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丝剥茧的方法与引水入渠的思路

来源 :外国语文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方幸福教授的新著《幻想彼岸的救赎——弗洛姆人学思想与文学》对现代西方思想家埃里希·弗洛姆丰富而庞杂的人学思想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清晰的梳理,不仅勾勒出其与弗洛伊德、马克思思想的承继与发展的关系,还从现象、原因、途径三个层面细致探讨了弗洛姆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如何积极探寻解决之道,使人完成“自我的救赎”。著作援引大量文学作品作为佐证,使分析更生动,也更具说服力。这部著作可以说是读者了解、把握弗洛姆人学思想的优秀指南。
  关键词:书评;《幻想彼岸的救赎——弗洛姆人学思想与文学》
  中图分类号:I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22(2015)05-0102-04
  对普通读者而言,阅读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 1900-1980)的著作,将会是奇妙的经验,它可能带来复杂的心理感受:一方面,他的著作语言并不十分晦涩,但却劲道十足,弗洛姆对人性的剖析、对社会的认识,鞭辟入里,令人不禁击节叹赏,心生诸多共鸣;另一方面,其作品述及方方面面,涵盖极广,难以严格地进行学科归类,他的理论涉及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多个领域,读时难免心生困惑。即使是在一部著作中,我们既可以发现各种思想资源在他的转述与阐发中发出新的光辉,但同样也会产生“云山雾罩”之感。这让人不免追问,弗洛姆思想的核心在哪里?它从何处来?它指引我们向何处去?面对弗洛姆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在广泛深入地总揽其全部著作的基础上,条分缕析地理出其思想发展变化的脉络,将其“神髓”清晰地勾勒呈现出来,并思索探寻其当代价值与意义,当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普通读者更准确、全面地把握弗洛姆的思想,进而激发进一步细读与研究的兴趣,更会是一种对期待的满足。
  方幸福教授的新著《幻想彼岸的救赎——弗洛姆人学思想与文学》正体现了这样的努力。在他的观察中,弗洛姆的论著虽然驳杂,但都紧紧围绕这一个中心,这些理论、思想无不与人相关,都蕴含着对人的问题的深切关怀。因此,将弗洛姆涉及诸多学科的著作统一到“人学”的范畴内进行观照,辨析弗洛姆究竟如何看待人的本质,如何界定人的存在方式,如何阐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如何对人的未来描绘可能性的图景,这无疑是颇有意义同时极具操作性的研究理路。该著开篇即明确设定的研究任务,如同一次“聚焦”,霎时从天马行空的阐释与想像空间集中于一个凸显出的对象,一个“大写的人”活泼地立起来,于是,问题集中了到“人学”上,即研究“一定历史和社会中的人”,具体而言,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具体的人,是个体和整体、历史和现实、主体与客体的结合”(方幸福,2014:5)。
  在弗洛姆看来,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置身其中的人也是病态的人,是被异化的、丧失了个性的人,亟需得到医治与拯救。弗洛姆的“人学”理论的核心所在,就是要“揭示西方社会的这一现实及其形成的原由,进而找到人的解放之路”(王雨辰,2005:278)。弗洛姆的结论是通过三个层面逐渐展开分析得出的:其一是对病态社会及生活在病态社会中的人的状况进行冷静客观的描述,这是形态层面,此乃“病状”;其二是对人做出彻底的分析,阐明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这是“病因”;其三是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原因,寻找解决的途径,就是“对症下药”。 弗洛姆的著作,围绕这三个层面,以手术刀般的精确“刮骨法”直抵痛处,一遍遍拷问人的灵魂。于是,我们几乎可以在每一部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对这三个方面的具体分析,它犹如“反复的鞭笞”,击打着人的惰性以及庸常生活中的习以为常,不断敲响警惕之钟。这对可能只涉猎部分作品的普通读者是有益的,但如果走入弗洛姆的矩阵,这三个层面的阐释就会不断交织、纠缠,仿佛要将读者带入一个语言与意义的迷宫,而诸多学科的交叉往往又会指向看似无限可能的出路,或许其路向是深陷其中而非找到归途。方幸福著《幻想彼岸的救赎——弗洛姆人学思想与文学》显然清醒认识到了弗洛姆思想的复杂性,作者深知对弗洛姆的人学思想,更多的言说不仅无利于降低其复杂程度而显得冗余,更需要的恐怕是在总揽全局的前提下提纲挈领,将其思想脉络梳理清晰,进而建构起完整的体系。这就需要研究者抽丝剥茧,细致地一层层揭开罩纱,将“病状”、“病因”、“处方”有序地呈现出来。
