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ao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枫叶国际学校“中西教育结合”的办学理念与其完全一致。枫叶国际学校课程建设基于国际视野,吸收了加拿大哥伦比亚省和中国辽宁省的课程精髓和优势,进行了中加课程设置的优化、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创新,以及教师课程观念的转变。
  [关键词]
  核心素养;课程建设;中西教育结合
  一、学校课程建设的任务
  自2001年6月国家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后,2014年3月教育部又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意味着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又启程了。十多年的课程改革,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有重大突破,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也出现了一些“实践困境”[1],“缺乏把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计划进行整体设计的能力”,“先进课程理念尚没有切实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学校仍在较低水平上运作课程,“国家课程校本化不充分、校本课程的过度开发与随意开设、课程整合的形式主义倾向明显、课程整体规划的实效性不高”[2]。国家作为课程改革的主体,主要任务是确立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標,制定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以及出台相关政策。国家这些课程主张,能否得以落实,关键在学校。学校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承担起课程改革的主体职责,发挥课程改革的主体作用。学校作为课程改革的主体,究竟要做些什么?怎么去做?调查显示,诸多学校或校长并不是十分地清楚与明白。我们认为学校课程是需要去“建设”的,不仅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如何基于学校培养目标和学校传统把所有的课程组建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学校课程建设,强调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和适应性,课程实施方式的多样性和针对性,以及课程评价的合目的性和发展性。在多年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理论,我们提炼出了一份具有可操作性的学校课程建设的任务清单,它包括[3]:(1)建立和健全学校的课程组织或机构(如设立“课程处或课程中心”);(2)研制与学校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方案(包括学校课程建设背景分析、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内容);(3)组织教师培训,确立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4)组织教职工(及家长)开发校本课程(十个步骤:教师调查与学习,教师申报与填表,学校审议与批准,教师撰写《课程纲要》,选编教材和相关课程资源,学校公布课程与学生选课,学校排课,教师开课,考核与学分认定,课程的评价);(5)按照学校课程方案规划并落实课程实施(定课时,排课表等);(6)促进课堂教学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定策略,方法等);(7)按课程评价方案,做好教学和课程评价(当然也包括实施过程中的过程评价);(8)及时总结课程改革的经验和不足,形成课程文化。
  二、学校课程建设与核心素养
  走向核心素养为本,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我国教育部也明确指出:将学生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标准等内容纳入新的课程改革之中。为此核心素养成为了“课程改革的原动力”(顾明远),“课程发展的DNA”(钟启泉)。
  核心素养如何介入课程改革?国际上有三种模式[4],我国将采取第四种模式:综合模式。核心素养作为研制课程方案的指导思想,在核心素养下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研制学科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在课程实施和评价中,均把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学校层面的课程建设,为落实核心素养(作为指导思想和目标),至少要做到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在课程价值上追求“学生·学科·学校”三重立场的综合。国家研制课程,侧重的是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不能满足学生的主观需求;侧重的是学科的体系和规律,而难以考虑学生的文化基础;侧重于给学校留有空间和指导,而不能给出具体的课程实施办法。所以学校课程建设需要综合考虑课程的三种价值追求的统一与融合。
  第二,在课程结构设置中重视“合目的性”和“针对性”。严格意义上说,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经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三个方面考虑得比较全面了,但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难以考虑地区和学校的差异,所以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当然主要是开发校本课程时,就得结合学生和学校实际,遵循“合目的性”和“针对性”原则,凸显学生发展的完整性,实现国家课程的补充和完善。
  第三,在课程实施中重视“课程整合”。基于我国课程设置的传统和表述的规范性,国家仍采用分科课程和分科教学。学校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为实现核心素养的目标,课程内容的整合就成为了课程建设的应有之意。跨学科间的整合、学科内部的整合、综合主题活动是最为常见的、也是可行的主要方式。
  第四,在教学中强调“情境设置”和“自主探究”。因为核心素养强调的是认识与解决真实情境中问题的关键能力和品质,所以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针对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展示成果、交互评价。
