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的学习,实质上就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作者的生活,感悟作者从现实中概括出的生活,并能从中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呢?
一、在朗读中感悟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就会走进课文的画面和情境,设身处地地想作者所想,喜作者所喜,怒作者所怒,就会自然而然地通过停顿、轻重、抑扬、缓急等读出书面语言所蕴含的真情实感,进而加深对语言的感悟,引起情感的共鸣,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增强情感体验的有效手段。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完成《史记》!”对于这两句话,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后让学生读了六次。首先,让学生找到这两句话,自己读一读,学生读正确了。接着,我又让学生看看这两句话用的是什么标点,再读读这两句话,学生把语气读出来了。然后,我又让学生找一找,这两句话是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引导学生感悟到司马迁由“悲愤交加”、“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到“一定要……”的决心后,再读这两句话。这次,学生朗读得比前两次有感情了。接下来,我让学生继续从前文中找一找司马迁一定要完成《史记》的原因。交流第—个原因:是由儿时所受到的历史文化熏陶产生的理想,能轻言放弃吗?接着第四次读这两句话。交流第二个原因:是父亲临终的嘱托,父亲的遗愿能违背吗?第五次读这两句话。交流第三个原因:人固有一死,要死得有价值,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呢?第六次读这两句话。这样,随着学生对文本的逐步解读,这两句话也越读越有内涵了。
二、在理解中感悟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现在的语文课堂,大家都有点忌讳“讲”,总怕被冠以“填鸭”之名,这与新课标背道而驰。但“讲”与“烦琐分析”并不是一回事。新课标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但也并未排斥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那些离学生生活较远而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就不必因噎废食、谈“讲”色变。例如,《在大海中永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用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去自主合作、主动探究,似乎很不容易见效。这时,教师就应该通过“讲”让学生明白:邓小平临终前再三叮嘱,死后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这是一代伟人把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和人民之后的遗愿,也是留给党和人民的一份珍贵遗产。如果说邓小平爷爷的人生就是一部伟大的著作,那么,把他的骨灰撒入大海就是“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了。通过这些“讲”可以让学生更深地感悟到邓小平爷爷崇高的人格精神。
三、在情境中感悟
我们不可能教学什么内容,就把学生带到相应的真实情境中去,但是,我们可以积极地创设情境,把理解相关内容所需要的情境,通过录音、录像、幻灯、板画、挂图、演示等手法,帮助学生把握相关内容,感悟内涵情感。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记叙了民间艺术家阿炳的艰难生活和创作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教学时,我就先后三次利用《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创设情境,带领学生逐步感悟阿炳杰出的艺术才华以及热爱生活、追求理想、敢于同不幸命运抗争的精神。第—次是在预习之前,利用《二泉映月》顺利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情感,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欲望。在充分预习后,让学生简单介绍所搜集的有关阿炳的资料,然后很自然地引导:“阿炳是一位盲人艺人、苦难艺人,《二泉映月》是他的不朽之作,想听吗?请用心聆听这首曲子。”这是《二泉映月》第二次在课堂上响起,孩子们开始走近《二泉映月》。课文第五自然段具体细腻地描绘了《二泉映月》所表达的内容和意境,而我在此时第三次播放乐曲,一方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乐曲与相应的画面链接起来;另一方面在朗读训练时,让学生的朗读和着音乐而起。此时,师生、文字都与这首二胡名曲融为一体,学生在音乐中与文本对话,在音乐中与阿炳对话。
四、在体验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阅读实践时,让学生亲身体验很重要。
《海伦·凯勒》一文讲述了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海伦不屈不挠战胜命运,成为了生活强者的动人事迹。海伦·凯勒的遭遇是健全的学生所无法体会到的。如何让学生走近海伦的生活呢?我给教学中的几个环节作了这样的小处理:1.教学第一自然段的时候,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让学生闭紧眼睛持续三到四分钟后让学生睁开眼睛。此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感叹起来:“眼前一片漆黑,太可怕了!”在学生感叹之余,我马上让他们再次交流:如果此时你就是海伦,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引读“她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来越坏。”一句。2.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同桌合作:一个同学张嘴发音,另外—个用手放在对方的脸上,通过感觉来判断对方所发的音是什么。一开始,学生跃跃欲试,认为这很简单,但不一会儿,个个脸上就都呈现出困惑的神情的学生由衷地说:“这怎么能学会说话呢?”接着让学生读海伦所说的话,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些什么。这时学生基本上能结合刚才的感受来谈了。
总的说来,注重感悟可以使师生之间平等地交流,可以使学生之间充分地互动,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东西,更形象地学懂抽象的词,进而了解文本的内容。这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情感得到陶冶,还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美丽,并焕发出智慧的光芒和生命的活力。
