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师在课堂上应抓住学生情绪,抓住意外,妙用学生错误,恰当地评价激励,因势利导,捕捉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思维的火花才会绽放,在教师、文本、学生互动中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鲜活的、生动的画面。
关键词 课堂动态生成资源;亮点;情绪;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8)24-0052-02
新课程标准倡导新的课程资源观,指出: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是在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过程中的很多变化情况和因素是无法事先“约定”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它会给教学带来勃勃的生机和活力,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其实,教师、学生本身也是珍贵的教学资源,他们在交往互动中时时生成着课程资源。一次精彩的即兴发言,一个异于常规的举动,甚至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捕捉,顺势引导,定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令人回味无穷。
1 抓住“亮点”——以点带面,全面铺开
在教师的诱导或在某种情景下,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或者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好的建议等,就是常说的课堂亮点。课堂亮点是一种珍贵的课程资源。教师在课堂中发现亮点后,应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抓住亮点行放大,让所有学生都来关注亮点,让个别的创造变为全体的创造。
笔者在教学课本剧《负荆请罪》时,让学生描述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点,他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多数发言都在笔者的预设之中。这时,一位女生站起来说:“老师,能不能让我们现在就表演这个课本剧?”笔者接受她的建议,让学生去揣摩剧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以进一步把握人物的特点。一开始的表演是纯粹的课文朗读,学生读得很有感情,可惜没有表情;读得很认真,但没有真心。于是笔者和学生一起担当导演,思考怎么演。有学生提出增加动作;有学生提出适当改变台词,不要把心思放在背课文上;还有学生提出应该把对课文的理解表演出来,学生在体悟中不断创新。课堂上抓住“亮点”,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处理好语言的感知与了解、感悟与表达、积累与运用之间的关系,实现有机统一。
2 抓住情绪——自此及彼,趁热打铁
课堂上,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个人生活经历不同,所表现出的情绪也大有差异。对所学知识掌握了的学生,往往表现得沾沾自喜,课堂上学习不积极。教师要善于发现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使课堂出现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从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教师抓准学生情绪,由此及彼,突破原先预案的设计,生成“趁热打铁”的新教学思路,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
3 妙用错误——将错就错,刨根问底
新知教学时,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教师如果伴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引出正确的想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利用学生的错误,并使其充分暴露出错的过程,然后进行因势利导,从而生成正误知识的辨析点,它是“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学观的体现。
在上《惊弓之鸟》一课时,笔者请学生自由通读课文之后,抛出这样的问题大背景:“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天上飞的大雁射了下来,你佩服不佩服更羸?”一个学生说:“这有什么稀奇的,如果当时我在魏王身边的话,我也照样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笔者巧妙地回答:“如果照你这么说,大家都有可能成为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喽,只是生不逢时啊!”进而问学生:“更羸的本领真的是显示在了他能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大雁射下来吗?”有的说:“我以为更羸的本领显示在了他能仔细观察,能从一只在常人眼里看来是极普通的大雁中看出它飞得慢,叫的声音也很悲惨。”有的说:“我以为更羸的本事还显示在了他能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情况,经过严密的推测,最终知道这不但是一只受过箭伤,伤口还没愈合的大雁,而且是一只离开同伴,孤单失群的大雁。”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个性化”见解是由于对文本内涵的模糊解读造成的,笔者敏锐地加以捕捉与点燃,勇敢地突破预设的教案,将“纠错”巧妙转化成挖掘文本内涵的契机,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巧妙地把“错误”转化为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对“更赢”产生由衷的佩服,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4 评价激励——循循善诱,恰到好处
记得听到这样一堂二年级的语文课,课上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一个学生起来读一段课文,读得很不好,漏字、添字,不通顺。于是,教师说:“你很有勇气,很高兴听到你的朗读,但有几个地方要注意一些就更好。(师指出错误)你愿意再读一遍吗?”学生又读一遍,错字、漏添字情况好多了。“你读的有进步了,声音要再响亮些,让每个人都听到就更好了。”学生又很乐意地读了一遍。“读得好,响亮、流利,如果速度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语气,就更棒了”。学生很好地又读了一遍,读得非常棒。“读的真好,掌声送给你!” 教师带头鼓掌,学生开心地笑了。
这是一次较成功的评价,教师既注意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又发挥评价的指导功能,循循善诱,恰到好处。由此可见,师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促进课堂生成的重要因素;赏识性评价是维系师生、生生有效对话的“纽带”,是促使课堂生成的“助推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和释放的“能量”将是超常和无法预测的,精彩的课堂生成资源才可能随时生成。
5 抓住“意外”——急中生智,随机应变
当课堂出现与教学内容完全无关,课前根本无法预设的突发事件时,可借助其积极有效的一面,为促进课堂生成服务。
一次,一位学生正在课堂上朗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一诗歌,读得情真意切,很有感情。出人意料,教室里突然飞进一只燕子,学生骚动起来。笔者灵机一动,说:“你把《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中的文字都读活了,大自然给你读得真美,你看,把小燕子都招到你描绘的景色中来了。”学生大笑。笔者接着说:“看谁的朗读不但使我们陶醉,也让教室外的燕子陶醉?”
