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 语文课堂的别样精彩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198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说:静能生慧。“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是一种沉心凝思的默然。学习需要动起来,也需要静下去,做到动中有静。圈点批注,精心对话文本,做到品味揣摩;交流互动,倾听他人意见,学会取长补短,鉴赏品评;设计问题,确保“牵一发而动全身”,让教学有深度和高度;课堂动笔,从读到写,能写出心声和真情。
  一、圈画批注文本,“静”读
  静读,是深思的前提;批注,是静读的延伸。在静读之余,勾画、圈点、注写能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交流中增长知识,扩大眼界,既增加了阅读的快意,又点燃了智慧的火花。此时此刻,在安静的课堂中,在静静的阅读中,学生与文中的人物神交,与作者“促膝长谈”,将自己默读文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写下来,以符号和批语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深入的思索、品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如笔者在《二泉映月》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静心默读,对课文圈点批注,然后汇报交流。有的学生在“水面月光如银”下作了勾画,旁批为“观察仔细,比喻恰当,与静谧的环境相契合”;有的学生在“饱经风霜”下面加了问号,对这个词语的含义还不太确定;有的学生对文章的结构作了“课文以时间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批注,并交流:通过阅读,他发现,十年前,小阿炳对泉声和师父的话似懂非懂;十年后,阿炳历经艰辛,面对同样的场景,想到以前的种种,情难自禁,在月色之下创作了这首《二泉映月》。由此看来,这位同学不仅读懂了文章,还了解了作者寫文章的思路。还有很多学生对第五自然段都做了勾画,找出了描写琴声变化的词句“琴声委婉”,批注:琴声如山泉出幽谷,这是阿炳在怀念过去美好的生活吗?学生们静心与文本对话,感悟到在琴声委婉与旋律的升腾中,有悲,有苦,有恨,有怒,也有对音乐和生活的爱,既体会了文中复杂的情感,也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师生互动交流,“静”听
  倾听是学习的基础。“静听花开的声音”,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静听习惯,让学生学会倾听,在“静”听中默思,在默思中感悟,在感悟中发表自己的个性见解,让听与言相得益彰,让师生互动价值更高。如笔者在《七律·长征》一课的教学中,通过播放《长征组曲》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过程,并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一个学生说:徒步行走两万五千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征程啊!“红军不怕远征难”,确实如此。听完他的感慨之后,很多学生陷入了沉思。一个学生说:长征虽然艰苦,但我感受到的更多是乐观和坚强。这才是中国军人的精神,才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根源。一个女生说:长征中,有很多传奇的红军女战士,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篇章……听完学生的发言,笔者适时地进行总结:长征,确实艰辛;红军,确实伟大。长征中的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河、爬雪山、过草地……没有一颗勇敢的心,很难坚持到底。听完笔者的总结,学生们纷纷点头,眼神中闪耀着动情的光芒。在整齐的诵读声中,学生的情绪更加饱满,感情更加炽烈。
  三、设计深度问题,“静”思
  在教学中,好的问题是有深度的,不但能让学生找到切入文本的关键点,还能帮助学生开启心智,在与文本静静的对话中,在思考、探究、质疑与创造中更深入、更全面地解读文本,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如笔者在教学《我应该感到骄傲才对》一课时,从题目着眼,抓住了“应该”二字,设计了如下问题:这个题目很特别,不说“我感到骄傲”或者“我很骄傲”,却用了“应该……才对”,到底小骆驼经历了什么,让他有了这样的心理转变呢?学生根据问题认真思考,并通过阅读课文寻找答案。一个学生说:小红马说小骆驼丑,所以小骆驼有些自卑。一个学生说:小骆驼跟妈妈到沙漠里走了一趟,发现自己的缺点原来是优点。一个学生说:小骆驼知道了真相后,对自己说:“不要自卑了,应该感到骄傲才对。”在学生思考答疑的过程中,笔者又提出问题:如果此时小骆驼又遇见了小红马,他又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们再次通过静思,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四、组织课堂练笔,“静”写
  源静则流清。有一颗恬静的心灵,才能纳百川、容天下。从静读到静写,学生不被外界干扰,思接千载,真情地书写,流畅地表达,能写出很多精彩的片段,成为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进行随文练笔,或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写下来;或让他们对典型句式进行仿写;或让他们写读后感等。在静静的练笔中,学生心定神闲,以我手写我心,思维会更缜密,思路会更流畅,思考范围更加宽广,精彩的文句会随之出现,在积极地动脑、动手中写出属于自己的文字。如笔者在《荷花》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习比喻修辞进行习作练笔,并采用“有的……有的……”句式。一个学生写道:“秋风吹过,百花凋零,而我家的菊花却盛开了。有的秀丽淡雅,如仙子一般;有的鲜艳夺目,如彩球一般;有的昂首挺立,如战士一样;有的亭亭玉立,如邻家少女一样。真是太可爱,太动人了。”一个学生这样写芦苇花:“河岸上的芦苇花颜色各异。有的是奶白色,有的是微红色,有的是淡青色。微风吹来,一望无际的池塘中,美丽而轻盈的芦苇花翩翩起舞,让我怦然心动……”学生只有热爱自然,只有留心生活,才能写出这样优美的短文,抒发出他们的真情实感。
  “静”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特质,是一种处世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返璞归真,“静以修身”,静下来,学生会发现更好、更美丽的语文课堂,会发现更美好的自己。
其他文献