  弗洛姆的理论资源多元而庞杂,按照方著的爬梳,其中有多个来源:犹太教的家庭背景、弗洛伊德主义学说,马克思的理论、巴霍芬的母权制思想、佛教禅宗、存在主义哲学、剧烈多变的社会、当时社会科学的突飞猛进、法兰克福学派。其中最主要的是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理论。弗洛姆在建构自己的人学体系的过程中,渗透着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继承:比如对“无意识”的深入阐释,将弗洛伊德所说的“个人的无意识”——由个人的生活状况所特有的处境造成的压抑的心理内容,上升到“社会无意识”的层面,指向了社会成员在共同的规则与标准的约束下共同拥有的被压抑的心理领域;再如性格分析理论,也是以弗洛伊德的性格分析为基础的,并且借用了大量的相关概念与术语;而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以及对恋母情结、移情、自恋等等的阐释,也可以在弗洛姆的著作中找到明显的痕迹。只是,弗洛姆并没有停留于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照搬与挪用,而是进行了改造,从中生发出独特的见解。尤其是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研究由个人层面拓展到社会层面,将社会文化因素添加到对人的心理的观察之中,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人,认识由人所构成的社会。
  弗洛姆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与创造性发展同样展示了这样的特点。这一继承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理论方法上的,一是理论内容上的。方法上,主要是“社会学的视角和历史观方面” (方幸福,2014:45),内容则包括对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异化、人的自由等人的问题的方方面面:弗洛姆认同马克思从社会实践层面来考察人的本质和人的需要的做法,从具体时期、具体文化体系中的人的认识入手,通过认识特定而具体的人,去总结把握总体的人的共性和本质,而人的需要,也与其生存境遇休戚相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深入阐释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并指出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可避免的结果,弗洛姆在此基础上,将这一概念引入心理学的范畴,认为“异化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一种病态的心理现象” (方幸福,2014:48),这种异化已经深入资本主义社会肌体的骨髓当中,遍及社会每个角落,成为一种社会病;而人类要克服这种顽症,必须从自我救赎开始,而对救赎道路的探寻,弗洛姆也继承了马克思的思想,认为只有在劳动中,人才能成为独立和自由的人,这种独立与自由,并不是孤立地独善其身,将个人与社会切割开来,而是要在与他人、与社会的联系中寻找“积极的自由”,获得自身的完善性,而对人的救赎,也因此需要改良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的变革中重建健全的社会。《幻想彼岸的救赎——弗洛姆人学思想与文学》在分析过程中,还敏锐地看到了,弗洛姆从马克思那里继承的,不仅仅是某些观念,还体现为精神的庚续。马克思对人的观察,贯穿其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批判精神,也流淌在弗洛姆的血液中,因此,他的著作中也充盈着悲悯的情怀与痛定思痛的决绝,从而在读者那里产生了振聋发聩的效力。   细致的探赜钩沉,让弗洛姆的人学思想的基本面貌逐渐变得清晰。《幻想彼岸的救赎》的论述由此在两条线索下展开。一条线索是隐形的、扭结的,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理论提供了个体和社会两个维度,为弗洛姆剖析人提供了工具,指明了方法,也给予了启示,两者是弗洛姆人学理论的“源头活水”,弗洛姆在接续中超越,在继承中发展。另一条线索是显在的、层进的,弗洛姆悲悯而冷静地审视社会中的人的种种病态与矛盾,先摆出问题,继而探寻原因,并努力思索攻克难题的途径。这样的三个层面,方幸福教授分别以三章进行详述:第二章展现病态社会中病态的人的种种现象,其中,从马克思那里沿袭来的“异化”概念是一个核心术语。在弗洛姆看来,人的异化始于劳动分工,这种病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更为严重甚至病入膏肓,成为一种普遍的极难克服的顽症。它存在于生产过程中,消费过程中,政治生活中,无孔不入,朽蚀了人的理性、伦理道德以及社会的意识形态,从而造成社会关系的全面崩盘,人与自然、社会的联系变得疏远。置身于这一社会环境中的人,只会迷失自我,本性遭到压抑,只显露出“贪婪的欲望”、“变态的情感”与“扭曲的人格”。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第三章首先指出人的存在充满矛盾,无法摆脱“生存的两歧”与“历史的两歧”,人固有的本质决定了“异化是一种必然现象,它内在于人类的进化之中”(方幸福,2014:128)。而这一必然性,与人的需要相关,而关联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自我意识的需要、目标与献身的需要中都内含了导致异化的致因。当然,在不同的人那里,病因可能并不完全一致,弗洛姆由此将人按照性格进行分类研究,无论是接受型、剥削型还是囤积型、市场型的性格,都是消极的,在他们的心理中都有负面的倾向,要么具有受虐或施虐性,要么具有屈从性或破坏性,这就从心理上找到了异化的根源。在此基础上,弗洛姆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性格与社会无意识的概念,研究社会对其成员的心理影响以及由此形成的基本结构,个人的病症也扩散、泛化为社会的病症,社会的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同样也成为了导致人的异化的祸源。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确已经到了迫切需要救治的边缘时刻,弗洛姆也积极寻找救赎之途。这正是第四章的内容。而前面的原因分析已经为救赎指出了两个方向:个人需要心理革命,人需要争取自由、发挥创造力、追求理性、掌握爱的艺术、以存在而非占有的方式生存才能塑造一个精神健康的自我;而社会则需要通过实行人道主义公有制实现经济变革,通过全民参与的民主政治实现政治变革,通过塑造健康个性、传承文明实现文化变革,才能去除社会肌体中的瘤变,重建一个健全的“美丽新世界”。
