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说:静能生慧。“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是一种沉心凝思的默然。学习需要动起来,也需要静下去,做到动中有静。圈点批注,精心对话文本,做到品味揣摩;交流互动,倾听他人意见,学会取长补短,鉴赏品评;设计问题,确保“牵一发而动全身”,让教学有深度和高度;课堂动笔,从读到写,能写出心声和真情。
一、圈画批注文本,“静”读
静读,是深思的前提;批注,是静读的延伸。在静读之余,勾画、圈点、注写能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交流中增长知识,扩大眼界,既增加了阅读的快意,又点燃了智慧的火花。此时此刻,在安静的课堂中,在静静的阅读中,学生与文中的人物神交,与作者“促膝长谈”,将自己默读文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写下来,以符号和批语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深入的思索、品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如笔者在《二泉映月》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静心默读,对课文圈点批注,然后汇报交流。有的学生在“水面月光如银”下作了勾画,旁批为“观察仔细,比喻恰当,与静谧的环境相契合”;有的学生在“饱经风霜”下面加了问号,对这个词语的含义还不太确定;有的学生对文章的结构作了“课文以时间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批注,并交流:通过阅读,他发现,十年前,小阿炳对泉声和师父的话似懂非懂;十年后,阿炳历经艰辛,面对同样的场景,想到以前的种种,情难自禁,在月色之下创作了这首《二泉映月》。由此看来,这位同学不仅读懂了文章,还了解了作者寫文章的思路。还有很多学生对第五自然段都做了勾画,找出了描写琴声变化的词句“琴声委婉”,批注:琴声如山泉出幽谷,这是阿炳在怀念过去美好的生活吗?学生们静心与文本对话,感悟到在琴声委婉与旋律的升腾中,有悲,有苦,有恨,有怒,也有对音乐和生活的爱,既体会了文中复杂的情感,也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师生互动交流,“静”听
倾听是学习的基础。“静听花开的声音”,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静听习惯,让学生学会倾听,在“静”听中默思,在默思中感悟,在感悟中发表自己的个性见解,让听与言相得益彰,让师生互动价值更高。如笔者在《七律·长征》一课的教学中,通过播放《长征组曲》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过程,并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一个学生说:徒步行走两万五千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征程啊!“红军不怕远征难”,确实如此。听完他的感慨之后,很多学生陷入了沉思。一个学生说:长征虽然艰苦,但我感受到的更多是乐观和坚强。这才是中国军人的精神,才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根源。一个女生说:长征中,有很多传奇的红军女战士,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篇章……听完学生的发言,笔者适时地进行总结:长征,确实艰辛;红军,确实伟大。长征中的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河、爬雪山、过草地……没有一颗勇敢的心,很难坚持到底。听完笔者的总结,学生们纷纷点头,眼神中闪耀着动情的光芒。在整齐的诵读声中,学生的情绪更加饱满,感情更加炽烈。
三、设计深度问题,“静”思
在教学中,好的问题是有深度的,不但能让学生找到切入文本的关键点,还能帮助学生开启心智,在与文本静静的对话中,在思考、探究、质疑与创造中更深入、更全面地解读文本,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如笔者在教学《我应该感到骄傲才对》一课时,从题目着眼,抓住了“应该”二字,设计了如下问题:这个题目很特别,不说“我感到骄傲”或者“我很骄傲”,却用了“应该……才对”,到底小骆驼经历了什么,让他有了这样的心理转变呢?学生根据问题认真思考,并通过阅读课文寻找答案。一个学生说:小红马说小骆驼丑,所以小骆驼有些自卑。一个学生说:小骆驼跟妈妈到沙漠里走了一趟,发现自己的缺点原来是优点。一个学生说:小骆驼知道了真相后,对自己说:“不要自卑了,应该感到骄傲才对。”在学生思考答疑的过程中,笔者又提出问题:如果此时小骆驼又遇见了小红马,他又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们再次通过静思,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四、组织课堂练笔,“静”写
源静则流清。有一颗恬静的心灵,才能纳百川、容天下。从静读到静写,学生不被外界干扰,思接千载,真情地书写,流畅地表达,能写出很多精彩的片段,成为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进行随文练笔,或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写下来;或让他们对典型句式进行仿写;或让他们写读后感等。在静静的练笔中,学生心定神闲,以我手写我心,思维会更缜密,思路会更流畅,思考范围更加宽广,精彩的文句会随之出现,在积极地动脑、动手中写出属于自己的文字。如笔者在《荷花》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习比喻修辞进行习作练笔,并采用“有的……有的……”句式。一个学生写道:“秋风吹过,百花凋零,而我家的菊花却盛开了。有的秀丽淡雅,如仙子一般;有的鲜艳夺目,如彩球一般;有的昂首挺立,如战士一样;有的亭亭玉立,如邻家少女一样。真是太可爱,太动人了。”一个学生这样写芦苇花:“河岸上的芦苇花颜色各异。有的是奶白色,有的是微红色,有的是淡青色。微风吹来,一望无际的池塘中,美丽而轻盈的芦苇花翩翩起舞,让我怦然心动……”学生只有热爱自然,只有留心生活,才能写出这样优美的短文,抒发出他们的真情实感。
