神的养成、如何开展合作、
期刊
摘 要:新的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政治教学 新课改 主体 与时俱进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
期刊
摘 要:课程改革告别了以往的死气沉沉,告别了呆板僵化,然而还有许多老师仅仅是披着课改的华丽外衣,貌合神离。创造宽松、和谐且便于学生思考、乐于探究的优质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更是关键。  关键词:小学数学 打造 高效课堂  凝眸反思我们不难看出,华丽的“课改外衣”、热闹的“学习活动”掩饰不了形似神离的痕迹。放任而浮躁,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期刊
新课程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不仅学到知识,而且重视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我觉得一堂好课必须落实好教学三维目标,关注学生知识技能同时兼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打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采用启发诱导研究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发展。  在新课改化学教学中,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一、由单一授课改为小组合作交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