  可贵的是,作者对弗洛姆人学思想的研究并没有止于理论,没有陷入抽象的推论与高蹈的阐释之中。作者准确把握住了弗洛姆著作的旨归——帮助我们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包括自我在内的人的存在的本质,而这是与文学的重要功能吻合的。“弗洛姆的人学与文学在很多方面是互通的,它带给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活动较大潜力的附加值。”(方幸福,2014:248)由此,弗洛姆的著作也与文学经典作品构成了“互文性”:弗洛姆的理论向文学作品开放了,艺术的语言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揭示,看起来像是对弗洛姆理论的形象表述,是它的“表意实践”,而反之,用弗洛姆理论剖析文学作品中的人,也显得一针见血,充分展示出有效性。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幻想彼岸的救赎——弗洛姆人学思想与文学》一书果断地“引水入渠”,在不同部分分别引入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作为佐证。于是,在描述病态社会的现象与特征时,可以看到卡夫卡《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尔,他变形为甲虫,就是“异化”,人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压迫下,感情淡漠,亲情疏离,文学的夸张,反而映照出人的生存的真实境况。在剖析病因时,作者又援引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探询男主人公霍尔顿迷茫和叛逆的心理根源,指出这正如弗洛姆所说,是“人的需要没有得到相应满足的结果” (方幸福,2014:139)。而构想彼岸世界的设想自然和乌托邦小说与反乌托邦小说联系在一起,这些小说中所描绘的社会蓝图,显然是对人的自我净化与社会变革的构想,这与弗洛姆指出的救赎显然是殊途同归的。
  综上所述,如何阐论弗弗洛姆复杂的人学思想,《幻想彼岸的救赎——弗洛姆人学思想与文学》一书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抽丝剥茧的方法让理论变得清晰,引水入渠的思路则让其显出生动。对读者而言,这一著作就如同弗洛姆人学思想的一部详细指南,我们可在此指引下认识弗洛姆,并激发出强烈兴趣去捧起弗洛姆的著作,从而去更全面、深入地认识“人”。
  参 考 文 献
  方幸福.幻想彼岸的救赎——弗洛姆人学思想与文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王雨辰.略论弗洛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解读[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3):273-278.
  An Approach of Meticulous Investigation and an Accomplishment of Valuable Guide:   A Review of Fang Xingfu’s Monograph Salvation Beyond Illusion—On the Hominology of Erich Fromm and Literature
  ZENG Wei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Wuhan 430079 )
  Abstract: The newly published book Salvation beyond Illusion—On the Hominology of Erich Fromm and Literature (2014) by Professor Fang Xingfu makes a clear, but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survey of modern American thinker Erich Fromm’s complicated theory of Hominology. It sketches the relationship of Fromm’s theory with those of Sigmund Freud and Karl Marx, and makes a meticulous exploration of Fromm’s study on alienation of human beings in modern western society from 3 aspects—phenomena, causes and solutions. In his monograph, the author cites numerous literary works to demonstrate the potentially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omm’s theory and literature. The book is a valuable guide for readers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Erich Fromm’s theory of Hominology.
