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现代文明病,也诱发产生了。同时,工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导致环境污染加剧。这些由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不良结果,已在某种程度上对人类的健康与正常的生活构成潜在危害。为此,时代赋予体育教育以新的历史使命,并提出许多新的课题,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突破传统体育教育价值观,从更加丰富的层面看待体育教育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理应把“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传统体育价值观同“学会生存的必要知识和技能”这一新的教育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一种符合时代要求和现代社会发展形势的全新体育教育价值观。
体育教育应配合学校教育,致力于解决人类更好地生存这一新课题,使体育教育更好地为满足人类生存的多重需要和改善人类生存状态服务。
1.体育教育与人类生存需要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深刻地揭示出人类自身需要的本质。人类五个层次的需要与人对体育教育的需要本身就有着内在的联系。这是体育教育本质功能的表现,无论是自我价值实现,自我尊重的需要,还是自我安全、社交的需要,都与体育教育有着广泛的联系。
人类的生存需要除了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以满足自身外,还有人类生存需要所反映出的客观性,人不得不受到由人们的生存条件、生存能力、生存方式所决定的生存状态的影响和制约。人类如何生存发展,这就需要解决人类怎样掌握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形成各种本领,养成良好习惯等。体育教育应在解决人类所需的这些实质性问题上发挥出自身应有的独特作用。从目的来看,体育教育应是为人类身心健康与人的发展服务的;从过程来看,应是一种有效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体育以及卫生保健常识、技能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教与学的过程;从内容来看,应包含有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生存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内容。
我们不仅仅在理论上认清身心培育的教育属性,而应在身心教育的实践中充分反映出具有教育属性的身心培育活动。那种在实践中单一的运动性和活动性用来达到身心培育目的的做法以及把它简单地看作也是一种体育教育性质活动的观念是错误的。这只能反映出我们某些体育教育工作者在认识体育教育本质问题上,还存在着不足,具有不完全性和不深刻性,仅仅看到了体育的特殊性,没有看到教育的普遍性。
人们知道,当婴儿开始伸展四肢,幼儿开始学习走路时,表明每个人都具备基本活动的能力,它仅仅是运动的原始状态,包涵了体育运动要素中的一些而不是全部,这还与婴儿自发的本能需要有关,并未构成内涵深刻而丰富的科学性体育运动。它的本质理应是让人们通过一般教与学的活动过程,去掌握知识、技能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去学会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备的某些生活能力和本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体育为人类生存发展服务的终极目的。
体育教育过程应是一种理论、实践、再理论、实践的过程。需要把握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以及体育卫生保健常识和技能运用于体育运动实践和人类生活实践中去的,这是体育教育的根本特征。
人的需要与人对体育教育的需要有着多方面的联系。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广义)功能也在不断拓展,这种拓展又意味着体育教育与人们社会生活方面的联系日益加强,意味体育教育在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上,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在不断地延伸。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育发展中,充分考虑到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融通、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平衡、短期与长远需要的兼容等问题。从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趋势看,我们学校体育的着眼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自我指导锻炼能力、体育运动能力等方面上来。其中,使学生学会和掌握各种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各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无疑对于学生适应生活,更好地生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体育教育在人类生存能力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体育教育过程包含着两个重点,一是人的内发性自尊、自强、自爱、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二是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而体育教育则可通过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学习过程,使他们多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和实现。
传统体育教育注意力仅仅局限在发展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上,忽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要学会生存,在体育教育中就不能仅以发展学生的身体为满足,还必须从广泛的领域,培养他们适应未来新生存环境的各种能力,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生活需要的现代人。
事实上,正确的走、站、坐、卧的姿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卫生,用眼和脑的卫生常识;游水能力;各种自我防卫技巧;防火常识;基本的运动创伤救护常识和方法;交通安全常识等体育卫生保健的内容,都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紧密相关。
由此可见,体育教育的目标应是长远和近期目标的统一,今后大、中、小学校体育教材内容应是丰富多样的、有效实用的。
3.未来体育教育对人们生存方式的影响
当代体育教育同样面临着社会生产和社会各方面变革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脑力劳动量的增加;环境污染的增加;工时缩短出现闲暇时间增多;居住条件的改善,人际交流机会减少,这些现实问题都给体育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要适应未来变迁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对传统教材内容进行修改、筛选和必要的补充,对教学素材进行全面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体育教育在生存与发展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体育教育上学校要做好如何贯彻素质教育,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第三,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种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 二、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也。”辩证地指出了体育与知识、道德的关系。所以,体育教学要把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去,利用体育教学丰富的教育因素,加强学生的德育。
第一,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培养学生动作迅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同行动的良好习惯和作风。
第二,通过教材的游戏内容,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热爱集体、勇敢顽强、机智果断、遵守规则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通过田径、球类、体操等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意志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另外,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教育影响学生。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立表率。
三、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
五、加强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可巩固和扩大体育课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因此,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两操、两活动,进行队列操练、身体基本训练,狠抓基本体操的质量。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爱好,提倡小型多样,注意生动活泼,讲求实效,持之以恒。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应建立以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队。对有特长的学生要集中进行训练,运动队员必须要思想好,各科学习成绩良好,并在学校体育活动中起骨干作用。要健全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坚持小型多样、达标内容为主的原则,每年举行一至两次体育比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素质。