一、在朗读中感悟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就会走进课文的画面和情境,设身处地地想作者所想,喜作者所喜,怒作者所怒,就会自然而然地通过停顿、轻重、抑扬、缓急等读出书面语言所蕴含的真情实感,进而加深对语言的感悟,引起情感的共鸣,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增强情感体验的有效手段。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完成《史记》!”对于这两句话,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后让学生读了六次。首先,让学生找到这两句话,自己读一读,学生读正确了。接着,我又让学生看看这两句话用的是什么标点,再读读这两句话,学生把语气读出来了。然后,我又让学生找一找,这两句话是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引导学生感悟到司马迁由“悲愤交加”、“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到“一定要……”的决心后,再读这两句话。这次,学生朗读得比前两次有感情了。接下来,我让学生继续从前文中找一找司马迁一定要完成《史记》的原因。交流第—个原因:是由儿时所受到的历史文化熏陶产生的理想,能轻言放弃吗?接着第四次读这两句话。交流第二个原因:是父亲临终的嘱托,父亲的遗愿能违背吗?第五次读这两句话。交流第三个原因:人固有一死,要死得有价值,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呢?第六次读这两句话。这样,随着学生对文本的逐步解读,这两句话也越读越有内涵了。
二、在理解中感悟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现在的语文课堂,大家都有点忌讳“讲”,总怕被冠以“填鸭”之名,这与新课标背道而驰。但“讲”与“烦琐分析”并不是一回事。新课标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但也并未排斥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那些离学生生活较远而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就不必因噎废食、谈“讲”色变。例如,《在大海中永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用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去自主合作、主动探究,似乎很不容易见效。这时,教师就应该通过“讲”让学生明白:邓小平临终前再三叮嘱,死后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这是一代伟人把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和人民之后的遗愿,也是留给党和人民的一份珍贵遗产。如果说邓小平爷爷的人生就是一部伟大的著作,那么,把他的骨灰撒入大海就是“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了。通过这些“讲”可以让学生更深地感悟到邓小平爷爷崇高的人格精神。
三、在情境中感悟
我们不可能教学什么内容,就把学生带到相应的真实情境中去,但是,我们可以积极地创设情境,把理解相关内容所需要的情境,通过录音、录像、幻灯、板画、挂图、演示等手法,帮助学生把握相关内容,感悟内涵情感。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记叙了民间艺术家阿炳的艰难生活和创作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教学时,我就先后三次利用《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创设情境,带领学生逐步感悟阿炳杰出的艺术才华以及热爱生活、追求理想、敢于同不幸命运抗争的精神。第—次是在预习之前,利用《二泉映月》顺利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情感,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欲望。在充分预习后,让学生简单介绍所搜集的有关阿炳的资料,然后很自然地引导:“阿炳是一位盲人艺人、苦难艺人,《二泉映月》是他的不朽之作,想听吗?请用心聆听这首曲子。”这是《二泉映月》第二次在课堂上响起,孩子们开始走近《二泉映月》。课文第五自然段具体细腻地描绘了《二泉映月》所表达的内容和意境,而我在此时第三次播放乐曲,一方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乐曲与相应的画面链接起来;另一方面在朗读训练时,让学生的朗读和着音乐而起。此时,师生、文字都与这首二胡名曲融为一体,学生在音乐中与文本对话,在音乐中与阿炳对话。
四、在体验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阅读实践时,让学生亲身体验很重要。
《海伦·凯勒》一文讲述了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海伦不屈不挠战胜命运,成为了生活强者的动人事迹。海伦·凯勒的遭遇是健全的学生所无法体会到的。如何让学生走近海伦的生活呢?我给教学中的几个环节作了这样的小处理:1.教学第一自然段的时候,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让学生闭紧眼睛持续三到四分钟后让学生睁开眼睛。此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感叹起来:“眼前一片漆黑,太可怕了!”在学生感叹之余,我马上让他们再次交流:如果此时你就是海伦,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引读“她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来越坏。”一句。2.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同桌合作:一个同学张嘴发音,另外—个用手放在对方的脸上,通过感觉来判断对方所发的音是什么。一开始,学生跃跃欲试,认为这很简单,但不一会儿,个个脸上就都呈现出困惑的神情的学生由衷地说:“这怎么能学会说话呢?”接着让学生读海伦所说的话,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些什么。这时学生基本上能结合刚才的感受来谈了。
总的说来,注重感悟可以使师生之间平等地交流,可以使学生之间充分地互动,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东西,更形象地学懂抽象的词,进而了解文本的内容。这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情感得到陶冶,还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美丽,并焕发出智慧的光芒和生命的活力。