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基础教育教师需求量大但编制少,而高等教育学生缺乏经验却实践空间不足的矛盾,以逐步深化、全方位开展的基础教育改革为契机,在高中体育课改和心理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实践了中学与高校合作的新模式。
关键词: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体育课改;心理健康教育;合作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2-0010-02
在不断深化的课程改革中,中学的教育、教学正根据自己的实际、沿着自己的轨迹深入发展。但是,教育资源和教育需求的矛盾也不断显现出来。其中,基础教育专业教师需求量大但编制缺少的矛盾一直是教育发展的制约。就目前看,这类问题靠中学本身是难以解决的。然而,正是这样的困惑,促使我们针对这一实际问题,能站在更高、更广阔的教育空间去努力探索、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
我们发现,随着我国高等院校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招生数目的不断增长,高校将为国家承担起更大的教育和科研工作,无疑,高校已蕴藏了巨大的中学教育的人力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讲,为国家培养专业实践者是高校的主要教育职能,但这些未来的实践者却普遍缺少必要的实习、实践的时间、空间,存在着丰富经验的需要和实践机会不足的矛盾。探索和研究,不仅使我们看到了高校和中学各自矛盾的存在,更使我们认识到其正严重地制约和障碍着我们国家教育事业和受教育者的正常、长足发展;进而,我们又从这两种矛盾中发现了其二者之间的互补性,我们完全可以为高校提供足够的实习对象和空间,解决其丰富经验的需要和实践机会不足的矛盾;中学则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学生资源来弥补中学师资的不足,解决中学基础学科专业教师需求量大和教师编制缺少的矛盾。从而,我们开始了寻找与高校合作工作新模式的探索和研究。
模式一:利用高校毕业学生的实习,解决体育课改中专项教师的师资缺乏问题
我校在体育课改中,对高中体育课的内容及形式和高中体育课的评价进行了改革。我校高中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高中学生体质普遍下降,其原因有四:一是高中的体育课对学生已没有任何压力,学生缺乏主动性,活动时间减少;二是高中体育课的传统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产生不了兴趣,学生缺少积极性,运动量减小;三是学生数量增加,能让学生进行充分活动的场地面积相对缩小,造成学生惰性的增强;四是文化课压力不断增大,使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观意识减弱。
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校从两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1.进行课程改革,决定实行高中体育课科目选修。经对学生的选修项目调查统计,我们在科目设置上,开设了学生喜欢的篮球、排球、毽球、乒乓球、健身操等项目,在课程结构上,确定了以专选项目为主要内容、素质训练为辅助内容二层化教学模式。这样,既保证了常规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也避免了学生因长期进行一项活动而导致兴趣下降的可能。为增加体育课的趣味性,我校还把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体育舞蹈,如竹竿舞等纳入体育教学,以增进学生对少数民族体育的了解。2.着力谋求师资资源。选修课的实施,显然立刻将专项体育教师不足的问题摆在了亟待解决的桌面上。我们与河北师范大学体育运动学院取得联系,分析了双方困境,寻求与高校的合作、互补,这一想法得到了高校的积极回应,达成共识:师大体院以其实习学生资源来弥补我校师资的短缺,我校为他们提供学生实习的环境、场合、对象。
根据高校实习的时间安排,我校进一步调整了课程计划:每学年第一学期以我校教师传授专项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第二学期吸收高校的实习生作为专项教师进行各专项的基本技术、技能训练。
这样,双方合作,互惠互利,既解决了各自的矛盾,又达到了各自的目的。
实行体育选修科目后,确保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其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尤其是高中体育课已显示出了明显的效果:由于授课内容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的,学生对体育课有了极大的兴趣;由于学生对体育课有了极大的兴趣,学生上课态度由以前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由于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学生在体育课上的有效运动时间和运动量明显提高。测试和统计结果表明,课改后,学生在体育课上的有效运动时间比课改前提高近50%,运动量提高100%以上;这样的体育课改,将使每个高中学生在三年中能学习掌握3~5项基本体育技术和技能,不仅利于目前增强体质,而且将终身受益。
模式二:与高校专业院系合作,解决我校专业竞技队教练缺乏及专业训练的问题
我校体育课改的初步成功,使体育课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触发了学生提高基本技能和技巧的积极性。在此情况下,我校不失时机地组建了健身操训练队,进行提高训练,并参加了石家庄市首届中学生啦啦操比赛,一举获得一等奖,我校成为获得一等奖的唯一的一所普通中学。
由于健身操的普及和竞赛所取得的成绩,我校的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受到了河北体育学院的关注,此时正值我校的体育教学、教研、训练等常规工作得到加强后,又积极探索体育工作新模式的初期。2007年初,河北体育学院派社会体育系专人来我校进行考察和调研,并洽谈有关合作意向。双方经过近两个月的严密协商和慎重考虑,终于达成合作协议:河北体育学院在石家庄市第十九中学建立体育舞蹈、健美操生源教学实习基地。2007年3月27日,“河北体育学院生源、教学实习基地签字、揭牌仪式”在我校举行,双方领导分别代表双方签字。
两校合作后,我校成为了河北体院的实习基地,河北体院成为了我校体育训练的师资源头。河北体院的教师包揽了我校体育舞蹈、健美操项目的专业培训以及对我校学生在这两个项目上的技术、技能指导的全部工作,他们对我校的教学计划、训练计划和训练情况进行定期的咨询、指导,按照我校需要有计划的派专业教师对我校的专业队进行训练。这样的合作,近利长效都十分明显,既解决了双方的燃眉之急,也加强了河北体院学生的常规性实习,更为我校学生今后报考高等院校拓宽了道路。
