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培养初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bing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初中学生都正处在青春期,在心理上有比较强的自主性,但是行为上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他们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朴素的认识,有潜在的主动探究的动力,但由于学生的认识比较肤浅,学习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所以,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该牢牢的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要阵地,改革课堂教学目标、形式、结构,讲究课堂教学策略,创造新型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充满朝气,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当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从学科或生活的问题或者任务出发,通过各种各样形式的探究性活动,以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实际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做法如下:
  一、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在学每一篇新课文的时候,我总会先让学生依据题目以及预习的情况提出问题。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生活经验的不同,他们所提问的质量也会有一定的差异。为了避免问题重复或者是过多出现很简单的问题,更好地提升提问的质量,我采用了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以座位前后左右为一个学习小组,先在小组内交流各人的问题,凡是能在小组内解决的问题就在小组内解决掉,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则由组长写在纸条上并贴上黑板。这样,问题的数量减少了,质量也提高了,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课文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培养学生解疑的能力
  质疑的目的就是要解疑,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解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常常知只是由老师解答,而“探究性学习”则要求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学生利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也是由他自己做出决定。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探究性和自主性,学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可以自己选择和自己兴趣相投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学习;我还允许学生自主的选择一个有关的问题来进行解决,并且同意他们选择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全班交流、讨论,随时做好回答其他同学提问的准备。而教师在这個过程中绝对不能只是做一个旁观者,而是需要穿针引线,适时的加以点拨,参与探究。这样的解疑过程就会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了他们的学习潜能。
   三、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认识倾向和动机,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具有很重要的定向、推动和激励作用。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的时候,他们就会很乐意地去学习,并且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以及很强敏锐的感知。自主探究的兴趣不应该只是作为起点,而是应该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生动鲜明的教学情境,多种激励的机制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兴趣。教师在进行探究性教学的时候,要不同于一般的师问生答的启发式教学形式,而是教师先要把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进行归纳整合为对课文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然后再反馈给学生。这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提的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说出理由为要求,以思维强化为训练程序,让课堂上每一位学习者都成为研究者。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多余的讲授和不着边际的指导,从时间上确保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
  当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探究习惯养成、探究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学生就会运用探究的眼光来对待一切事物,这时,我们就可以自然地将课堂教学进行导引,深入到学生的阅读、深入到其它学科、深入到学生生活,从中发现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一般说来,这时的探究性学习在课内进行的内容有:讨论确定探究的专题,制定探究专题的实施计划、交流探究进展与信息、探讨遇到问题的解决方式、进行阶段性探究总结等。
  我们探讨在基础型课程教学中贯通研究性学习,其目的不在于探究结论的价值,而在于使学生熟悉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究意识,使学生具有批判的意识、独立的精神、合作的能力和实践的习惯;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探究不是一切,不要把探究绝对化,它只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只有使它真正变成学生的观念,在此基础上与其他学习方式有机融合,学生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强大的发展力。
  五、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重视小组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努力去发现、去感悟。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对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巩固具有关键的作用。教师还可以加入各组,参与学生的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与点拨,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书中解决难点,把读与议有机的结合起来。合作学习是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去学习、发展创新能力的切入点与突破口,合作学习是相对个体学习而言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团体内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式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基本理念之一,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肯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不仅需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而且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引导,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创设主动、生动、互动的语文学习局面。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质疑、解疑和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过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注入式、学生接受式的教学模式,而成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其他文献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然而,如果方法不当,小学语文教学的付出,则往往事倍功半。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状况呢?笔者认为,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宛如下五子棋,必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枚“棋子”巧妙地安排在是适当的位置,形成一条教学主线。  一、品词析句,夯实语基。   词句是构成篇章
期刊
一、引言  “语言似乎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超自然的魔力,它不仅帮助人类交流信息、沟通感情、进行有声思维,而且能唤起各种想象。”①既然语言有这么大的魔力,那么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委婉语,就必然有其独特的魅力。委婉语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人类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体现,而且可以在交流中加深人们的感情。正因为这样,委婉语才会被人们如此喜爱。在英语和汉语两种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委婉语的使用存在很多共同之处。  二、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积累“浮光跃金”、“攫住”、“憨直”等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品味作者笔下荷塘美景,并学习其景物描写方法、比喻的修辞手法,达到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描写荷塘的方法,以及比喻的修辞手法,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课探疑  1、播放课件,欣赏荷塘美景。  2、说说观后之感。  3、揭题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让教师和相当一部分小学生感到最棘手的恐怕就是“习作”。每次习作课,我们常看到的是:学生抓耳挠腮、茫然无措。写出的作文也是枯燥、没内容,要么就是千篇一律、毫无个性而言。为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不断去钻研、去摸索,积极尝试多种方式。实践证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一、抓住兴趣激发点  学生步入三年级,就开始接触 “习作”,也就是从几十个字的看图写话,过渡
中小学语文教学要注意衔接,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就好像接力赛跑一样,一棒接一棒,切不可慌急慌忙地把棒掉到地上,影响前进步伐的速度。我觉得中学语文教师在接“棒”的时候,一要稳、二要顺、三要运用推进力。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就是:搞好中小学衔接教育,通过衔接让师与生、教与学双双提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相互了解、相互适应,把“突变”变成“渐变”,在“渐变”中顺利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衔接过渡。怎样在具
期刊
我校是一所民汉合校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地处霍城县的西北部,学生的民族成分由汉、.哈、回、蒙等组成.其中哈族学生占95%,即使汉语班哈族学生也能占到90%以上,平时在班里学生的交流以哈语为主,回到家中则完全说哈语,这一现象对语文教学带来的困难不言而喻。对语文课标中要求正确、流利、地用普通话朗读课文。障碍重重,很难达到课标的要求。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农牧区的孩子在朗读中存在最普遍、最常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