这种充满个性魅力、随机应变的课堂评价创造的是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激活学生无限可能的创新思维。所以说,“善待意外”,是课堂生成的“点金石”。只要教师以赏识的态度,顺应学生的需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就会使得课堂生成“意外资源”,成为一方智慧飞扬的天地。
综上所述,课堂是师生生命经历的重要场所,教师只有树立动态生成的正确态度,把握有利时机,运用有效策略,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 课堂动态生成资源;亮点;情绪;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8)24-0052-02
新课程标准倡导新的课程资源观,指出: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是在课堂中生成的。教学过程中的很多变化情况和因素是无法事先“约定”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它会给教学带来勃勃的生机和活力,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其实,教师、学生本身也是珍贵的教学资源,他们在交往互动中时时生成着课程资源。一次精彩的即兴发言,一个异于常规的举动,甚至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捕捉,顺势引导,定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令人回味无穷。
1 抓住“亮点”——以点带面,全面铺开
在教师的诱导或在某种情景下,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或者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好的建议等,就是常说的课堂亮点。课堂亮点是一种珍贵的课程资源。教师在课堂中发现亮点后,应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抓住亮点行放大,让所有学生都来关注亮点,让个别的创造变为全体的创造。
笔者在教学课本剧《负荆请罪》时,让学生描述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点,他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多数发言都在笔者的预设之中。这时,一位女生站起来说:“老师,能不能让我们现在就表演这个课本剧?”笔者接受她的建议,让学生去揣摩剧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以进一步把握人物的特点。一开始的表演是纯粹的课文朗读,学生读得很有感情,可惜没有表情;读得很认真,但没有真心。于是笔者和学生一起担当导演,思考怎么演。有学生提出增加动作;有学生提出适当改变台词,不要把心思放在背课文上;还有学生提出应该把对课文的理解表演出来,学生在体悟中不断创新。课堂上抓住“亮点”,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处理好语言的感知与了解、感悟与表达、积累与运用之间的关系,实现有机统一。
2 抓住情绪——自此及彼,趁热打铁
课堂上,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个人生活经历不同,所表现出的情绪也大有差异。对所学知识掌握了的学生,往往表现得沾沾自喜,课堂上学习不积极。教师要善于发现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使课堂出现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从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教师抓准学生情绪,由此及彼,突破原先预案的设计,生成“趁热打铁”的新教学思路,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也会不期而至。
3 妙用错误——将错就错,刨根问底
新知教学时,学生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教师如果伴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引出正确的想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该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利用学生的错误,并使其充分暴露出错的过程,然后进行因势利导,从而生成正误知识的辨析点,它是“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学观的体现。
在上《惊弓之鸟》一课时,笔者请学生自由通读课文之后,抛出这样的问题大背景:“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天上飞的大雁射了下来,你佩服不佩服更羸?”一个学生说:“这有什么稀奇的,如果当时我在魏王身边的话,我也照样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笔者巧妙地回答:“如果照你这么说,大家都有可能成为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喽,只是生不逢时啊!”进而问学生:“更羸的本领真的是显示在了他能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大雁射下来吗?”有的说:“我以为更羸的本领显示在了他能仔细观察,能从一只在常人眼里看来是极普通的大雁中看出它飞得慢,叫的声音也很悲惨。”有的说:“我以为更羸的本事还显示在了他能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情况,经过严密的推测,最终知道这不但是一只受过箭伤,伤口还没愈合的大雁,而且是一只离开同伴,孤单失群的大雁。”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个性化”见解是由于对文本内涵的模糊解读造成的,笔者敏锐地加以捕捉与点燃,勇敢地突破预设的教案,将“纠错”巧妙转化成挖掘文本内涵的契机,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巧妙地把“错误”转化为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对“更赢”产生由衷的佩服,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4 评价激励——循循善诱,恰到好处
记得听到这样一堂二年级的语文课,课上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评价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一个学生起来读一段课文,读得很不好,漏字、添字,不通顺。于是,教师说:“你很有勇气,很高兴听到你的朗读,但有几个地方要注意一些就更好。(师指出错误)你愿意再读一遍吗?”学生又读一遍,错字、漏添字情况好多了。“你读的有进步了,声音要再响亮些,让每个人都听到就更好了。”学生又很乐意地读了一遍。“读得好,响亮、流利,如果速度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语气,就更棒了”。学生很好地又读了一遍,读得非常棒。“读的真好,掌声送给你!” 教师带头鼓掌,学生开心地笑了。
这是一次较成功的评价,教师既注意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又发挥评价的指导功能,循循善诱,恰到好处。由此可见,师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促进课堂生成的重要因素;赏识性评价是维系师生、生生有效对话的“纽带”,是促使课堂生成的“助推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和释放的“能量”将是超常和无法预测的,精彩的课堂生成资源才可能随时生成。
5 抓住“意外”——急中生智,随机应变
当课堂出现与教学内容完全无关,课前根本无法预设的突发事件时,可借助其积极有效的一面,为促进课堂生成服务。
一次,一位学生正在课堂上朗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一诗歌,读得情真意切,很有感情。出人意料,教室里突然飞进一只燕子,学生骚动起来。笔者灵机一动,说:“你把《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中的文字都读活了,大自然给你读得真美,你看,把小燕子都招到你描绘的景色中来了。”学生大笑。笔者接着说:“看谁的朗读不但使我们陶醉,也让教室外的燕子陶醉?”
这种充满个性魅力、随机应变的课堂评价创造的是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激活学生无限可能的创新思维。所以说,“善待意外”,是课堂生成的“点金石”。只要教师以赏识的态度,顺应学生的需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就会使得课堂生成“意外资源”,成为一方智慧飞扬的天地。
综上所述,课堂是师生生命经历的重要场所,教师只有树立动态生成的正确态度,把握有利时机,运用有效策略,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