“静”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特质,是一种处世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返璞归真,“静以修身”,静下来,学生会发现更好、更美丽的语文课堂,会发现更美好的自己。
一、圈画批注文本,“静”读
静读,是深思的前提;批注,是静读的延伸。在静读之余,勾画、圈点、注写能让学生在与文本的交流中增长知识,扩大眼界,既增加了阅读的快意,又点燃了智慧的火花。此时此刻,在安静的课堂中,在静静的阅读中,学生与文中的人物神交,与作者“促膝长谈”,将自己默读文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写下来,以符号和批语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深入的思索、品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如笔者在《二泉映月》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静心默读,对课文圈点批注,然后汇报交流。有的学生在“水面月光如银”下作了勾画,旁批为“观察仔细,比喻恰当,与静谧的环境相契合”;有的学生在“饱经风霜”下面加了问号,对这个词语的含义还不太确定;有的学生对文章的结构作了“课文以时间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批注,并交流:通过阅读,他发现,十年前,小阿炳对泉声和师父的话似懂非懂;十年后,阿炳历经艰辛,面对同样的场景,想到以前的种种,情难自禁,在月色之下创作了这首《二泉映月》。由此看来,这位同学不仅读懂了文章,还了解了作者寫文章的思路。还有很多学生对第五自然段都做了勾画,找出了描写琴声变化的词句“琴声委婉”,批注:琴声如山泉出幽谷,这是阿炳在怀念过去美好的生活吗?学生们静心与文本对话,感悟到在琴声委婉与旋律的升腾中,有悲,有苦,有恨,有怒,也有对音乐和生活的爱,既体会了文中复杂的情感,也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师生互动交流,“静”听
倾听是学习的基础。“静听花开的声音”,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静听习惯,让学生学会倾听,在“静”听中默思,在默思中感悟,在感悟中发表自己的个性见解,让听与言相得益彰,让师生互动价值更高。如笔者在《七律·长征》一课的教学中,通过播放《长征组曲》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过程,并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一个学生说:徒步行走两万五千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征程啊!“红军不怕远征难”,确实如此。听完他的感慨之后,很多学生陷入了沉思。一个学生说:长征虽然艰苦,但我感受到的更多是乐观和坚强。这才是中国军人的精神,才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根源。一个女生说:长征中,有很多传奇的红军女战士,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篇章……听完学生的发言,笔者适时地进行总结:长征,确实艰辛;红军,确实伟大。长征中的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河、爬雪山、过草地……没有一颗勇敢的心,很难坚持到底。听完笔者的总结,学生们纷纷点头,眼神中闪耀着动情的光芒。在整齐的诵读声中,学生的情绪更加饱满,感情更加炽烈。
三、设计深度问题,“静”思
在教学中,好的问题是有深度的,不但能让学生找到切入文本的关键点,还能帮助学生开启心智,在与文本静静的对话中,在思考、探究、质疑与创造中更深入、更全面地解读文本,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如笔者在教学《我应该感到骄傲才对》一课时,从题目着眼,抓住了“应该”二字,设计了如下问题:这个题目很特别,不说“我感到骄傲”或者“我很骄傲”,却用了“应该……才对”,到底小骆驼经历了什么,让他有了这样的心理转变呢?学生根据问题认真思考,并通过阅读课文寻找答案。一个学生说:小红马说小骆驼丑,所以小骆驼有些自卑。一个学生说:小骆驼跟妈妈到沙漠里走了一趟,发现自己的缺点原来是优点。一个学生说:小骆驼知道了真相后,对自己说:“不要自卑了,应该感到骄傲才对。”在学生思考答疑的过程中,笔者又提出问题:如果此时小骆驼又遇见了小红马,他又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们再次通过静思,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四、组织课堂练笔,“静”写
源静则流清。有一颗恬静的心灵,才能纳百川、容天下。从静读到静写,学生不被外界干扰,思接千载,真情地书写,流畅地表达,能写出很多精彩的片段,成为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进行随文练笔,或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写下来;或让他们对典型句式进行仿写;或让他们写读后感等。在静静的练笔中,学生心定神闲,以我手写我心,思维会更缜密,思路会更流畅,思考范围更加宽广,精彩的文句会随之出现,在积极地动脑、动手中写出属于自己的文字。如笔者在《荷花》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习比喻修辞进行习作练笔,并采用“有的……有的……”句式。一个学生写道:“秋风吹过,百花凋零,而我家的菊花却盛开了。有的秀丽淡雅,如仙子一般;有的鲜艳夺目,如彩球一般;有的昂首挺立,如战士一样;有的亭亭玉立,如邻家少女一样。真是太可爱,太动人了。”一个学生这样写芦苇花:“河岸上的芦苇花颜色各异。有的是奶白色,有的是微红色,有的是淡青色。微风吹来,一望无际的池塘中,美丽而轻盈的芦苇花翩翩起舞,让我怦然心动……”学生只有热爱自然,只有留心生活,才能写出这样优美的短文,抒发出他们的真情实感。
“静”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特质,是一种处世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返璞归真,“静以修身”,静下来,学生会发现更好、更美丽的语文课堂,会发现更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