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它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培养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积极探索的课题,为此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在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下功夫,不但要具备精深广博的知识,而且更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将审美活动推向更高级的阶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悟美,追求美和创造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材挖掘;审美教育
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教育理论若不包括美育的研究,就不是完备的理论;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美的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它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培养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语文学科美育就是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美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就对美育的重要性作了论述,他认为培养“完全人物”——体育、心育(智育、德育、美育)全面发展的人,必须重视并实施美育,因为“美育者一面使人的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城,一面又为德育和智育手段。”①蔡元培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积极探索的课题。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它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作为语文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予以陶冶学生情操。
一 教材中的自然美
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广阔的审美领域,无论是荷塘月色的恬淡幽美、大好秋色的绚丽灿烂,还是长江三峡和赤壁古战场的雄奇险峻,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教材里关于自然环境的描写,因经作家的审美处理,比自然美更精致、更完美、更细腻、更激动人心、更给人以美感。鲁彦在《听潮》中描写大海:“波浪轻轻吻着岩石,象朦胧欲睡似的”。“大大小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睡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睛,也象欲睡了。”作者紧扣一个“睡”字,写出了大海的柔美的情态。郦道元的《三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的语言,再现了巫峡的壮美。这些都显示出大自然的迷人姿色,具有明显的美育内容,我们应该使学生在掌握字、词、句、篇知识的同时,领会祖国山水的壮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 教材中的社会生活美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选入课本中的文艺作品,却比现实生活更典型、更集中,具有巨大的认识、欣赏和美感作用。因而教材中的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美,对于人们的感染和熏陶更强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所反映的志愿军的崇高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无疑地都在强烈地震动着人们的心灵。又如,《变色龙》则是对趋炎附势、欺上压下的鞭挞,《我的叔叔于勒》所反映的菲利普夫妇的形“美”而神“丑”,等等。这些无不使学生在思想、感情、心灵上受到感染,产生喜怒 、哀乐、爱憎等情绪,从而形成美丑、善恶、是非、得失的审美观念。
三 教材中的艺术美
艺术美是自然美、社会生活美的集中表现,是语文教学美育因素的主要内容。就语文教学特点看,艺术美应包括内容美与形式美,内容美即题材、思想、主题情节的美;形式美即语言、结构 、艺术手法、风格的美。《故宫博物院》的描写,让学生了解到了故宫建筑群的宏伟壮丽,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朱自清的《春》中绘声绘色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无不展现出自然风光的美;而那幅“迎春图”,则是对生活美的颂扬。文中的“鸟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着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又是多么优美的语言,创造了多么优美的意境!《荷塘月色》之所以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就是因为文章有缜密精巧的构思,玲珑剔透的结构,质朴凝炼的语言,绵密真挚的情致,通篇洋溢诗情画意。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再现这些美,自然会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总之,没有审美和艺术的人生就不是完整的人生;没有审美教育的学校教育则不是健全的教育;不具备审美素养的教师也不是完全合格的教师;缺乏审美教育的语文课就不是成功的语文课。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材挖掘;审美教育
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教育理论若不包括美育的研究,就不是完备的理论;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美的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它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培养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语文学科美育就是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美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近代学者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就对美育的重要性作了论述,他认为培养“完全人物”——体育、心育(智育、德育、美育)全面发展的人,必须重视并实施美育,因为“美育者一面使人的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城,一面又为德育和智育手段。”①蔡元培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积极探索的课题。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它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作为语文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予以陶冶学生情操。
一 教材中的自然美
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广阔的审美领域,无论是荷塘月色的恬淡幽美、大好秋色的绚丽灿烂,还是长江三峡和赤壁古战场的雄奇险峻,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教材里关于自然环境的描写,因经作家的审美处理,比自然美更精致、更完美、更细腻、更激动人心、更给人以美感。鲁彦在《听潮》中描写大海:“波浪轻轻吻着岩石,象朦胧欲睡似的”。“大大小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睡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睛,也象欲睡了。”作者紧扣一个“睡”字,写出了大海的柔美的情态。郦道元的《三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的语言,再现了巫峡的壮美。这些都显示出大自然的迷人姿色,具有明显的美育内容,我们应该使学生在掌握字、词、句、篇知识的同时,领会祖国山水的壮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 教材中的社会生活美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选入课本中的文艺作品,却比现实生活更典型、更集中,具有巨大的认识、欣赏和美感作用。因而教材中的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美,对于人们的感染和熏陶更强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所反映的志愿军的崇高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无疑地都在强烈地震动着人们的心灵。又如,《变色龙》则是对趋炎附势、欺上压下的鞭挞,《我的叔叔于勒》所反映的菲利普夫妇的形“美”而神“丑”,等等。这些无不使学生在思想、感情、心灵上受到感染,产生喜怒 、哀乐、爱憎等情绪,从而形成美丑、善恶、是非、得失的审美观念。
三 教材中的艺术美
艺术美是自然美、社会生活美的集中表现,是语文教学美育因素的主要内容。就语文教学特点看,艺术美应包括内容美与形式美,内容美即题材、思想、主题情节的美;形式美即语言、结构 、艺术手法、风格的美。《故宫博物院》的描写,让学生了解到了故宫建筑群的宏伟壮丽,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朱自清的《春》中绘声绘色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无不展现出自然风光的美;而那幅“迎春图”,则是对生活美的颂扬。文中的“鸟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着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又是多么优美的语言,创造了多么优美的意境!《荷塘月色》之所以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就是因为文章有缜密精巧的构思,玲珑剔透的结构,质朴凝炼的语言,绵密真挚的情致,通篇洋溢诗情画意。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再现这些美,自然会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总之,没有审美和艺术的人生就不是完整的人生;没有审美教育的学校教育则不是健全的教育;不具备审美素养的教师也不是完全合格的教师;缺乏审美教育的语文课就不是成功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