模式三:充分利用高校的专业学生和现有社团、组织,完善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近年来,由于中、高考的竞争不断增加,中学生因生活压力、学习压力以及情感压力导致产生或重或轻的心理问题的比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心理咨询服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为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同样由于教师编制紧张,在各中学中普遍存在心理教师与学生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活动课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局面,但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十分紧迫,势在必行。
我校同样按积极寻求和利用高校资源的教改思路,正式启动了与河北师范大学心理教育学院合作的“心灵之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此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合作开展,将利用河北师范大学心理教育学院现有的心理教育师资、心理工作室、心理专业学生等资源,为我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全校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心理分析;增强心理咨询室的功能,开展一对一的学生直接咨询工作;开通心理咨询信箱对话,进行直接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开设心理活动课,调节学生心理压力等。这些工作的开展,对有效帮助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心理问题的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和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已在我校学生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校探索与高校合作新模式的初步成功,不仅解决了我校的现实困难,也取得了更广阔、深远的社会效益。然而,我校这种合作新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仅仅是开始,仅能为探寻中学与高校的合作策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不断丰富合作的内涵,如:与高校合作进行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的研究和试验工作,与高校合作进行我校学生各方面的调查和反馈工作,与高校合作加强学生基础学科知识的辅导和巩固工作,与高校合作完善我校卫生保健工作等,最终目的是达到双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双方利益的共赢,共同为发展我国的平民教育做出新贡献。
【责任编辑:韩立鹏】
关键词: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体育课改;心理健康教育;合作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2-0010-02
在不断深化的课程改革中,中学的教育、教学正根据自己的实际、沿着自己的轨迹深入发展。但是,教育资源和教育需求的矛盾也不断显现出来。其中,基础教育专业教师需求量大但编制缺少的矛盾一直是教育发展的制约。就目前看,这类问题靠中学本身是难以解决的。然而,正是这样的困惑,促使我们针对这一实际问题,能站在更高、更广阔的教育空间去努力探索、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
我们发现,随着我国高等院校办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招生数目的不断增长,高校将为国家承担起更大的教育和科研工作,无疑,高校已蕴藏了巨大的中学教育的人力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讲,为国家培养专业实践者是高校的主要教育职能,但这些未来的实践者却普遍缺少必要的实习、实践的时间、空间,存在着丰富经验的需要和实践机会不足的矛盾。探索和研究,不仅使我们看到了高校和中学各自矛盾的存在,更使我们认识到其正严重地制约和障碍着我们国家教育事业和受教育者的正常、长足发展;进而,我们又从这两种矛盾中发现了其二者之间的互补性,我们完全可以为高校提供足够的实习对象和空间,解决其丰富经验的需要和实践机会不足的矛盾;中学则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学生资源来弥补中学师资的不足,解决中学基础学科专业教师需求量大和教师编制缺少的矛盾。从而,我们开始了寻找与高校合作工作新模式的探索和研究。
模式一:利用高校毕业学生的实习,解决体育课改中专项教师的师资缺乏问题
我校在体育课改中,对高中体育课的内容及形式和高中体育课的评价进行了改革。我校高中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高中学生体质普遍下降,其原因有四:一是高中的体育课对学生已没有任何压力,学生缺乏主动性,活动时间减少;二是高中体育课的传统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产生不了兴趣,学生缺少积极性,运动量减小;三是学生数量增加,能让学生进行充分活动的场地面积相对缩小,造成学生惰性的增强;四是文化课压力不断增大,使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观意识减弱。
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校从两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1.进行课程改革,决定实行高中体育课科目选修。经对学生的选修项目调查统计,我们在科目设置上,开设了学生喜欢的篮球、排球、毽球、乒乓球、健身操等项目,在课程结构上,确定了以专选项目为主要内容、素质训练为辅助内容二层化教学模式。这样,既保证了常规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也避免了学生因长期进行一项活动而导致兴趣下降的可能。为增加体育课的趣味性,我校还把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体育舞蹈,如竹竿舞等纳入体育教学,以增进学生对少数民族体育的了解。2.着力谋求师资资源。选修课的实施,显然立刻将专项体育教师不足的问题摆在了亟待解决的桌面上。我们与河北师范大学体育运动学院取得联系,分析了双方困境,寻求与高校的合作、互补,这一想法得到了高校的积极回应,达成共识:师大体院以其实习学生资源来弥补我校师资的短缺,我校为他们提供学生实习的环境、场合、对象。