  第五,在学生质量评价中,重视“表现性标准”。区别于纸笔测试的评价,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更加重视学生在活动(含思维活动)和实践中的各种表现。包括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问题的表现,模拟情境的表现,口头表达,沟通交往,才艺展示,项目研究,作品分析,社团组织,社区实践,等等。
  第六,教师课程观念的转变。教师要开发校本课程,这是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不是校长随意给教师增加的“额外负担”。现实中不只是教师缺乏开发课程能力,最根本的还是观念和态度问题。教师要研究学科核心素养,这是一个新概念,要结合学科内容,在教学实践中理解和应用。
  三、枫叶课程与核心素养
  2016年9月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由于是在进行了传统文化分析和国际比较研究(当然还有课标分析、实证研究等支撑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所以既吸收了世界“核心素养”研究的经验,又结合了我国本土的文化和特色,即为“中西结合”的产物。枫叶教育从创办之日起,就确立了“中西教育结合”的办学理念,学校在“尊重、责任、诚实、勤奋”的核心价值指导下,在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沟通和合作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以及国际视野、双语思维和多元文化理解力。枫叶课程正是围绕这些价值和目标而设置的。其中加拿大BC省课程包括:必修课程8大类13组63门(注:课程门数以年级为单位):英语(3组5门)、数学(2组4门)、科学(2组8门)、社会学(2组5门)、体育(6门)、艺术与应用技术(33门)、职业与规划、毕业过渡,其中科学中有一组包括了生物、化学、地球科学等7门课程,艺术与应用技术类33门课程中比如有戏剧(表演)、乐队、舞蹈、表演、应用技术—积极生活、信息技术、编程、数字媒体、经济学、市场营销、企业管理、食品与营养、心理学等。选修课程包括应用艺术、艺术、人文社会科学、商业管理、环境科学、健康科学、科学、工程学8大类80余门。   枫叶课程,从功能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类:
  第一类,学术文化课程。它由加方课程和中方课程组成。加方必修课中有数学、微积分基础、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等,以及部分选修课程如AP高等微积分、AP高等化学、AP高等物理学等。中方课程有中国语文、政治、历史、地理、人文修养、艺术修养等。这类课程主要满足“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文化基础)”之目标要求。
  第二类,领事实践课程。加方课程有戏剧表演、应用技术—积极生活、体育-高尔夫、毕业过渡(包含个人健康、社区联络、职业与生活三项内容)以及助教(选修)。应用技术—积极生活课分别在高二和高三开设,它是一门语言与沟通技巧课,包括听说读写以及演示的基本技巧,关涉个人健康、人际关系、运动、安全、社区等诸多领域。助教课也分别在高二和高三开设,学生参与教师教学辅导,除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外,更主要的是培养责任感和领导力。中方课程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以及领事课。领事课是枫叶一门独特的课程,它是一门基于伦理道德、法制法规、心理健康、营养运动、理想信念、职业发展等多方面的生活实践和管理实践课。这类课程主要满足“中国学生核心素养”里“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社会参与)”之目标要求。
  第三类,社团活动课程。枫叶社团丰富多彩,有学习类——模拟联合国、英语演讲、英语大使、英文剧社、美式辩论、微电影、编程、天文、环球经济等,艺术类——舞蹈、合唱、乐队、服装设计等,体育类——网球、棒球、冰球、高尔夫球、羽毛球、足球、乒乓球、篮球、击剑、跆拳道、飞盘、滑板、马术、武术等,以及传媒类,公益类等。指导教师大多由加方教师担任,少数由中方教师担任。这类课程主要满足“中国学生核心素养”里“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自主发展)”之目标要求。
  四、枫叶课程走在国家课程改革的前列
  2003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稿)》,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创新了很多的课程政策和制度,比如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建立了“选课指导制度”和“学分制”,开展“发展性评价”等。然而,由于受到升学考试制度的制约、学校“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及家长对高考的高度期待,上述的课程创新基本没有落实,流于形式。枫叶国际学校不仅在扎实执行这些政策,而且在不断创新,走在了国家的前列,为国家课程改革和基础教育国际化积累了经验。第一,选修与学分制真正落到实处。学生需要修满80学分才能获得加方毕业文凭。学生需在13组加方必修课中,每一组选择4学分课程,得到52个必修学分,然后再在选修课中获得28学分(通常是7门课左右)。第二,按规定,2004年正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然而时隔13年的今年9月教育部颁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这一方面说明综合实践课程很重要,需要加强;另一方面也说明综合实践课程在学校里重视不够,没有落实到位。枫叶学生除了要获得加方80个毕业学分外,还要获得74学分(共154学分)才能拿到中方文凭,其中包括中方实践课程的26学分:研究性学习1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社团6学分、社区实践2学分。没有这26学分,不能取得中方毕业证书。第三,加强职业规划与留学指导。今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职业能力是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四大关键能力之一。“职业与规划”课、领事课以及留学服务中心都分别帮助学生做职业规划,践行理想教育,指导学生做留学方案。第四,实施基于任务表现的评估办法。学生中方课程的学年成绩由四个学期成绩组成,比例分别都是25%;而每个学期的成绩,由出勤、课堂表现、测试与作业、卷面测试四个部分组成,各自所占比例分别为10%、20%、30%、40%。加方课程学业评价方法类似,但各学科有些小的区别。比如英语学业评价方法:学年分数占80%,会考占20%。学年分数由四个学期和期末考试组成,各自的比例分别为15%、20%、20%、25%、20%;学期分数由课堂作业、测验、課堂表现/出勤、学期考试四部分组成,所占比例分别为30%、20%、10%、40%。这一评价方法和成绩,既得到了加方BC省的认证,也得到了国外大学的认可。学生凭借成绩单和学分便可直接申请并进入国外大学学习。第五,枫叶正在研制全球课程质量标准,若干年后将为世界提供中国标准。
  [参 考 文 献]
  [1]罗洁.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验与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14(5).
