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整形美容 1 转移生长因子—可促使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加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 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是由于胶原的过度沉积造成,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是一种与瘢痕形成及组织纤维化有关的生物活性因子,它是一种能分泌富含半胱氨酸的肽,对骨骼的发育、血管生成、细胞迁移和细胞粘附有重要作用。是TGF-β活性的下游介导者。Mori等在新生鼠诱导皮肤纤维化的实验中证实,CTGF与TGF-β在促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形美容
1 转移生长因子—可促使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加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
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是由于胶原的过度沉积造成,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是一种与瘢痕形成及组织纤维化有关的生物活性因子,它是一种能分泌富含半胱氨酸的肽,对骨骼的发育、血管生成、细胞迁移和细胞粘附有重要作用。是TGF-β活性的下游介导者。Mori等在新生鼠诱导皮肤纤维化的实验中证实,CTGF与TGF-β在促纤维化方面有协同作用。而且CTGF有独立于TGF-β的促胶原合成及促纤维化效应。CTGF可使肾脏的成纤维细胞增加胶原分泌,并且已查明在胶原的启动子上有CTGF反应因子存在。
其他文献
中面部老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下睑皮肤松弛、臃肿、眶下沟、鱼尾纹、鼻唇沟加深,面部皮肤及肌肉韧带等组织老化下垂等表现。自2004年在下睑除皱手术基础上采用眶肌筋膜悬吊,使附着在骨膜上松弛的皮肤,眶颧组织及眼轮匝肌整体提高。改善了面部的老化程度,使人年轻,提高手术效果。自2004年2月至今已有152名患者采用此术式,效果满意。
[摘要]目的:对Millard术式进行改进以常规用于矫正单侧唇裂继发畸形。方法:在矫治单侧唇裂继发畸形时,常规应用仿Millard术式,并结合上唇瘢痕组织瓣,对所有唇、鼻畸形进行解剖复位。结果:应用本法共矫治单侧唇裂继发畸形58例,皮瓣全部成活,矫治畸形效果良好。结论:根据唇裂继发畸形的特点改进Millard术式,形成了与唇裂修复术不同的唇裂继发畸形矫治术专用术式。 [关键词]单侧唇裂继发畸形;
[摘要]目的:探讨强脉冲光(IPL)治疗面部皮肤光老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波长为400~1200nm的GP666B型光子嫩肤仪治疗65例面部皮肤光老化患者,5次为一个疗程,每次治疗间隔时间10天,每位患者治疗前后对比拍照、记录参数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65例患者中各种病变的有效率分别为:色素沉着斑76.36%,微细皱纹93.02%,毛细血管扩张94.67%。结论:IPL治疗面部光老化有良好疗
色素沉着为目前临床上各类损伤修复的主要并发症,如何减少色素沉着,达到完美愈合一直是皮肤科医生所关注的问题。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皮质类固醇激素(简称激素)外用对治疗某些皮肤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伴随着此类药物的普遍应用,也产生了许多副作用,尤其是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2004年1月~2005年8月,笔者收集了外用激素所致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50例患者资料,并进行临床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摘要]目的:应用改良固定反式双阻板矫治器(Twin-block appliance,TBA)联合前牵治疗15例AngleleⅢ类轻,中度骨性前牙反(牙合),进行颞颌关节方面研究,以期从颞颌关节适应性改建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测量分析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中位断层片变化情况,并与前牵引组及反式TBA组进行比较。结果:未发现一例患者出现TMD症状。联合组治疗前后线性百分比分别为24.67%和11.62
[摘要]目的:应用不同斜导面角度的磁力Twin-block矫治器(TMA)治疗AngleⅢ类错(牙合)畸形,比较疗效,探讨改良方法。方法:分别应用45°斜导面和70°斜导面的磁力Twin-block治疗两组各10例早期Angle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通过头影测量分析和疗程记录对比疗效。结果:①不同角度斜导面的Twin-block矫治器对颌骨关系的改善不同,经实验证实70°斜导面组刺激上颌骨向前发
单侧唇裂婴幼儿时期唇裂修补术后,绝大多数患儿到青少年时期遗留鼻畸形,需要二期鼻整复术。我们根据鼻畸形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方法对39例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患者进行综合整复,取得较为满意的手术效果。
在修复临床中基牙牙龈萎缩而导致根面大量暴露较为常见,是烤瓷金属熔附全冠(porcelain-fused-to-metal crown,PFM)修复的难点之一。以往的修复方法主要是:前牙采用龈瓷覆盖根面,后牙采用龈上肩台[1],要达到美观逼真的效果,往往比较困难,患者满意率低。我科自1999年以来,在中老年患者的PPM修复中,直接采用颈色瓷恢复根面形态,充分体现修复治疗的人性化和个性美,取得了更加满
[摘要]目的:研究E-钙粘素在扩张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ABC法,对人扩张皮肤和正常皮肤E-钙粘素的分布和表达进行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图像分析。结果:扩张皮肤和正常皮肤表皮基底层均有E—钙粘素的表达和分布,但扩张皮肤中的E-钙粘素的分布和表达较明显,染色较深且密,部分阳性细胞呈多层排列;对正常皮肤和扩张皮肤的相对灰度值和阳性细胞密度的图像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观察结果。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