根据高校实习的时间安排,我校进一步调整了课程计划:每学年第一学期以我校教师传授专项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第二学期吸收高校的实习生作为专项教师进行各专项的基本技术、技能训练。
这样,双方合作,互惠互利,既解决了各自的矛盾,又达到了各自的目的。
实行体育选修科目后,确保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其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尤其是高中体育课已显示出了明显的效果:由于授课内容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的,学生对体育课有了极大的兴趣;由于学生对体育课有了极大的兴趣,学生上课态度由以前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由于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学生在体育课上的有效运动时间和运动量明显提高。测试和统计结果表明,课改后,学生在体育课上的有效运动时间比课改前提高近50%,运动量提高100%以上;这样的体育课改,将使每个高中学生在三年中能学习掌握3~5项基本体育技术和技能,不仅利于目前增强体质,而且将终身受益。
模式二:与高校专业院系合作,解决我校专业竞技队教练缺乏及专业训练的问题
我校体育课改的初步成功,使体育课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触发了学生提高基本技能和技巧的积极性。在此情况下,我校不失时机地组建了健身操训练队,进行提高训练,并参加了石家庄市首届中学生啦啦操比赛,一举获得一等奖,我校成为获得一等奖的唯一的一所普通中学。
由于健身操的普及和竞赛所取得的成绩,我校的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受到了河北体育学院的关注,此时正值我校的体育教学、教研、训练等常规工作得到加强后,又积极探索体育工作新模式的初期。2007年初,河北体育学院派社会体育系专人来我校进行考察和调研,并洽谈有关合作意向。双方经过近两个月的严密协商和慎重考虑,终于达成合作协议:河北体育学院在石家庄市第十九中学建立体育舞蹈、健美操生源教学实习基地。2007年3月27日,“河北体育学院生源、教学实习基地签字、揭牌仪式”在我校举行,双方领导分别代表双方签字。
两校合作后,我校成为了河北体院的实习基地,河北体院成为了我校体育训练的师资源头。河北体院的教师包揽了我校体育舞蹈、健美操项目的专业培训以及对我校学生在这两个项目上的技术、技能指导的全部工作,他们对我校的教学计划、训练计划和训练情况进行定期的咨询、指导,按照我校需要有计划的派专业教师对我校的专业队进行训练。这样的合作,近利长效都十分明显,既解决了双方的燃眉之急,也加强了河北体院学生的常规性实习,更为我校学生今后报考高等院校拓宽了道路。
模式三:充分利用高校的专业学生和现有社团、组织,完善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近年来,由于中、高考的竞争不断增加,中学生因生活压力、学习压力以及情感压力导致产生或重或轻的心理问题的比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心理咨询服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为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同样由于教师编制紧张,在各中学中普遍存在心理教师与学生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活动课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呈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局面,但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十分紧迫,势在必行。
我校同样按积极寻求和利用高校资源的教改思路,正式启动了与河北师范大学心理教育学院合作的“心灵之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此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合作开展,将利用河北师范大学心理教育学院现有的心理教育师资、心理工作室、心理专业学生等资源,为我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全校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心理分析;增强心理咨询室的功能,开展一对一的学生直接咨询工作;开通心理咨询信箱对话,进行直接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开设心理活动课,调节学生心理压力等。这些工作的开展,对有效帮助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心理问题的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和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已在我校学生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校探索与高校合作新模式的初步成功,不仅解决了我校的现实困难,也取得了更广阔、深远的社会效益。然而,我校这种合作新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仅仅是开始,仅能为探寻中学与高校的合作策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不断丰富合作的内涵,如:与高校合作进行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的研究和试验工作,与高校合作进行我校学生各方面的调查和反馈工作,与高校合作加强学生基础学科知识的辅导和巩固工作,与高校合作完善我校卫生保健工作等,最终目的是达到双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双方利益的共赢,共同为发展我国的平民教育做出新贡献。
【责任编辑:韩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