因此,健全和发展体育教育,加强体育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使它的发展和科学社会主义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密切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体育教育应配合学校教育,致力于解决人类更好地生存这一新课题,使体育教育更好地为满足人类生存的多重需要和改善人类生存状态服务。
1.体育教育与人类生存需要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深刻地揭示出人类自身需要的本质。人类五个层次的需要与人对体育教育的需要本身就有着内在的联系。这是体育教育本质功能的表现,无论是自我价值实现,自我尊重的需要,还是自我安全、社交的需要,都与体育教育有着广泛的联系。
人类的生存需要除了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以满足自身外,还有人类生存需要所反映出的客观性,人不得不受到由人们的生存条件、生存能力、生存方式所决定的生存状态的影响和制约。人类如何生存发展,这就需要解决人类怎样掌握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形成各种本领,养成良好习惯等。体育教育应在解决人类所需的这些实质性问题上发挥出自身应有的独特作用。从目的来看,体育教育应是为人类身心健康与人的发展服务的;从过程来看,应是一种有效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体育以及卫生保健常识、技能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教与学的过程;从内容来看,应包含有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生存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内容。
我们不仅仅在理论上认清身心培育的教育属性,而应在身心教育的实践中充分反映出具有教育属性的身心培育活动。那种在实践中单一的运动性和活动性用来达到身心培育目的的做法以及把它简单地看作也是一种体育教育性质活动的观念是错误的。这只能反映出我们某些体育教育工作者在认识体育教育本质问题上,还存在着不足,具有不完全性和不深刻性,仅仅看到了体育的特殊性,没有看到教育的普遍性。
人们知道,当婴儿开始伸展四肢,幼儿开始学习走路时,表明每个人都具备基本活动的能力,它仅仅是运动的原始状态,包涵了体育运动要素中的一些而不是全部,这还与婴儿自发的本能需要有关,并未构成内涵深刻而丰富的科学性体育运动。它的本质理应是让人们通过一般教与学的活动过程,去掌握知识、技能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去学会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备的某些生活能力和本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体育为人类生存发展服务的终极目的。
体育教育过程应是一种理论、实践、再理论、实践的过程。需要把握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以及体育卫生保健常识和技能运用于体育运动实践和人类生活实践中去的,这是体育教育的根本特征。
人的需要与人对体育教育的需要有着多方面的联系。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广义)功能也在不断拓展,这种拓展又意味着体育教育与人们社会生活方面的联系日益加强,意味体育教育在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上,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在不断地延伸。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育发展中,充分考虑到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融通、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平衡、短期与长远需要的兼容等问题。从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趋势看,我们学校体育的着眼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自我指导锻炼能力、体育运动能力等方面上来。其中,使学生学会和掌握各种基本的生活技能,养成各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无疑对于学生适应生活,更好地生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体育教育在人类生存能力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体育教育过程包含着两个重点,一是人的内发性自尊、自强、自爱、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二是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而体育教育则可通过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学习过程,使他们多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和实现。
传统体育教育注意力仅仅局限在发展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上,忽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要学会生存,在体育教育中就不能仅以发展学生的身体为满足,还必须从广泛的领域,培养他们适应未来新生存环境的各种能力,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生活需要的现代人。
事实上,正确的走、站、坐、卧的姿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卫生,用眼和脑的卫生常识;游水能力;各种自我防卫技巧;防火常识;基本的运动创伤救护常识和方法;交通安全常识等体育卫生保健的内容,都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紧密相关。
由此可见,体育教育的目标应是长远和近期目标的统一,今后大、中、小学校体育教材内容应是丰富多样的、有效实用的。
3.未来体育教育对人们生存方式的影响
当代体育教育同样面临着社会生产和社会各方面变革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脑力劳动量的增加;环境污染的增加;工时缩短出现闲暇时间增多;居住条件的改善,人际交流机会减少,这些现实问题都给体育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要适应未来变迁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对传统教材内容进行修改、筛选和必要的补充,对教学素材进行全面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体育教育在生存与发展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体育教育上学校要做好如何贯彻素质教育,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第三,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种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 二、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也。”辩证地指出了体育与知识、道德的关系。所以,体育教学要把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去,利用体育教学丰富的教育因素,加强学生的德育。
第一,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培养学生动作迅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同行动的良好习惯和作风。
第二,通过教材的游戏内容,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热爱集体、勇敢顽强、机智果断、遵守规则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通过田径、球类、体操等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意志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另外,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教育影响学生。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立表率。
三、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
五、加强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可巩固和扩大体育课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因此,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两操、两活动,进行队列操练、身体基本训练,狠抓基本体操的质量。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爱好,提倡小型多样,注意生动活泼,讲求实效,持之以恒。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应建立以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队。对有特长的学生要集中进行训练,运动队员必须要思想好,各科学习成绩良好,并在学校体育活动中起骨干作用。要健全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坚持小型多样、达标内容为主的原则,每年举行一至两次体育比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素质。
因此,健全和发展体育教育,加强体育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使它的发展和科学社会主义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密切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