一、运用国学经典进行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的起点和核心,农村小学相对城市小学而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差。随着外出务工父母的增加,孩子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是摆在农村基础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德育的最好教材。《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中的一些蒙学读物,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是德育的最好教材,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
期刊
设计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112~114页总复习关于“分数乘、除法”“比”的內容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除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会用分数乘、除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比的相关概念、性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  3.在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增强数感
期刊
一、教材简析:  《树和喜鹊》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是著名作家金波的作品(选作课文时有改动)。《树和喜鹊》的故事情节并不曲折,只是通過树和喜鹊在数量上的变化,阐述了友情所带来的快乐。该篇课文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文字的画面感强。全文共6个自然段,每两个自然段讲述一个画面,依次向我们展现了三个画面:一棵树和一只喜鹊孤单地生活着→后来这里有了好多树、好多鸟窝、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68页例6及相应练习。  设计理念:  新课标十分重视把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利用有关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学生的努力和老师的引导、指点,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好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并获得情感体验。本节课在设计中力求体现:由情境来引入,通过设置认知冲突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最终实现解决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期刊
有幸聆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课堂上那充满诗情的心灵体验,激情燃烧,使笔者情不自禁地与学生一起,在王崧舟老师的引领下,乘着心灵之舟,在语文这一蔚蓝的大海中扬帆远航,沉浸在美的诗境中。  教学片段一:导入——设疑引领,诗样含蓄  “文学是人学”“一切文学都具有诗的特质”,语文教学也是人学。陶行知先生便以“营造诗的教育”为终生奋斗目标,他说:“我要用诗的真善美来创造教育,让每一个同学
期刊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数学学科而言,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它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具体到数学教学上,应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数感、符号
期刊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计算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是对计算过程的深刻理解。理解计算过程不光要知道怎样计算,更重要的是要明确为什么要这样计算,这实质上是一个算理问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这一内容安排在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数是一位数笔算乘法”及“用整十数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数是三位数乘法的基础。“乘数
期刊
“少年强,则中国强。”学生从小吃苦耐劳,勇敢坚强,聪明睿智,才能健康成长。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中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受到启发感染,并联系学生的实际有效地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感悟美好人生,健康和谐地成长。  一、树立榜样,自强自立  “自古英雄出少年。”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描写王二小、海娃、雨来、乌塔等少年英雄模范人物的课文,为少年儿童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1.学习英雄,渗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61页例2。  片段一:直观操作,体会面积单位产生的意义  1.出示两个面积悬殊较大的长方形。  师:请大家快速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生:一眼就可以看出它们的大小。  小结:像这样凭眼睛看看就能判断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作“观察法”。(板书)  2.出示两个形状相同、面积接近的长方形。  师:快速判断两个图形的面积
期刊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出台,为教学教育指明了方向,各个学科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展开学习与研究。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日积月累,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日常教学中呢?笔者试图通过对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金铎执教的“小数加减法综合练习”教学片段分析,寻找在运算教学中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线索,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主任王永春认为:“小学数学核心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