  [2]蔺红春,徐继存.我国学校课程建设十五年:回顾与反思[J].教育学报,2017(1).
  [3]杨骞.校长作为课程领导者的认识与尝试[J].中国教育学刊,2012(11).
  [4]辛涛,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责任编辑:张华伟)
其他文献
[摘 要]  基于“互联网 ”中小学协同课堂融合了微课等先进教学元素,从主从式向双主多主教师模式的过渡,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针对不同的科目、课堂类型以及课程内容,可采用整体感知课堂、解决问题课堂、学习诊断与矫正课堂、学科活动课堂等几种远程协同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  小学语文;互联网 ;中小学协同课堂;流程再造;教学模式  一、基于“互联网 ”的中小学协同课堂布署研究  “互联网 ”时代课
[摘 要] 数感是指关于数学计数问题、数量关系、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是社会要求于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帮助建立正确的数概念、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等数学活动的基础。以“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教学实践为例,探索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数感;感悟;素养;有效  一、问题的提出  (一)部分教师对数感的误读  数感是什么?它在哪儿?怎么让孩子触摸数感?一直以来,深深困扰着笔者,它
[摘 要]化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即是学科内容的使然,也是落实高中化学学科“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编写的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在环境教育的内容编写与呈现方式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分析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中环境教育内容体系的基础上,着重对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中环境教育内容的栏目设置、图像系统、习题等呈现方式作以分析,以期为高中化学教师有效使用教科书
没有影响力就没有生命力,没有生命力就没有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学校的内涵发展。  学校文化是学校生命所在,造就好学校的是文化而非成绩,文化立校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学校现状,2006年我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口号,处处以人为本。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和而不同、泰而不骄”;校训是“诚、毅、和”;近期目标是“精管理、强队伍、优课堂、促质量”;发展愿景是“建文化、创特色、铸品牌、
摘 要: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构建有效互动的语文课堂要有和谐的氛围、巧妙的提问、动态的生成、机智的应对等,让学生在互动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互动;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种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的确,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可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作文选材方而,轻生活、重想象,喜欢写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性作文,对于必须写的表现真实生活的习作则有畏难情绪,或在选材方面存在编、套等现象,描述水平也不尽如人意。因此,教师要努力地引导学生从丰富的生活内容入手,使作文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发现山水
[摘 要]  数学规定、计算法则是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在其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在于循序渐进经历法则形成的过程,追根溯源明晰数学规定的缘由,在追问和求解中深入理解规定、法则,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关键词]  数学思考;数学规定;计算法则  前不久,笔者参加了我区的教学综合督导活动,听了同一所学校两位教师执教的同一教学内容——《两位数加减两
[摘 要] 基于化学教与学的现状,提出基于学科理解构建化学思维课堂的必要性。阐述了对化学学科的理解,分析了什么样的课堂是思维课堂。在此基础上,就基于学科理解的化学思维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剖析,最后就基于学科理解构建化学思维课堂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 学科理解;化学思维课堂;常见碱的化学性质;案例剖析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化学教学较为注重化学知识的传授,化学学科思维的培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不
[摘 要]  以“传统工业区”为例,从选题背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亮点和教学流程等方面对地理非良构问题进行梳理和剖析,以期在非良构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增强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高中地理;非良构问题;核心素养;“传统工业区”  非良构问题是指对地理事实、概念、规则和原理等进行综合运用的问题。高中地理学科中存在大量非良构问题。在此,笔者结合“立德树人”和“学
[摘 要]    实行双线组织单元内容是部编教材的最大特色,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有梯度地螺旋上升,便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建构、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后练习;语文要素;部编教材  课后练习是教材的一部分,是编者根据课文自身特点编排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和教学的重难点。面对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