  Key words: book review; Salvation beyond Illusion
  作者简介:曾魏,男,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编审。主要从事英美当代诗歌研究。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邮编 430079
  E-mail: [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刘芳)
其他文献
摘 要:《全译方法论》借鉴成熟的汉语理论“小句中枢说”,遵循观察充分、描述充分、解释充分三个充分和“表-里-值”小三角及“语-思-文”大三角的研究要求,构建以小句为中枢单位,语素、词、短语、复句、句群、语篇为脉络单位的五级全译方法论体系。全书具有三大特色:循序渐进、逻辑分明;分析全面、例证详实;深入浅出、可读性强。该著从事实之中找规律,于细微之处创体系,对全译实践和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必将推
期刊
摘 要:严复的翻译为中国引进了新思想,带来了新气象。然其“一名之立,旬月踟蹰”、苦心孤诣迻译的新概念、新术语,即严译新词,经短短十几年就被淘汰殆尽。为何命运如此惨淡?有关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这些成果对我们认识严译新词及其未流行之原因启示良多。但严译新词被淘汰殆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关研究均语焉不详。本文分析了严复翻译新词的外因与内因,认为严译新词最终未流行的根本原因是严译文体将严译选词限制在“雅训
期刊
摘 要:理查德·赖特的短篇小说《住在地下的人》,开启了美国非裔文学中“地下人”文学主题的书写。拉尔夫·埃里森在赖特的直接影响下,创作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故事表达了居住在纽约地下室中无名无姓的黑人青年探索自我身份的心理诉求。此后,沃尔特·莫斯利在易兹·罗林斯系列作品中塑造了黑人侦探易兹,他发迹之后,逃税避税,将自己的经营所得严严实实地隐藏在白人法律监视之外,该形象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地下人”主
期刊
Abstract: In the frame of European modernity, memory is for the first time massively engaged as a counter-project to the victorious history by the victims of French Revolution, both within and outside
期刊
摘 要: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米哈伊尔·亚历山大洛维奇·肖洛霍夫(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Шолохов,1915-1984)今年诞辰110周年。他是苏联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被誉为“俄罗斯人民的良知”。《一个人的遭遇》(Судьба человека)是他的著名短篇小说,作品突出了一个永恒的伦理道德主题:战争与人的命运。它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对现实社会伦理道德形象的思考和描写,
期刊
摘 要:美国全国图书奖获得者查尔斯·约翰逊是当代美国文坛颇具创造力的作家。约翰逊的作品不单单拘泥于呈现美国黑人所遭受的种族歧视与压迫,通过亦真亦幻的方式来解构并重构现实,探寻黑人的内心生活。约翰逊的作品没有沿袭传统黑人形象的固有模式,更多展现了其自身的后现代写作特色。本文力求从后现代历史编撰元小说角度分析其代表作《中途》的叙事特征。  关键词:历史编撰元小说;《中途》;戏仿;互文  中图分类号:I
期刊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傲慢与偏见》亲属关系图式的建构,对比小说三个译本中亲属称谓的翻译,发现:源语亲属关系图式的构建过程实为亲属关系内容图式、背景图式以及文化图式的建构过程。已建构的源语称谓图式与先存于译者大脑中的目的语称谓图式匹配明确时,便能成功翻译。匹配模糊时,目的语称谓文化图式对译者的选择和译文产出影响较大。  关键词: 亲属关系;图式建构;称谓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保罗·利科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他对翻译的哲学思辨集中体现在其学术生涯晚期所推出的《论翻译》一书之中。本文力图以该书所呈现的内容为基础,对利科的翻译思想进行解析。利科认为,居于原作者和读者之间、侍奉两个“异”主的译者,面对“异”的阻抗之挑战,必须放弃对完美翻译的追求,在“语言友好”的翻译伦理和翻译范式之中找到翻译所带来的幸福;同时通过建构意义甚至文字层面的可比之物,把因“异”而生、困
期刊
摘 要:系统功能语篇分析研究走过了五六十个年头,做出了构建世界公认的理论、开发“黄金三角洲”、发表一大批成果、涌现一些着重点不同的分析模式、创办国际学术期刊等八大历史贡献。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宏观规划、微观深化、理论探讨(如语篇类型、各种理论模式的整合等问题)、实践规范等。本文献给韩礼徳教授的九十华诞。  关键词:语篇;话语;语篇分析;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篇分析;韩礼徳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
期刊
摘 要:电影字幕台词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字幕台词的功能在于让观众能够准确无误地听清、听懂片中人物所发出的语言信息,以减少由于片中人物的某些不标准发音、方言、俚语、混音等造成的听觉上的混听,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意思理解上的偏差。外国影片中出现了大量反映该国所独有的文化信息,不同语言的不同特点及民族文化差异的存在使翻译电影字幕台词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汉译时需要处理好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关系,尽量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